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

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世平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帝国
  • 战略
  • 美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权力
  • 文明
  • 崛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61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57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3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帝国战略:世界历史上的帝国与美国崛起之路》是军事科学院张世平将军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帝国战略进行针对性研究与阐述的一本理论专著,也是解放军出版社《大视野大战略》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主要阐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战略”;下编主要阐述“美国战略透析”。这种写法,先分后合、有分有合,先叙后议、有叙有议,既有个性、特殊性,又有共性、普遍性,尤其是把历史上的帝国和美国分开来写,能够从时间上把历史、现实区分开来。但问题也十分明显,即在有限篇幅里容纳了14个帝国和美国,难免蜻蜓点水、挂一漏万。
  书中作者参考、分析和研究了大量的公开资料和研究成果,并能够删繁就简、由表及里,鲜明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历史,特别是从战略角度了解世界历史上的帝国和美国崛起之路的很好选择,立意高远,观点深刻,语言通俗。

内容简介

  世界历史上的帝国,通常是指那些实行专制统治、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帝国崛起时期的宏大气势、清晰目标、向上精神、清明政治、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科技创新的态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等,不仅是自身成就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帝国衰败时期的征伐无度、腐败堕落、政治昏暗、暮气十足、封闭保守,以及文化上的自以为是,等等,不仅导致自身日趋没落并最终衰败或者消亡,而且也往往导致人类文明的退步。帝国的暮年应当批判,但帝国的少年,青年、壮年。即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那段历程,则有一些可取之处,尤其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横刀立马的气概和精神最值得学习。

作者简介

  张世平,军事科学研究员,战略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军队指挥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国军事科学学会战略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少将军衔。1954年7月出生,1969年1月入伍,1988年从事专职军事科研工作。
  主要著作:
  《军队指挥系统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作战指挥若干问题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毛泽东作战指挥思想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
  《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
  《作战指挥观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国之大事——当代中国战略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史鉴大略——当代中国战略的历史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
  《哲理大道——当代中国战略的哲学思考》,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马克思恩格斯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大道探源——(二)列宁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金融危机与国际政治格局》,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大道探源——(三)毛泽东与战略》,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目录

