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样样板戏的幕后故事,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搞的八个样板戏,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名列八个样板戏之首的《红灯记》曾经历过一场怎样残酷而悲壮的洗礼。
《红灯记的台前幕后》记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京剧《红灯记》从诞生到成为样板的历程,以及围绕它的改编、演出在台前幕后发生的一些鲜为人知、耐人寻味的事件。
内容简介
《红灯记的台前幕后》作者通过采访知情人,搜集了许多珍贵手稿等第一手资料,查阅了“文革”前后围绕《红灯记》的有关文件、讲话。以及关于京剧现代戏、样板戏的研究资料。详尽讲述了现代京剧《红灯记》与电影《自有后来人》、哈尔滨京剧团改编的《革命自有后来人》及现代沪剧《红灯记》的关系,真实地记录了《红灯记》的主创人员对于剧作的贡献,以及由于江青插手《红灯记》而发生的波澜和曲折。
作者简介
沈国凡,江苏大丰人,1950年7月出生于四川酉阳。10岁丧父,靠土家族慈母养育成人。13岁开始发表诗歌。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其中长篇传记《啼血的杜鹃——赵世炎传》、电视连续剧《赵世炎》(与他人合作)、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西部热土上的移民城》、《解读“故事会”》分别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全国优秀电视剧奖、“中国脊梁”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采写的口述史《共和国大审判——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亲历记》、《以共和国名义判决——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前后》、《我所亲历的胡风案》、《一九六五年后的彭德怀》等在社会上产生过强烈反响。曾参加著名的长江漂流采访,写成长篇报告文学《长江之魂》。曾任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文联专职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目录
序章 在特别法庭上
第一章 神秘的赶车人
第二章 盼望春天
第三章 红灯初亮
第四章 南北两盏红灯
第五章 中南海召见
第六章 “父”与“女”
第七章 江青的眼力
第八章 烫手的“山芋”
第九章 两难的境地
第十章 温暖的小屋
第十一章 七彩瑰宝
第十二章 两个李玉和
第十三章 年轻的李奶奶
第十四章 三个李铁梅
第十五章 “小偷”与“痛说家史”
第十六章 江青被感动了
第十七章 二进中南海
第十八章 求助周扬
第十九章 江青又来看戏了
第二十章 《红灯记》被冷处理
第二十一章 三进中南海
第二十二章 江青“被蛇咬了一口”
第二十三章 打磨“铜镜”
第二十四章 毛泽东看《红灯记》
第二十五章 盛况空前
第二十六章 获封“样板”
第二十七章 敲打敲打
第二十八章 “三代人”的选择
第二十九章 四处发动
第三十章 傲骨铮铮
第三十一章 巧取豪夺
第三十二章 六根未净
第三十三章 与江青“耗”下去
第三十四章 追溯历史之谜
尾声 不灭的红灯
附录 父亲阿甲/符挺军 符丐君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神秘的赶车人
赶车人被这位满老战士讲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从身上掏出一个小本子来,借着柴火的光亮,想记下这个故事。
可是,他很快又将那个小本放回了衣袋里,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时的身份,他不能用笔记下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而只能将这个故事深地铭记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赶车人是谁?
他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如此感兴趣?
