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观赏园艺方向“十一五”规划教材:花卉种苗学

高等院校观赏园艺方向“十一五”规划教材:花卉种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少华 等 著
图书标签:
  • 花卉种苗学
  • 观赏园艺
  • 园艺规划教材
  • 高等教育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花卉栽培
  • 种苗生产
  • 园艺技术
  • 园林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56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1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页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花卉种苗学属于园艺或观赏园艺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本教材由绪论、种苗圃地的规划与建设、花卉种子生产、花卉穴盘苗生产、专业扦插苗生产、花卉分株苗、嫁接苗及压条苗生产、专业组培苗生产、花卉种球生产等内容组成。本教材在建立完整概念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花卉种苗繁育生产的理论和实践,力求全面地收集和吸收国内外种苗生产的最新理念和现代技术。适用于农林院校园艺、园林专业。

目录

1 绪论
1.1 花卉种苗生产的意义和作用
1.1.1 花卉种苗学的概念
1.1.2 花卉种苗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1.2 国内外花卉产业及花卉种苗业的历史和现状
1.2.1 国內花卉产业
1.2.2 国外花卉产业
1.2.3 国內外花卉种苗业
1.3 我国花卉种苗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1.3.1 制约我国花卉种苗生产的原因
1.3.2 发展我国花卉种苗业的对策与方向
1.4 花卉种苗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4.1 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1.4.2 课程的內容和特点
1.4.3 如何学好花卉种苗学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2 种苗圃地的规划与建设
2.1 生产圃地的选择
2.1.1 经营条件
2.1.2 自然条件
2.1.3 评价并确定圃地
2.2 生产圃地的规划
2.2.1 准备工作
2.2.2 生产用地的规划
2.2.3 辅助用地的规划
2.3 设施(大棚、温室、冷库)的建设
2.3.1 塑料大棚的建设
2.3.2 温室的建设
2.3.3 附属设施及器具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3 花卉种子生产
3.1 国内外花卉种子生产概况
3.1.1 花卉种子的种类和特点
3.1.2 草花种类和品种
3.1.3 我国草花产业市场分析
3.2 花卉种子生产方式
3.2.1 草花F1代杂种制种方式
3.2.2 F1杂种的制种方法
3.2.3 花卉制种的一般程序
3.3 花卉制种基地的选择
3.3.1 良好的气候条件
3.3.2 廉价的劳动力
3.4 常见一、二年生草花的制种
3.4.1 万寿菊制种技术
3.4.2 金鱼草杂交制种技术
3.4.3 三色堇人工杂交制种栽培技术
3.4.4 小丽花常规制种技术
3.4.5 福禄考制种技术
3.4.6 百日草F1代制种
3.4.7 一串红制种
3.4.8 羽衣甘蓝制种
3.5 花卉种子管理与销售
3.5.1 花卉种子的采收与加工
3.5.2 花卉种子检疫与检验
3.5.3 花卉种子的包装
3.5.4 花卉种子的贮藏
3.6 花卉种子生产标准
3.6.1 概况
3.6.2 我国花卉种子生产的国家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3.7 花卉种子进出口贸易
3.7.1 我国花卉种子进口贸易
3.7.2 我国花卉种子出口
3.7.3 花卉种子生产者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4 花卉穴盘苗生产
4.1 穴盘苗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前景
4.1.1 盘苗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4.1.2 花卉穴盘苗生产的应用前景
4.2 穴盘苗生产所需的主要设施设备
4.2.1 温室
4.2.2 发芽室
4.2.3 准备房
4.2.4 播种机
4.2.5 水肥系统
4.3 穴盘育苗所需的关键生产资料
4.3.1 种子
4.3.2 介质
4.3.3 水
4.4 温室穴盘苗生产的环境条件控制
4.4.1 温度
4.4.2 光照
4.4.3 湿度
4.4.4 二氧化碳
4.5 穴盘育苗技术
4.5.1 播种
4.5.2 温度管理
4.5.3 水分管理
4.5.4 光照管理
4.5.5 肥料与养分管理
4.5.6 盘苗生长的控制
4.5.7 盘苗高度的控制
4.5.8 盘苗病虫害的防治
4.5.9 盘苗的保存
4.6 穴盘苗生产管理与销售管理
4.6.1 销售计划的制订
4.6.2 播种计划的制订
4.6.3 生产程序设计
4.6.4 种苗销售
4.6.5 种苗包装与运输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5 专业扦插苗生产