前言 潮起潮落
上编 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战略
一、亚述帝国
(一)亚述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亚述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亚述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亚述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二、波斯帝国
(一)波斯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波斯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波斯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波斯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三、亚历山大帝国
(一)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亚历山大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亚历山大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亚历山大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四、罗马帝国
(一)罗马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罗马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罗马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罗马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五、阿拉伯帝国
(一)阿拉伯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阿拉伯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阿拉伯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阿拉伯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六、蒙古帝国
(一)蒙古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蒙古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蒙古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蒙古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七、莫卧尔帝国
(一)莫卧尔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莫卧尔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莫卧尔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莫卧尔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八、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奥斯曼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奥斯曼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奥斯曼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九、俄罗斯帝国
(一)俄罗斯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俄罗斯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俄罗斯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俄罗斯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拿破仑帝国
(一)拿破仑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拿破仑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拿破仑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拿破仑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一、大英帝国
(一)大英帝国崛起的大体脉络
(二)大英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大英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大英帝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十二、德意志帝国
(一)德意志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德意志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德意志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德意志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三、奥匈帝国
(一)奥匈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奥匈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奥匈帝国衰败的主要教训
(四)奥匈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四、日本帝国
(一)日本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
(二)日本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三)日本帝国衰败的主要原因
(四)日本帝国兴衰的关键性人物
十五、帝国战略的启示
(一)帝国崛起贵在成势
(二)帝国崛起的动力是利益
(三)帝国崛起需要积极地进击
(四)帝国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的优劣
(五)帝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是精神力量
(六)帝国崛起需要先进的科技作支撑
(七)帝国崛起中文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八)帝国兴灰中应着力避免“血仇难泯”
(九)帝国崛起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出头椽子”定律
下编 美国战略透析
一、美国战略的形成
(一)独立战争是美国战略形成的起点
(二)美法之争迈出了维护国家利益战略实践的第一步
(三)经济独立战争形成了美国战略的早期雏形
二、领土扩张和利益空间拓展的战略
(一)大陆扩张主要向西,战略是购买、兼并和武力抢占
(二)海外扩张初期独占美洲大陆,战略是“门罗主义”
(三)19世纪后期进军太平洋,战略是由控海实现控陆
(四)20世纪初做世界强国,战略是“胡萝卜加大棒”
三、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略
(一)一战时先取“隔岸观火”之策,后收“渔人之利”
(二)二战时支援同盟国消耗轴心国,以“决定性作用”奠定争霸基础
四、应对国内矛盾的战略
(一)针对不同矛盾采取相应对策
(二)把武力手段作为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和职责和权利
五、遏制主要战略对手的战略
(一)20世纪40年代中期确立对苏遏制战略
(二)20世纪50年代遏制苏联的战略重点转向亚非拉
(三)20世纪60年代末遏制苏联的战略重点重回欧洲
(四)20世纪70年代末对苏实行强势战略
(五)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苏战略再次转入缓和为主
六、对华战略
(一)20世纪后半叶对华战略的核心是“封锁+威慑”
(二)进入21世纪对华战略的核心是“遏制+接触”
(三)金融危机后对华战略将建立在“融合”基础上
(四)影响对华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信任
七、领导和维持“世界新秩序”的战略
(一)“预防性防务”战略:全面主导国际体系
(二)反恐战略:先发制人
(三)防扩散战略:把握优势,合作制裁,重点遏控
(四)太空战略:独占鳌头
(五)网络空间战略:积极防护,主动反击
八、奥巴马时期美国战略的发展趋向
(一)经济发展明显减缓但没有严重衰退
(二)世界影响力有所下降但“一超”地位稳固
(三)政府常犯错误但自我纠错能力依然很强
(四)实力相对削弱但“管理世界”的意识不减
(五)战略部署不断调整但战略重心并未根本改变
(六)全球化深入发展使其无法离弃中国
(七)实力逐渐消减使其无力把中国推向敌对一面
(八)“反华势力”不会构成对华战略选择的基础
(九)“奥巴马主义”有利于中美关系向好发展
九、美国战略的特点与启示
(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并驾齐驱的“指路星辰”
(二)追求国家利益是基本着眼点
(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重要支撑
(四)军事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绝对的科技优势是不可或缺的强力支持
(六)美国战略思维的优长不少但也有一些致命伤

