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军 编
图书标签:
  • 中日关系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日本史
  • 中国史
  • 文化史
  • 亚洲史
  • 外交史
  • 文明交流
  • 中日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182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23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学术面对面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6
字数:43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日文化交流史》记述了自远古至19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由6章23节正文、30篇考察文、6篇综述文构成。23节正文以人物的交流为主线记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主要脉络;30篇考察文报告了影响至今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最鲜活的足迹;6篇综述文概括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全貌,另有序章阐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和分期。

作者简介

滕军,女,1955年生于北京。原名滕桂梅,1971年参军入伍改名滕军。198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1983年任该校助教。1988年获日本神户大学文学研究科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文化学研究科博士学位。1994年任日本茶道里千家驻北京讲师,1996年任北京大学日语系讲师,1997年至今任该校日语系副教授。

目录

序 刘德有
序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第一章 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实地考察:对马岛与壹岐岛

第二节 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实地考察:河北千童镇
实地考察:佐贺吉野里

第三节 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
实地考察:金印公园

第四节 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
实地考察:伊都国铜镜遗迹

第五节 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
实物考察:稻荷山铁剑
综述一: 中日文字、文学与书籍的交流

第二章 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
实物考察:法隆寺佛像

第二节 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
实地考察:正仓院

第三节 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
实物考察:井真成墓志
实地考察: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实地考察:阿育王寺、大明寺与唐招提寺
实地考察 荣叡碑亭

第四节 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法灯、遍尝巡礼艰辛
实地考察:青龙寺
实地考察:赤山法华院
综述二: 中日宗教与思想的交流

第三章 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
实地考察:鸿胪馆

第二节 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
诗文考证:诗三首
综述三: 中日艺术的交流

第四章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
实地考察:谢国明墓

第二节 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
实地考察:天童寺

第三节 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军
实地考察:建长寺
实地考察:圆觉寺

第四节 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
实地考察:鹰岛
综述四: 中日建筑的交流

第五章 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
史料考察:《善邻国宝记》

第二节 义政藏唐物--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
实物考察:青瓷葵口碗

第三节 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
实物考察:圆悟克勤真迹

第四节 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
实地考察:寒山寺
实地考察:王直故居

第五节 雪舟与策彦--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
实地考察:宁波港
综述五: 中日科技的交流

第六章 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 尚氏求册封--闽南 姓移居琉球岛
实地考察:柔远驿(琉球馆)