1957年的冬天是寒冷的。位于黑龙江省的北大荒更是朔风呼啸,雪大如席,辽阔的荒原被搅成了白茫茫一片。
在这雪飞冰冻的大荒原上,有一座部队的军垦农场,几排低矮的茅屋被大雪压得喘不过气来,在严寒中打着颤。这里集中关押着一些在那年夏天因“大鸣大放”被打成了“右派分子”的人,平时他们被押着到原野上去劳动,太阳落山后才能回到这些屋子里来睡觉。现在天气太冷了,别说他们无法出去干活,就连那些看管他们的人,都只得整天“猫”在屋子里,这使得这些人也有了一点喘息的机会,得以在屋子里烤火,或在被窝里“猫冬”。
谁也不会想到,在远处的雪野里还有车马在赶路。原来,这是农场派出去拉运粮食的马车,由于风雪太大,拉货的骡子显得十分吃力,身上已浸出了汗水。马车上坐着一个人,身穿老羊皮袄,头戴一顶皮帽,将一双手交叉插在袖筒里,紧紧地搂着一杆长长的鞭子。走不多远,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马车突然陷进了很深的雪堆里,无论他怎么用力向那匹骡子抽鞭子,马车就是不能前进。在这冰天雪地里,如果这样下去,不被饿死也会被冻死的。
这时,赶车人发现在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小木屋,屋顶上正冒着袅袅的炊烟。他如同发现救星一样,急忙向那座小木屋跑去。
屋子里住着几名守林子的工人,年长的有五十多岁,长着浓浓的络腮胡子。当他听说来人是附近军垦农场的人时,就立即叫上大伙,一同来帮助赶车人将马车从雪堆里拉了出来。看看天色已晚,他们便留赶车人到小木屋里去休息,并告诉他说这样的雪天一个人赶车很危险,由于刚才耽误了时间,现在已无法在天黑之前赶到农场了,不如等明天雪小了一点后再走,回头由他们出面给农场里写个证明,说明情况。赶车人此时已是人困马乏,只得同意明天再赶路。吃过晚饭之后,赶车人同大伙一起围着烤火取暖。
屋外是呼啸的寒风,屋里的木材正“劈啪”地燃烧着。在北大荒漆黑的夜晚,在这间小木屋里,一只酒瓶在几个男人的手中来回地传递着。喝了酒的男人们就开始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那些充满着大东北泥土气息和乡情乡音的故事听得赶车人睁大了眼睛。
络腮胡子的守林人曾经是一名“北满”抗日联军的老战士,他呷了一口烧酒以后,用手抹抹胡子,讲了一个地下交通员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炸毁日军的一批准备运上前线的军火,中共地下党组织通过内线了解到这批军火的具体存放地点和准备运送的具体时间,于是火速派一名地下交通员,将这个情报送往抗联总部。
这位地下交通员根据事先联系的地址从偏远的黑河来到哈尔滨,住进了联系好的一家小旅店,这家小店位于哈尔滨道外,是一个不会引起日军注意的地方。可是,由于日军不断地搜索和“围剿”,情况发生了变化,负责接头的人左等右等未到,等到第二天时,地下交通员随身带来的钱都已用光,连每天的饭钱都没有了。但是按照地下交通的组织规定,在未见到接头人时,他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这个地点的,现在怎么办呢?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这位地下交通员只好饿着肚子等候。为了节省体力,交通员每天只好躺在炕上空着肚子睡觉,到第四天竟饿得昏死过去,就这样一直等到第五天,当这位交通员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接头的人终于赶到这家小店,接过了交通员送去的情报……
赶车人被这位“北满”老战士讲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从身上掏出一个小本子来,借着柴火的光亮,想记下这个故事。可是,他很快又将那个小本放回了衣袋里,因为他知道自己此时的身份,他不能用笔记下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而只能将这个故事深深地铭记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赶车人是谁?
他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如此感兴趣?
