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袁世凱,字慰庭,彆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人稱其為袁項城。生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八月二十日。早年投靠淮軍首領吳長慶,捐得同知銜,後任駐朝鮮通商大臣。1895年在天津小站編練新建陸軍。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僞裝贊成維新運動,卻暗中嚮權臣榮祿告密,齣賣維新派,取得瞭慈禧太後的寵信。1899年升任山東巡撫,殘酷鎮壓義和團。1901年繼李鴻章之後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北洋軍閥的最高首領。1911年辛亥革命時,他眼看清廷氣數已盡,決定逼清帝遜位,騙得革命黨人信任,攫取瞭中華民國總統之位。1915年12月復闢帝製,半年後在舉國人民的一片聲討中憂憤而終。                 
內容簡介
       《袁世凱傳》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公正、準確地描寫瞭袁世凱從青年從軍到稱帝歸西的主要人生經曆。其中包括袁世凱二赴朝鮮、小站練兵、組建北洋軍、鎮壓義和團、逼清帝退位直至當上民國大總統、鎮壓革命、破壞民主、復闢帝製等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袁世凱傳》史料翔實,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樸實流暢,適宜各年齡層次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沙鐵軍,196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湖北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正編審。曾榮獲湖北省齣版名人奬。四十餘年來筆耕不輟,曾齣版《昆陽之戰》、《八公山上草木驚》、《揚州十八日》等曆史小說以及《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三峽神話故事》、《黃鶴樓的傳說》等叢書三十多集;並將《會飛的教室》、《愛的教育》、《聖經的故事》、《上尉的女兒》等十多部世界名著改寫為青少年讀本並齣版,所創作的《碧血凝劍》曾榮獲文化部與新聞齣版署大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傢世顯赫
1859年9月26日,袁世凱來到人世。他齣生於官宦世傢,曾祖父、祖父、父輩均科場有名。父袁保中更是上瞭“護官符”的大豪紳。袁世凱從小受到溺愛、嬌縱,無心攻讀經史。然而他卻聰明機敏,喜遊山水,愛交朋友,極善察言觀色,能隨機應變。他的這些性格特徵,明顯帶有官宦子弟的共性。興許這正是他後來不平凡人生的重要因素。
一、皇恩浩蕩門庭顯
二、投筆從戎蓄大誌
第二章 受命赴朝
袁世凱生性機敏,果敢過人,也極善投機鑽營。他在後來之所以能登上民國大總統的寶座,與他青年時代隨同吳長慶赴朝不無關聯。在朝期間,袁世凱大顯身手,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極緻。他有成功的喜悅,也有遭受挫摺的苦悶。他的纔乾最終得到瞭李鴻章的首肯。至於吳長慶何許人也,袁世凱二次赴朝到底乾瞭哪些驚天動地的大事,經曆瞭怎樣的風雨人生,本章將會嚮你細說原委……
一、“壬午兵變”露頭角
二、為攬大權練新軍
三、時乖命蹇火燒身
四、躊躇滿誌再赴任
五、甲午風雲響驚雷
第三章 小站練兵
甲午戰爭的失敗,徹底暴露瞭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在內憂外患中,袁世凱深知土槍土炮非洋人對手,也深感清兵的建製與訓練方法原始落後,為振興武備,也為能趁機抓到兵權,他不斷上書清廷請求督練新兵。因深得李鴻章、榮祿等朝廷重臣的賞識,他終於取得瞭在天津小站的練兵大權。小站齣身的各級將佐,日後皆成為北洋係的重要骨乾。至於袁世凱在小站如何招兵買馬,如何重整部隊建製,又如何訓練新兵,本章會嚮你娓娓道來,請君細細品評個中滋味……
一、力主清廷振兵威
二、走馬上任顯身手
三、智勇過人再升遷
第四章 窺測風雲
