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华夏边缘(增订版)--16年后全新修订,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
:45.00元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213057212
字数:337000
页码:3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震撼海峡两岸学界的经典著作
梁文道、刘苏里、岱峻、罗新推荐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华夏民族”是如何形成的?
16年后全新修订,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
内容提要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华夏边缘》(增订本)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华夏边缘》(增订本)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目录
序论一 什么是中国人
序论二 “什么是中国人”再思考
部分 边缘与内涵
章 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
第二章 记忆、历史与族群本质
第三章 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
第二部分 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
第四章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五章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六章 西辽河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
第三部分 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
第七章 华夏边缘的形成:周人族源传说
第八章 华夏对西周的记忆与失忆
第九章 边缘人群华夏化历程:吴太伯的故事
第十章 华夏边缘的漂移:谁是羌人
第十一章 汉人的形成:汉代华夏对四方异族的多元意象
第四部分 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第十二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
第十三章 近代华夏边缘再造的微观过程
第十四章 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
结 语 资源竞争、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作者介绍
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1992年获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兴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羌族、西南少数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的田野调查研究,在历史人类学领域成绩卓著,影响深广。著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及学术随笔集《父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
文摘
序言
当我看到《华夏边缘(增订版)》这本书时,我的内心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阅读冲动。首先,“华夏边缘”这个名字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张力,它似乎在引导我走向那些不被主流关注的领域。而“16年后新修订,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印,而是作者在经历了漫长的思考与时间沉淀后,一次全新的创作。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16年的时间里,捕捉到“华夏理论”在当下的新发展和新问题,并以新增的5万余字,对其进行一次深入而富有洞察力的“重新诠释”。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的追求,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根源的不断追问和探索。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打开我对“华夏”这个概念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变迁巧妙地融为一体。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立刻被它所吸引住了。“华夏边缘(增订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和发现的意味,仿佛是在邀请我一同踏上一段探寻未知的旅程。而“16年后新修订”以及“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这些字眼,更是让我感到无比的振奋。这说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过往的成就,而是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入的态度,对之前的理论进行了打磨和升华。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作者是如何在漫长的16年间,观察和思考“华夏”这个宏大的概念,又是如何将新的见解和洞察融入到原有的理论体系之中。特别是“重新诠释”这几个字,它暗示着一种突破和创新,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揭示“华夏理论”那些不为人知的维度,或者是在我们熟悉的部分,找到新的解读方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对话,一次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碰撞。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次阅读的契机,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初次留意到《华夏边缘(增订版)》,是被它那充满张力的书名所吸引,“边缘”二字,总能勾起人对于未知、对于边界探索的无限遐想。而“16年后新修订”和“新增5万余字”的字样,则更是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我平静的阅读世界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时间的沉淀,是思想的迭代。作者敢于在16年后重新审视并“重新诠释‘华夏理论’”,这份勇气本身就值得敬佩。我非常好奇,在经历了如此漫长而丰富的社会变迁之后,作者的“华夏理论”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新面貌?它是否会更加深刻地触及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脉络,是否会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发展中的新动向?那些新增的5万余字,会是怎样的“乾坤”,又将如何为我们打开理解“华夏”这一概念的新维度?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更是一种对自身认知局限的挑战。
评分这部作品的出现,就像是在我平静的学术探索中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初次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醒目的书名“华夏边缘(增订版)”,光是“边缘”二字,便足以勾起我对那些被忽略、被边缘化的历史叙事和文化形态的强烈好奇。而“16年后新修订”和“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的承诺,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一个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求索的轨迹。“重新诠释”这几个字,对我而言,是极具吸引力的,它意味着作者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拥抱新的时代背景,去接纳新的认知成果,去对“华夏理论”进行一次深刻的、颠覆性的重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16年的光阴,是如何为作者的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又是如何通过那新增的5万余字,为我们打开理解“华夏”这个概念的全新视野。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自身认知盲区的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历史文化议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消息。