精彩书摘

  (二)亚述帝国崛起的主要经验
  积极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亚述军队以装备精良驰名。在周边的四邻五舍还在使用青铜器的时候,亚述人就从赫梯引进了炼铁技术,为军队制造了大量铁制的弓、箭、矛、剑、锤、斧等铁制武器装备;制造了攻城用的冲城器和投石机(亦称“攻城锤”),以及充气皮囊等渡河用具。在阿舒那西尔帕当政时,亚述军队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战车和骑兵,从而大大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和攻击能力。“工兵”部队也首先诞生于亚述军队。这支部队铸就了当时已属十分发达的筑营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营造城。
  建立严密、强大的军事组织。公元前8世纪后半叶,提格拉·比利萨三世和萨尔贡二世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进行多种军事行政改革。主要包括组建和发展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军队、并使全部国家政权机构服务于国家对外扩张的军事需求;实施募兵制,分行政区域组建地方军,以地区行政长官为地方军统领;建立国王特别警卫部队、担负首都护卫的御林军、地方军、属国辅助部队等四类军事组织;在作战部队中编制了步兵、骑兵、战车兵。
  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战术。长期的军事扩张,促使亚述军队的战术快速发展起来。当时,亚述的指挥官们已经懂得正面或侧面攻击、侧面或正面辅助的“一点两面”战术,并经常使用夜间奔袭、侧后突击、断敌后援、控制敌军补给线、快速机动、闪击性打击、歼灭战等战法,尤其是懂得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经常将逃敌彻底消灭为止。这些战术在数千年前是十分先进的。
  建立“驿站”制度,提高了军事调遣能力。亚述统治者在帝国境内,开辟了宽阔的石砌驿道。这些驿道的建设,对于行政指令传递、商业贸易活动、文化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军队机动和征战,不仅能及时掌握情况,而且能迅速调动军队,高速、有效地实施战略战术行动。
  不懈地进行征战。历史上帝国的产生,无不是征战的结果;帝国的迅速崛起,无不与频繁的征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公元前745年~前626年的119年时间里,亚述帝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的战争行动,史称“亚述战争”。公元前745~前729年为提格拉·比利萨三世时期,平定了巴比伦内乱,打败了以乌拉尔图为首的多国同盟,粉碎了以大马士革、以色列为首的小亚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地19国联合反抗,攻陷大马士革,打败迦勒底人,兼并巴比伦;公元前721~前705年为萨尔贡时期,与巴比伦一埃兰联军会战于德尔城附近,攻占撒马利亚,征服以色列,攻占乌拉尔图宗教中心穆萨西尔,镇压反叛的卡赫美士、古尔古姆、库姆赫等国,打败埃及与叙利亚反叛国家联军;公元前704~前681年为辛那赫里布时期,打败埃兰、埃及,与埃兰、迦勒底及其盟国进行五次战争,攻人巴比伦;公元前680~前669年为伊萨尔哈东时期,多次进人伊朗高原打击米底势力,攻占埃及古都孟菲斯,镇压埃及反叛;公元前668一前626年为亚述巴尼拔时期,进攻埃及三克孟菲斯,洗劫并毁灭底比斯城,战胜埃兰。
  注重战争中的战略指导。在军事战略、野战战略上,亚述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比如,对于强大之敌采取迂回战略,扫清外围、逐步削弱。萨尔马纳塞尔三世当政时期,35年里出征32次,一直攻打到波斯湾沿岸的沼泽地区,彻底征服了全部巴比伦尼亚。在北方遇到乌拉尔图的顽强抵抗后,他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与乌拉尔图硬拼的军事行动都将导致失败,因此竭力避免与乌拉尔图的直接交战,而采取了加强自己在两河流域的地位、征服并控制叙利亚和伊朗等行动,以逐步削弱乌拉尔图的战略。又如,注重军事行动的经济、心理效益,以战保商、以战慑敌。提格拉-比利萨三世的第一次征战,就出兵巴比伦尼亚北部地区,驱逐那里的阿拉美亚驻军,使屡遭阿拉美亚人骚扰的商路重新变得畅通无阻。同时,也向巴比伦王展示了亚述的军事实力,使其既从与亚述的军事对抗中看到巨大的威胁,又从与亚述保持友好关系中得到诸多商业好处。再如,以联姻、和约避免多面临敌,建立战略缓冲区以减轻外来压力。伊萨尔哈东继位后,鉴于希缅因人和西徐亚人勇敢善战,为尽早解决北部和东部边界出现的严重危机,就采取遣送公主与西徐亚人酋长联姻、与希缅因人订立和约、与乌拉尔图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等措施,确保了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主要战略方向。在南方,还与阿拉美亚诸部订立了和约,让阿拉美亚诸部定居于底格里斯河左岸,从而在埃兰和两河流域之间建立了一个战略缓冲区。正是通过一系列强大的武力和成功的外交手段,伊尔哈东时期的亚述,与腓尼基、巴比伦以及北部和东部长达1200公里的边境线长期处于相对安宁的状态,从而为其大举进攻埃及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有,选择敌人意想不到的方向实施战略突袭。公元前714年,萨尔贡二世对乌拉尔图的大规模进攻,就把主攻方向选择在库尔德斯坦山区的崇山峻岭,部队翻山越岭,如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乌尔米雅赫湖和凡湖之畔,使乌拉尔图人猝不及防,被迫退守首都穆萨里尔城,并最终因矢尽粮绝而使首都陷落,连乌拉尔图民族神哈尔迪亚的神像也被亚述军队掠走。
  ……