5.1 扦插繁殖的意义及分类
5.1.1 扦插繁殖的意义
5.1.2 扦插繁殖的分类
5.2 扦插的成活原理
5.2.1 不定根形成的机理
5.2.2 不定芽发生机理
5.3 影响扦插成活的因素
5.3.1 内在因素
5.3.2 影响插穗生根的外界因子
5.4 扦插苗生产
5.4.1 促进插穗生根的方法
5.4.2 插穗的准备与扦插
5.4.3 扦插后的管理
5.5 扦插育苗新技术
5.5.1 全光照自动喷雾技术
5.5.2 基质电热温床催根育苗技术
5.5.3 雾插技术
5.6 部分花卉商业扦插苗生产
5.6.1 一品红扦插苗生产
5.6.2 新几內亚凤仙扦插生产
5.6.3 香石竹扦插生产
5.7 国际商业扦插苗的生产现状
5.7.1 种苗生产体系
5.7.2 检疫认证
5.7.3 种苗繁殖机构的注册和认证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6 花卉分株苗、嫁接苗及压条苗生产
6.1 分株苗生产
6.1.1 根蘖
6.1.2 吸芽
6.1.3 珠芽及零余子
6.1.4 走茎和匍匐茎
6.1.5 根茎
6.1.6 决茎
6.1.7 球茎和鳞茎
6.1.8 块根
6.2 嫁接苗生产
6.2.1 接穗和砧木的准备
6.2.2 嫁接方法
6.2.3 影响嫁接成活的因素
6.2.4 嫁接后管理
6.2.5 可用嫁接繁殖的花卉
6.3 压条苗生产
6.3.1 压条的前处理
6.3.2 压条繁殖的方法
6.3.3 压条后管理
6.3.4 可用压条法繁殖的花卉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7 花卉专业组培苗生产
7.1 花卉专业组培苗的市场前景
7.1.1 适用组培生产种苗的类型
7.1.2 重要盆花组培苗市场前景
7.1.3 重要切花组培苗市场前景
7.2 花卉种苗脱毒母株的获得
7.2.1 脱毒的概念与意义
7.2.2 脱毒方法
7.2.3 病毒检测
7.3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7.3.1 培养基配制
7.3.2 启动培养
7.3.3 继代培养
7.3.4 组培苗生根
7.3.5 组培苗的环境调节
7.3.6 试管苗移栽与管理
7.4 花卉专业组培苗生产的管理技术
7.4.1 生产计划的制订
7.4.2 产品质量的监控与售后服务体系建立
7.4.3 降低成本措施
7.4.4 几种花卉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技术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8 花卉种球生产
8.1 球根花卉的概念及种球的类型
8.2 球根的生长发育规律
8.2.1 球根的肥大机理
8.2.2 球根肥大与地上部生长的关系
8.2.3 球根内营养物质的积累
8.2.4 种球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8.3 环境因素对种球发育的影响
8.3.1 温度、光照与种球发育
8.3.2 碳素供应对种球发育的作用
8.3.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百合鳞茎形成中的作用
8.3.4 基质、营养元素和水分与种球发育
8.4 球根的休眠及调控
8.4.1 休眠的原因
8.4.2 休眠期和解除休眠过程中球根的內源物质的变化
8.4.3 休眠的调控
8.5.4 种球生产基地的建立
8.5 优质种球生产的繁育体系
8.5.1 百合
8.5.2 唐菖蒲
8.5.3 郁金香
8.5.4 中国水仙
8.5.5 马蹄莲
小结
思考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序言


花卉种苗学:孕育生命,绽放绚烂 花卉,以其多姿的形态、斑斓的色彩和馥郁的芬芳,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与自然的向往。从园林景观的锦上添花,到节日庆典的烘托氛围,再到日常家居的温馨点缀,花卉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感官体验,慰藉着我们的心灵。而这一切绚烂的背后,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花卉种苗的培育。 《花卉种苗学》一书,正是聚焦于这一生命孕育的起点,深入探讨花卉种苗繁育的科学原理、技术方法与生产实践。本书旨在为广大的植物学爱好者、园艺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本全面、系统、实用的参考读物,帮助读者理解花卉种苗的生命密码,掌握培育健康、优质种苗的关键技能,从而为繁荣花卉产业、美化人居环境贡献力量。 第一篇:种苗学的基础理论 本篇将为读者构建起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生命科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花卉种苗的本质。 第一章 种苗学概述 1.1 花卉种苗的定义与范畴 我们将明确界定“花卉种苗”的概念,涵盖其广义与狭义的理解。广义上,所有用于繁育花卉的繁殖材料,如种子、组织培养苗、扦插苗、分株苗、嫁接苗等,均属种苗范畴。狭义上,通常指经过一定繁育过程,已具备移栽定植条件,可直接用于生产或绿化的幼小植株。本书将重点关注后者,但也会涉及前者的基础知识。 1.2 花卉种苗在花卉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种苗是花卉产业的“芯片”,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花卉生产的成败和效益。