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文阁,张笑川 编
图书标签:
  • 张尔田
  • 柳诒徵
  • 近代思想史
  • 思想文化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著作
  • 文库
  • 史学
  • 哲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78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96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2
字数:5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收录了近代两位历史学家张尔田和柳诒徵的代表著述。
  《史微》为张尔田代表作,以“考镜六艺诸子学术流别”为宗旨,综论经、子之学,以《春秋》公羊学为根底,融会章学诚“六经皆史”之论,调停经学今古之争,宣扬孔子之教,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独特理解,亦展现了其重义理、尚宏通、讲统系的学术风格。《遁堪文集》为其晚年编定文集,《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选录十五篇。作者编文集时未收录作品,
  亦拣选要者五篇收入《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汇为“集外文”。《遁堪文集》十五篇及集外文五篇,广涉史学、哲学、佛学以及目录流略之学,其中《与王静安书》、《答梁任公论史学书》、《与人论学术书》等重在学术方法的探讨,《政教终始篇》、《祀天非天子私祭考》意在阐发孔教之宗教性,《与人论天台宗性具善恶书》和《入阿毗达磨论讲疏玄义》等体现了作者的佛学造诣,《历史五讲》综论中国历史文化,可以看做是作者的晚年定论。以上二十篇文章,充分展现了作者学术思想之广度和系统性。《国史要义》是柳诒徵的代表作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补失纠偏、博观约取,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识、史义、史例、史术、史化十题,总其要义,概述了他一生史学研究的心得和对传统史学理论及方法的认识与创见。《中国乡治之尚德主义》是柳诒徵的一篇重要的文化史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对中国西周的制度进行了阐发论述,他认为,德治和法治的差异是中西文化的根本不同。《中国礼俗史发凡》是柳诒徵的另一篇重要文化史论文,这篇论文讨论中国古代的礼俗,其目的仍然是在宣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优越之处,与《中国乡治之尚德主义》所论述的观点相辅相成。

作者简介

  张尔田,(1874-1945),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原名采田,字孟劬,晚号遁堪,近代著名学者、史学家、词人。历任清刑部广西司主事、苏州试用知府。辛亥鼎革,以遗老自命,隐居上海。1912年10月,孔教会成立,为会员,并为《孔教会杂志》撰稿,鼓吹孔教。1914年入清史馆任纂修,在馆近十年。曾任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政治大学、光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燕京大学。著有《史微》、《玉溪生年谱会笺》、《清列朝后妃传稿》、《新学商兑》、《遁堪文集》、《遁庵乐府》、《白喉症治通考》等。
  
  柳诒徵,(1880-1956),江苏镇江人,字翼谋,晚号劬堂,又号盏山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图书馆事业家。16岁考中秀才。1916年2月,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历史教员;1925年北上,先后执教于东北大学和北京女子大学;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曾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考试院考选委员、江苏省参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
  
  孙文阁,男,1966年10月生,河北省灵寿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著有《缪荃孙评传》等;发表《中日〈史记〉研究及其异同》、《柳诒徵赴日事迹考》、《试论颜元经济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颜元实学思想的近代反响》等论文20余篇。
  
  张笑川,男,1970年8月生,黑龙江省嫩江县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苏州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著有《近代上海闸北居民社会生活》等;发表《近代中国史学转型期的传统派史家——张尔田史学思想简论》、《经史与政教——从〈史微〉看张尔田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解读》、《清末闸北开辟“通商场”再探》等论文20余篇。

精彩书评

  ★世方重钱、王史学,以补苴考订为工,君独明体例,弘鉴裁,鸠集众事,志在纪述,欲自谢山,以窥黄、万,遥接东莱、伯厚、身之之绪,以光大浙东史学。……居上海时,与海宁王国维、吴孙德谦齐名交好,时人目为海上三子。国维颇有创见,然好趋时,德谦只词碎义,篇幅自窘。二子者,博雅皆不如君。
  ——邓之诚:《张君孟劬别传》
  