前言/序言

  《兰登书屋辞典》将“帝国”定义为“在一位帝王或其他强势君主或政府统治下的多个国家或民族的集合,其版图通常大于王国”。“武装部队是帝国的主要武器。帝国需要常备军来控制它们不得不加以巡视的辽阔领土。”中国辞书将它解释为“以皇帝为国家元首的君主制国家”。有奴隶制的,如罗马帝国;有封建制的,如俄罗斯帝国;还有君主立宪制的,如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同时,也指某些占有殖民地和压迫其他民族实行领土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另外,在引申义和借用义上,还比喻那些经济实力强大、垄断性很高的企业集团,如“石油帝国”等。
  纵观历史,帝国通常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帝王)或者相当于君主的统治者,一支强大的能够对外扩张的武装力量,一块辽阔的版图和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概括起来,帝国即是那些实行专制统治、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历史上的帝国,最早的是公元前21世纪后期形成的埃及帝国,它的版图跨西亚、北非。其后,是公元前11世纪的亚述帝国,它囊括了两河流域和埃及两大文明地区。再后,就是公元前11世纪中期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以后还有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以及地处欧亚大陆上的蒙古帝国、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拿破仑帝国、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日本帝国等。另外,一些史料上还提到了贵霜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帖木儿帝国、孔雀帝国、笈多帝国、戒日帝国、安息帝国、雅典帝国、萨珊帝国、西班牙帝国、丹麦帝国等。在世人眼里,“中华帝国”也是世界历史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当然,“中华帝国”与世界其他帝国有着明显的不同,先后经历了秦帝国、汉帝国、大唐帝国、清帝国等若干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几起几落、延绵不断的过程。美国崛起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目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它的幅员小于俄罗斯,人口不及中国的1/4,经济规模不如欧盟,但它的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影响力尤其政治影响力,在当今世界是无与伦比的。之所以没有把它归类于“帝国”,主要因为它不属于“实行专制统治”的国家,没有“宏大的扩张企图”。
  帝国不仅将世界历史演绎得丰富多彩、波澜壮阔,而且也用自身的兴衰史告诉世人,“潮起潮落有规律”,顺之则“起”,逆之则“落”。中国不是帝国,也不想做帝国,不能做帝国。这是由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研究“帝国战略”,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
  首先,应当正视帝国的历史客观性。一提到“帝国”,人们往往更多地看到它的侵略扩张、衰落灭亡。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布热津斯基的《大抉择》悲观无奈地强调,帝国衰落包括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全球大帝国衰落具有其必然性。这就如同人一样,有生必有死、生死轮回。其实,帝国也是国家形态存在的一种形式。从哲学上讲,任何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崛起时期的宏大气势、清晰目标、向上精神、清明政治、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科技创新的态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等,不仅是自身成就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力;帝国衰败时期的征伐无度、腐败堕落、政治昏暗、暮气十足、封闭保守,以及文化上的自以为是,等等,不仅导致自身日趋没落并最终衰败或者消亡,而且也往往导致人类文明的退步。但无论是崛起还是衰败,帝国都是历史、是现实,也可能会有未来。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说:“历史表明,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正视帝国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是历史研究的要求,也是战略研究的责任。历史上的帝国,今天有的分成几个国家,有的步入民主国家行列。不管怎么变,它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绝不仅仅是故事。大英帝国当年同荷兰、西班牙、法国进行过多次争夺殖民地和贸易特权的战争,南极附近的阿根廷也是英国当年战争的对象。“日不落帝国”所创造的除了辉煌,还有许多“阳光下的罪恶”。日俄帝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交手中,就结下了深深的仇恨。虽然随着岁月流逝,有些哪怕当年是“血仇”今天也淡漠了,但如同破镜难圆一样,历史伤痕依旧。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长期以来日俄“北方领土”之争等,都有着诸多历史的原因。
  其次,应当以帝国战略为鉴。“以史为鉴”,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的重要因素。“帝国战略”对于崛起的中国,有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借鉴意义。“帝国”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其突出的特点是实行专制统治、具有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幅员辽阔、民族和人口众多。其中,核心是“强大的扩张能力”和“宏大的扩张企图”。尤其是“宏大的扩张企图”,这是帝国崛起的内动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当年的马其顿并不大,但从亚得里亚海边一直打到印度河边。“宏大的扩张企图”必然导致战争无度,战争无度的结果就是国家衰亡!这是“大国兴衰”所昭示的基本规律之一。研究帝国战略的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从帝国崛起的历程中,探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和平崛起应当汲取的经验教训。帝国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帝国史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体现在帝国在政治上的兴衰、文化传播以及通过战争的对外交往史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历史上大凡帝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基本形式就是由扩张而引发的战争,没有扩张就没有巨大的版图,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当然也就没有帝国由盛向衰的转变。因此,帝国战略从本质上讲是帝国对外交往——进行扩张、走向强盛的方针、政策和策略。历史上的“帝国交往”主要是战争,因此,帝国战略主要是战争准备与战争实施的方略。“帝国战略”的历史局限性,在于它们都是依靠武力征服而成就帝国大业,今天中国要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看似没有多少借鉴意义,但正是这种历史的局限性,警示中国绝不能走上武力崛起之路。同时,它也昭示今天的中国,应当竭力避免陷入历史的泥淖,摆脱“武力征伐而崛起——内外交困而衰亡”的历史周期率。帝国的暮年应当批判,但帝国的少年、青年、壮年,即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那段历程,则有许多可取之处,尤其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横刀立马的气概和精神最值得学习。当然,帝国的元首们也讲策略,亚历山大也曾“以身相许”亲自“和亲”,成吉思汗投奔过“王汗”,拿破仑破欧洲联盟也是文武并用。《易经》中讲“潜龙勿用”就是这个道理。