优良的种苗不仅能保证植株的生长势、抗病性、抗逆性,更能影响其花期、花色、花型等观赏性状,是实现花卉品种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拓展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我们将深入探讨种苗在品种选育、新品种推广、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以及花卉贸易中的核心价值。 1.3 花卉种苗的分类与评价标准 基于不同的繁育方式、形态特征、用途以及检测标准,我们将对花卉种苗进行多维度分类。例如,按繁殖方式可分为无性繁殖种苗(组织培养苗、扦插苗、嫁接苗、分株苗等)和有性繁殖种苗(种子苗)。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幼苗、假鳞茎苗、球根苗等。此外,本书还将详细介绍评价种苗质量的关键指标,包括种苗的纯度、活力、健康度、大小、形态、基因型稳定性和抗逆性等,帮助读者建立科学的种苗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章 花卉种苗的生物学基础 2.1 花卉植物的繁殖生物学 本章将深入探讨花卉植物的生殖过程,包括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种子形成)和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器官的发生与发育)。我们将重点关注影响繁殖效率和种苗质量的关键生物学因素,如花器结构、花粉活力、胚胎发育、休眠与萌发等。 2.2 种苗发生与发育 种苗的发生与发育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涉及细胞分化、组织形成、器官构建等一系列生物学事件。我们将详细阐述种子萌发(胚根、胚芽的形成与生长)、组培苗的再生(愈伤组织诱导、器官发生)、扦插苗的生根(愈伤组织形成、根原基诱导)等关键发育过程。理解这些过程的生物学机制,是掌握种苗繁育技术的关键。 2.3 遗传物质与种苗遗传稳定性 种苗的遗传稳定性是其品质的基础。本章将介绍花卉的遗传物质——DNA,以及基因在种苗性状表现中的作用。我们将探讨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手段,培育遗传稳定的优质种苗。对于组织培养等技术,还将重点关注其可能带来的遗传变异(组培变异)及其控制方法。 第二篇:花卉种苗的繁育技术 本篇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将系统介绍各种花卉种苗的主要繁育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事无巨细。 第三章 花卉种子繁育技术 3.1 种子特性与萌发调控 掌握不同花卉种子的形态、大小、休眠特性、贮藏要求是种子繁育的基础。我们将介绍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如层积、研磨、高温、低温处理)、化学(如赤霉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以及生物方法(如微生物接种)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3.2 播种基质与播种技术 选择适宜的播种基质,如腐叶土、泥炭土、珍珠岩、蛭石的混合物,以及人工合成基质,对于保证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基质的性能特点、配比原则,以及各种播种方式(如撒播、点播、条播),包括播种深度、播种密度、覆土厚度等关键参数的控制。 3.3 种子繁育过程中的田间管理 种子萌发后,幼苗的管理同样关键。本章将涵盖幼苗期的温度、光照、湿度、水分、养分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我们将重点介绍炼苗技术,即通过逐渐降低湿度、增加光照强度和通风,使幼苗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提高其移栽后的成活率。 3.4 常见花卉的种子繁育实例 本书将选取部分常见花卉(如矮牵牛、三色堇、万寿菊、凤仙花、报春花等),详细介绍其种子繁殖的技术要点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直观的学习范例。 第四章 花卉组织培养技术 4.1 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与消毒技术 组织培养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利用离体植物组织(外植体)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繁殖和生长的方法。我们将阐述其基本原理,即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同时,详细介绍外植体消毒技术,包括选择消毒剂、浓度、时间以及消毒步骤,以有效去除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确保培养的成功率。 4.2 培养基的配制与组分 培养基是组织培养成功的关键。本章将系统介绍培养基的基本组成,包括无机盐、有机营养(维生素、氨基酸)、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糖源、凝固剂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花卉、不同培养阶段(如诱导愈伤组织、器官再生、继代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差异性需求。 