  ★钱塘张孟劬先生于义理、辞章、考据之学皆造其极,为当代大儒。……民国二十年后,老师宿儒,先后凋谢,先生巍然独存,为儒林祭酒。
  ——齐思和
  
  ★丹徒柳诒徵,不徇众好,以为古人古书,不可轻疑;又得美国留学生胡先、梅光迪、吴宓辈以自辅,刊《学衡》杂志,盛言人文教育,以排难胡适过重知识论之弊。一时之反北大派者归望焉。
  ——钱基博:《国学文选类纂总叙》
  
  ★近今吾国学者人师,可与梁任公联镳并驾,而其治学方法亦相类似者厥惟丹徒柳翼谋先生诒徵。两先生皆宏通博雅,皆兼包考据、义理、词章,以综合通贯之法治国学;皆萃其精力于中国文化史,皆并识西学、西理、西俗、西政,能为融合古今,折衷中外之精言名论;皆归宿于儒学,而以论道经邦、内圣外王为立身之最后鹄的;皆缘行道爱国之心,而不能忘情于政治事功;皆富于热诚及刚果之勇气;皆能以浅显犀利之笔,为家喻众晓之文;皆视诗词等为余事,而偶作必具精彩,此皆两先生根本大端之相同处。
  ——吴宓:《空轩诗话》

目录

导言
张尔田卷
史微
遁堪文集(节选)
集外文
张尔田年谱简编

柳诒徵卷
国史要义十篇
中国乡治之尚德主义
中国礼俗史发凡
柳诒徵年谱简编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
  原儒
  汉武帝抑黜百家,表章六艺,史统既定于孔子,而学者人人喜言儒家矣。然则儒家之源流放于此乎?日:否否。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也。春秋之时,孔子传焉,孔子,契后也。昔者契为司徒,帝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太史克对鲁文公日:“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是五常为儒家专业,儒家为孑L氏世传,从来旧矣。<说文》:“儒,术士也。”班固《儒林传》序:“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后人或谓之坑儒,不知术犹道也。古人所创立之学,皆因人性所固有者而导之,鸟反哺,鸷鸟有别,是岂有待于外哉?故道家谓之道术,墨家谓之墨术,方伎之士则谓之方术,术士通称为儒。自儒家专属司徒旧学,道、墨、名、法始各以其质目之,而儒名隘矣。学术沿革始于合,常卒于分,盖向、歆辩章旧闻已然也,故挽世正名悉从后义。虽然,儒家者,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术也,孑L子之道,君人南面之术也。儒家虽传于孔子,而不足以尽孔子,盖孔子自端门受命,已由司徒世官上跻史氏之统,而以儒家嗣绪传诸弟子矣,故人知孔子为儒家,而不知孔子实兼道家也。知孔子兼道家,而不知孔子弟子皆儒家也。何言乎孑L子弟子皆儒家也?<论语》二十篇,孔子传授弟子之实书也,而其告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谶>亦日:“孔子为素王,颜渊为司徒。”岂非孔子已承道家而以儒家寄之弟子之明证乎?故儒家莫不言学,《论语》则以好学美颜回;儒家莫不言政,《论语》则以从政告康子;儒家莫不先孝悌,《论语》则日“人则孝,出则悌”;儒家莫不重礼义,《论语》则日“信近义,恭近礼”。论为政则以德为首,而取譬于北辰;论行简则以敬为宗,而推本于南面。皇侃有言:“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者,吾于《论语》-书见之矣。”是以当时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无不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韩非《显学》篇日:“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案指孟轲。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案指荀卿。有乐正氏之儒,儒分为八,取舍相反。”《群辅录》日:“夫子没后,散于天下,设于中国,成百氏之源,为纲纪之儒。居环堵之室,荜门圭窦,瓮牖绳枢,并日而食,以道自居者,有道之儒,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动作顺,大让如慢,小让如伪者,子张氏之所行也。颜氏传《诗》为道,为讽谏之儒。孟氏传《书》为道,为疏通致远之儒。漆雕氏传《礼》为道,为恭俭庄敬之儒。仲梁氏传《乐》为道,以和阴阳,为移风易俗之儒。乐正氏传《春秋》为道,为属词比事之儒。公孙氏传《易》为道,为洁净精微之儒。”今诸家宗旨虽不尽传,然观小戴《儒行》之所纪,荀卿《儒效》之所言,一时传派之盛,盖可想见也。荀卿《非十二子篇》日:“弟佗其冠,神祥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正其衣冠,齐其颜色,噪然而终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贱儒也。偷儒惮事,无廉耻而耆饮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贱儒也。”盖指诸家末流之弊而言,扬雄所谓同门而异户者,非其宗旨本然,故不载。至于遗书盛行于世者,则实以孟轲、荀卿为之魁。太史公《儒林传》日:“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门,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是荀孟二子实孔子后两大宗派也。《中庸》赞孔子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三言者,合儒家、道家内圣外王之术一以贯之,非孔子不足当之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至七十始从心所欲不逾矩焉,而其训弟子也则不然,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雅言者《诗》《书》执礼,罕言者利、命与仁,论道则禁以怪、力、乱、神,立教则束之文、行、忠、信,性与天道盖有不可得闻者矣。孟子之学出于子思,太史公谓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荀卿《非十二子》亦日:“子思唱之,孟轲和之。”案书中言“诚者天道,思诚者人之道”等语,皆《中庸》绪论也,可以见其源流之所自矣。苟子之学出于子弓。荀子往往言仲尼子弓,或谓即仲弓也。孟子之学主仁义,主仁义,故道性善而称先王,所谓祖述尧舜也;苟子之学宗礼,宗礼,故论性恶而法后王,
  ……