  “帝国战略”中的14个帝国和美国,大体上可以分为大陆帝国、海洋帝国,以及陆海兼备的帝国三类。所谓“大陆帝国”,主要指位于欧亚内陆,其统治核心地区远离海洋,并以自然经济为立国基础的帝国,如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等。所谓“海洋帝国”,主要指位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边缘,对海外贸易依赖较大的帝国,比如大英帝国、日本帝国等。像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城邦、中世纪晚期兴起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也都属于这类主要依赖海外掠夺与海外贸易而发展壮大的国家。所谓“陆海兼备”,主要指美国这样的国家,对三大洋和五大陆既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冥冥之中有定数。历史上的强国主要是那些拥有大陆控制权的国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强国主要是那些能够走向海洋的国家,将来的强国将主要是那些能够走向太空的国家。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太遥远的事情。
  研究“帝国战略”有两点感悟尤其深刻。一是实力。纵观人类历史,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若没有强大的实力,再伟大的目标、再宏伟的志向,都只能是空想!帝国所以能够成就其“帝国大业”,无不以实力为坚实的基础。二是理智。历史上的帝国,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元首们,无不充满激情、血气方刚,但带领国家少犯锚误、维持长久的元首们则多有理智。德意志帝国的俾斯麦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有激情、有血性,而且还能够在情理之中很好地驾驭情感。戴高乐评价他说,“胜利之后还表现出节制”。政治家、战略家没激情、没情义不行,但“情深似海”也往往导致“苦海无边”。中国儒家讲的“过犹不及”和道家讲的“适可而止”都是这个道理。
  为了便于研究也便于读者了解“帝国战略”的历史与现在,笔者将其分为两编。上编主要阐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战略”,首先分别阐述了世界历史上14个帝国兴衰的大体脉络、崛起的主要经验、衰败的主要教训以及兴衰的关键性人物,尔后阐述了“帝国战略的启示”:下编主要阐述“美国战略透析”,首先分别阐述了美国战略的形成、领土扩张和利益空间拓展的战略、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应对国内矛盾的战略、遏制主要战略对手的战略、对华战略、领导和维持“世界新秩序”的战略、奥巴马时期美国战略的发展趋向等,尔后阐述了“美国战略的特点与启示”。这种写法,先分后合、有分有合,先叙后议、有叙有议,既有个性、特殊性,又有共性、普遍性,尤其是把历史上14个帝国和美国分开来写,能够从时间上把历史、现实区分开来。但问题也十分明显,即在有限篇幅里容纳了14个帝国和美国,难免蜻蜓点水、挂一漏万。
  张世平
  2010年12月于北京
《大国兴衰:从古老王朝到现代霸权的千年回响》 这本书并非直接探讨美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崛起,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深邃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史中那些曾经辉煌、又终归沉寂的帝国。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河,去理解一个又一个庞大政权如何从萌芽走向巅峰,又为何最终走向衰落。我们将探寻这些帝国得以建立的基石,分析它们扩张的逻辑,解析它们统治的智慧与局限,并最终揭示导致它们崩塌的深层原因。 第一部分:古老帝国的余晖——文明的摇篮与权力的起源 我们将从最早的文明中心出发,回溯那些塑造了人类早期社会结构的帝国。 美索不达米亚的曙光: 从苏美尔的城邦林立,到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的崛起,我们将看到早期帝国如何通过文字、法律、宗教和农业技术来整合疆域,建立起最初的统治秩序。我们将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权威,了解阿述巴尼拔图书馆所代表的知识积累,并思考这些早期文明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的社会组织。 尼罗河畔的永恒: 古埃及文明的千年延续,将为我们展示一个高度集权、神权色彩浓厚的帝国模式。从金字塔的宏伟,到法老的绝对权威,我们将探究埃及文明如何通过统一的宗教信仰、发达的灌溉系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持其长久的稳定。我们将分析其统治的艺术,以及面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变革时,其帝国的韧性与脆弱。 两河流域的继承者: 波斯帝国,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帝国”,其广袤的疆域、多元的民族构成以及高效的管理体系,为后来的帝国树立了榜样。我们将研究居鲁士大帝的包容政策,大流士一王的“行省制”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琐罗亚斯德教在帝国统一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波斯帝国如何成功地将不同的文化和政治体系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体。 爱琴海的遗产: 希腊城邦的崛起并非单一帝国的形式,但其文化、哲学和政治思想却深刻影响了后世。我们将探讨雅典的民主实验、斯巴达的军事体制,以及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如何将希腊文明的火种传播到东方。亚历山大帝国的短暂辉煌,以及其分裂后的希腊化时代,将为我们提供关于文化传播与帝国继承的深刻案例。 第二部分:罗马的辉煌与裂变——统一、扩张与制度的遗产 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帝国范例之一。 从共和到帝国: 我们将追溯罗马从一个小小的城邦,如何通过军事改革、政治制度的演进和严密的法律体系,一步步走向地中海的霸主。我们将深入分析罗马军团的组织与战术,凯撒、奥古斯都等人物如何塑造了帝国的命运,以及罗马法律如何成为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石。 Pax Romana的盛世: 在长达数百年的“罗马和平”时期,帝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与繁荣。我们将考察罗马的城市建设、道路网络、商业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理解罗马帝国如何通过其强大的基础设施和统一的市场,整合了广阔的疆域。同时,我们也会审视罗马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奴隶制度以及政治腐败等潜在危机。 分崩离析的征兆: 帝国后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我们将分析导致罗马衰落的多种因素,包括政治腐败、经济危机、边境压力、蛮族入侵以及基督教的兴起。我们将探讨东西罗马的分裂,以及西罗马帝国的最终灭亡,理解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是如何走向终结的。罗马的遗产,无论是法律、语言、建筑还是宗教,如何渗透到后来的欧洲文明之中,将是本部分的重要议题。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回声——分裂、整合与新的权力中心 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进入了一个相对分裂但又孕育着新秩序的时代。 拜占庭帝国的延续: 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的许多传统,并在君士坦丁堡这座宏伟的城市中,发展出独特的东方基督教文明。我们将考察其在抵御外敌、保存古典文化以及传播东正教方面的作用,理解它如何在中世纪欧洲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缓冲角色。 欧洲的封建秩序: 在西欧,日耳曼王国、法兰克王国以及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构成了新的政治格局。我们将探讨封建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领主与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以及教会如何在权力真空时期扮演重要的精神与政治角色。十字军东征的兴起,将是分析中世纪欧洲宗教狂热、经济动机与地缘政治冲突的绝佳切入点。 东方巨龙的崛起: 在中国,汉唐盛世的辉煌,宋元的商业繁荣,以及明清的统一帝国,构成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帝国发展轨迹。