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滕軍 編
圖書標籤:
  • 中日關係
  • 文化交流
  • 曆史
  • 日本史
  • 中國史
  • 文化史
  • 亞洲史
  • 外交史
  • 文明交流
  • 中日貿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181829
版次:1
商品編碼:1039233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未名社科·學術麵對麵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6
字數:434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記述瞭自遠古至19世紀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由6章23節正文、30篇考察文、6篇綜述文構成。23節正文以人物的交流為主綫記述瞭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主要脈絡;30篇考察文報告瞭影響至今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最鮮活的足跡;6篇綜述文概括瞭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全貌,另有序章闡述瞭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點和分期。

作者簡介

滕軍,女,1955年生於北京。原名滕桂梅,1971年參軍入伍改名滕軍。1982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專業畢業,1983年任該校助教。1988年獲日本神戶大學文學研究科碩士學位,1993年獲該校文化學研究科博士學位。1994年任日本茶道裏韆傢駐北京講師,1996年任北京大學日語係講師,1997年至今任該校日語係副教授。

目錄

序 劉德有
序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點與分期
第一章 秦漢六朝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海流的造化--傳遞大陸文明信息
實地考察:對馬島與壹岐島

第二節 徐福東渡--傳授中華農耕文明成果
實地考察:河北韆童鎮
實地考察:佐賀吉野裏

第三節 金印的證言--漢光武帝冊封倭奴國
實地考察:金印公園

第四節 女王朝貢--魏明帝頒賜親魏倭王
實地考察:伊都國銅鏡遺跡

第五節 男王遣使--宋順帝詔除安東大將軍
實物考察:稻荷山鐵劍
綜述一: 中日文字、文學與書籍的交流

第二章 隋唐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小野丟國書--推古朝力爭對等外交
實物考察:法隆寺佛像

第二節 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經濟全盤唐化
實地考察:正倉院

第三節 晁衡與鑒真--西來仕奉唐帝、東渡授戒日皇
實物考察:井真成墓誌
實地考察: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實地考察:阿育王寺、大明寺與唐招提寺
實地考察 榮叡碑亭

第四節 空海與圓仁--成功直傳法燈、遍嘗巡禮艱辛
實地考察:青龍寺
實地考察:赤山法華院
綜述二: 中日宗教與思想的交流

第三章 晚唐、五代、北宋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紫式部撰書--足不齣戶盡享唐物奢靡
實地考察:鴻臚館

第二節 奝然、寂照、成尋--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節
詩文考證:詩三首
綜述三: 中日藝術的交流

第四章 南宋、元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稱臣換取巨額貿易利潤
實地考察:謝國明墓

第二節 榮西與道元--普及臨濟公案法、堅守曹洞默照禪
實地考察:天童寺

第三節 道隆與祖元--傳授時賴武士禪、激勵時宗抗元軍
實地考察:建長寺
實地考察:圓覺寺

第四節 忽必烈徵伐日本--民間商船仍頻繁往來
實地考察:鷹島
綜述四: 中日建築的交流

第五章 明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義滿建金閣--力排眾議勇開勘閤貿易
史料考察:《善鄰國寶記》

第二節 義政藏唐物--東山禦物充當日本假性貨幣
實物考察:青瓷葵口碗

第三節 秀吉賜死韆利休--唐物鑒賞引發日本茶道誕生
實物考察:圓悟剋勤真跡

第四節 王直居平戶--逃亡日本終被繩之以法
實地考察:寒山寺
實地考察:王直故居

第五節 雪舟與策彥--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
實地考察:寜波港
綜述五: 中日科技的交流

第六章 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節 尚氏求冊封--閩南 姓移居琉球島
實地考察:柔遠驛(琉球館)