前言/序言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 引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进程中,思想的激荡与变革是驱动时代前行的关键力量。无数先驱者 grappling with 时代的挑战,在思想的沃土上播撒下变革的种子,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明方向。本书系“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的一卷,聚焦于两位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学者——张尔田与柳诒徵。他们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广博的学识和坚定的民族情怀,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卷的出版,旨在系统地梳理、呈现和研究这两位思想家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希望能引发读者对近代中国思想史更深入的思考与对话。 张尔田: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 张尔田(1878-1941),字退庵,号退庵老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一生,也是在时代洪流中探索传统文化出路的一生。 学术背景与治学精神: 张尔田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他曾师从王国维、罗振玉等史学大家,博采众长,尤精于史学、目录学、金石学。他的治学态度严谨,考据详实,反对空谈,强调实证。这种治学精神贯穿于他毕生的学术研究之中,使得他的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史学思想的贡献: 张尔田的史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史学传统的继承,也融入了近代史学的新视角。他高度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辨析,在史书编纂、史料整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对中国古代史籍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校勘和研究,出版了多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学著作。在史学方法上,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尝试借鉴西方史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分析史料的内在逻辑等,展现出一种开放而审慎的学术姿态。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在近代中国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遭受质疑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张尔田是一位坚定的传统文化守护者。他深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价值,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命脉。然而,他并非食古不化,而是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强调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前提是不能丢弃自身的文化根基。他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既强调其作为道德伦理规范的作用,也关注其在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方面的现实意义。 教育思想与实践: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张尔田曾先后在多所著名学府任教,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他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国学功底和现代视野的新型人才。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反对机械的灌输式教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质疑,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他的教学实践,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思想的时代意义: 张尔田的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为在西方文化的洪流中摇摆不定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坚实的精神支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身文化的根脉。他对传统文化的审慎态度和创新性思考,为后人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是史学界的重要参考文献,他的教育理念,也对当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柳诒徵:知识的巨匠与民族精神的呼唤者 柳诒徵(1881-1956),字适之,号适园老人,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以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博的学识领域: 柳诒徵的学问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方方面面。他不仅精通史学,在文学、哲学、地理、考古、金石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这种“通才”式的学术视野,使得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他的著作,往往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展现出知识体系的宏大与精深。 史学研究的创新: 柳诒徵的史学研究,在继承传统史学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特色。他尤其重视中国历史的整体性研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内在逻辑。他关注历史的发展规律,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他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都有深入的探讨,其《中国文学史》、《中国通史》等著作,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善于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使得他的史学研究更加具象化和富有说服力。 文学思想的见解: 在文学领域,柳诒徵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史家和评论家。他对中国文学的源流、发展、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都有精到的分析。他尤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民族精神的体现。他认为文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激励民族自信心。他对传统文学的推崇,以及对文学与历史、文化关系的深刻认识,使得他的文学评论具有独特的价值。 民族精神的呼唤: 在国家积贫积弱,民族危机深重的近代,柳诒徵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失落有着深刻的忧虑。他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梳理与研究,试图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的重要性,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他的著作中,处处流露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 教育事业的奉献: 柳诒徵同样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如复旦大学、金陵大学、北京大学等。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备独立人格和家国情怀的社会栋梁。他对教育的投入,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的时代回响: 柳诒徵的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深切关怀。