第二章 盼望春天
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他将苦难强咽进肚里,没有悲伤,没有气馁。他利用自己劳动的间隙深入到东北的乡村,深入到一座座茅屋的火炕上,听乡亲们唠家常,讲故事,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收集了大量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和革命群众对敌英勇斗争的故事。
他渴望有一天能将这些故事写成电影剧本。
那位对抗联老战士所讲的故事感兴趣的赶车人名叫沈默君,是北大荒某军垦农场的一名“右派分子”。
说起沈默君的名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提起他笔下所写的那些电影剧本,在中国大陆可谓是人人皆知了。
沈默君祖籍安徽寿县,192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78年出任文化部剧本委员会委员兼创作组组长,创作了《台岛遗恨》、《孙中山与宋庆龄》等多部电影剧本。1948年他任华东野战军总后政治部文工团团长,创作了歌剧《叶大嫂》、小说《夫妻英雄的故事》等作品。
1949年底全国解放,沈默君进入第三野战军文化部担任专业创作员。第二年,他与沈西蒙、顾宝璋合作,创作出了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文学剧本《南征北战》,不久就被搬上银幕,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紧接着他又于1952年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渡江侦察记》。1957年,他与黄宗江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海魂》,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赵丹、崔嵬(北京电影制片厂)、刘琼、高博、王丹凤、康泰联合主演,拍成电影。
正当他雄心勃勃地开始电影创作的时候,1957年那场突然袭来的风暴,使他莫名其妙地失去了创作的权利。于是,他被强令脱下军装,背着时代“赐”给的那副沉重的十字架,被押送到遥远的北大荒接受改造。
北大荒的生活是艰苦的,除了“劳动改造”之外,更让他感到不寒而栗的是没完没了的“思想改造”,是对他所创作的那几部电影的批判。可是,令他感到不解的是,在对他进行批判的同时,这几部电影却仍然在全国各地放映,就连这偏远的北大荒农场,也不时会有放映队来放映,只是影片上再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了。
苦难并没有使年轻的沈默君对生活失去信心,他将苦难强咽进肚里,在自己劳动的间隙深入到东北的乡村,深入到一座座茅屋的火炕上,听乡亲们唠家常、讲故事,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收集了大量反映东北抗日联军和革命群众对敌英勇斗争的故事。他渴望有一天能将这些故事写成电影剧本。
后来东北一个摄制组到北大荒拍片。当他们架好机器,面对辽阔的大地准备拍摄外景时,从镜头里发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走来了一队扛着铁铲的队伍,他们一个个低着头,在几名武装战士的押送下,正朝田野走去。
这镜头前突然出现的人群无形中破坏了画面。
当这队人群走近的时候,摄制组的人都惊住了。有人不觉对走在中间一个腰上拴着草绳的人轻声地叫了一声:“沈默君。”沈默君路过时连头也不抬,走到前面的地里之后,就只顾埋头刨土,片刻之后,从头到脚都是黄土。
看到一个优秀的编剧被折磨成如此模样,摄制组的人都不敢认他。
当时正是全国电影界全力以赴拍摄“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片的时期,摄制组回来后,立刻给有关部门反映这种情况,希望能够解决沈默君的问题,让他出来工作,协助参加献礼片的文字创作。
有关领导听了汇报后沉思很久,犹豫地说:“那可是个‘右派分子’呀!”
急着要人工作的摄制组的人说:“怕什么,我们又不同他多说话。再坏的‘右派分子’只要我们大家都监督好,我们摄制组有这么多革命群众,还不把他给改造过来呀!”有关领导想了想,认为摄制组的人说得对,答应想办法让这个“右派分子”出来参加拍摄工作。
可是事情的解决并不顺利,一直拖到献礼片拍摄结束并播映后的1961年底,沈默君才被宣布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以“继续观察,以观后效”的“监管对象”的身份,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借调到哈尔滨的文化单位从事文学创作。
此时,背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的沈默君,已在北大荒的军垦农场里整整地“改造”了4年之久。
……
前言/序言
null
红灯记的台前幕后:京剧艺术的时代回响与传承密码 书籍简介 本书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具体的京剧剧目,而是以一个宏大而深入的视角,剖析京剧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经历的创造、演变、传播与传承的复杂过程。它将带读者走进一个由粉墨、丝竹、身段、唱腔交织而成的世界,探究“台前”的辉煌与“幕后”的艰辛,理解京剧艺术如何超越单纯的娱乐范畴,成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载体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第一部分:京剧的诞生与早期风貌——从徽班进京到“国剧”的确立 京剧,这一诞生于清代中叶、汇集了全国戏曲精粹的剧种,其形成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融合史。