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邊緣(增訂版)--16年後全新修訂,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
:45.00元
作者:王明珂
齣版社:浙江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213057212
字數:337000
頁碼:3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震撼海峽兩岸學界的經典著作
梁文道、劉蘇裏、岱峻、羅新推薦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為什麼我們自稱“炎黃子孫”?“華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6年後全新修訂,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
內容提要
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睏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睏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華夏邊緣: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綫性的曆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瞭解中國人的本質。《華夏邊緣》(增訂本)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曆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曆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曆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曆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華夏邊緣》(增訂本)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目錄
序論一 什麼是中國人
序論二 “什麼是中國人”再思考
部分 邊緣與內涵
章 當代社會人類學族群理論
第二章 記憶、曆史與族群本質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
第二部分 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五章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六章 西遼河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第三部分 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
第七章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
第八章 華夏對西周的記憶與失憶
第九章 邊緣人群華夏化曆程:吳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華夏邊緣的漂移:誰是羌人
第十一章 漢人的形成:漢代華夏對四方異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第十二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華夏邊緣再造的微觀過程
第十四章 一個華夏邊緣的延續與變遷
結 語 資源競爭、曆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作者介紹
王明珂,1952年生於颱灣,1992年獲哈佛大學東亞係博士學位,現為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興大學講座教授兼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羌族、西南少數民族及北方遊牧民族社會的田野調查研究,在曆史人類學領域成績卓著,影響深廣。著有《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遊牧者的抉擇》《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及學術隨筆集《父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問世,對於我這樣一位長期關注曆史文化議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振奮人心的消息。首先,“華夏邊緣(增訂版)”這個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它暗示著一種對主流敘事之外的關注,對那些被淹沒或忽視的角落的探索。而“16年後新修訂”和“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更是極具吸引力。這錶明作者並非簡單地重復舊作,而是在經曆瞭漫長的時間沉澱後,以全新的視角和更加成熟的思考,對“華夏理論”進行瞭深度挖掘和拓展。我非常好奇,作者在這16年間,是如何捕捉到時代變遷帶來的新信息、新觀點,又是如何將這些轉化為對“華夏理論”的創新性詮釋。那些新增的5萬餘字,定然是作者思想的精華所在,它們將如何為我們打開理解“華夏”這一復雜概念的全新維度,我對此充滿瞭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對話,一次對曆史與現實的深刻勘探。
評分我之所以對這本書如此著迷,很大程度上源於它所蘊含的“挑戰性”和“前瞻性”。“華夏邊緣(增訂版)”——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打破常規、探索未知的意味。而“16年後新修訂,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則更像是作者在嚮讀者發齣的一個邀請,邀請我們一同踏上對“華夏理論”進行一次深度反思和革新的徵程。我渴望瞭解,作者是如何在過去16年裏,不斷審視、修正並深化自己的思想體係。那些新增的5萬餘字,絕非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在時代變遷和知識更新的過程中,對“華夏”這一概念所進行的全新思考和論證。這是一種對固有認知的挑戰,也是一次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探索。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為我帶來耳目一新的觀點,能夠幫助我跳齣原有的思維定勢,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和認識“華夏”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久違的老友,在人生的某個岔路口,帶著一身風霜,卻又目光如炬地嚮我走來,遞上一份厚禮。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初次接觸“華夏理論”時,內心那種既興奮又帶著一絲睏惑的復雜情感。它顛覆瞭我許多習以為常的認知,讓我開始審視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嚮前,卻又悄然改變瞭我們自身定位的種種因素。而這一次,“增訂版”和“16年後新修訂”,仿佛是為我提供瞭一份全新的地圖,一張更精細、更詳盡、更具時代印記的指引。我尤其對“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這一承諾充滿瞭期待。這意味著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過去的成就,而是以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去接納新的信息,去擁抱新的觀點,去進行一場持續的自我對話與革新。16年的時間,足以讓世界發生巨變,讓思潮湧動,讓新的曆史事件層齣不窮。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並詮釋“華夏理論”,無疑是一項艱巨而又充滿魅力的任務。我好奇作者如何將這16年間的觀察、思考、以及那些可能齣現的顛覆性發現,巧妙地融入到原有的理論框架中,使其煥發齣新的光彩,並以更具說服力的方式,引領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與其說是一次閱讀的契機,不如說是一場思想的探險。初次留意到《華夏邊緣(增訂版)》,是被它那充滿張力的書名所吸引,“邊緣”二字,總能勾起人對於未知、對於邊界探索的無限遐想。而“16年後新修訂”和“新增5萬餘字”的字樣,則更是像一枚重磅炸彈,在我平靜的閱讀世界裏掀起瞭巨大的波瀾。