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朱九思全集》出版座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在这位当代著名教育家99岁寿诞之际,华中科技大学校领导、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代表相聚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座谈关于朱九思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光和高校管理智慧。1953年至1984年间,朱九思先生在华中工学院领导岗位上工作31年,用他的睿智和高瞻远瞩为这所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型工学院发展成今天在海内外享有学术声望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华中工学院被称为新中国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缩影”。“尊重教育科学、解放思想、敢于竞争、善于转化”是其办学实践的真实写照。“大学之本在教师、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至今深深影响着后继者,激励数以万计学子。《朱九思全集》汇萃了这位百岁老人的丰富阅历和深邃感悟,所著文章时间跨度长达36年,主要分为“高等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管理”两部分。朱九思先生一生“痴迷”教书育人:1977年为“大学科研问题”给邓小平同志写信;1978年提出华中工学院“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1982年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1985年就开始在华中工学院进行“大学教学改革”;直到2009年还就“文理分科”问题专门给刘延东同志写信;96岁高龄时还放心不下,就“大学校长任期”问题给教育部长袁贵仁写信。与会的校友和专家学者纷纷感言:与会的专家学者和校友对朱九思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朱九思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办学方略、人文关怀、眼光心胸,都值得后来者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
内容简介
《朱九思全集(套装上下卷)》主要分为“高等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管理”两部分,收录文章90篇,完成时间最早为1977年,最近为2013年,跨度36年。这些收录的文章,写出了他曾任31年研究型大学主要校领导的管理实践感知与感悟,呈现出他自1953年起至今60年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所思与所想。《朱九思全集(套装上下卷)》的内容不仅对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以理论启迪和实践参照,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借鉴价值。
《朱九思全集(套装上下卷)》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思想深刻,反映了作者对高等教育理论的把握与升华,对高等学校管理实践的创新与敢当。更重要的是发映出作者在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的高瞻远瞩。
作者简介
朱九思,华中工学院1953年至1984年的主要领导人。1916年农历正月十八生于江苏扬州。1929年至1935年在扬州中学读书。1935年至1936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任职员。1936年9月至193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学习。1937年12月至1938年6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2月至1942年5月任“抗大”教员。1942年5月至1946年6月在晋察冀军区第三、第四军分区和冀晋纵队工作。1946年6月至1953年1月先后任《冀热辽日报》(《群众日报》的前身)、《天津日报》、《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1953年1月至6月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1953年6月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负责人,1955年6月起历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院长,一直到1984年12月26日退离领导岗位。其后,在华中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1980年10月由他亲自组织成立的高等教育研究室,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生指导工作。先后出版《高等教育刍议》、《高等教育散论》、《竞争与转化》和《开拓与改革》著作,发表几十篇论文,指导了12名硕士研究生和9名博士研究生。
目录
朱九思生平(简)
序言一
序言二
自序
高等教育思想
写给邓小平同志的一封信:关于大学科学研究
写给刘延东同志的一封信:关于文理分科
写给袁贵仁同志的一封信:关于大学校长任期
高等教育刍议
教育要治本
重大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漫谈
大学生命的真谛
大学要研究自己
大学要实现学术自由
教育必须按规律办事
要按教育自身特点办事
大学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序
谈科教兴国的两个问题
改革教育需要研究思维科学
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科学研究无止境
