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学术名著:思想录(英文全本)

英文学术名著:思想录(英文全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 著,[英] 特罗特 译
图书标签:
  • 英文原版
  • 学术著作
  • 思想史
  • 西方哲学
  • 经典名著
  • 人文社科
  • 英文学习
  • 思想录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24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0584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英文学术名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354000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是最重要的思想资源。然而,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自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西学东渐”起,国人对于西学的了解,基本上是凭借零星的翻译和介绍,认真地去读原著的人少之又少。这些中译本,囿于译者的眼光和水平,往往与原著出入颇大。因此,国人谈论西学的情景,很像是瞎子摸象,虽然各执一词,却皆不得要领。
  当然,100年间,还是出现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但其中肯花工夫于译业的太少。许多年积累下来,我们在这个领域拥有的优质中译本依然十分有限。而且,再好的译本,毕竟与原著隔了一层。倘若我们的学术界始终主要依靠中译本去了解和研究西学,我们的西学水平就永远不能摆脱可怜的境况。
  好在现在有了改变这种境况的条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门进一步开放,中外交流日渐增多,人们普遍重视英语学习,国人中尤其年轻人中具备阅读英文原著能力的人越来越多了。在这种形势下,本丛书应运而生。编辑者的计划是,选择西方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最基本的英文经典原著,分批陆续出版,为有志者提供价廉的版本和阅读的便利。我赞赏这样的善举,并且相信,这也是为学术界做的一件益事。
  周国平
  2010 年2 月24 日

内容简介

  《英文学术名著:思想录(英文全本)》是十七世纪法国数理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的重要理论著作。全书集中反映了帕斯卡尔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作家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对于人性、人生、社会、哲学和宗教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精彩书评

  ★倘若我们的学术界始终主要依靠中译本去了解和研究西学,我们的西学水平就永远不能摆脱可怜的境况。本丛书选择西方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的最基本的英文经典原著,分批陆续出版,我赞赏这样的善举,并且相信,这也是为学术做的一件益事。
  ——周国平

目录

1 THOUGHTS ON MIND AND ON STYLE.
2 THE MISERY OF MAN WITHOUT GOD.
3 OF THE NECESSITY OF THE WAGER.
4 OF THE MEANS OF BELIEF.
5 JUSTICE AND THE REASON oF EFFECTS.
6 THE PHILOSOPHERS.
7 MORALITY AND DOCTRINE.
8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9 PERPETUITY.
10 TYPOLOGY.
11 THE PROPHECIES.
12 PROOFS OF JESUS CHRIST.
13 THE MIRACLES.
14 APPENDIX: POLEMICAL FRAGMENTS.

精彩书摘

  This is a doubt of terrible consequence. They are in peril of eternal woe and thereupon, as if the matter were not worth the trouble, they neglect to inquire whether this is one of those opinions which people receive with too credulous a facility, or one of those which, obscure in themselves, have a very firm, though hidden, foundation. Thus they know not whether there be truth or falsity in the matter, nor whether there be strength or weakness in the proofs. They have them before their eyes; they refuse to look at them; and in that ignorance they choose all that is necessary to fall into this misfortune if it exists, to await death to make trial of it, yet to be very content in this state, to make profession of it, and indeed to boast of it. Can we think seriously of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ubject without being horrified at conduct so extravagant?
  This resting in ignorance is a monstrous thing, and they who pass their life in it must be made to feel its extravagance and stupidity, by having it shown to them, so that they may be confounded by the sight of their folly. For this is how men reason, when they choose to live in such ignorance of what they are and without seeking enlightenment. "I know not," they say...
  196. Men lack heart; they would not make a friend of it.
  197. To be insensible to the extent of despising interesting things, and to become insensible to the point which interests us most.
  198. The sensibility of man to trifies, and his insensibility to great things, indicates a strange inversion.
  199. Let us imagine a number of men in chains and all condemned to death, where some are killed each day in the sight of the others, and those who remain see their own fate in that of their fellows and wait their turn, looking at each other sorrowfully and without hope. It is an image of the condition of men.
  200. A man in a dungeon, ignorant whether his sentence be pronounced and having only one hour to learn it, but this hour enough, if he knew that it is pronounced, to obtain its repeal, would act unnaturally in spending that hour, not in ascertaining his sentence, but in playing piquet. So it is against nature that man, etc. It is making heavy the hand of God.
  Thus not only the zeal of those who seek Him proves God, but also the blindness of those who seek Him not.
  ……