這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間的沉澱,是思想的迭代。作者敢於在16年後重新審視並“重新詮釋‘華夏理論’”,這份勇氣本身就值得敬佩。我非常好奇,在經曆瞭如此漫長而豐富的社會變遷之後,作者的“華夏理論”將會呈現齣怎樣的新麵貌?它是否會更加深刻地觸及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脈絡,是否會更加敏銳地捕捉到當下社會發展中的新動嚮?那些新增的5萬餘字,會是怎樣的“乾坤”,又將如何為我們打開理解“華夏”這一概念的新維度?這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望,更是一種對自身認知局限的挑戰。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就立刻被它所吸引住瞭。“華夏邊緣(增訂版)”,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和發現的意味,仿佛是在邀請我一同踏上一段探尋未知的旅程。而“16年後新修訂”以及“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這些字眼,更是讓我感到無比的振奮。這說明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過往的成就,而是以一種更加成熟、更加深入的態度,對之前的理論進行瞭打磨和升華。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作者是如何在漫長的16年間,觀察和思考“華夏”這個宏大的概念,又是如何將新的見解和洞察融入到原有的理論體係之中。特彆是“重新詮釋”這幾個字,它暗示著一種突破和創新,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以一種全新的視角,為我們揭示“華夏理論”那些不為人知的維度,或者是在我們熟悉的部分,找到新的解讀方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對話,一次對曆史和現實的深度碰撞。
評分初次接觸這本書,是被它那深邃而又充滿吸引力的名字所吸引:“華夏邊緣(增訂版)”。“邊緣”二字,總能勾起我對那些隱藏在主流敘事之下,卻同樣重要甚至更具啓發性的思想和現象的關注。而“16年後新修訂,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的承諾,更是讓我眼前一亮,這是一種曆經時間考驗的智慧升華,是一種對過往理論的深刻反思與創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漫長的16年間,作者是如何觀察世界,是如何思考“華夏”這個宏大而又復雜的概念。那新增的5萬餘字,無疑是作者思想精華的凝聚,它們將如何為我們揭示“華夏理論”新的維度,如何幫助我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認識我們自身所處的文化語境,我對此充滿瞭無限的期待。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與作者的思想對話,一次對自身認知邊界的拓展。
評分當我看到《華夏邊緣(增訂版)》這本書時,我的內心立刻湧起一股強烈的閱讀衝動。首先,“華夏邊緣”這個名字就充滿瞭神秘感和探索的張力,它似乎在引導我走嚮那些不被主流關注的領域。而“16年後新修訂,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更是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這意味著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印,而是作者在經曆瞭漫長的思考與時間沉澱後,一次全新的創作。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16年的時間裏,捕捉到“華夏理論”在當下的新發展和新問題,並以新增的5萬餘字,對其進行一次深入而富有洞察力的“重新詮釋”。這不僅僅是對學術的追求,更是一種對曆史文化根源的不斷追問和探索。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打開我對“華夏”這個概念更深層次的理解,能夠看到作者是如何將曆史的厚重與現實的變遷巧妙地融為一體。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在我沉寂已久的閱讀世界裏投入瞭一顆巨石,激起瞭層層漣漪,至今仍在迴蕩。初見書名,便覺一股磅礴大氣撲麵而來,“華夏邊緣”這四個字,仿佛開啓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又觸及當下現實的神秘之門。而“增訂版”和“16年後新修訂”更是預示著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重印,而是一次深入的、帶著時間沉澱的再創作,這本身就足以勾起我強烈的探索欲。更何況,那句“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簡直是點睛之筆,它承諾瞭一場思想的盛宴,一次對我們根深蒂固認知體係的挑戰與拓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跨越瞭如此漫長的時間後,依舊葆有那份對“華夏”最本真的追問,並且,以全新的視角和更豐富的論據,去打磨、去深化他那獨樹一幟的“華夏理論”。16年的光陰,足以讓一個人對世界、對曆史、對自我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麼,這16年間的思考沉澱,又將如何體現在字裏行間,賦予這本書更深刻的生命力?我期待著,它能為我打開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那片土地上流淌著的、復雜而又迷人的文化脈絡。
評分這部作品的齣現,就像是在我平靜的學術探索中投入瞭一枚重磅炸彈,瞬間激起瞭韆層浪。初次映入眼簾的便是那醒目的書名“華夏邊緣(增訂版)”,光是“邊緣”二字,便足以勾起我對那些被忽略、被邊緣化的曆史敘事和文化形態的強烈好奇。而“16年後新修訂”和“新增5萬餘字,重新詮釋‘華夏理論’”的承諾,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瞭一個作者與時俱進、不斷求索的軌跡。“重新詮釋”這幾個字,對我而言,是極具吸引力的,它意味著作者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去擁抱新的時代背景,去接納新的認知成果,去對“華夏理論”進行一次深刻的、顛覆性的重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16年的光陰,是如何為作者的理論注入新的活力,又是如何通過那新增的5萬餘字,為我們打開理解“華夏”這個概念的全新視野。這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渴求,更是一種對自身認知盲區的挑戰。
評分翻開這本《華夏邊緣(增訂版)》,我感到一種仿佛置身於曆史長河中的奇妙體驗。作者的筆觸,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驚濤拍岸,振聾發聵。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簡單地重復過去的論述,而是通過“16年後新修訂”和“新增5萬餘字”的承諾,為讀者呈現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華夏理論”。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經曆瞭歲月的洗禮後,對過往的深刻反思與升華。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漫長的16年間,捕捉到那些被時間悄然掩埋的細節,又是如何將那些看似零散的綫索,重新編織成一張更具邏輯性和說服力的網。“重新詮釋‘華夏理論’”這幾個字,對我來說,是一次極具吸引力的召喚,它意味著我將有機會接觸到一種全新的、可能顛覆我固有認知的方法論。我想象著,在作者的引導下,我將如何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以為早已清晰的邊界,如何去理解“華夏”這個概念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所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意義。這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求索。
評分書好
評分期待已久的書,終於到手瞭,開心萬分無比!努力學習,天天嚮上!!!!!!!
評分•?•
評分快遞沒給我打電信,差評。
評分不錯,包裝好,書很完整
評分•?•
評分曆史上民族衝突與融閤的地理錶現
評分好!!!!!!!!!!!!!
評分一定找時間好好讀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