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艺四十年

民艺四十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柳宗悦 著,石建中,张鲁 译
图书标签:
  • 民艺
  • 工艺
  • 设计
  • 文化
  • 艺术
  • 中国传统
  • 手工艺
  • 民俗
  • 历史
  • 装饰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2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1878
品牌:理想国(imaginist)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2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艺四十年》一书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老拾珍。他最早提出“民艺”概念,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将自己毕生收集贡献于社会和民众。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没有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一点一滴对于民艺的尊重与珍惜,日本人今日的审美意识或许会有很大不同。
《民艺四十年》收录了17篇文章,内容涉及朝鲜光化门、日本大津绘、工艺社团和日本民艺馆的建立、“喜左卫门井户”茶碗、著名茶人千利休等,是对那个时代的民艺发展别开生面的记录。

作者简介

柳宗悦(1889 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19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部哲学科,在研究宗教哲学、文学的同时,对日本、朝鲜的民艺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对之收集、整理、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与富本宪吉(1886-1963)、河井宽次郎(1890-1966) 、浜田庄司(1894-1978)联名发表《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年创办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1943年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出版有《柳宗悦全集》等著作。1957年获日本政府授予的“文化功劳者”荣誉称号。

目录

丛书总序
代序·田中丰太郎
致朝鲜友人书
不能失去的一座朝鲜建筑
木喰上人发现之缘起
杂器之美
工艺之美
关于建立工艺社团的提案
大津绘之美及其性质
《工艺》杂志之缘起
民艺之旨趣
日本民艺馆的成立与工作
琉球之富
看“喜左卫门井户”
手工艺之国
美之法门
利休与我
收藏之辩
日本之眼
后记
关于“民艺”一词
四十年的回想
校后记
注释

精彩书摘

最近,我的心里几乎都是朝鲜的情况。为何如此,我也说不清楚。在哪里有能够充分表达情感的语言呢?当体察到你们的心情和那份凄凉时,不为人知的泪水从我的眼中溢出。现在,我在思考着你们的命运,也在思考着这个世界上的那种不正常的态势。一些不该有的情形浮现在眼前,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和。当我的心面对你们时,我会与你们一起分担痛苦。似乎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在呼唤着我,我没有理由去拒绝这种声音,在此我已经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人类之爱。情爱已强烈地将我引向你们,使我不能保持沉默。怎样才能接近你们呢?当一种亲情融人血液时,每个人都会心心相连。如果可能的话,我会向你们伸出我温暖的双手。这是世上的一种自然追求,请你们务必相信。
人生来就是热爱他人的,仇恨和争执并非是人的本质。只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才使得国与国分隔,心与心相离。虽然不正常的势力正为所欲为地进行着丑恶的统治,但是这样的不正常在任何地方都不会长久。所有的心都会归于正常。我以为,只有一切都归于正常之后,爱才能更多地充溢在彼此之间。然而,某种不正常的力量正在使我们分裂开来。
所谓“汝曹互爱。,其实在比这样的教诲更早的时候,人情所追求的便是”互爱。,我想这是与生俱来的。爱是圣人的教诲,所以并不深奥。但是,这样的教诲若是基于人的情感就会变得深奧起来。人若是能够保持着正常的情感而生活,这个世界将会多么温馨。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贵的既不是权势,也不是知识,而是充满温暖的人之情感。但不知何故,人类的情感生活却遭到践踏,而金钱和武力却在支配这个社会,这些势力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相互仇恨。的。国与国之间总是在准备着战争,如此违背人之情感的势力,又怎么会给人们带来永久的和平和幸福呢?由于这种不正常现象的蔓延,心灵的本意被完全扭曲了。由于长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受到武力的压迫,人们的全部情感都遭到践踏。每当想起朝鲜的这些历史,我都忍不住会泪流满面。
如今的朝鲜正处于孤独和痛苦之中,巴纹旗已不再高高飘扬。尽管春天来临,李花的花蕾却即将枯萎。固有的文化日渐远去,即将从她的故乡消失,诸多的文明事迹只能在过去的卷宗中看到。路人垂首,眉宇间流露出痛苦与怨恨,就连说话的声音也比昔日低沉,民众似乎害怕阳光而聚集在黑暗之处。是怎样的势力让你们变成这样的,我必须要了解你们的身心是被怎样的暗淡心情所笼罩,你们好像是在流血流泪吧?人可以忍受莫大的痛苦,但是在一个缺少爱与自由的地方,无论如何是不能生存的。不仅是你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追求爱与自由,甚至背井离乡,毫无目标地踏上漂泊之途。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自由的空气,羡慕那种情感上的温馨。
……