第二節 清人在長崎--唐人坊裏展示中國文化
實地考察:在長崎的中國遺跡

第三節 隱元與硃舜水--文化遺民東傳佛學儒學精髓
實地考察:古黃檗 新黃檗
實地考察:餘姚硃舜水遺跡
綜述六: 中日民俗的交流
主要參考文獻
後 記

前言/序言







《絲路駝鈴:韆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 書名:絲路駝鈴:韆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 內容簡介: 《絲路駝鈴:韆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是一部以恢宏視角、細膩筆觸描繪古代絲綢之路沿綫多元文化交融與碰撞的史詩級著作。它並非一本傳統的斷代史或國彆史,而是將目光聚焦於那條橫貫歐亞大陸、綿延萬裏的經濟與文化動脈,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鮮活的傳說、一張張斑駁的古圖,帶領讀者踏上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化漫步。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鮮活的個體命運巧妙地結閤起來。我們不再局限於政治、經濟的宏觀分析,而是走進那些曾經在這條道路上留下足跡的人物:西行求法的僧人、遠赴異域的商人、傳播技藝的工匠、帶來信仰的使者,以及那些在邊塞小鎮、綠洲城邦中相遇、相知、相融的普通人。他們的故事,構成瞭絲綢之路最動人的篇章。 全書分為數個章節,每一章都如同一次精彩的文化探索之旅。 第一捲:“駝鈴聲起,風沙萬裏” 聚焦於絲綢之路的起源與早期發展。從張騫齣使西域的壯舉,到漢唐帝國對這條商道的初步開拓,本書深入淺齣地解析瞭其背後的政治驅動、經濟需求以及地理環境的獨特作用。讀者將跟隨史書的記載,想象那些風塵僕僕的商隊,在漫天黃沙中尋找著生命的綠洲,也尋找著財富與機遇。這裏不僅有漢朝的絲綢、漆器,更有西域的葡萄美酒、鬍鏇舞,它們是如何沿著商道,穿越山海,成為當時世界最令人矚目的商品與風尚? 第二捲:“文明互鑒,百花齊放” 重點呈現瞭絲綢之路在不同文明碰撞與融閤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將目光投嚮佛教的東傳,從印度到中國,再到朝鮮半島和日本,詳細描繪瞭佛教藝術、哲學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生根發芽、演變發展,並留下瞭無數令人驚嘆的佛教石窟、寺廟和造像。同時,本書也探討瞭中國先進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技術如何通過絲綢之路傳嚮西方,對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進程産生瞭深遠影響。從大秦的玻璃製品,到粟特的精美織錦,再到阿拉伯的數學、天文學知識,本書展現瞭一幅幅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交匯圖景。 第三捲:“異域風情,鄉音俚語” 深入挖掘絲綢之路上各個民族、不同文化之間的日常交往與情感交流。本書通過對壁畫、文獻、民間歌謠的解讀,生動還原瞭不同民族如何在共同的生活空間裏,分享美食、音樂、節日,學習對方的語言,甚至通婚融閤,形成一種獨特而包容的“絲路精神”。從長安城的萬國來朝,到撒馬爾罕的市井喧囂,再到拜占庭的宮廷盛宴,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感受那些跨越國界、超越民族的溫情與共鳴。 第四捲:“邊緣的歌謠,最後的低語” 並不迴避絲綢之路發展過程中的挑戰與衰落。本書也探討瞭戰爭、政權更迭、自然災害等因素對商道的影響,以及那些曾經繁華的城邦如何逐漸走嚮沉寂。然而,即使在最黯淡的時刻,絲綢之路上留下的文化印記依然頑強地存在著,化作口耳相傳的傳說,融入當地的民俗風情,成為曆史深處的迴響。本書也提及瞭絲綢之路後期,陸路商道逐漸式微,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嶄露頭角,預示著新的交通與交流時代的到來。 《絲路駝鈴:韆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讀物,更是一次精神的遠行。它鼓勵讀者跳齣狹隘的民族與國傢界限,去理解人類文明的共通之處,去感受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啓發的偉大力量。書中穿插瞭大量精心挑選的藝術品插圖、曆史地圖和考古發現的照片,力求為讀者提供最直觀、最生動的閱讀體驗。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雅緻而不失生動,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感染力。作者秉持著對曆史的敬畏之心,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搜集瞭海量一手和二手資料,並將其有機地融化在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之中。字裏行間,流淌著對古老絲綢之路的深情懷念,以及對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堅定信念。 閱讀《絲路駝鈴:韆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您將不僅瞭解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更能從中汲取智慧,開闊視野,深刻理解當下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的意義與價值。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一段關於人類文明共同命運的壯麗敘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局限於政治、經濟層麵的交流,而是深入到思想、哲學、宗教、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我從中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 nuanced 的中日文化交流史。書中對一些文化現象的解讀,比如日本的“物哀”情結與中國古典文學的聯係,或者中國戲麯對日本歌舞伎的影響,都讓我對兩國文化的內在聯係有瞭更深的理解。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文化”的理解,已經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不斷演變的生命體。

評分

我被書中對細節的考究深深打動。作者在描述一些文化交流的具體案例時,往往會引用大量的史料,比如考古發現、文獻記錄、藝術品分析等等。這些細節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敘事之中,使整個故事更加鮮活和可信。我記得書中提到瞭一段關於中日兩國服飾文化交流的描述,從唐代的襦裙如何影響瞭日本的和服,到近代以來西式服飾對兩國時尚的影響,這種跨越時空的對比,讓我看到瞭文化變遷的生動軌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閱讀體驗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兩國文明在漫長歲月中相互輝映、相互影響的軌跡。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深邃理解,讓我深受感染。我尤其喜歡書中對那些“無名英雄”的關注,那些默默為文化交流做齣貢獻的僧侶、商人、學者、藝術傢,他們的故事被發掘齣來,讓曆史的畫捲更加豐富多彩。讀到書中關於中日兩國茶文化交流的章節時,我仿佛能聞到淡淡的茶香,感受到那種在氤氳茶霧中進行的思想碰撞。

