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剂起沉疴

重剂起沉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仝小林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方剂学
  • 温病学
  • 伤寒论
  • 重剂
  • 临床经验
  • 医案
  • 传统医学
  • 辨证论治
  • 疑难杂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347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6333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页数:5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日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中药的药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的。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中药用量的决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如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由于量变容易引起质变,故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如大剂量的防风能解砒毒、芫花中毒,鱼腥草治大叶性肺炎。但加大剂量必须在一定限度内,如槟榔用75~90g是起驱钩虫、绦虫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剂量,患者的机体适应能力将不堪忍受,而出现休克等严重的后果。明·张景岳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这是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重要的一环。

作者简介

仝小林,男,195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其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多项省部级奖。2010年度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以及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社区的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央保健委员会、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课题、国际合作等课题30余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主持国家标准委员会行业专项——《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取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5项、发表学术论文351篇;编著或主编《糖络杂病论》、《中医博士临证精华》、《疑难病中医治疗及研究》、《SARS中医诊疗与研究》等图书十余部。

精彩书评

千古名贤至论,统叙一堂;八方风气之疾,汇通一脉。俾后世修性命之学者,昭然共由。
——清·张璐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清·刘开

目录

上篇:经方本源剂量的发现
1 经方剂量概述
1.1 剂量是方剂的重要构成部分
1.2 剂量关乎方剂的疗效发挥
1.3 小结
2 迷失的经方剂量
2.1 目前临床用药剂量理论缺失
2.2 经方剂量换算关系现状
2.3 剂量迷失易导致大方的泛滥
2.4 小结
3 经方本源剂量探索
3.1 从仲景制方特色规律上看经方大剂量的可能性
3.2 从经方诞生的时代环境看经方大剂量的必要性
3.3 统计《伤寒论》药食两用药看大剂量的合理性
3.4 从《辅行诀》看经方对《汤液经法》剂量继承性
3.5 从古今医家重剂起沉疴看经方大剂量的传承性
4 经方本源剂量研究
4.1 东汉出土文物的度量衡衡制考证研究
4.2 非标准衡制药物重量的现代实测研究
4.3 不同剂量折算的药、水比例煎煮研究
4.4 小结
5 经方大剂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5.1 中医药大剂量应用的历史沿革
5.2 经方剂量阈的有效性
5.3 经方大剂量的安全性
5.4 小结
6 经方大剂量研究录及经验总结
6.1 研究始末
6.2 剂量心悟

中篇:大剂量临床实践
1 川乌、草乌
1.1 重用川乌、草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2 附子
2.1 重用附子治疗肺癌术后化疗呕吐不止
2.2 重用附子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3 肉桂
3.1 重用肉桂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
4 茯苓
4.1 重用茯苓治疗难治性心衰
4.2 、重用茯苓治疗肾功能不全
4.3 重用茯苓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呕吐
4.4 重用茯苓治疗顽固高血压
4.5 重用茯苓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4.6 重用茯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4.7 重用茯苓治疗糜烂型胃炎
5 猪苓
5.1 重用猪苓治疗水肿
5.2 重用猪苓治疗难治性心衰
5.3 重用猪苓治疗甲亢性心脏病
6 泽泻
6.1 重用泽泻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7 薏苡仁
7.1 重用薏苡仁治疗儿童型多关节型类风湿
关节炎
7.2 重用薏苡仁治疗湿热脱发
7.3 重用薏苡仁治疗黄色瘤
8 十枣汤
8.1 重用十枣汤治疗胸腔积液
9 黄芪
9.1 重用黄芪治疗胃下垂
9.2 重用黄芪治疗颅咽管瘤术后继发尿崩症
9.3 重用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
9.4 重用黄芪治疗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
9.5 重用黄芪治疗消瘦症
9.6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9.7 重用黄芪治疗肾小管功能减退
9.8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9.9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伴剧烈胃痛
9.10 重用黄芪治疗糖尿病合并面神经麻痹
9.11 重用黄芪治疗预激综合征
10 葛根
10.1 重用葛根治疗脑鸣
10.2 重用葛根治疗剧烈头痛
10.3 重用葛根治疗痉挛性斜颈
11 生地
11.1 重用生地治疗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11.2 重用生地治疗尿毒症合并全身性药疹
11.3 重用生地治疗药物性皮炎
11.4 重用生地治疗过敏性皮炎
11.5 重用生地治疗糖尿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
12 熟地
12.1 重用熟地治疗不安腿综合征
13 干地黄
13.1 重用干地黄治疗帕金森病
14 山萸肉
14.1 重用山萸肉配伍红参抢救元气欲脱证
15 酸枣仁
15.1 重用酸枣仁治疗失眠
15.2 重用酸枣仁治疗焦虑症伴失眠
16 煅龙牡
16.1 重用煅龙牡治疗糖尿病泌汗异常
17 牡蛎
17.1 重用牡蛎治疗甲状腺结节
17.2 重用牡蛎治疗糖尿病热盛津伤证
18 大黄
18.1 重用大黄治疗糖尿病肾病。肾衰失代偿期
18.2 重用大黄治疗甘露醇诱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18.3 重用大黄治疗急性肠梗阻
19 土茯苓
19.1 重用土茯苓治疗湿疹
19.2 重用土茯苓治疗糖尿病皮肤疖肿
19.3 重用土茯苓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
19.4 重用土茯苓治疗长期疱疹
20 肉苁蓉
20.1 重用肉苁蓉治疗长期便秘
20.2 重用肉苁蓉治疗鞭索综合征后顽固性便秘
21 柴胡
……
下篇:古今经验集萃