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對日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空前的民族危機,喚醒瞭中國人民,新興的資産階級提齣瞭“變法維新”的強烈要求。光緒皇帝受維新派影響,支持維新變法,並認為不變法不能富國強兵、抵禦外侮,由此發生瞭與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尖銳矛盾。袁世凱在變法維新運動中頻頻與維新派人物康有為、梁啓超接觸,信誓旦旦錶示支持維新派,並賭咒發誓:“倘有三心二意豬狗不如。”可在關鍵時刻他為什麼反而嚮清廷告密,齣賣瞭維新派,緻使譚嗣同等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梁外逃,光緒帝被幽禁於瀛颱?這其中鮮為人知的內幕,本章將幫你一一揭開。
一、雲譎波詭藏玄機
二、審時度勢巧周鏇
三、忠肝義膽六君子
第五章 鎮壓義民
1897年以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瞭瓜分中國的狂潮。他們利用教會,不斷侵犯中國主權,包攬獄訟,霸占土地,巧取豪奪。他們的倒行逆施,激起瞭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1900年,山東、河北爆發瞭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外國列強,清政府命袁世凱前往山東鎮壓。袁到山東之後到底乾瞭些什麼呢?他是如何軟硬兼施將山東的義和團鎮壓下去的?慈禧太後為何又轉而要團結並利用義和團,最後卻又被迫西逃?閱讀本章會令人耳目一新,欲罷不能。
一、姑息養奸保教會
二、狡兔三窟謀慮遠
三、軟硬兼施工謀劃
第六章 整軍經武
清王朝末期,齣現瞭一支完全仿照西方模式而建立起來的近代化武裝力量——北洋軍。這支部隊的建立,袁世凱功不可沒。除此,袁世凱還學習西方,大辦陸軍學堂,不斷為北洋部隊輸送各類軍事人纔。在政治上,能審時度勢,主張“立憲”。就在袁世凱權傾朝野、春風得意之時,為何又反遭罷免迴到原籍呢?袁世凱在被免職期間又是如何窺測風雲,等待東山再起的呢?欲知個中故事,看完本章便瞭然於心。
一、 絞盡腦汁大擴軍
……
第七章 絞殺革命
第八章 推行獨裁
第九章 欲行帝製
第十章 一枕黃粱      
精彩書摘
       忙辦理赴朝事務吧!”這下正中袁世凱下懷。吳長慶也深知張謇~人實在忙不過來,便同意讓袁留下,協助張謇趕辦行軍應用物件。張謇限袁五六天內就必須將各種軍用物件辦妥。誰知袁隻用瞭3天時間即齣色地完成瞭任務。吳長慶十分高興,覺得袁雖不是讀書的料,卻有齣色的辦事能力。
    赴朝時,張謇和另一幕僚硃銘盤又建議吳長慶讓袁世凱為“執行前敵營務處事”,負責全軍軍需並勘探進軍路綫。
    袁世凱得知自己要隨吳長慶赴朝平定內亂,覺得自己齣頭的日子到瞭,興奮得通宵難眠。臨行前,他給其兄寫信,說:“弟限於資格,中原難期大用。抵高麗,能握兵權。”“既建功業,不愁韓王李熙之不我用。”他打算去朝鮮後要做兩件事,一是“整軍經武”,不讓小邦所輕視”。其次是“削平朝鮮內亂,執大院君而囚之”。信中,袁世凱的政治野心暴露無遺。他說:“李熙庸主耳,無能為,奪其政權歸我掌握,猶反手也。”①顯然,他到朝鮮是想大顯身手,一展宏圖。
    1882年8月19日,吳長慶率部東渡,25日即抵漢城城外。當晚,丁汝昌、馬建忠與吳長慶密議誘捕大院君李昰應。第二天,3人即拜訪李昰應。27日,李昰應迴拜吳長慶時,其衛隊被袁世凱擋住。吳、馬命人將李昰應強行押送到天津(後被軟禁於保定)。28日,吳派袁同馬建忠商量剿除李星應的餘黨事宜。他與馬錶示“欲指揮一切”。馬見他大言不慚,恐其壞瞭大事,便說道:“昰應雖已就逮,而其子載冕尚以訓練大臣手握兵柄,恐亂黨一聞捕治,或更奉以為亂,宜先誘而係之,然後行事。”②未將指揮大權交給他。
    當晚10點,馬建忠命人求得國王李熙手書,手書中請吳長慶、馬建忠速討“亂黨”。馬建忠即命吳長慶手下副將張光前、總兵吳兆有赴尋枉裏搜捕,吳長慶到利泰裏掩護和接應。袁世凱也參加瞭這次軍事行動。他帶領清軍殺死瞭幾十個“亂黨”,錶現得驍勇異常。
    就在清軍剛抵達朝鮮馬山浦時,吳長慶曾令某營為先鋒,立即登陸。其營官卻錶示士兵不習水性,多暈船,請求稍緩。吳長慶大怒,立即將該營官撤職,由袁代之。袁立即部署登陸,僅兩小時就全部就緒,顯露瞭袁確有指揮纔乾。吳長慶大喜,當眾予以誇奬。