前言/序言


《智识的星辰: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激荡与回响》 本书导读 在二十世纪的磅礴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飞跃、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以及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这一切剧变不仅重塑了全球政治版图,更对人类的自我认知、道德基础、知识结构乃至存在的意义发起了深刻的拷问。这本《智识的星辰:二十世纪西方思想的激荡与回响》旨在梳理和剖析在这一宏大背景下,西方思想界涌现出的主要思潮、核心议题及其对当代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百科全书式罗列,而是一部旨在构建思想图谱的导览之作。它聚焦于那些在特定历史关口,以其独创性的洞见,为我们理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关键视角的思想家群体。我们将追溯从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到现象学运动的回归本真经验的路径,探索存在主义如何回应虚无的召唤,以及后结构主义如何对宏大叙事进行解构。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科学的革命 二十世纪的起点,伴随着物理学和数学领域革命性的突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式的绝对时空观,而哥德尔的未完备性定理则对数学的完备性和逻辑的绝对性投下了阴影。这些科学上的震荡,直接反映并反哺了哲学领域对“客观真理”的重新审视。 本部分将首先深入探讨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及其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以逻辑实证主义者为代表的哲学家们,试图将哲学限制在科学可验证的范畴内,力图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知识基础。他们对“无意义”的形而上学断言的清除行动,无疑是二十世纪初知识界的一场“大扫除”。然而,这种对经验和逻辑的过度信赖,本身也面临着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如何界定“可验证性”这一标准本身,以及如何处理伦理和美学的价值判断问题。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另一种对经验的深度挖掘——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运动,主张“回到事物本身”,旨在描述意识的结构和经验的本质,意图超越经验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这股思潮为后续的诸多领域,包括心理学、人文学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了意识的主观建构性。 第二部分:存在的拷问与人类的处境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对启蒙运动以来建立的乐观主义和理性万能论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人类目睹了自身的巨大破坏力,使得“人是什么?”这一古老的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性。 存在主义思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勃发。从海德格尔对“存在”(Sein)的追问,到萨特对“存在先于本质”的激进宣告,存在主义者们将自由、责任、焦虑和死亡作为人类经验的核心要素。他们拒绝提供任何预设的答案或终极的意义,迫使个体直面自身的自由选择及其带来的沉重负担。我们将细致分析,这种对主体性深层结构的挖掘,是如何渗透进文学、艺术乃至政治批判之中的。 同时,我们也需关注精神分析学的持续影响。弗洛伊德构建的潜意识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中非理性、被压抑力量的主导性,这与理性主义的传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本部分将考察精神分析如何与哲学进行对话,尤其是在理解权力、欲望和文化建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第三部分:语言的迷宫与权力的游戏 进入后半叶,西方思想的焦点逐渐从“存在”转向“语言”和“权力”。语言不再被视为透明地反映实在的工具,而成为一个复杂的、具有内在运作逻辑的系统。 语言哲学的转向,特别是维特根斯坦晚期对日常语言游戏的考察,展示了意义的流动性和语境依赖性。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使用的语言结构所限定。 基于此,结构主义的兴起,将焦点从个别现象转移到深层结构。从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关系研究,到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它提供了一套分析文化现象的严密工具。然而,结构主义的冰冷和客观性很快遭到了反思。 随之而来的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则对“宏大叙事”——无论是历史的进步、科学的必然性还是解放的承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德里达的“解构”方法,旨在揭示文本和概念内部的矛盾与等级对立,挑战了任何建立在二元对立基础上的确定性知识。福柯则将目光投向知识与权力的共生关系,揭示了规训、知识体系是如何作为一种柔性但无所不在的权力技术运作,塑造着主体。 第四部分:对当代世界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上述思想遗产如何塑造我们今天的世界。从政治哲学中对多元文化主义、身份政治的讨论,到科技伦理中对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哲学反思,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们提出的问题依然萦绕在我们身边。 我们考察批判理论(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异化和大众文化的批判,如何引导我们反思消费主义和技术理性对个体解放的阻碍。此外,诸如女权主义理论、后殖民理论等,正是沿着二十世纪思想的批判脉络,对被主流话语排除的群体经验进行了深刻的发掘与理论化。 结语:思想的继承与未来的挑战 《智识的星辰》力求呈现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思想画卷。它表明,二十世纪的哲学并非是提供最终答案的学说,而是一系列关于如何提问、如何面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和态度。阅读这些思想的激荡,并非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装备自己,以更敏锐的眼光去审视当前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加剧的复杂世界。我们仍然需要从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中汲取力量,去辨识新的“偶像”,去探寻在意义消散的时代中,个体如何可能保有尊严和批判的能力。 本书适合所有对当代西方思想脉络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欢迎哲学、社会科学、历史学、文学及艺术研究领域的学生与学者,作为理解现代知识谱系的入门与进阶读物。它将引导读者穿越晦涩的术语迷雾,直抵思想的内核,感受那些伟大灵魂在关键时刻所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时代之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书本本身所承载的文字内容,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审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套全新的视角。读完某个章节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件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转变,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现在都成了被审视的对象。它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尖锐而根本的问题。这种内在的震动和重塑,是任何娱乐性读物都无法给予的。更妙的是,它似乎拥有“常读常新”的特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重读,会收获截然不同的感悟,这大概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它随着读者的成长而一同演进。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工具箱也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套可以用于分析当前社会现象、指导个人决策的思维模型。我注意到,书中所探讨的一些关于人性、权力与秩序的议题,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依然具有惊人的相关性和预见性。它教会我如何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如何识别言论背后的结构性偏见,如何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可以说,这本书为我的心智装备提供了一套坚固的底层架构,让我在面对复杂的信息流时,不再轻易迷失方向,而是能够有锚点地去审视、去判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分量十足,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内涵,那种古典的字体和低调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翻开书页,仿佛就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艺术品。每一次捧读,都能感受到制作者对原著的敬意,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是很多现代快餐式阅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想象,这本书在印刷和装订过程中所投入的心力,绝对不是一次性的敷衍了事,而是基于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我非常欣赏这种对“物”的重视,毕竟,经典是需要被郑重对待的。