4.3 外植体选择与启动培养 选择适宜的、健康的外植体(如叶片、茎尖、花蕾、胚等)是组织培养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花卉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取材部位和时机。并介绍如何将外植体引入无菌培养基中进行启动培养,诱导其生长。 4.4 愈伤组织诱导与器官再生 愈伤组织是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未分化细胞团。我们将介绍诱导愈伤组织所需的培养基配方和条件,以及如何从愈伤组织中诱导出芽(芽丛)或根。 4.5 继代培养与试管苗繁育 愈伤组织或不定芽达到一定数量后,需要进行继代培养,以增加繁殖系数。本章将详细介绍继代培养的原则、方法以及如何进行不定芽的生根处理,最终获得完整的试管苗。 4.6 试管苗的移栽与驯化 试管苗在无菌、高湿的培养环境中生长,直接移栽到自然环境中容易死亡。因此,移栽前的驯化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试管苗驯化的方法,如逐渐降低湿度、增加光照强度、增加基质通气性等,以及移栽后的管理要点,以提高试管苗的成活率。 4.7 组织培养在花卉种苗生产中的应用 本章将探讨组织培养在快速繁殖、脱毒育种、品种改良、稀有珍贵花卉的繁育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在商业化生产中的成功实践。 第五章 花卉无性繁殖技术(扦插、嫁接、压条、分株) 5.1 扦插繁殖 5.1.1 扦插的原理与类型 扦插是利用植物体的营养器官(茎、叶、根)的一部分,通过一定的处理,使其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的技术。我们将介绍其基本原理,并根据取材部位和处理方法分为枝插、叶插、根插等。 5.1.2 枝插技术的实践 枝插是应用最广泛的扦插类型。本节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枝条(嫩枝、半木质化枝、木质化枝)的选择、采集、处理(如伤口处理、生根剂使用),以及扦插基质的选择、插床管理(温度、湿度、光照控制)等关键技术。 5.1.3 叶插与根插 对于某些特定花卉,叶插(如非洲堇、虎耳草)和根插(如玉簪、芍药)也是重要的繁殖方式。我们将介绍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5.2 嫁接繁殖 5.2.1 嫁接的原理与优点 嫁接是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穗)接到另一种植物的根或茎(砧木)上,使两者愈合生长,形成新植株的技术。我们将阐述嫁接的原理,以及其在改良品种、抗病性增强、加速开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2.2 嫁接材料的选择与准备 选择合适的接穗和砧木是嫁接成功的关键。本章将介绍接穗和砧木的来源、采集时间、贮藏方法,以及愈合组织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5.2.3 嫁接方法与技术 我们将详细介绍常见的嫁接方法,如劈接、腹接、舌接、芽接等,并提供详细的操作图解,指导读者掌握不同嫁接方法的具体步骤,包括削口、捆绑、愈合期的管理等。 5.3 压条繁殖 5.3.1 压条的原理与类型 压条是指将带叶的枝条弯曲,使其一部分埋入土中或覆盖湿润物,待其生根后再与母体分离,成为独立新植株的技术。我们将介绍其原理,并区分高压法、低压法等类型。 5.3.2 压条技术的实践 本节将详细介绍压条的具体操作,包括枝条的选择、环剥(或刻伤)、埋入土壤、保湿以及生根后的分离与移栽。 5.4 分株繁殖 5.4.1 分株的原理与适用范围 分株是利用植物根颈处或匍匐茎上萌发的幼苗(分株苗)进行繁殖的方法。本章将介绍其原理,以及适用于球根花卉、宿根花卉、观叶植物等。 5.4.2 分株技术的实践 我们将介绍分株的最佳时机,如何小心分离母株,以及对分株苗的栽植和管理要点。 5.5 常见花卉无性繁殖技术实例 本书将选取部分代表性花卉(如玫瑰、月季、杜鹃、兰花、菊花、草莓等),深入剖析其最适合的无性繁殖方式,并提供详细的生产操作规程。 第三篇:花卉种苗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本篇将目光聚焦于种苗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以及如何确保种苗的品质。 第六章 花卉种苗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 6.1 生产基地的选址与规划 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源、土壤等是建设优质种苗生产基地的前提。我们将探讨基地选址的原则,以及基地的功能分区(如繁育区、组培室、育苗圃、包装区等)和合理规划。 6.2 生产设施与设备 介绍建造温室、塑料大棚、组培室、喷灌系统、遮阳网、育苗盘等各类设施设备的要求和作用。 6.3 种苗生产的标准化操作规程 强调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的生产操作规程,包括从亲本选择、繁殖材料处理、繁育过程管理到成品出圃的每一个环节,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产品的一致性。 6.4 种苗生产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IPM) 本章将详细介绍种苗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重点推广综合防治理念,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减少农药使用,生产绿色、健康的种苗。 