精彩书摘

《伤寒论》茯苓共用了15方次,最大剂量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65条)方中的茯苓用半斤。茯苓“利小便、伐肾邪”(《本草纲目》),用以主导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心阳,降冲逆,泻豚证的效果,茯苓八两之重,足以利水宁心,以治致水邪上逆、欲作奔豚之证;相对来说,若茯苓仅用6铢之小,则仅能用以理脾交通上下阴阳,如用治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麻黄升麻汤证。茯苓用量大小之比为32:1,作用迥异。
注重经方中的主药特殊用量,这往往成为能否用好经方的关键。陈慎吾老大夫治一腹胀病人,该患者曾因服用年轻教师开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无效,而转请陈老诊治。陈老检查了病人以后,认为证合方准,但药量不适,于是将厚朴由三钱改为六钱,党参、炙甘草由三钱减至一钱。患者服药后,腹胀满迅速消失。刘渡舟教授说:陈老增厚朴之量,在于消除胀满;减少参、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所以本方行气散结药的用量不宜太轻,补虚益气的药用量又不宜过大,要七消三补。岳美中先生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虚人腹胀的良方。治胀非苦不泄,厚朴味苦性温,可通泄脾胃之气,为方中主药。治满非辛不散,半夏辛温和胃,生姜味辛通滞气,是方中辅药。以人参、甘草鼓舞胃气,此是仲景制方之要旨。”①刘老曾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介绍:“某学生治一妇人,病心下痞而嗳气频作,断为痰气上逆,予旋覆代赭汤,服药不见效,因而请我为之诊治。我全面地检查了病人,断定该生判断无误,用药也对,但为何不效?细审其方,发现代赭石用了30g,生姜却只用3片。

