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第6卷)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第6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亮 等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原著
  • 选读
  • 高校教材
  • 新世纪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思想史
  • 理论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13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83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页数:2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发端大体可以追溯到1981年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中译本出版以后。30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年轻的学科取得了迅速而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显学。但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已经出版、发表的大量研究成果中,经得住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的比例并不高。在我看来,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研究者们对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也身处学院,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学院哲学,而是一场与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理论运动,并且,它的发生、发展始终与同时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保持着复杂的对话关系。这意味着,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能够正确处理与之密切相关的三种基本关系。

目录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历史与阶级意识》
1.教学目的和要求
2.历史背景
3.篇章结构
4.文本节选与观点解读
文本节选Ⅰ: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
文本节选Ⅱ: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
观点解读Ⅰ:总体性概念是马克思方法论的核心
观点解读Ⅱ:物化理论是卢卡奇对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天才发现
观点解读Ⅲ:作为历史主体一客体的无产阶级
观点解读Ⅳ:阶级意识是卢卡奇理论的落脚点
5.阅读与思考
进一步阅读书目
思考题
第二章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声——《乌托邦精神》
第三章 艰难的政治哲学探索——《狱中札记》
第四章 激进的现代艺术哲学之思——《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第五章 用“总体人”的辩证法来反对斯大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第六章 现代性的哲学诊断——《启蒙辩证法》
第七章 无限可能的个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第八章 戴镣铐的个人之舞——《辩证理性批判》
第九章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轫之作
第十章 发达工业之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十一章 《单向度的人》的理论反题
第十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终结
后记

前言/序言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第6卷)》 引言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潮,自20世纪初以来,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探索人类解放道路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演进,涌现出众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和重要著作。这些思想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新变化和西方社会的具体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和实践意涵。 本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第6卷)》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思想的窗口。本书精心选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重要论著的片段,旨在通过原著的阅读,使学习者能够直接面对并理解这些深刻而复杂的思想体系,把握其精髓,洞察其独特性,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 本书结构与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一章节围绕一位或几位重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展开。我们在选编原著时,充分考虑了其思想的连续性、代表性以及在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以下将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部分:早期批判与文化工业的诞生 本部分着重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奠基者们。他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和大众文化时代后,所面临的新挑战的回应。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与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 我们将选取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的部分章节。这本书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作,系统地批判了启蒙理性本身的辩证性。他们认为,启蒙理性在追求工具理性和技术控制的过程中,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导致了对人的异化和自然界的压迫。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文化工业”(Kulturindustrie)的批判。文化工业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广播、杂志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传播的标准化、商品化的文化产品。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并非像其宣称的那样,是民主和解放的工具,反而是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它通过制造虚假的意识和满足肤浅的欲望,来麻痹和同化个体,使其顺从于现有的社会秩序。我们将重点阅读他们关于文化工业如何制造“标准制品”(standard products)、“伪个体化”(pseudo-individualization)以及如何扼杀批判性思维的论述。这些内容揭示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控制的重要阵地。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另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本书将选取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的核心篇章。马尔库塞在这本书中,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扩展到技术理性和发达工业社会。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技术理性与社会控制结合,形成了一种“技术统治”(technocratic rule)。这种统治通过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制造虚假的自由感,从而消解了批判性思维和革命的可能性。他提出了“单向度”的概念,意指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变得单向度,丧失了超越性和批判性,只能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运作。我们将重点阅读马尔库塞关于“技术合理性”如何成为“政治合理性”的论述,以及他所分析的“新等级制度”和“压抑性适宜性”(repressive tolerance)等概念。这些分析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技术与权力、自由与控制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结构性批判与主体性探索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在后结构主义浪潮影响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方法和分析对象上所发生的深刻转变,尤其关注对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主体性构建的再认识。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阿尔都塞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试图在结构主义的框架下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本书将选取其经典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在这里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ISAs)的概念,以此来区分并补充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es, SAs)对阶级统治的作用。他认为,国家机器(主要是警察、军队、法院等)主要通过暴力来维持统治,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如学校、家庭、教会、媒体、政党等)则通过意识形态来“规训”和“再生产”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被统治阶级内化并接受现有的社会关系。我们将重点阅读他对意识形态如何在日常实践中起作用,以及“召唤”(interpellation)这一核心概念的分析。阿尔都塞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和普遍性,以及其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福柯(Michel Foucault) 虽然福柯的理论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但他的权力分析、话语理论和主体性研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被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吸收和借鉴。本书将选取福柯在《规训与惩罚》和《性史》中的部分重要论述。福柯对权力的理解超越了传统的阶级压迫模型,他认为权力并非仅仅是一种压迫性的力量,更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它通过知识、话语和各种规训技术来塑造主体,构建“真理”。我们将重点阅读他关于“规训权力”(disciplinary power)如何通过监视、规范和奖惩来塑造个体身体和行为的分析,以及他关于“权力-知识”(power-knowledge)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这些内容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各种看不见的权力网络以及它们如何作用于个体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三部分:后马克思主义的转向与社会批判的深化 本部分将探讨在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对全球化、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的冲击时,如何进行理论的自我反思与调整,以及如何拓展其批判的领域。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之一,他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存在差异,但他的“交往理性”理论是对现代性进行辩护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书将选取其在《沟通行动理论》中的相关章节。哈贝马斯区分了“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以目标导向、效率和控制为特征)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了“系统殖民化”(colonization of the life-world)。他提出了“交往行动”(communicative action)的理想模式,强调通过无强制的、平等的语言沟通来达成理解和共识,从而抵抗系统的侵蚀。我们将重点阅读他关于“生活世界”(life-world)与“系统”(system)的区分,以及他对“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的分析。哈贝马斯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公共沟通、民主参与和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齐泽克(Slavoj Žižek)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最活跃、最具争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他将拉康精神分析、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犀利的笔触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现象。本书将选取其在《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或《受虐的乐园》等著作中的部分章节,探讨他关于“意识形态幻象”(ideological fantasy)、“实在界”(the Real)和“符号界”(the Symbolic)的观点。齐泽克认为,意识形态并非简单的谎言,而是一种“幻想”,它遮蔽了实在的残酷,让我们能够合理地接受现实。我们将重点关注他对于消费主义、政治正确、全球化以及身份政治等当代议题的分析,特别是他如何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齐泽克的思想以其独特的方式,挑战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直观认知,并呼唤一种更彻底的批判。 结语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第6卷)》所选编的这些文本,不仅仅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的梳理,更是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的有力武器。通过对这些原著的阅读,学习者将有机会: 1. 掌握核心概念与理论工具: 理解诸如“文化工业”、“单向度”、“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规训权力”、“交往理性”、“意识形态幻想”等关键概念,并学会运用它们来分析现实问题。 2. 洞察资本主义的深层逻辑: 认识到资本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尤其是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其意识形态控制、权力运作和对人的异化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读者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深入追问事物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建构以及潜在的社会矛盾。 4. 理解社会批判的多元视角: 认识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从经济、文化、技术、话语等多个维度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供一个扎实的阅读基础,引导学习者在原著文本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激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更深切的关注,对哲学思想的更持久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更深入的思考。这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通往深刻理解的旅程,我们将一同在这思想的海洋中航行。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阅读体验中,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导读部分的处理。通常这类选读集,对于初接触的读者来说,很容易被晦涩的原文淹没,但这个版本的编辑似乎深谙此道。开篇对每位哲学家生平和主要思想脉络的梳理,做到了既精炼又不失深度,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你踏入复杂的思想迷宫前,为你标好了基础的坐标系。更妙的是,它没有过度“简化”原著的复杂性,而是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视角,让你在带着预设的框架进入文本时,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到那些关键的论断和逻辑跳跃点。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既照顾了初学者的入门需求,也没有牺牲学术的严谨性,让阅读过程中的“卡壳”次数大大减少。