关于教学改革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改革实验课教学,加强实验室建设
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再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其他
坚决克服“抱着走”的错误方法
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
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救救教育——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看法
要从中小学抓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根本途径
新的重大使命
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
从历史的教训谈学术自由
需要澄清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等教育当前应当着重抓什么
全面提高质量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教育评估应当促进教育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关于高等教育的方向
关于学习苏联模式
正确对待知识分子
关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学校管理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法
敢于竞争 善于转化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素质的几个问题
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史的回顾--关于华中工学院的办学历程
我与“华工”:接受华中科技大学宣传部的访谈
怎样办好大学
九十忆往--在90岁祝贺会上的讲话
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抓好师资培养工作是办好学校的一个关键
关于加强学生工作的几个问题
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打开科研工作的局面
校办产业与成果产业化
冒尖要靠抓人才
三个“面向”是进一步办好学校的总方向
胡乔木“痛失之余的愿望”对我办学的启示
略谈思想政治工作之风
将正气进一步树起来
引导群众自己教育自己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我对大学合并的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张伯苓与南开
办中学的一面镜子
我与钱伟长交往的二、三事
与李楠谈高等教育(附李楠文)
对高华著作的几点补充意见
新闻媒体贵在正确导向——在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文革”后中国第一所实行改革的大学
在华中工学院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在华中理工大学建校3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对《华中科技大学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步意见
默默无闻而又高尚的人——深切怀念纪增觉教授
严谨求实 忠诚待人——深切怀念洪德铭同志
高教研究原野上的辛勤耕耘者-—深切怀念蔡克勇同志
附录
朱九思——有远见的大学校长
朱九思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
华中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朱九思
朱九思:1978年的前前后后
尊重科学规律、尊重知识分子—朱九思高等教育思想述评
《朱九思评传》卷首语
代后记:朱九思生平(1953年前)
精彩书摘
1.发扬优势,防止从优势下降为劣势;敢于竞争,坚决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2.既敢于从严治校,又敢于实行校园民主,将两者结合起来,这就有可能在我们的管理工作中,开辟出一条新路子。
3.教师队伍的强弱关系到一所学校的水平,这是一条千古不移的规律。
4.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情是植树造林。
其中,1是朱先生最经典的话,4是朱先生对自身最经典的总结。其他2句也供出版社选择。
……
前言/序言
序
九思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一二?九”运动后,我们都在武汉大学,我们这些“造反分子”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武大青年救国团”(有助教参加),三十多人。1937年5月,我离校到北平接党的关系,抗战期间我俩音讯全无。后来听说,抗战爆发时,九思在校入了党,随即去延安。1939年底,我到延安时,他早已到华北敌后去了。我在延安呆了六年。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初,我离开延安,调到承德冀热辽区,办《冀热辽日报》(后改成《群众日报》)。那时九思所在的赵尔陆纵队正在承德改编,他在纵队政治部任民运部长,我便将他争取过来,到报社任副总编辑,两人一起工作到1948年初。我调到东北局后,他接任我的报社社长职务。