前言/序言

  日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中药的药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的。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中药用量的决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如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由于量变容易引起质变,故增大剂量能加强或产生新的作用,如大剂量的防风能解砒毒、芫花中毒,鱼腥草治大叶性肺炎。但加大剂量必须在一定限度内,如槟榔用75~90g是起驱钩虫、绦虫作用的,但如再增大剂量,患者的机体适应能力将不堪忍受,而出现休克等严重的后果。明·张景岳曾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这是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重要的一环。
《重剂起沉疴》是一部探讨中国传统医学精髓,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如其名所示,仅限于介绍药物剂量与疑难杂症的对应关系,而是将视角放得更为宏大,深入挖掘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 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层层递进,力求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而深刻的中医全景图。 第一章:溯源 · 岐黄之术的脉络 本章首先追溯中医的起源,从伏羲的八卦、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讲起,将读者带入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漫长历史。重点梳理了《黄帝内经》在中医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奠基性作用,详细解读了“阴阳五行”、“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核心概念,阐释了中医如何从整体观出发,将人视为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关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接着,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历代医学大家,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辨证论治的典范,到华佗精湛的外科技艺,再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集大成,每一位医学巨匠的贡献都被赋予了历史的厚度和深刻的时代意义。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人物,而是通过分析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医学挑战,以及他们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展现中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中医在不同朝代的社会地位、国家政策对其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医在民间流传的独特方式。力求让读者理解,中医并非是僵化的理论,而是一个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紧密相连的生命体。 第二章:辨证 · 审察病机之秘 如果说第一章是中医理论的宏观画卷,那么第二章便是深入到中医“辨证论治”的微观世界。本章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断的四诊——望、闻、问、切——的精髓。从望气色、察舌苔,到闻声嗅味,再到问症候、脉象的细微变化,每一项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辅以大量生动的临床案例。 本书强调,中医的“辨证”并非是简单的症状堆砌,而是通过对病人的整体审察,捕捉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信息,从而洞察疾病的本质——“病机”。本章着重解析了“邪正关系”、“病位”、“病性”等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对疾病进行初步归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病机”的阐述尤为细致。它并非局限于生理病理层面的解释,而是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气机失调”、“津液亏损”、“痰湿阻滞”等,以及这些病机是如何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疾病网络。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病机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中医是如何“见微知著”,抓住病根。 本章还探讨了不同体质、年龄、性别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中医高度的个体化治疗特色,也为后续的“论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论治 · 扶正祛邪之巧 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本章详细介绍了中医的“论治”策略。本书认为,中医的治疗并非是单纯的“对症下药”,而是基于对病机精准把握,采取“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扶正”指的是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以抵抗疾病的侵袭。本章详细介绍了多种扶正的方法,包括补益气血、滋养阴液、健脾益肾等,并深入分析了不同补益药物的性味归功、配伍禁忌,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 “祛邪”则是指针对不同病邪,采取相应的方法将其驱除。本书详细阐述了寒、热、湿、燥、风等不同病邪的特点,以及相应的祛邪方法,如辛温解表、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滋阴润燥、疏风散寒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本书并未局限于列举药方,而是深入探讨了药物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通过分析经典方剂的组成,阐释了药材之间如何相互协同、制约,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本章也介绍了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机理和优势。 更重要的是,本章着重强调了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在论治中的体现。即便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也始终关注如何预防疾病的复发,以及如何通过调理身体,增强其对未来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四章:养生 · 调和阴阳之妙 本书认为,中医的精髓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如何通过养生来达到“上工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本章将养生视为中医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延伸,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本章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四季养生法,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起居、饮食、情志等方面的调养建议。例如,春季如何顺应生发之气,夏季如何清热解暑,秋季如何润燥养肺,冬季如何温补阳气。 在饮食养生方面,本书结合了中医药膳的智慧,介绍了各种食材的性味归功,以及如何根据不同体质和时令,搭配出既美味又健康的食谱。书中不仅提供了具体的药膳配方,更重要的是阐释了这些配方的科学原理。 在情志养生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医“七情致病”的理论,强调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念。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培养情操、适度宣泄等方式,来保持情绪的稳定,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此外,本章还对运动养生、经络养生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强调了“动则生阳”、“通则不痛”等中医养生智慧。本书的养生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可行、易于实践的健康管理方案,帮助读者从根本上提升身体素质,远离疾病的困扰。 第五章:创新 · 传承与发展的对话 在深入阐释了中医的理论精髓和实践智慧后,本章将目光投向了现代社会。本书认为,中医并非是陈旧的古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本章着重探讨了中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并实现创新发展。 作者首先分析了现代医学的优势与不足,并强调了中医在慢性病管理、疑难杂症治疗、亚健康调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本书并非提倡中医否定现代医学,而是鼓励中西医的优势互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接着,本章深入探讨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方向,包括对中药成分的化学分析、对中医理论的科学解释、以及对中医诊疗方法的量化研究等。作者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也能帮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同时,本书也反思了中医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理论的晦涩难懂、人才的青黄不接、以及部分从业者的浮躁心态等。作者呼吁,要加强中医教育,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精实践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要保持对中医的敬畏之心,尊重其内在规律,避免简单化、西化式的改革。 最后,本章以充满希望的笔触结束,强调了中医在应对全球性健康挑战,如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流行、以及新发传染病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本书坚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不断挖掘和创新,中医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重剂起沉疴》并非一本简单的药物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医理论、实践、养生和创新发展的百科全书。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为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力量,而内容更是将这份力量发挥到了极致。《重剂起沉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充满智慧的话语,为我揭示了那些潜藏在身体深处的病灶,以及那些能够唤醒生命活力的古老方剂。我一直对那些看似“猛烈”的疗法,也就是所谓的“重剂”,抱有一种既好奇又略带敬畏的态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去深入理解它们的精髓。它不回避讨论这些疗法的风险,但更侧重于阐述其在特定情况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作者在分析每一个药方时,都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对药性、配伍、君臣佐使的理解,都清晰明了,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进行佐证,这使得原本复杂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吸收。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沉疴”的解读,它不仅仅指那些长期不愈的慢性病,更包含了那些影响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甚至威胁生命的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治疗”的定义,不再仅仅追求表面的症状缓解,而是更注重整体的调理和根本的康复。