我们将审视中华帝国如何通过中央集权、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以及强大的农业经济,维持了长久的稳定与繁荣。我们将比较东西方帝国在政治组织、经济模式和文化理念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第四部分:近代帝国的转型——扩张、殖民与全球化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帝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扩张时代。 殖民帝国的阴影: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先进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我们将探讨殖民主义的经济驱动力,对被殖民地区的压迫与剥削,以及殖民活动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三角贸易、白银资本以及原材料的掠夺,如何为宗主国积累财富。 工业革命的引擎: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为帝国扩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优势。我们将考察蒸汽机、火车、电报等技术革新如何改变了战争、交通和通信,以及工业化国家如何通过军事力量和经济手段,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在全球的支配地位。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帝国的瓦解: 19世纪后期,民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挑战着旧有的帝国统治。我们将分析被殖民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欧洲内部的民族矛盾如何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促使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古老帝国走向终结。 第五部分:20世纪的遗产——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后帝国时代 20世纪是帝国主义达到顶峰,又迅速走向衰落的世纪。 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 我们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即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民族矛盾以及军备竞赛。我们将考察战争对旧有帝国体系的摧毁,以及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 冷战的双雄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我们将分析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军备竞赛的疯狂,以及代理人战争的残酷。我们将考察不同国家在冷战中的选择,以及它如何塑造了当今世界的政治版图。 后殖民时代的挑战: 随着殖民帝国的解体,大批新兴国家获得了独立,但它们也面临着历史遗留的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发展、国家构建和地区冲突。我们将审视后殖民时代的复杂性,以及这些国家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寻求自身的发展与认同。 结语: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 《大国兴衰》并非一本简单的编年史,它试图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帝国的深入剖析,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些普遍的规律和循环。从权力的运作、经济的逻辑,到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再到领导者的智慧与失误,这些帝国的兴衰历程,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它提醒我们,任何文明的辉煌都有其内在的脆弱性,任何权力的扩张都伴随着潜在的风险。通过对这些宏大叙事的梳理与反思,我们或许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把握当下的挑战,并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汲取智慧。这本书将鼓励读者独立思考,挑战既定的观念,去发现历史背后更深刻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一直对宏大的叙事和文明的兴衰着迷,而《帝国战略》正是满足了我的一切想象。从古罗马的辉煌到奥斯曼帝国的疆域扩张,再到近代殖民主义的浪潮,作者以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各个帝国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复杂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帝国统治方式、经济结构以及军事策略的深入剖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这些巨型政治实体。不仅仅是列举事实,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提炼出共通的规律和教训,让我们得以窥见帝国兴衰的内在逻辑。比如,书中关于资源控制、社会凝聚力以及对外扩张对帝国寿命的影响的论述,都让我深受启发。合上书页,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亲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了“权力”的本质,以及它如何在历史的车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不得不说,《帝国战略》在论述方面展现了一种近乎于哲学的深度。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历史事件的罗列,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史实复述,而是将视角拔高,探讨了帝国形成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战略”角色。书中对于不同帝国如何运用外交、军事、经济甚至文化手段来巩固和扩张自身力量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地缘政治”在帝国命运中的作用,作者详细阐述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邻国关系如何塑造了帝国的走向。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战略棋盘,看着一个个帝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落子、博弈,最终走向不同的结局。而且,书中对于“软实力”的探讨,例如文化输出和意识形态传播如何成为帝国扩张的重要工具,也让我大开眼界。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权力运作和国际关系的经典教材,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读完《帝国战略》,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从来都不是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一个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宏大网络。作者在书中对不同帝国兴衰的分析,触及了权力、资源、文化、技术以及人类的集体意识等诸多层面,让我对“帝国”这一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立体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帝国惯性”的论述所吸引,那些曾经辉煌的帝国,即使在衰落之后,其留下的制度、文化和思想依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历史,更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权力运作的全新视角。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能够看穿历史迷雾的眼镜,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振奋的,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想象。