首先,“华夏边缘(增订版)”这个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它暗示着一种对主流叙事之外的关注,对那些被淹没或忽视的角落的探索。而“16年后新修订”和“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更是极具吸引力。这表明作者并非简单地重复旧作,而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后,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加成熟的思考,对“华夏理论”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拓展。我非常好奇,作者在这16年间,是如何捕捉到时代变迁带来的新信息、新观点,又是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对“华夏理论”的创新性诠释。那些新增的5万余字,定然是作者思想的精华所在,它们将如何为我们打开理解“华夏”这一复杂概念的全新维度,我对此充满了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对话,一次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勘探。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着迷,很大程度上源于它所蕴含的“挑战性”和“前瞻性”。“华夏边缘(增订版)”——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打破常规、探索未知的意味。而“16年后新修订,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则更像是作者在向读者发出的一个邀请,邀请我们一同踏上对“华夏理论”进行一次深度反思和革新的征程。我渴望了解,作者是如何在过去16年里,不断审视、修正并深化自己的思想体系。那些新增的5万余字,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在时代变迁和知识更新的过程中,对“华夏”这一概念所进行的全新思考和论证。这是一种对固有认知的挑战,也是一次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点,能够帮助我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和认识“华夏”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在人生的某个岔路口,带着一身风霜,却又目光如炬地向我走来,递上一份厚礼。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初次接触“华夏理论”时,内心那种既兴奋又带着一丝困惑的复杂情感。它颠覆了我许多习以为常的认知,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向前,却又悄然改变了我们自身定位的种种因素。而这一次,“增订版”和“16年后新修订”,仿佛是为我提供了一份全新的地图,一张更精细、更详尽、更具时代印记的指引。我尤其对“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这一承诺充满了期待。这意味着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过去的成就,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信息,去拥抱新的观点,去进行一场持续的自我对话与革新。16年的时间,足以让世界发生巨变,让思潮涌动,让新的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并诠释“华夏理论”,无疑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魅力的任务。我好奇作者如何将这16年间的观察、思考、以及那些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发现,巧妙地融入到原有的理论框架中,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以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引领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我沉寂已久的阅读世界里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至今仍在回荡。初见书名,便觉一股磅礴大气扑面而来,“华夏边缘”这四个字,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又触及当下现实的神秘之门。而“增订版”和“16年后新修订”更是预示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印,而是一次深入的、带着时间沉淀的再创作,这本身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探索欲。更何况,那句“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简直是点睛之笔,它承诺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对我们根深蒂固认知体系的挑战与拓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跨越了如此漫长的时间后,依旧葆有那份对“华夏”最本真的追问,并且,以全新的视角和更丰富的论据,去打磨、去深化他那独树一帜的“华夏理论”。16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人对世界、对历史、对自我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这16年间的思考沉淀,又将如何体现在字里行间,赋予这本书更深刻的生命力?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和感受那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复杂而又迷人的文化脉络。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是被它那深邃而又充满吸引力的名字所吸引:“华夏边缘(增订版)”。“边缘”二字,总能勾起我对那些隐藏在主流叙事之下,却同样重要甚至更具启发性的思想和现象的关注。而“16年后新修订,新增5万余字,重新诠释‘华夏理论’”的承诺,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种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升华,是一种对过往理论的深刻反思与创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漫长的16年间,作者是如何观察世界,是如何思考“华夏”这个宏大而又复杂的概念。那新增的5万余字,无疑是作者思想精华的凝聚,它们将如何为我们揭示“华夏理论”新的维度,如何帮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我对此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
评分翻开这本《华夏边缘(增订版)》,我感到一种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奇妙体验。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论述,而是通过“16年后新修订”和“新增5万余字”的承诺,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华夏理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对过往的深刻反思与升华。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漫长的16年间,捕捉到那些被时间悄然掩埋的细节,又是如何将那些看似零散的线索,重新编织成一张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的网。“重新诠释‘华夏理论’”这几个字,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吸引力的召唤,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一种全新的、可能颠覆我固有认知的方法论。我想象着,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将如何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以为早已清晰的边界,如何去理解“华夏”这个概念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求索。
评分东西很好,已经收到货物,物流快
评分期待已久的书,终于到手了,开心万分无比!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东西很好,已经收到货物,物流快
评分这一次购买很多书,速度很快,书很好。
评分书很好,包装也好
评分很不错!谢谢!
评分喜歡這本書啦
评分经典书籍,修订后再版,很好。
评分京东图书第三方,给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