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包邮 医宗金鉴/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上中下全套3本

现货包邮 医宗金鉴/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上中下全套3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吴谦 等 编,郑金生 整理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宗金鉴
  • 中医临床
  • 中医书籍
  • 中医入门
  • 全套
  • 包邮
  • 现货
  • 医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07633R
商品编码:157891455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6-08-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医宗金鉴(上册)

基本信息

书名:医宗金鉴(上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定价:34.00元

作者:(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117076333

字数:507000

页码:5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 上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 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 易考求,又便诵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目录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订正仲景全书凡例
卷一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卷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七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八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九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全篇
卷十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卷十一
辨证病脉证并治篇
卷十二
辨温病脉证并治篇
卷十三
辨痉湿蝎病脉症并治篇
卷十四
辨霍乱病脉并治篇
卷十五
辨可汗病脉证篇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
辨可吐病脉证篇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
辨可下病脉证篇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
卷十六
平脉法
辨脉法
卷十七
正误存疑篇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卷十八
卷十九
卷二十
卷二十一
卷二十二
卷二十三
卷二十五


医宗金鉴(中册)

基本信息

书名:医宗金鉴(中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定价:39.00元

作者:(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117078214

字数:565000

页码:1266

版次:1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科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 上册有《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被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 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 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明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 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目录

删补名医方论
卷二十六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一
卷二十七
删补名医方论 卷二
卷二十八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三
卷二十九
删补名医方论 卷四
卷三十
删补名医方论 卷五
卷三十一
删补名医方论 卷六
卷三十二
删补名医方论 卷七
卷三十三
删补名医方论 卷八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
卷三十四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上
编辑四诊心法要诀下
编辑运气要诀
卷三十五
编辑运气要诀
编辑伤寒心法要诀
卷三十六
编辑伤寒心法要诀
卷三十七
卷三十八
编辑杂病心法要诀
卷三十九
编辑杂病心法要诀
卷四十
卷四十一
卷四十二
卷四十三
编辑妇科心法要诀
编辑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编辑辣疹心法要诀
编辑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医宗金鉴(下册)

基本信息

书名:医宗金鉴(下册)/中医临床必读丛书

定价:42元

作者:(清)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ISBN:9787117078221

字数:620000

页码:755

版次:1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将中医内容分门别类,采精发蕴,编成医书15种。其中,上 册《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中册有《删补名医方论》、《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和《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下册有《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和《正骨心法要诀》。内容 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 易考求,又便诵习。”本书问世200多年来,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此次整理,精选底本,增加导读,末附方剂索引,更加方便中医临床各科医生阅读。

目录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卷六十一
编辑外科心法要诀
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卷六十二
肿疡主治类方
肿疡敷贴类方
溃疡主治类方
洗涤类方
膏药类方
麻药类方
去腐类方
生肌类方
卷六十三
头部
面部
卷六十四
项部
背部
腰部
卷六十五
眼部
鼻部
口部
唇部
齿部
卷六十六
舌部
喉部
胸乳部
卷六十七
腹部
腋部
肋部
内痈部
卷六十八
肩部
臑部
臂部
手部
卷六十九
下部
臀部
卷七十
股部
膝部
卷七十一
……
卷七十二
卷七十三
卷七十四
卷七十五
卷七十六
编辑眼科心法要诀
卷七十七
卷七十八
编辑刺灸心法要诀
卷七十九
卷八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二
卷八十三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卷八十六
编辑正骨心法要旨
卷八十七
卷八十八
卷八十九
卷九十
方剂索引