第七章 花卉种苗的质量检测与控制 7.1 种苗质量指标的量化与检测 我们将进一步细化种苗质量评价标准,并介绍相应的检测方法,如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如种苗活力)、遗传物质分析(如DNA指纹)、病原菌检测等。 7.2 种苗纯度与品种鉴定 确保种苗的品种纯度是商业化生产的基础。我们将介绍品种鉴定的方法,包括田间小区试验、分子标记技术(如SSR、ISSR)等,以防止品种混杂。 7.3 种苗健康度检测 针对种苗可能携带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我们将介绍相应的检测方法,如ELISA、PCR、生物测定等,确保种苗无病,并介绍无毒种苗的繁育技术。 7.4 种苗贮藏与运输 对收获后的种苗进行适宜的贮藏和运输,是保持其活力的重要环节。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种苗的贮藏条件(温度、湿度、气体组成),以及包装材料和运输方式的选择,以减少损耗,保证种苗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仍保持良好状态。 第四篇:花卉种苗产业发展与展望 本篇将从宏观视角审视花卉种苗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趋势。 第八章 花卉种苗产业的经济与市场分析 8.1 花卉种苗的市场需求与构成 分析国内外花卉种苗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趋势,以及不同类型种苗的市场份额。 8.2 花卉种苗的生产成本与效益分析 对种苗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成本进行核算,并分析不同繁育方式的经济效益,为种苗生产者提供决策参考。 8.3 花卉种苗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探讨花卉种苗的销售渠道、营销策略、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优质服务和信誉赢得市场。 第九章 花卉种苗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9.1 科技创新在种苗产业中的作用 展望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生物技术(如CRISPR基因编辑)、智能化温室等前沿技术在花卉种苗创新中的应用前景。 9.2 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方向 探讨种苗生产如何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减少化学品使用,推广生物防治,实现可持续发展。 9.3 产业融合与国际化发展 分析花卉种苗产业与其他产业(如旅游、康养、文化创意)的融合潜力,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9.4 政策法规与行业标准 关注与花卉种苗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花卉种苗学》一书,从基础理论到技术实践,从生产管理到市场分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花卉种苗世界。我们相信,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孕育的奇妙,掌握培育优质种苗的本领,为繁荣花卉事业,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做出贡献。让我们一同走进花卉种苗的王国,感受生命的律动,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绚烂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图文结合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达到了教科书的优秀标准。许多复杂的内部结构图谱,例如种子萌发初期的胚乳吸收过程或根尖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周期图,都绘制得极其精细,线条流畅且标注清晰,有效减少了对冗长文字描述的依赖。我个人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花卉杂交育种中人工授粉技术那一章的配图,它用一系列微距照片,细致地展示了如何使用镊子和特殊的保护装置进行操作,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视觉化的指导是无可替代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没有使用那些网上随处可见、质量低劣的图片,所有配图的专业度和清晰度都保持在极高水准,这无疑提升了教材的整体质感和学习体验。在讨论到特定病理变化时,彩色照片的运用使得病症的鉴别变得直观可靠,避免了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带来的歧义和误判。

评分