    在平定朝鮮內亂期間,曾有少數清兵進人民居騷擾、擄掠,時有違反軍紀的事情發生。袁世凱認為“上國天兵”在“屬邦”亂來會“玷辱國體”③,嚮吳長慶主動提齣由他來整頓軍紀。吳長慶當即同意,授予全權,並交給他令箭。      
前言/序言
     袁世凱的一生,橫跨晚清與民初兩個曆史時段。他齣生官宦之傢,世受皇恩,晚清時又成瞭清王朝的重臣。辛亥革命不久,他摘取瞭革命果實,登上瞭民國大總統的寶座。他的一生經曆瞭一個新舊更迭、改朝換代、鬥爭極其復雜而殘酷的動蕩時代。特殊的時代孕育齣瞭這樣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特殊的曆史人物。
  有關論及袁世凱的著述甚多,絕大多數都將袁世凱釘在“竊國大盜”與“賣國賊”的恥辱柱上。說他“竊國”,主要是指他“篡奪瞭民國大總統的寶座”繼又“帝製自為”;論及“‘賣國”,則以他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為主要罪證。
  毫無疑問,袁世凱打青少年時代起即有極強的權欲、統治欲。他聰明機敏,富於權謀。在辛亥革命前後所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他幾乎都是主要參與者與策劃者。為瞭登上權力的巔峰,他可以口是心非,齣爾反爾,甚至不擇手段。
  然而,要解讀袁世凱其人,必須將其置於那個特殊年代極其復雜的曆史背景之下。許多重大事件的演變,既有袁世凱個人意誌的影響,也有不以袁世凱個人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因素,使本來就復雜多變的事物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因此,筆者認為,對袁世凱其人不是以簡單的“竊國者、賣國賊”六個字所能概括得瞭的。
  袁世凱之所以能登上民國總統的寶座,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近代化軍事集團與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武裝力量,在實力對比上本來就十分懸殊。當時,倘若孫中山領兵北伐,顯然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在政治上,袁世凱不僅得到北洋軍事集團的擁戴,且贏得瞭部分革命黨人的信任,並爭得瞭外國列強的支持;在經濟上,袁世凱已掌握瞭輪船招商局、電報局和一部分鐵路權、灤州煤礦的開采權,以及開辦鹽局、銅元局、銀元局,創辦印花稅等,這就為北洋軍事集團奠定瞭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這一切都是革命黨人無法與之相匹敵的。基於上述三點,筆者認為,袁世凱在當時具有彆人不可替代的影響力,故總統的寶座已非他莫屬。    
				
 
				
				
					《風雲際會:晚清至民國風雲人物群像》  作者: 史學研究室  齣版社: 文淵閣齣版社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   內容簡介  《風雲際會:晚清至民國風雲人物群像》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曆史人物的傳記,而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群像史詩。本書旨在通過剖析晚清鼎革之際至民國初建,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數十位關鍵性人物的命運沉浮、思想變遷與政治角力,立體地展現那個波瀾壯闊、充滿瞭理想與幻滅的時代圖景。  全書共分五捲,涵蓋瞭從洋務運動的萌芽到北洋政府的瓦解,時間跨度近六十年。我們拒絕采用傳統的“帝王將相”敘事模式,而是將筆觸深入到那些推動曆史車輪前進或試圖逆轉潮流的政治傢、軍事傢、思想傢、實業傢以及文化精英群體之中。   第一捲:舊製將傾——洋務與維新的士大夫群像  本捲重點描繪瞭晚清中後期,在內憂外患麵前,一批深受儒傢教育熏陶的封疆大吏如何從“中體西用”的理念齣發,艱難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我們細緻考察瞭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在外交、軍事、實業方麵的實踐與睏境,分析瞭他們如何在保全滿清統治與引進西方技術之間進行痛苦的平衡。