评分

《帝国战略》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美国崛起的具体路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一直对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模式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在深入剖析了历史上那些强大帝国的兴衰规律之后,并没有停止,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近现代,特别是美国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一步步走向霸权的。书中对于美国在二战后如何利用经济援助、军事联盟以及意识形态输出等手段,逐渐建立起全球影响力的分析,非常细致入微。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帝国”概念的重新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疆域扩张,而是包含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这本书让我对“美国例外论”以及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当今世界的权力格局,是否依然遵循着古老的帝国兴衰法则。

评分

这是一本格局非常宏大、视野极其开阔的书籍,简直是打开了我的历史认知新维度。我一直对“帝国”这个概念充满好奇,而《帝国战略》则满足了我对这一概念的 deepest exploration。作者从古至今,梳理了无数个帝国,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又如何最终归于沉寂。让我尤为赞叹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对某个特定帝国孤立的叙述,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全球视角下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帝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共性与差异。例如,书中关于技术革新在帝国扩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内部矛盾和外部挑战的策略,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历史上无数位伟大的领袖和智者对话,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跨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光芒。

评分

替领导们卖得书,不知到具体内容。

评分

先买来慢慢看吧,感觉还不错

评分

替领导们卖得书,不知到具体内容。

评分

书不错,继续等待,阅读!

评分

书不错,继续等待,阅读!

评分

内容可以应该是正版书籍

评分

内容也很好,分析的很透彻,帮弟弟买的他非常喜欢

评分

到了 真的到了 等了好多天

评分

到了 真的到了 等了好多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