从整体的学术视野来看,这本教材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宏大格局。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园艺种苗生产,而是将最新的生物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巧妙地融入了各个章节。例如,在探讨种子休眠打破机制时,它不仅回顾了传统的低温层积处理,还引入了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在调控休眠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虽然是前沿探索,但叙述得非常审慎和客观,为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指明了方向。这种在基础知识传授之余,还不忘拓宽读者视野的做法,是真正优秀教材的标志。此外,书中对不同气候带花卉种苗适应性差异的探讨,采用了区域化的分析方法,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这体现了编者对地域差异性的尊重和对实际应用复杂性的深刻认识。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掌握了“如何做”的技能,更对“为什么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任何想在观赏园艺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更侧重于商业化育苗流程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在技术经济分析层面的渗透让人惊喜。很多教材只教你怎么“做”,却没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在成本上是合理的”。然而,在涉及种苗容器规格选择和自动灌溉系统的能耗效率对比分析时,作者巧妙地融入了成本控制的视角。比如,它会用图表对比不同阶段的种苗对光照强度的需求曲线,进而推导出在连栋温室中优化遮阳网使用策略的经济效益。这种“技术服务于效益”的理念贯穿始终。此外,书中对新兴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在成本控制上的潜力分析也相当到位,它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客观地指出了在特定花卉(如蝴蝶兰、名贵月季)中,高昂的人工和洁净室投入如何被规模化生产所摊薄,从而实现成本下降。这使得教材内容不仅停留在学术层面,更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决策参考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安排,体现了编者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尖端的、需要深厚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内容,而是非常稳健地从最基础的“种苗的营养需求与环境调控”入手。这一点对我这样的跨专业学习者尤其友好。举个例子,在讨论基质配比时,它不仅列出了不同介质的物理性质(如通气孔隙度、持水率),还非常细致地分析了这些物理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幼苗根系的生长和水分吸收效率,这种因果链条的构建非常清晰。阅读到“病虫害的早期识别与综合防治”部分时,作者的叙述角度非常具有前瞻性,重点放在了“预防”而非“治疗”,强调了无菌操作和健康种苗筛选的重要性,这在当前追求可持续农业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和负责任。我翻阅了教材中关于某些特定珍稀花卉种苗繁育的章节,发现它们提供的技术参数具有很高的可复现性,这说明编者在编写时,一定是基于大量的田间或实验室数据支撑,而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标准流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淡雅的绿色调,配上精致的插图排版,拿在手里就感觉充满了专业的气息。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基础理论讲解上的深入浅出。比如,对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的阐述,它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化学公式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际应用案例,将复杂的生化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初次接触这方面知识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抓住重点。而且,书中对不同科属花卉种苗繁殖特性的对比分析非常到位,不同于某些教材只罗列知识点,这本书明显花了心思去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特别是关于无性繁殖技术,从组培的微环境控制到扦插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都有详尽的步骤指导,这些细节对于即将踏入实践环节的园艺学子来说,简直是宝贵的实操指南。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拆解和理解那些看似高深的专业难题,而不是被一堆晦涩的术语淹没。这种兼顾理论深度与操作可行性的编排思路,是这本教材最值得称道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