評分

我一直對曆史抱著一種強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看似遙遠,卻又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方式,而是以一種非常生動、富有敘事性的筆調,將一個個曆史片段串聯起來。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在中國和日本的古老街道,見證那些關鍵的曆史時刻。書中對不同時期文化交流的細節描寫,比如某個日本遣唐使帶迴瞭什麼典籍,唐朝的哪些樂器傳入瞭日本,甚至是一些日常飲食習慣的演變,都描寫得入木三分。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佛教在中國傳播,又如何影響瞭日本的藝術和宗教思想的那一部分,那種文化的滲透和融閤,在書中被展現得淋灕盡緻,讓我對“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於藝術和哲學,而是延伸到瞭更廣闊的生活層麵。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它不像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在娓娓道來一段段充滿故事的曆史。作者在寫作時,顯然花瞭很多心思去搜集和整閤資料,但又沒有讓這些資料束縛住敘事的流暢性。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某些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富有哲理的點評所打動。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上的人物,比如某個默默無聞的僧侶,或者一位遠渡重洋的商人,他們的貢獻被細緻地挖掘和呈現齣來,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手法,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讀完之後,我不僅僅是對中日兩國過去的聯係有瞭更深的瞭解,更對曆史研究本身充滿瞭敬意。

評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藝術有著濃厚興趣的人,這本書中的藝術史部分是我最愛讀的部分。它詳細梳理瞭中國藝術形式,如繪畫、書法、建築、雕塑等,是如何在日本生根發芽,又如何與日本本土的文化元素相結閤,最終演變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我特彆著迷於書中對佛教藝術的論述,從中國唐代的壁畫風格,到日本飛鳥時代、奈良時代的寺廟建築和佛像雕塑,其脈絡清晰,對比生動。書中對這些藝術品的詳細解讀,讓我看到瞭文化交流中的“取”與“捨”,以及“變”與“不變”。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之中,每一頁都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評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國傢,首先要理解它的文化,而理解中日兩國文化之間的淵源,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它不僅僅羅列瞭曆史事件,更深入地剖析瞭文化傳播背後的深層原因和機製。例如,書中對於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文化交流呈現齣不同特點的分析,就讓我對“文化”的動態性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誤解和衝突的客觀呈現,它並沒有迴避曆史上的某些不愉快,而是以一種冷靜、理性的態度去分析,這讓我看到瞭作者的真誠和學者的風範。這種對復雜曆史的 nuanced 展現,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學習曆史的意義在於理解當下,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並沒有把中日文化交流史寫成一段單純的陳述,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交流對兩國社會、思想、藝術乃至於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例如,書中對日本律令製度深受中國唐朝影響的分析,以及這種製度如何塑造瞭日本後來的國傢形態,就讓我對“他者”如何影響“自我”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還驚喜地發現,書中還涉及到瞭許多我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比如一些古代的貿易路綫,商旅往來,以及隨之而來的技術和觀念的傳播。讀到關於宋代陶瓷技術傳入日本,並如何催生瞭日本獨特的陶器工藝時,我仿佛看到瞭工匠們在窯火旁辛勤勞作的景象,這種對具體細節的描繪,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

評分

這本書的邏輯結構非常清晰,條理分明,即便我不是專業研究者,也能輕鬆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閱讀。從古代的早期接觸,到唐宋時期的大規模文化輸入,再到明清時期的相對隔絕與零星交流,最後到近代以來更為復雜的互動,每個階段的論述都層次分明,過渡自然。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被接受、改造和吸收的分析,它不僅僅是單嚮的輸入,更是雙嚮的互動和演變。書中對中國古籍在日本的流傳和影響,以及日本的漢學發展,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這讓我看到瞭文化傳播的持久生命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硬殼封麵,紙張的觸感溫潤而厚實,那種拿在手中的分量感,就已經預示著內容的紮實和深厚。初拿到它的時候,我被封麵那幅雅緻的插畫所吸引,山水意境,點綴著祥雲,隱約可見幾位身著古裝的人物,似乎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幅畫不僅僅是裝飾,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引子,巧妙地勾勒齣瞭“中日文化交流史”這個宏大的主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扉頁,字體清晰,排版疏朗,即便是在夜晚颱燈下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憊。我尤其喜歡它所采用的某種古樸但又不過於晦澀的字體,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曆史的長河之中,每一個字都承載著韆年的故事。書頁的邊緣處理也相當精緻,不會有毛糙的感覺,翻頁時那輕柔的沙沙聲,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評分

實地考察

評分

女王朝貢--魏明帝頒賜親魏倭王

評分

實地考察:赤山j法華院

評分

789條

評分

史料考察:《善鄰國寶記》

評分

海上絲綢之路(英文版)

評分

實物考察:圓悟剋勤真跡

評分

(95%好評)

評分

u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