评分

第一段: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界的典范,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内容分量十足。我特别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考量,清晰易读,即使是长时间阅读那些艰深的哲学概念,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有一种厚实而温润的手感,这对于经常需要做笔记、折角标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工艺更是没得说,翻页顺滑,没有那种廉价书籍容易出现的松散感,完全体现了出版社对于学术读物应有的尊重。说真的,光是捧着这本书阅读,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让人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文本之中,而不是被粗糙的制作工艺所干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阅读工具,非常适合我们这些需要在课堂和自习室之间穿梭的学生。

评分

第五段: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便携性也做得相当到位。尽管内容厚重,但它在尺寸设计上显然考虑到了日常携带的需求。书本的开本拿在手里,既能提供足够大的阅读视野,又不会笨重到让你在通勤路上望而却步。这意味着我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而不是必须被固定在书桌前。这种对“流动性学习”的体贴,在快节奏的大学生活中是极其宝贵的。很多时候,灵感的迸发就在于你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文字的瞬间,而这本教材在物理上的易用性,完美地支持了这种随时随地的求知欲。

评分

第四段: 作为一本选读教材,它所收录的篇幅选择和文本截取的精准度,是衡量其学术价值的核心标准之一。我发现这个版本的选目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批判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而是大胆地纳入了一些在当代哲学讨论中具有重要激活作用的片段,这些片段往往是理解特定思想家如何回应时代挑战的关键所在。每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过去被我忽略的、但实际承载了巨大思想张力的段落。这说明编者在文本筛选时,是立足于当前的学术前沿,而非固守传统的“必读书目”清单,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第三段: 我对这本书的排版细节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那些注释的布局。在哲学文本的阅读中,脚注或尾注往往是理解深层含义的关键,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让人不得不频繁地在正文和注释之间来回切换,极大地损害了思绪的连贯性。然而,这个版本巧妙地将一些必要的、但又不至于占据主导地位的辅助性注释放在了页边空白处,或者采用了非常细微的字体进行标注,使得主文本的阅读区域保持了高度的纯净感。当你真的需要深入了解某个术语的特定语境时,这些信息又唾手可得,这种“视而不见,需要时即有”的设计哲学,极大地优化了我的研读效率,让沉浸式的阅读成为可能。

评分

!,,,!!!!!!!!!!

评分

评分

配套书籍,很不错,没的话讲了

评分

十二章的节选基本涉及全了,很全面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

!,,,!!!!!!!!!!

评分

好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十二章的节选基本涉及全了,很全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