《医宗金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中医智慧的巨著,其内容之渊博,体系之严谨,在历代中医典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被誉为“医家必读”的丛书,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精妙理论的结晶。它上至理论根基,下至临床实践,几乎涵盖了中医认识、诊断、治疗的方方面面,为后世医者搭建起一座通往中医殿堂的坚实桥梁。 上卷:岐黄之道,理论之本 《医宗金鉴》的上卷,如同中医理论的宏伟殿堂,以系统、清晰的脉络,阐述了中医最核心的理论体系。它首先从阴阳五行学说讲起,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联系。阴阳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哲学概念,在《医宗金鉴》中被深入剖析,阐释了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以及病理状态下阴阳失衡的表现。《医宗金鉴》强调,理解阴阳的转化与平衡,是认识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基础。 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被用来比喻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以及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上卷详细阐述了五行与脏腑、情志、时令、方药的对应关系,以及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和病理传变。例如,肝属木,其生理功能与疏泄、藏血相关,其情志为怒。当肝失疏泄,则可能出现胁肋胀痛、情绪易怒等症;若肝火过旺,则可影响其他脏腑,如“木克土”,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这种精妙的“类比”和“关联”思维,构成了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独特视角。 紧接着,上卷深入探讨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与功能。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最活跃的物质。《医宗金鉴》详细阐述了气的生成(源于饮食水谷、呼吸清气、肾中精气)、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以及气的病理变化(气虚、气滞、气逆、气陷)。血则被认为是气的载体,是濡养全身的物质基础。上卷对血的生成(与心、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运行(循行于脉内)、功能(濡养、滋润)以及病理(血虚、血瘀、出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津液,作为人体内一切正常水的总称,在《医宗金鉴》中被视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其生成、输布、代谢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息息相关,并强调了津液在濡润、滋养、排泄等方面的作用,以及津液失常(津亏、痰饮、水肿)的多种表现。 《医宗金鉴》在上卷还将病因学进行了系统梳理,将致病因素分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等。对于外感六淫,上卷不仅解释了它们各自的致病特点(如风性善行数变,寒性凝滞主痛),还详细描述了它们侵犯人体后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对于内伤七情,则着重阐述了情志过度、失调如何影响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医宗金鉴》在此强调了“情志致病”在中医认识中的重要性,并结合了“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身体生理功能是不可分割的。 此外,上卷还包含了对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的深刻阐释。它将病机归纳为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邪正斗争等几个核心方面,并详细分析了这些病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医宗金鉴》认为,理解病机是进行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 中卷:辨证施治,临床之要 《医宗金鉴》的中卷,是通往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它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辨证施治方法。本卷的核心在于“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纲领,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总原则。《医宗金鉴》详细阐述了每一纲的含义、病机、临床表现以及如何通过问、闻、切、脉四诊来判断。 例如,对于“表证”,《医宗金鉴》指出其特点为病位在肌表,正气未衰,邪气尚浅,常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脉浮等。而“里证”则病位在脏腑,病势较深,常伴有身热、腹痛、呕泻、脉沉等。阴阳辨证则关注人体阴阳的盛衰与平衡,阳证多属实热,阴证多属虚寒。寒热辨证直接区分了疾病的寒热性质,指导用温热或寒凉药物。虚实辨证是辨证的重点,虚证多由脏腑精气亏损,正气不足引起,常表现为疲乏无力、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弱等;实证则多由外邪侵袭、痰饮、瘀血阻滞等实邪内生引起,常表现为疼痛、痞满、发热、舌红苔黄、脉实等。《医宗金鉴》强调,准确掌握八纲辨证,才能做到“审证求因,审因治果”,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在此基础上,《医宗金鉴》进一步提出了“脏腑辨证”和“六经辨证”等更具体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分析和判断疾病属于哪个脏腑的病变。《医宗金鉴》针对每个脏腑(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特性,详细列举了它们在病理状态下的常见证候、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例如,肺病常表现为咳嗽、气喘、胸闷、咳痰等,其辨证又可细分为风寒犯肺、风热犯肺、痰浊阻肺、肺气虚等。 六经辨证,主要应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是将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医宗金鉴》对每一经的病机、病位、病性、传变规律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和治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这套辨证体系为外感病的诊治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除了辨证方法,中卷还涵盖了“治则治法”的精要。在明确了证候之后,如何进行治疗就成为关键。《医宗金鉴》提炼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泻八种基本治法,并根据不同的病证,给出了具体的应用原则。例如,“清法”用于治疗热证,而“温法”则用于治疗寒证。“补法”用于治疗虚证,以恢复正气;“泻法”则用于治疗实证,以驱除病邪。 下卷:方药之妙,临床之用 《医宗金鉴》的下卷,是理论与实践的最终融合,它聚焦于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以及具体的临床应用。本卷的内容,可以说是历代名方、经验方的大汇集,为医者提供了丰富的处方参考。 《医宗金鉴》在阐述方剂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药名和用法,而是深入分析了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配伍意义(药物之间的协同、拮抗、制约作用)、功效主治以及禁忌症。《医宗金鉴》强调,“方者,药之君臣佐使也。”君药是主药,针对主证;臣药辅佐君药,增强疗效或治疗兼证;佐药可以调和药性,减少毒副作用,或针对兼证;使药则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引出病邪。这种精巧的配伍艺术,是中医药疗效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 本卷会详细介绍许多经典的方剂,例如,针对外感风寒证的“荆防败毒散”,其组成中的荆芥、防风是辛温解表的君药,搭配羌活、独活、柴胡等,能够有效地疏散风寒、解表退热。针对热入营血证的“清营汤”,方中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甘寒滋阴养血,配合犀角(或水牛角)清营解毒,可以有效地凉血解毒、养阴透邪。又如,治疗脾胃虚弱、食少腹胀的“香砂六君子汤”,则通过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健脾益气,搭配砂仁、木陈皮等理气和中,全面改善脾胃功能。《医宗金鉴》对每一个方剂的分析都力求精当,使医者能够理解其组方思路,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化裁。 此外,下卷还可能包含了一些重要的专病专方的论述,例如,针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不同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提供相应的经典方剂和治疗经验。这些内容,对于基层医生和初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医宗金鉴》的下卷,不仅是对药方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临床用药智慧的启迪。它引导医者在掌握辨证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剂,做到“辨证精确,用药得当”,最终实现“去病除根”的治疗目标。 总而言之,《医宗金鉴》是一部集理论、辨证、方药于一体的宏大中医著作,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完整,在医学史上堪称典范。它不仅是历代医者学习和实践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精髓至今仍在指导着无数医者,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套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经典”二字常常意味着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然而,《医宗金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保留中医精髓的同时,用一种非常易于现代人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在病案分析方面的讲解,书中有大量的临床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我能直观地看到中医是如何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知识也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如何做”。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症的治疗思路,也讲得非常透彻,让我对中医的辨证施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他多年的临床智慧,为我们这些后学者指点迷津。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中医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总觉得缺少一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医宗金鉴》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合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循序渐进,丝毫不显得突兀。我尤其喜欢它在方剂讲解上的深度,不仅仅是罗列药名和剂量,更是深入剖析了每一味药的功效、在方剂中的作用以及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关系,甚至还讲解了加减变化的原则。这对于我们学习如何灵活运用方剂,至关重要。书中还包含了很多经典的医案,这些医案的分析讲解,让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临床情况联系起来,大大增强了我们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未来的临床实践也充满了信心。它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激发我们学习热情、提升我们临床能力的宝贵工具。

