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近代汉语介词 |
| 作者: | 马贝加 |
| 市场价: | 22.00元 |
| ISBN号: | 9787101023367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开本: | 小32开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精彩插图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共分六章,其内容包括:表示处所的介词,表示时间的介词,表示对象的介词,表示方式和原因的介词等等,书中对近代汉语介词作了探讨。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价值,可供相关学者及爱好者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马贝加,浙江温州人,出生于1950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究生毕业。现任温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仰笠楼文集》、《〈碧岩录〉语法研究》,另发表30余篇论文。 |
| 本书目录 | |
|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范围 1.2 各历史时期汉语介词的概况 1.3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区分动词和介词的标准 1.4 汉语价词的来源 1.5 汉语介词范畴发展的原因 1.6 汉语介词的发展趋势展望 第二章 表示处所的介词 2.1 始发处:于(於) 自 从 从自 乎 以 由 向 就 打 打从 在 去 2.2 所在处:于 乎 自 从 在即 就 著 向 去 2.3 终天处:于 乎 及 至 到 著 就 在 向 捉 抵 2.4 临近处: 临 2.5 方 向: 自 从 向 就 著 望 往 当 把 朝 照 拦 劈 2.6 经 由: 自 从 由 经 经 由 向 打 打 从 著 在 2.7 沿 途: 遵 循 缘 沿 顺 随 第三章 表示时间的介词 3.1 起始点: 自 从 自从 从自 由 打 3.2 正 当: 当 方 方当 会值 当值 正值 3.3 终天点: 于 迨 迨及 迨至 迄 迄于 迄至于 及 及至 及至于 及乎 比及 比至 抵 迟 到 竟 犁 投 投到 投至 投得 投至到 投至得 投至的 一般 终 著 达 在 暨 暨臻 赶 赶到 3.4 临近点: 向 临 临当 临到 临至 垂 薄 投 3.5 时机: 迨 迨及 及 因 乘 值 闻 3.6 经 过: 经 已经 …… 第四章 表示对象的介词 第五章 表示方式和原因的介词 第六章 表示范围的介词 参考文献 索引 |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语言的“韧性”和“变异性”。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主流书面语的演变,还花了很多笔墨去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但对口语发展至关重要的“非正统”表达方式的存留和影响。作者对不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或阶层烙印的语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摹,这使得我们对“近代汉语”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充满了色彩斑斓的张力。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标准语,是无数次“妥协”和“融合”的结果。这本书的论证结构严密,逻辑链条如同精密的钟表,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体论断的瓦解,而作者成功地搭建起了这座知识的殿堂。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理解汉语历史根源,并对语言社会学有兴趣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语言学爱好者的一场盛宴,尤其是对那些对汉语音韵流变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从大量古籍文献中爬梳出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语音线索,令人叹为观止。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历史探秘,将我们带回那个语言形态尚未固化的年代。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中古音系向近古音系过渡阶段的论述,那种层层剥茧、丝丝入扣的分析,让那些晦涩难懂的音变规律变得清晰可见。读完之后,我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现代汉语发音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语音史深处的窗户。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叙事,即便是初涉音韵学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汉语历史的脉络和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查到”某个词发音的书,而是能让你“理解”这个词为什么现在这样发音的宝典。对于严肃的语言学研究者来说,其中的理论框架和例证的细密程度,无疑是值得反复研读和引用的。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学术著作,但没想到作者的叙事风格竟然如此具有画面感和人文关怀。它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术语堆砌中,反而是将语言的演变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比如,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文人对“雅言”和“俗语”的记录和态度分析,非常精彩。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变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中心、教育普及、甚至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倾向都息息相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在当时是如何被创造、接受和传播的。作者在处理复杂语料时的耐心和细致,使得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句法结构和词汇意义漂移,也能被清晰地梳理出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维性,它既是严谨的语言分析,也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变迁的侧写。对于想要跨学科研究历史与文学的读者,这本书绝对能提供一个扎实的语言学基石。
评分这是一部真正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它在梳理语言发展脉络时,并没有采取那种线性的、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而是大胆地引入了“断裂”与“连续”并存的复杂视角。作者对于不同历史阶段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的论述,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他没有把古代汉语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展示了它如何不断地吸收外部影响、自我革新,最终凝练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面貌。特别是在词汇层面,书中对于某些核心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变迁的考察,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辨能力。我常常惊叹于作者如何能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语言现象,通过精妙的逻辑链条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深层的历史必然性。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值得称赞,它们极大地辅助了那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使得复杂的语言演变过程可视化,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那种需要“慢下来”才能体会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输入,而更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老茶,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回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对特定历史时期文体风格的语言特征的剖析,比如唐宋八大家在论述中如何体现出一种趋于规范化的倾向,以及这种规范化是如何影响后续文风的定型。作者在对比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语言差异时所引用的材料极其丰富,让人感到那个时代的语言生态是多么的生动和多元。很多细微的语用差异,通常在其他通论性的著作中会被一带而过,但在这本书里却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细节的极致敏感。唯一可能让部分读者感到门槛的是,它要求读者对基本的语言学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即便如此,其清晰的逻辑推导过程也能够帮助非专业人士逐步跟上节奏。它为我们理解“现代汉语”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时间锚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