评分

我通常习惯于在通勤的地铁上或是在夜晚安静的台灯下阅读,这本书的篇幅和整体结构,非常适合这种碎片化或沉浸式的阅读场景。我发现自己时不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咀嚼某个论断,那种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简直像一场精妙的智力体操。与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为老道,它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又不乏对个体经验的细致描摹,使得阅读体验极富层次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它们既精准又富有诗意,瞬间就能点亮晦涩难懂的理论迷雾。这种行文的艺术性,让阅读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过程。它不仅仅是在“告知”你什么,更是在“引导”你去思考。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接触这类思想深度作品时,我曾有些畏惧,担心晦涩的术语和绕口的句子会成为阅读的巨大障碍。然而,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高得出奇,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翻译腔”。译者显然对原著的语境和思想脉络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成功地在保持原文严谨性的同时,用流畅、地道的现代汉语将其准确地传达了出来。这使得原本可能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我能感受到译者在字里行间付出的巨大努力,他们没有简单地替换词汇,而是重塑了思想的载体。这种高质量的桥梁搭建,极大地降低了初读者的门槛,让我能够更专注于核心思想的碰撞,而不是被语言的隔阂所困扰。

评分

活动很给力,买来珍藏用的

评分

买了本全英文的,不是学术类著作所以还算通俗易懂

评分

写得还挺引人入胜的,这种硬皮封面的书都不错,大部分都买过了。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便宜实惠;全英文没有任何作者简介和导读及注释,字稍微细小谢;英文是古典用语,有些单词时态句型和现代英语有些差异,还是推荐有一定英文基础的看。

评分

纸张可以 618节买的价格合理

评分

价格实惠。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

是正版的书 不错 一直在京东上买

评分

英文阅读,对学习外语帮助比较大。我以前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英语的。英文学习,英语思维。学习思想,感悟人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