评分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了解中医的入门读物。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要么过于零散,不成体系。直到我遇到了这套《医宗金鉴》。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本“中医百科全书”,它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我最喜欢它对病症的分类和讲解方式,条理清晰,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理解。例如,它在讲解某一个病症时,会先从病因病机入手,然后详细介绍症状表现,最后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和加减变化。这种结构化的讲解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有方向感,也更容易记忆和掌握。而且,书中提供的方剂都很经典,都是经过无数临床实践检验的,学习这些方剂的配伍思路,对于我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中医的理论认知,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中医学习路上的“及时雨”!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中医师,常常被海量的医书和理论搞得眼花缭乱,想要找到一本既系统又实用的入门指导书真是难上加难。这次偶然翻到《医宗金鉴》,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古老,但内容却是异常精炼,条理清晰。我尤其喜欢它在辨证论治方面的讲解,每一个病症都配有详实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以及最关键的治疗方剂和加减变化。书中对很多疑难杂症的剖析也鞭辟入里,让我受益匪浅。而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很多方剂的配伍思路和用药技巧都讲解得十分到位,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提升临床能力的新手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读这本书就像有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手把手地教你一样,让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它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但传统中医书籍的阅读门槛着实不低,很多古籍的文言文和晦涩的理论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发现了这套《医宗金鉴》,才真正打开了中医学习的新世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适合现代读者,虽然是中医经典,但讲解却深入浅出,很多复杂的概念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了。我特别欣赏它对医学基础知识的梳理,比如经络、脏腑、病因病机等,都讲解得非常细致,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它在方剂学方面的讲解更是让我惊喜,不仅仅是罗列方剂,更重要的是解释了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的性味归经以及在不同病证下的灵活运用。我感觉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中医的思维模式,学会了如何从整体上、辨证地看待疾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评分

书不错,很喜欢,字清晰,纸也很好

评分

一本不错的书

评分

发货及时。书的纸质和印刷质量都很好。很满意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非常好,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必备

评分

纸张质量一般,内容待阅读完再评价。

评分

慢慢看…

评分

值得收藏与学习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