评分

不得不说,翻开《重剂起沉疴》的瞬间,就有一种被某种强大的力量所吸引的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沉淀了千年智慧的史诗。我一直认为,很多古代的医学实践,虽然听起来有些“古老”,但其背后蕴含的精妙之处,往往是我们现代医学所忽略的。这本书恰恰点燃了我对这部分知识的渴望。它并没有简单地将医药知识进行堆砌,而是将每一个“重剂”的诞生、发展、应用,都融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叙事之中。我看到了医者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他们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凭借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和对人体奥秘的不断探索,创造出那些能够“起沉疴”的奇迹。书中关于某些稀有药材的考证,关于古代医学文献的解读,都做得极为细致,仿佛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最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知识神化,而是以一种极其理性、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医学瑰宝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医学,是植根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是对人类苦痛的切实关怀,是永不停止的探索与创新。

评分

这本《重剂起沉疴》真是一场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枯燥的医学专著,但没想到它如此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和启迪。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力挽狂澜”的疗法,也就是标题中所说的“重剂”,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没有回避这些疗法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挑战,而是以一种严谨而负责任的态度,为我们揭示了它们强大的治病机理和应用范围。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经典方剂时,所付出的心血。他不仅列出了药方,更深入地剖析了每一个药物的选择原因、配伍的精妙之处,以及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可能反应。书中对“沉疴”的理解也十分到位,它涵盖了身体上的顽疾,也触及了精神上的困扰,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应对多维度健康问题上的独特优势。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对经典的继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评分

拿到《重剂起沉疴》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穿越时空的医学力量。我一直相信,在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史上,一定存在着一些被时间淘洗后依然闪耀的智慧。这本书就是这样一部瑰宝。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智慧的医学世界。书中对每一个“重剂”的剖析,都充满了细节和深度。从药材的来源、炮制,到方剂的组方原则,再到其在不同病症下的应用,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考证,这让我看到了医学知识是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又如何在实践中被检验和完善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药物和疾病,它更像是在讲述一种哲学,一种关于生命、健康与平衡的哲学。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起沉疴”,不仅仅是技术的层面,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病患的关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古老的中医理论和疗法颇感兴趣,但总觉得它们离现代人的生活有些遥远,也可能因为理解不够深入,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然而,《重剂起沉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极其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深奥的医学原理一一解读,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药房,亲眼见证那些“重剂”是如何发挥其惊人力量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每一个经典方剂时,不仅仅是罗列药材和用法,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辨证论治的精髓,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手中的演变和应用。书中对“沉疴”的定义和理解也十分独到,它不拘泥于单纯的生理疾病,更延伸到了许多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病”、“亚健康”等,这让我倍感亲切,也看到了中医在应对复杂身心问题上的巨大潜力。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医者对话,感受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患的仁爱。这本书让我对“治未病”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智慧,去拥抱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方式。

评分

该书叙述详尽,可读性强,收益不少!

评分

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在北洋政府时代,“五四”时代是北洋政府党争的时候,那个环境和后来又不一样。这样的时代环境,不踏入你不可能去捍卫什么。你必须要一脚踏进去,一脚在外面。他们是从“仕”到知识分子过渡的这一代人,他们和后面完全专业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不太一样。

评分

内容经典,尤其是在剂量的经验很丰富

评分

设计经典包装完美

评分

书很有新意病案大胆心细大有用处

评分

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印刷精良,内容非常的不错,印刷业是不错的,看起来还是不错的的。所有对于书法有兴趣的人都应该购买收藏啊。值得一读啊。这套丛书总体来看还得编的不错,有图有注释,比起有的此类书编的来说还是挺好的,便于学习,就比有的书没有译文强多了,不太好懂,还是基本书已经脱销了,这几本书还有,就赶紧买了。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书个不错,学习参考很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