1949年6月,我奉命从沈阳南下,调到湖南工作。黄克诚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同王首道一起组织湖南省委领导班子。九思带领《群众日报》班子随黄老到天津,参加创建《天津日报》后又被确定去湖南办报。我被省委任命负责组织湖南报社,于是又回到《天津日报》的老队伍中。我同九思在南下途中的河南开封相遇后一同向南,到武汉后正遇上夏天极热之时,报社筹建班子几十人住在大旅社中,九思和我同住一个房间,晚上都是光着上身睡阳台,住了一个多月。同志们一起研究湖南情况,确定报名为《新湖南报》,请毛主席题写报名;商量着哪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应尽早介绍;开始编辑头几天的报纸,写好创刊社论“庆祝新湖南的诞生”。当时大家真是豪气满怀。我当时的职务是社长兼总编辑,九思是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到长沙后,我们接管了国民党的《中央日报》。8月15日,湖南和平解放第十天,《新湖南报》出版了。由于我们主要领导和编辑人员都具有办报经验,发行部和印刷厂也都有一批“老人”,所以工作很顺利。特别是湖南省委对我们这个“老班子”予以充分信任,从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省委宣传部部长周小舟有时还到报社来和我们一起审稿。黄老和小舟都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又很讲原则,我一直列席出席湖南省委的常委会,我们报社领导敢于向两位老领导交心,敢于向他们质疑问难。他们俩人,对报纸编辑部很放手,十分尊重报纸工作的特点,从来不干涉报社的日常事务。我还记得抗美援朝初期的一个小故事。当时,我写了好几篇社论,谈战争形势和国际情况。黄克诚同志根据中央规定,提醒我地方报纸不能谈这些大局问题。但那时的新解放区,那时的民间报纸也在发议论,于是我同黄老发生了争论。随即向中央宣传部请示,而收到的回电是“同意报社主张”。黄老将电报给我看了,还笑着说“你胜利了”。如此的办报工作,使当年《新湖南报》在全国地方报纸中小有名气。
一年后,1950年底,我和九思又一次分开。周小舟到湘西区党委当书记,我接任省委宣传部长,九思接任社长兼总编辑。正是由于有九思等老同志主持工作,省委宣传部很少过问报社的日常工作。他把《新湖南报》办得有声有色,深受读者和各方面人士的欢迎。1952年9月,我同黄老一起调回北京,我转业到工业部门工作。这一次分开后,我和九思就再也没有机会在一起工作了。
我离开湖南后,省委调教育厅长朱凡接任省委宣传部长,九思接替朱凡,从此,九思从新闻界转到教育界,开始了办教育的生涯。1953年,他又被调到武汉,离开了湖南。其中原因,九思自己很清楚,他有这样的回忆:“周惠同志任益阳地委书记时,报社某记者写了一篇稿子登在报上,提到益阳工作中的一个问题(已经记不清内容)。有次在省委开会,周惠正好坐在我后面,他对我说“如果这个记者以后再去益阳,要斗争他。”我与周惠并不熟,只好笑而不答,但心里留下的印象是不够好的。不久,周惠调任省委副书记,我已预感到湖南不是我可以久留之地。”周惠到省委不久,便派他的亲信官建平接管了《新湖南报》,将九思调到教育厅。
“1953年5月,中南局调我来华中工学院工作时,周小舟同志已从湘西回来任省委书记,他了解我,深情地说:‘舍不得你走啊!’但我无法向他倾吐内心里的疑虑。”(见《新湖南第一家出版社》,朱九思文)。
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官建平在《新湖南报》打了54个右派,基本上都是编辑部的主要人员,这样,使《新湖南报》成为全国报业的“反右”之首。后来查清,官建平同他的父亲都是原福建铲共团的杀手,他父亲是负责人。这是后话。
1953年1月,政务院批准成立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6月,九思从长沙到武昌,担任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此,他先后担任华中工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直到1984年换届离任,他担任“华工”主要领导人长达31年。离任以后,又在“华工”做了专任教授,指导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继续关注“华工”的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直到2002年86岁时才离休。实际上,直到今天,他都没有真正地全休,仍然关注着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他针砭教育时弊,还常常一针见血。
半个多世纪以来,九思全身心地投入华中工学院的工作,为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崛起和综合性、研究型发展,为华中工学院进入全国一流、国外知名,他苦心孤诣,殚精竭虑,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执着、聪明和才智,也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他的成就表明,他是当代中国理论与实际兼具的教育家。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以及十年“文革”对教育的破坏,九思能坚持做到这一步,真是很不容易。
九思的弟子们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集九思为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所思所想编撰《朱九思全集》,并遵九思之意请我为其作序。我虽然比较了解朱九思,在几十年历程中有与他断断续续共同工作多次的经历,并为他的为人善良、工作热情、极强事业心和敬业奉献精神所感动,但我毕竟不是高等教育的界内之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与他在地理上是天各一方,对他的高等教育事业之情没有感同身受的了解。从《朱九思全集》目录所呈现的上、下集篇章布局来看,我相信各类读者都能从中了解朱九思、了解他为之献身的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了解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九思和我现在都已经年近百岁,比起当年和我们一起奋斗的那些牺牲和病逝的战友,我们是幸运者。每念及此,我们只能老骥伏枥而不求养怡之福。知之者,谓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罪之者,则谓之倚老卖老,不甘寂寞。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只能是“小车不倒只管推”了!
综上,我同九思有长达七十余年的同志之情和朋友之情。为《朱九思全集》作序,我当然义不容辞。
2014年8月于北京
朱九思全集(套装上下卷)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朱九思全集(套装上下卷)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