他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与阐释,为我们理解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延续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他对于民族精神的呼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疑给予了国人巨大的精神鼓舞。他的学识之广博,研究之精深,至今仍令人钦佩,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守护,更是激励着后人。 本卷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本书系对两位重要近代思想家学术思想的系统性呈现。通过收录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论文、演讲以及书信等文献,读者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张尔田与柳诒徵的思想体系。这对于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学术界提供更可靠的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本书系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张尔田与柳诒徵作为处于变革时代的学者,他们的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回应了时代提出的挑战。通过研究他们的思想,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思想领域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进行艰难的探索和调适的。 再者,本书系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在当下中国大力推进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张尔田与柳诒徵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为我们如何更好地对待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借鉴。 最后,本书系也为教育界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文化史等领域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而言,本书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对这两位思想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演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 结语 张尔田与柳诒徵,两位学贯中西、德艺双馨的近代思想巨匠,他们以其毕生的智慧与努力,为中国近代思想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本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张尔田 柳诒徵卷”的出版,不仅是对两位学者学术成就的纪念,更是对他们思想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引导更多读者走进中国近代思想的殿堂,感受那个时代先贤们的探索与挣扎,汲取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共同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的编排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它展现了一种对史料的敬畏和对人物思想的深入挖掘。作者在梳理两位思想家的生平脉络时,没有采取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使得人物的思想发展逻辑清晰可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他们对此的评论,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作为佐证,这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去查阅那些被引用的典籍原文,发现这本书的注释和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大的便利。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力求触及思想的深处,去剖析其时代价值和局限性,这种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传记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斑驳感的米黄色纸张,触摸起来有着朴实的年代感,仿佛真的能从中嗅到历史尘封的气息。字体选择上,主标题和副标题的排版错落有致,既有传统文人书卷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出版的清晰度。内页的纸张质量也颇为讲究,不像有些精装书那样一味追求光亮,而是选用了偏哑光的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书脊处没有出现那种廉价的胶水味,翻页时的手感非常顺滑,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尤其是卷首的插图部分,那些老照片和手稿的复刻,清晰度极高,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为阅读增添了丰富的视觉体验。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愿意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颇具感染力,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做到了面向更广泛读者的普及。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时,常常会使用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贴近现代人生活经验的类比,让人能够轻松地把握住核心观点。比如,在分析某位思想家对社会改革的激进主张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张力之中进行描摹,读起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叙事上的张力,使得原本可能比较“硬”的内容,变得鲜活有趣,即便是初次接触相关领域的读者,也能被其情节和思想的交锋所吸引。

评分

作为一位对近代史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新鲜的视角”。坦白说,关于那个时代的论著汗牛充栋,要写出新意实在不易。然而,这本书通过对一些被忽略的私人通信和日记片段的挖掘,成功地还原了这些思想家更为立体和人性化的一面。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个体。读到他们对个人命运的焦虑、对家庭琐事的牵挂,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情感”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使得人物形象饱满而富有张力,也让历史的厚重感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渗透到了每个人的具体境遇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常成熟的编辑思路。它将两位重要人物的篇幅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既保证了各自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又通过巧妙的过渡章节,展现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继承与分歧。每一章的标题都极具概括性,像是给阅读路径设置了清晰的路标,让人在庞杂的史料中行走自如,不会迷失方向。更难得的是,在全书的末尾,编者加入了一篇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综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拔高立意,将张、柳二人的思想放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进行审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框架。这种由点及面的编排方式,体现了编辑团队对整体框架的深刻把控能力,让读者在读完个体故事后,能迅速建立起整体的历史观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