本书首先追溯了京剧的“前世今生”,细致描绘了以“四大徽班”为代表的初期班社,如何在北京的舞台上,吸收昆曲的婉约、汉调的刚健、秦腔的粗犷,逐步熔铸出全新的艺术风格。 徽汉合流的艺术化学反应: 我们将深入探讨在乾隆年间,徽班带来的音乐元素(如二黄、西皮腔的引入与改造)如何与原有声腔系统发生碰撞与融合,形成京剧音乐的骨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次深刻的“去地域化”和“再创造”。 角色的初步定型与行当划分: 书中会详细解析京剧早期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雏形建立过程。从早期的“生腔”为主导,到旦角的审美提升,以及净角和丑角的喜剧化与脸谱的象征意义确立,分析这些舞台符号是如何在观众的审美选择中被不断强化的。 舞台美学的初始构建: 在简陋的戏园子里,早期京剧如何在服装、道具、布景相对有限的条件下,依靠演员的“程式化表演”来构建虚拟空间和复杂情境。探讨“一桌二椅”背后所蕴含的东方哲学与写意美学。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困境——体制的塑造与艺术的巅峰 清末民初,京剧迎来了其第一个,也是影响力最为深远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时期,也是京剧开始主动或被动地面对现代化的挑战的时期。 光绪至民国间的“伶界大王”: 本部分将聚焦于那些奠定京剧审美标准的艺术巨匠。他们如何突破旧有的唱法和做派,开创出影响后世的艺术流派?例如,某种声腔的改革如何使得表达情感的层次更加丰富,某种表演技法的革新如何改变了观众的视觉期待。这不是简单的流派介绍,而是对“艺术创新是如何发生的”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票友文化与戏园子的生态: 京剧的繁荣离不开其特殊的观众结构。我们将描述票友(业余爱好者)在京剧推广和艺术评判中的独特地位。戏园子的经营模式、观众的叫好声、以及幕后老板与戏班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京剧生态的“气候”。 从宫廷走向民间: 探讨京剧在政治变迁中,如何从服务于清廷贵族的“雅乐”,逐渐转向服务于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新国粹”。这一转型对剧目选择、表演风格乃至演员的社会地位带来了何种根本性的冲击。 第三部分:时代的烙印与艺术的重塑——京剧在20世纪的变革之路 进入20世纪后半叶,京剧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压力。本书深入探讨了京剧艺术家们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和观众需求下,进行痛苦而富有创造性的自我革新。 戏曲革新的探索与实践: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京剧“内容”和“形式”所进行的各种尝试。这包括如何将古典叙事转化为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如何处理唱腔的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以及在舞台美术上如何引入新的技术手段。这些革新背后的思想动因是什么?它们对京剧本体艺术造成了哪些不可逆的影响? 剧目结构与人物塑造的演变: 传统戏的精髓与现代主题的结合,是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本书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分析,考察京剧如何处理复杂的历史人物和宏大的社会叙事,而又不失其原有的音乐感染力和虚拟写意的表现力。 对传统程式的继承与解构: 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将他们毕生的功力,转化为对舞台程式的精准把控,以及年轻一代如何带着对传统的敬畏与批判,尝试在保持京剧核心标识的同时,寻找新的表达语汇。 第四部分:幕后的风景与传承的密码 台前的锣鼓喧天、水袖翻飞,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受。然而,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对“幕后”世界的细致描摹。 班社的日常运作与管理哲学: 揭示一个传统戏班从招募、排练、化妆、服装维护到财务管理的完整流程。班主(老板)的角色、武术指导(武行导师)的作用、以及老带新的“口传心授”制度,是如何确保京剧这门高度依赖经验传承的艺术得以延续的。 服装、道具与脸谱的工艺史: 深入探究这些视觉符号背后的匠人精神。例如,一件蟒袍的刺绣工艺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智慧?不同流派的化妆法在细微之处有何差异?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服务于虚拟的舞台叙事? 艺术的生命力:从校园到剧场: 讨论京剧在当代社会如何面对全球化和新兴娱乐方式的竞争。新一代学习者的困境与机遇,学院教育体系与舞台实践的脱节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新的传播媒介(如数字化记录、网络课程)来激活这份古老艺术的生命力。 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把钥匙,不仅能欣赏到京剧的台前之美,更能理解其幕后所蕴含的集体智慧、历史沉淀与不懈的艺术坚守。京剧的魅力,在于它用最古典的形式,讲述了最人性的故事,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时代记忆。本书是对这一伟大艺术形式深厚底蕴的致敬与一次全面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