前言/序言


《江山万里》 一部跨越历史长河的壮阔史诗,一幅描绘中华大地风云变幻的恢弘画卷。 内容提要 《江山万里》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行业或单一群体经验的著作,它是一部以中国地理版图的变迁与人文景观的演进为主线,串联起自上古洪荒至近现代的宏大历史叙事。全书以“地理决定论”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广袤疆域的自然禀赋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不同区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质乃至政治走向。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立体化的叙事结构: 纵向时间轴: 从先秦时期的“九州”概念,到秦汉的郡县制奠定,历经唐宋的开放与繁荣,元明的疆域重构,再到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对“领土完整”的重新认知,时间跨度超过四千年。 横向空间域: 全书不再以“中原王朝”为中心,而是将叙事视角投向了广阔的边疆地带——东北的林海雪原、西北的漠北大漠、西南的云贵高原以及东南的海洋疆域。作者力图展现一个多中心、多层次的中国地理实体。 第一卷:山脉的低语与河流的脉动(上古至魏晋) 本卷聚焦于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态的塑造作用。 核心章节解析: 1. 黄河中下游的“泥沙契约”: 探讨黄河的周期性泛滥如何催生了早期的集体动员能力和中央集权的需求。不同于将水利视为简单的技术问题,作者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性的权力分配机制。治水者的权威,在泥沙沉积与泛滥的威胁下,成为早期国家合法性的基石。 2. 巴蜀之地的“天府奇观”: 详细考察都江堰工程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四川盆地的封闭性与富饶性)如何催生出一种“内向型”的精致文明,其政治理念和审美倾向与中原文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首次引入了对蜀地矿产资源与对外贸易路线的考察,论证了巴蜀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孤岛。 3. 长城的逻辑: 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一种地理心理学的投射。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长城选址的差异性分析,揭示了历代统治者对“农耕与游牧”地理分界线的认知动态变化,以及“墙内墙外”身份认同的反复拉扯。 第二卷:开放的通道与内陆的张力(唐宋至元明) 本卷探讨了在技术进步和全球贸易萌芽的背景下,中国地理格局如何面临外部冲击和内部重构。 核心章节解析: 1. 丝绸之路的“双向奔赴”: 这一章深入研究了唐代西域诸国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长安、洛阳作为贸易枢纽的运作机制。重点分析了粟特商人及其建立的“地理节点网络”,证明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这些商业通道的间接管理。 2. 江南的“水系经济圈”: 随着大运河的贯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独特的河流网络(如太湖流域)如何支持了精细农业、手工业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此处的社会结构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与北方黄土高原形成了经济学上的显著分野。 3. 海洋的召唤与陆地的坚守: 尽管宋元时期海上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但本书强调了中国政治权力的“内陆偏向性”。即便是最富庶的海港城市,其最终的命运依然受制于内陆腹地的稳定。书中通过对泉州、广州兴衰的对比,阐释了地理权力与商业财富之间的复杂张力。 第三卷:疆域的形塑与现代性的挑战(清代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大一统”概念的地理学基础,以及近代国家面对全球化时的地理困境。 核心章节解析: 1. “多民族复合体”的地理整合: 清朝对西藏、新疆、蒙古地区的有效管辖,是建立在对高原、盆地和草原这三种截然不同地理环境的军事与行政适应能力之上。作者详细描绘了清代在这些边疆地区建立的“理藩”体系,如何利用当地地理屏障来维持统治的有效性。 2. “内陆孤岛”的觉醒: 探讨了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列强的海权优势如何绕过了中国传统的陆权防御体系,使沿海城市成为暴露点。这种“海岸线被穿透”的地理认知,是激发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寻求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催化剂。 3. 铁路、公路与“时间地理学”的重构: 引入现代地理学的概念,分析了近代以来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对传统地理空间(如“省份边界”和“交通要道”)的根本性改变。铁路如何将原本被山脉阻隔的地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和政治时空框架内,是理解现代中国国家构建的核心议题。 写作风格与学术价值 《江山万里》的写作风格雄浑而细腻,兼具史学家的严谨与地理学家的洞察力。作者大量运用了历史地图学、气候变迁数据和考古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避免传统史学中“大人物决定历史”的叙事窠臼,转而强调“环境作为隐形塑造者”的作用。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历史深层动因的新视角——我们是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怎样的。它不是一本关于古建或传统手工艺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中国这片土地如何“活过来”的宏大史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阔的地理视野,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地缘政治和区域文化差异的必读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书的时候,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毕竟“四十年”听起来就意味着枯燥的年代跨度和大量的资料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命运编织在一起,读起来完全没有阻碍感。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深厚,他擅长安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述,比如某位陶工在泥土中揉捏时的手部特写,或者某一幅民间剪纸的纹样如何在代际间口耳相传、悄然演变。更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他并没有将民间艺术视为一个静止的、可供把玩的“文物”,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每一次政策的风吹草动,每一次对外交流的拓展,对民间艺术生态的影响都被剖析得入木三分。这种穿透力,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原来它从未停止呼吸和变化,它在风雨中挣扎、适应,甚至在某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进行着激烈的自我革新。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传承”背后的复杂肌理。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过于“文艺腔”的写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的文笔,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失文学性的灵动,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点。它的结构非常清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但叙事又不生硬。比如,当他介绍某个阶段对民间艺术品的“商业化”介入时,他并没有简单地贴上“污染”或“拯救”的标签。相反,他细致地描绘了商人、收藏家、政府机构,乃至消费者,是如何共同参与到这种重塑的过程中。这四十年,是民间艺术从“自娱自乐”走向“被发现”、“被定价”、“被挪用”的全过程。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如同被牵引着穿梭在不同的利益场域之中,时而关注到工艺的精微,时而又被推到宏观的经济决策层面。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出了一个“民俗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变迁中审美权力转移的侧写录。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更像是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现场”,而不是在书斋里进行理论构建。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某一地域特定染织工艺失传边缘的记录。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种“非物质”是如何被“物质化”的困境——当最后一位掌握核心技法的老师傅离去,那种关于温度、光泽和手感的微妙知识体系,是如何瞬间崩塌的。这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失落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艺术史,它是在进行一场关于“集体记忆”抢救的现场报道。读到那些关于年轻一代如何看待、如何选择是否继承这些古老技艺的片段时,我能感受到那种两难的困境:是拥抱现代化的便捷,还是固守那份耗时耗力的匠心?作者的处理非常克制和公正,没有简单的褒贬,只是铺陈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的重量。它迫使我思考,我们到底在保护什么?是器物本身,还是附着在器物上的那一套与时间共舞的哲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回溯。它不是那种读完合上就束之高阁的书,它会像一块石头一样沉在你的心底,时不时地让你跳起来,去观察身边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物件。我发现自己开始留意家里的旧家具上的榫卯结构,留意市井小店里那些看似粗糙却充满力量的陶罐。作者对“时间”在民间艺术中的体现有着一种近乎哲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匆匆略过的、看似“过时”的手工艺品,其实承载了比现代工业产品更丰富的时间信息和环境信息。特别是书中关于“口传技艺的熵增”的讨论,让我深受震撼。随着老一辈的离去,信息必然损耗,那么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机制,去捕获那些尚未固化成文字的智慧的“余光”?这本书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它以其饱满、真诚的记录,清晰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这比任何理论阐述都来得有力。

