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对文学史脉络非常看重的读者,所以我一直想找一套能全面梳理朱九思创作生涯的权威版本。这套《全集》的编排顺序虽然按照出版时间线来走,但前言里关于他“中期转型”的分析颇有见地。书中收录了大量他未曾发表过的早期手稿影印件,这一点绝对是研究者的福音!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辨认出其中几页字迹潦草的笔记,虽然内容零散,但能从中窥见他构思长篇巨著时的思维跳跃轨迹,那种创作的“毛坯”状态,比打磨好的成品更有研究价值。遗憾的是,对于这些影印件,如果能附带一份完整的文字转录,并对关键术语进行补充说明,那就更完美了。另外,套装的两个书盒设计得过于简单,没有采用硬壳精装,只是简单的纸板套,担心长期存放后容易受潮损坏,对于这样一套重要文献的保存来说,略显草率了些。
评分这套《朱九思全集(套装上下卷)》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封面采用了那种做了旧的麻布质感,摸起来粗粝,很有年代感,感觉像是在翻阅一本尘封已久的手稿。不过,我得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主要还是冲着那个传说中的“遗失的诗稿”去的。读完第一卷,我对朱九思的叙事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他的笔法确实如文坛前辈们所说,带着一种独特的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性的反思。比如其中一篇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古代书生在战乱中对“道”的追寻,那种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的纠结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心理描摹的细腻,那种在绝望边缘徘徊的挣扎感,让人读来感同身受。然而,我对其中几篇涉及哲学思辨的文章略感吃力,可能是我功底尚浅,有些晦涩的典故和术语需要反复查阅,这多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沏一壶浓茶,在寂静的午后细细品味的学术性文学作品,不适合快节奏的生活。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说,这套书对我产生了极大的情绪张力。它的上册,特别是关于他早年求学经历和思想启蒙的文章,读起来充满了激情和对真理的渴望,文字的张力非常强,常常让我读到深夜也舍不得放下,那种纯粹的知识分子风骨令人动容。然而,下册,尤其是后期部分,风格明显趋于内敛和沉郁,探讨的主题也转向了死亡、虚无和存在的荒谬,阅读起来需要非常强的精神投入,稍有不慎就会被那种深刻的悲观情绪所笼罩。我花了比预计更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内容,感觉像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宝库,但它绝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拿出与之匹配的智力和情感储备。每次合上书卷,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掏空”感,需要时间沉淀才能真正吸收其中的精髓。
评分这次入手这套《全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和导读部分。对于朱九思这种横跨多学科,引用典故极为丰富的作者来说,详尽的注释是阅读的生命线。这套书的注释团队明显是下了苦功的,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注释,都引出了相关的学术背景或出处,甚至对一些存疑的段落提出了合理的考证意见,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印象最深的是卷二中那几篇关于地方风俗志的整理,朱九思先生的田野调查功底真是了得,对于某个小镇的祭祀仪式描述得活灵活现,仿佛我都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艾草香气。不过,我个人对他的诗歌部分略感失望,可能是因为他的散文和理论太过于耀眼,他的格律诗显得有些工整有余,灵动不足,缺乏那种一鸣惊人的韵味。相较于他散文中的磅礴气势,诗作显得拘谨了些,就像一个顶尖的摇滚乐手被迫去演奏古典小品。
评分说实话,这本上下册的体量,光是捧在手上就够有分量的了,印刷质量是没得说的,纸张略微偏米黄,护眼,排版也疏朗有致,看得出出版社在校对和装帧上是下了血本的。我关注朱九思先生很久了,主要是被他那几篇锋利如刀的杂文吸引。这套书里收录了一些他早期的评论文章,观点犀利,直指时弊,读起来酣畅淋漓。他对于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洞察力,即使放在今天来看,也丝毫不过时,甚至有种穿越历史的精准感。我特别喜欢他在一篇关于“审美疲劳”的文章里提出的那个“反向观看”理论,非常新颖。但书中也收录了不少早期的书信往来,这些信件虽然展现了他私下里更为柔软和真实的一面,比如对友人病故的哀悼,但信息密度太低,对于我这样一个主要想研究其思想体系的读者来说,显得有些冗余,我基本是跳着略过的,如果能精选部分更具思想价值的通信,或许整体阅读体验会更紧凑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