第二节 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
实地考察:在长崎的中国遗迹

第三节 隐元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传佛学儒学精髓
实地考察:古黄檗 新黄檗
实地考察:余姚朱舜水遗迹
综述六: 中日民俗的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丝路驼铃:千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 书名:丝路驼铃:千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 内容简介: 《丝路驼铃:千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是一部以恢宏视角、细腻笔触描绘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史诗级著作。它并非一本传统的断代史或国别史,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条横贯欧亚大陆、绵延万里的经济与文化动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鲜活的传说、一张张斑驳的古图,带领读者踏上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漫步。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们不再局限于政治、经济的宏观分析,而是走进那些曾经在这条道路上留下足迹的人物:西行求法的僧人、远赴异域的商人、传播技艺的工匠、带来信仰的使者,以及那些在边塞小镇、绿洲城邦中相遇、相知、相融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丝绸之路最动人的篇章。 全书分为数个章节,每一章都如同一次精彩的文化探索之旅。 第一卷:“驼铃声起,风沙万里” 聚焦于丝绸之路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从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到汉唐帝国对这条商道的初步开拓,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其背后的政治驱动、经济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的独特作用。读者将跟随史书的记载,想象那些风尘仆仆的商队,在漫天黄沙中寻找着生命的绿洲,也寻找着财富与机遇。这里不仅有汉朝的丝绸、漆器,更有西域的葡萄美酒、胡旋舞,它们是如何沿着商道,穿越山海,成为当时世界最令人瞩目的商品与风尚? 第二卷:“文明互鉴,百花齐放” 重点呈现了丝绸之路在不同文明碰撞与融合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将目光投向佛教的东传,从印度到中国,再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详细描绘了佛教艺术、哲学思想如何在不同地域生根发芽、演变发展,并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佛教石窟、寺庙和造像。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中国先进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大秦的玻璃制品,到粟特的精美织锦,再到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知识,本书展现了一幅幅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交汇图景。 第三卷:“异域风情,乡音俚语” 深入挖掘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日常交往与情感交流。本书通过对壁画、文献、民间歌谣的解读,生动还原了不同民族如何在共同的生活空间里,分享美食、音乐、节日,学习对方的语言,甚至通婚融合,形成一种独特而包容的“丝路精神”。从长安城的万国来朝,到撒马尔罕的市井喧嚣,再到拜占庭的宫廷盛宴,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些跨越国界、超越民族的温情与共鸣。 第四卷:“边缘的歌谣,最后的低语” 并不回避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衰落。本书也探讨了战争、政权更迭、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商道的影响,以及那些曾经繁华的城邦如何逐渐走向沉寂。然而,即使在最黯淡的时刻,丝绸之路上留下的文化印记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化作口耳相传的传说,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成为历史深处的回响。本书也提及了丝绸之路后期,陆路商道逐渐式微,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崭露头角,预示着新的交通与交流时代的到来。 《丝路驼铃:千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精神的远行。它鼓励读者跳出狭隘的民族与国家界限,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去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伟大力量。书中穿插了大量精心挑选的艺术品插图、历史地图和考古发现的照片,力求为读者提供最直观、最生动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雅致而不失生动,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作者秉持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搜集了海量一手和二手资料,并将其有机地融化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之中。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古老丝绸之路的深情怀念,以及对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定信念。 阅读《丝路驼铃:千年商道上的文化漫步》,您将不仅了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开阔视野,深刻理解当下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意义与价值。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段关于人类文明共同命运的壮丽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首先要理解它的文化,而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渊源,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它不仅仅罗列了历史事件,更深入地剖析了文化传播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机制。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分析,就让我对“文化”的动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误解和冲突的客观呈现,它并没有回避历史上的某些不愉快,而是以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去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作者的真诚和学者的风范。这种对复杂历史的 nuanced 展现,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国文明在漫长岁月中相互辉映、相互影响的轨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深邃理解,让我深受感染。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无名英雄”的关注,那些默默为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他们的故事被发掘出来,让历史的画卷更加丰富多彩。读到书中关于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的章节时,我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茶香,感受到那种在氤氲茶雾中进行的思想碰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一段段充满故事的历史。作者在写作时,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搜集和整合资料,但又没有让这些资料束缚住叙事的流畅性。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某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富有哲理的点评所打动。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人物,比如某个默默无闻的僧侣,或者一位远渡重洋的商人,他们的贡献被细致地挖掘和呈现出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对中日两国过去的联系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历史研究本身充满了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当下,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没有把中日文化交流史写成一段单纯的陈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交流对两国社会、思想、艺术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对日本律令制度深受中国唐朝影响的分析,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塑造了日本后来的国家形态,就让我对“他者”如何影响“自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还惊喜地发现,书中还涉及到了许多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比如一些古代的贸易路线,商旅往来,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和观念的传播。读到关于宋代陶瓷技术传入日本,并如何催生了日本独特的陶器工艺时,我仿佛看到了工匠们在窑火旁辛勤劳作的景象,这种对具体细节的描绘,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那种拿在手中的分量感,就已经预示着内容的扎实和深厚。初拿到它的时候,我被封面那幅雅致的插画所吸引,山水意境,点缀着祥云,隐约可见几位身着古装的人物,似乎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幅画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引子,巧妙地勾勒出了“中日文化交流史”这个宏大的主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即便是在夜晚台灯下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惫。我尤其喜欢它所采用的某种古朴但又不过于晦涩的字体,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历史的长河之中,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书页的边缘处理也相当精致,不会有毛糙的感觉,翻页时那轻柔的沙沙声,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层面的交流,而是深入到思想、哲学、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领域。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中日文化交流史。书中对一些文化现象的解读,比如日本的“物哀”情结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或者中国戏曲对日本歌舞伎的影响,都让我对两国文化的内在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是僵化的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不断演变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我不是专业研究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从古代的早期接触,到唐宋时期的大规模文化输入,再到明清时期的相对隔绝与零星交流,最后到近代以来更为复杂的互动,每个阶段的论述都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文化元素是如何被接受、改造和吸收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单向的输入,更是双向的互动和演变。书中对中国古籍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以及日本的汉学发展,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这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播的持久生命力。

评分

我被书中对细节的考究深深打动。作者在描述一些文化交流的具体案例时,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比如考古发现、文献记录、艺术品分析等等。这些细节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巧妙地融入到宏大的叙事之中,使整个故事更加鲜活和可信。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段关于中日两国服饰文化交流的描述,从唐代的襦裙如何影响了日本的和服,到近代以来西式服饰对两国时尚的影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让我看到了文化变迁的生动轨迹。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这本书中的艺术史部分是我最爱读的部分。它详细梳理了中国艺术形式,如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是如何在日本生根发芽,又如何与日本本土的文化元素相结合,最终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佛教艺术的论述,从中国唐代的壁画风格,到日本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的寺庙建筑和佛像雕塑,其脉络清晰,对比生动。书中对这些艺术品的详细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中的“取”与“舍”,以及“变”与“不变”。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之中,每一页都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抱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看似遥远,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史料堆砌方式,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富有叙事性的笔调,将一个个历史片段串联起来。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在中国和日本的古老街道,见证那些关键的历史时刻。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化交流的细节描写,比如某个日本遣唐使带回了什么典籍,唐朝的哪些乐器传入了日本,甚至是一些日常饮食习惯的演变,都描写得入木三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佛教在中国传播,又如何影响了日本的艺术和宗教思想的那一部分,那种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文化”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艺术和哲学,而是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层面。

评分

(100%好评)

评分

第二节

评分

第三节

评分

史料考察:《善邻国宝记》

评分

实物考察:圆悟克勤真迹

评分

g实地考察:河北千童镇

评分

这个书确实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M

评分

滕军,女,1955年生于北京。原名滕桂梅,1t971年参军入伍改名滕军。198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1983年任u该校助教。v1988年获神户大学文学研究科硕士学位,1993年获该校文化学研究w科博士学w位。1994年任茶道里千家驻北京讲师,1996年任北京大学日语系讲y师,199y7年至今任该校日语系副教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