评分

这本《民艺四十年》给我的冲击力,简直就像是老照片被重新冲洗出来,色彩鲜活得让人有点手足无措。我一直以为我对民间工艺的理解还算有些门道,毕竟也翻过不少学术专著,可这本书,它完全跳出了那种冰冷的研究框架。它更像是一部口述史,充满了体温和人情味。作者对那些传统匠人的描摹,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记录,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和共情。我能想象出在那些偏远的乡村作坊里,木屑飞扬,铁锤敲击的声响,以及匠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指尖技艺的打磨。特别是关于某个时期民间艺术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那几章,那种近乎绝望的美丽,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不是在颂扬一个完美的过去,而是在忠实地记录一个鲜活、复杂、充满生命力的民间世界如何被时间、政策和市场塑造、挤压,最终又如何在某些角落顽强地开出新的花朵。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展示了多少精美的实物,而在于它激活了我们对“手艺”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不仅仅是技术,那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土地和时间对话的方式。

评分

不错,,,。还好,,,,,,,,,,,

评分

因为柳宗悦的缘故,上学时代通过他的描述了解ri本的文化和工艺,所以看到是他写的就买了,但这本书似乎内容有些杂和散

评分

对于这些既精妙又熟悉的文字,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抄录整理下来,每个工作的间隙,静静去体会。

评分

主要介绍朝日的工艺品。

评分

民艺创作者并没有从主观上去认识与反省美,他们只是在不断创造美。任何主观上的认识或附会,都会损害民艺之美。

评分

民艺之美,来自于双手惊人的熟练,它是群体的共同创造,而并不依赖单一个体的创造力。因此,好的民艺必定来自好的社会。重建民艺,就是重建社会,就是重建一个地方的特色。

评分

挺好

评分

首先翻译觉得很拗口,其次内容上有些含糊不清,比较泛泛,废话太多而对专业性的东西讲解的不够系统和详细,内容组织层次感不强。另外JD对书籍内容的描述,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把书籍原文的简洁什么的放上去,要是每本书能够公开一个章节,也好让大家知道内容到底是不是值得购买。

评分

取消订单记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