同時,本捲也對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知識分子的激進與局限進行瞭深入探討,展現瞭他們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挽救危亡的努力與最終的破滅。  這裏不著墨於權力的核心更迭,而是聚焦於“技術”與“製度”的衝突。讀者將看到,當軍事工業如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在籌建之初,所麵臨的資金短缺、人纔匱乏、地方阻撓等現實難題,以及這些被後世贊譽的“開明”人物,在麵對帝國主義侵略時的無奈與妥協。   第二捲:革命的火種——南社與同盟會的思想交鋒  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自下而上的革命力量開始匯聚。第二捲將目光投嚮瞭孫中山領導下的同盟會及其外圍組織。本書深入分析瞭這場革命思潮的理論基礎,從洪秀全的農民運動的殘餘影響,到西方啓濛思想的傳播,再到日本留學生群體中的激進分子。  本捲的重點在於展現革命陣營內部的多元性與矛盾性。我們不僅描繪瞭早期敢死隊員的慷慨赴死,也詳盡記錄瞭宋教仁等人在立憲派與革命派之間尋求“和平過渡”的政治努力。通過對早期革命黨人書信、日記和文稿的梳理,揭示瞭他們從“排滿”到“民族主義”的理論演變過程,以及在籌款、聯絡海外華人、爭取新軍支持等方麵的復雜操作。   第三捲:帝國的黃昏與共和的初曙  本捲聚焦於1911年至1912年間權力結構的劇烈重塑。我們將焦點放在瞭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反應的復雜性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王朝更迭故事,而是地方實權派、新舊官僚、以及革命黨三方力量相互博弈的舞颱。  我們詳細剖析瞭清朝最後幾位重要政治人物的決策失誤,以及南方各省都督府建立的程序與基礎。尤為重要的是,本捲對“滬寜漢”三地政治精英在共和框架構建過程中的分歧與妥協進行瞭細緻梳理,力求還原一個充滿變數、缺乏統一領導的“共和元年”。   第四捲:軍閥的崛起與理念的分化  辛亥革命後,理想化的共和藍圖迅速破碎,取而代之的是地方軍事強人的崛起。第四捲是對北洋時期各派係軍閥——皖係、直係、奉係——的權力結構、經濟來源和意識形態差異的深度研究。  本書將北洋時期的政治鬥爭視為一場關於“國傢權力如何閤法化”的長期論戰。我們分析瞭段祺瑞的“實業救國”理念與曹錕的“賄選政治”之間的本質區彆,也審視瞭蔡鍔、唐繼堯等南方係軍閥如何試圖以雲南、四川為基地,延續“護國”的理想。本捲的敘事旨在揭示,在中央權威真空時,地方軍力不僅是維持秩序的工具,更是決定國傢走嚮的決定性力量。   第五捲:文化的反思與知識分子的抉擇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視角轉嚮瞭思想界和文化精英。在政治動蕩與列強入侵的雙重擠壓下,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深刻的自我反思。本捲涵蓋瞭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打倒孔傢店”的激烈論戰。  我們探討瞭陳獨秀、鬍適、魯迅等人在文學革命、白話文推廣、以及對西方思潮(如自由主義、科學主義)的引介過程中的貢獻與局限。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捲對“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在參與政治運動與堅守學術獨立之間的掙紮進行瞭深入剖析,展現瞭他們麵對國是衰微時,個體精神的昂揚與無奈。  ---  《風雲際會》力求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通過對群體命運的描繪,幫助讀者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每一個曆史節點上,那些“關鍵人物”是如何被時代洪流裹挾,又如何試圖掌握自己的舵盤,最終共同塑造瞭那個復雜而矛盾的中國。本書適閤對中國近代史、政治史及人物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