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繁体版)

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全海 等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史
  • 台湾史
  • 御史
  • 巡台
  • 史料
  • 文献
  • 清史
  • 台湾
  • 地方行政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256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82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央政府管理台湾历史文献丛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页数:5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繁体版)》以巡台御史的巡台文献为整理与研究对象;从散见于清代官方档案、地方志书,以及巡台御史的文集中,搜集整理巡台御史在巡台期间留下的重要文献。

目录

自序
整理蜕明
第一编翅台奏折
第一卷奏事折
第二卷请安折
第三卷谢恩折
附录: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绪论》

第二编巡台著述
第一卷台海使槎录
鲁序
赤嵌笔谈
番俗六考
番俗杂记
附录:《台湾文献丛刊》(第四种)前言
第二卷番社采风图考
范序
番社采风图
两采风图合卷
台番图说
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
附录一:台海采风图序
附录二:记采风圃后
附录三:海束选搜圃序
附录四:《台湾文献丛刊》(第九十种)
弁言

第三编 文献辑录
使署闲情
范序
庄序
卷一 赋
卷二 诗
卷三 政论
卷四杂着
张跋
陈跋
附录:《台湾文献丛刊》(第一二三种)
后记

第四编 诗文杂记
第一卷诗文
第二卷杂记
附录:清代巡台御史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巡台御史景考祥敬宣敕旨据实回奏折〔雍正三年五月初四日,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景考祥谨奏:为敬宣敕旨,据实回奏事。
窃臣面聆圣训,着臣宣谕总兵林亮。臣于四月二十七日至台之时,因敬宣皇上谕旨,谕台湾总兵官林亮:“皇上念尔(〔朱批〕:立)功(〔朱批〕:勤)劳甚大,知尔实心办事,地方安静,居官声名亦好,圣心甚是注念。尔后更要加意做好官,凡尔所属大小将官以及兵丁人等,尔当着实教训。伊等倘有不是处,尔系将主,当时时存公忠之心,不可稍徇情面;伊等能遵尔之约束,乃是守朝廷之法度。务要人人小心谨慎、安分尽职,方不负皇上委任封疆大臣、体恤远方将士之至意。钦此”。该总兵随叩头领旨讫。臣又向林亮云:“总镇当即传知各营将官,以便回复圣旨”。至五月初二日,随据总兵来文,内开:据本标各大小将官等呈称:职等蒙传宣圣谕,跪听之下,咸知凛惕,益加咀勉,小心谨慎,安分尽职,守朝廷之法度,听将主之约束。俱各实心遵行,不敢违犯,合具钦遵呈覆。臣谨备述缘由,缮折覆旨。谨奏。
〔朱批〕:知道了。但务文武和衷安辑地方,尔等果实力任事,朕之耳目自能周悉。一二、巡台御史禅济布、景考祥恭报地方收成谷价折〔雍正三年十月十六日〕,巡视台湾御史禅济布、景考祥谨奏:为恭报地方收成、谷价,仰慰圣怀事。
窃台湾自二月初旬至九月将尽,雨泽从未欠缺。十月内禾稼尽登,十分收足,诚为大有之年。目下台湾府治谷价每石三钱三、四分不等,凤山、彰化二县每石三钱,诸罗县每石二钱六、七分。商民人等无不欢欣鼓舞,理合据实奏闻。
至于建筑木栅之事,于十一月初旬必能完工,俟工竣之日,另行折奏;合并声明。谨奏。
〔朱批〕:据奏,全台年丰谷贱,大慰朕怀!

前言/序言

  清政府为加强对台湾的有效治理,以闽台合治将台湾纳入福建地方治理之同时,自康熙六十年每年钦差满、汉御史各一名到台湾巡察,推行朝廷政令,反映台湾地方舆情。至乾隆五十二年,共有47位御史先后巡台,并留下了反映清政府直接管辖与有效治理台湾的历史文献。本书以巡台御史的巡台文献为整理与研究对象;从散见于清代官方档案、地方志书,以及巡台御史的文集中,搜集整理巡台御史在巡台期间留下的重要文献。为研究者引用之便,我们按照文献体裁分为四编:
  第一编巡台奏折。1980年代台湾束海大学何孟兴撰写《清初巡台御史制度之研究》时,在附录“宫中档巡台御史奏折分类表”中,共列出巡台御史奏折一百七十五份,并认为“其它多已佚散”。本编共收录巡台御史巡台奏折二百三十八份。按奏折之功能分为三卷:第一卷奏事折,二百一十九份;第二卷请安折,四份;第三卷谢恩折,七份;另有八份奏折因无法辨清,暂列为存目。需特别指出的是,以上所列二百三十八份奏折,其中九十份是从九州岛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中整理而成,仅此窥见《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的出版,为如实追记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提供了更为系统完整的史料依据。为读者阅读之便,我们将庄吉发《清代奏折制度.绪论》附列于后。
  第二编巡台著述。收录黄叔礅《台海使槎录》和六十七等人《番社采风图考》两部。第一卷为黄叔墩《台海使槎录》,第二卷为六十七等人《番社采风图考》。考虑到巡台御史的诗集大部分并非巡台期间所[作,故未能作为巡台著述收录。
巡视八闽,奏响雍正盛世的清风:一份关于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的详尽书介 浩渺历史长河中,每一次地方治理的实践,每一次朝廷对疆域的关注,都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印记。本书《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繁体版)》,便是一部深入挖掘清代中央政府如何通过派遣御史巡视台湾,以达到监察、整饬、稳定地方、巩固统治这一重要历史议题的文献汇编。它并非直接收录了御史巡台的原始奏折、簿册或私人日记,而是经过学界严谨的考证、梳理与研究,从浩繁的史料中精选出与此主题紧密相关的各类文献,并加以深入解读,旨在勾勒出清代巡台御史这一特殊群体的巡视轨迹、工作内容、所见所闻、以及他们所扮演的历史角色。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文献的稀有性与代表性。清朝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是其维系统治的重要基石。台湾,作为清朝版图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区域,其治理状况历来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御史,作为皇帝的耳目,是监察百官、纠察不法、陈奏信息的关键机构。因此,派遣御史巡台,既是清朝中央政府对台湾地方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直接体现,也是了解当时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一扇重要窗口。本书所收录的文献,虽然不是御史巡台的“日记”或“旅行随笔”,但其所包含的各类奏疏、案卷、谕旨、以及后世学者对这些原始材料的分析性研究,无不围绕着“巡台御史”这一核心展开。它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呈现,让读者得以窥见巡台御史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台湾环境中,履行他们的职责,又如何将台湾的真实情况奏报朝廷,从而影响着朝廷的决策,推动着台湾历史的进程。 其次,本书的编纂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广阔的视野。它并非简单地将散落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地展现清代巡台御史的工作。书中可能包含的文献类型多样,例如: 御史的巡台奏疏及相关批复: 这是最直接反映巡台御史工作成果的材料。奏疏中会详尽记录御史巡视的地点、所见的官员表现、地方官员的政绩与缺失、民情民意、经济状况、水利建设、治安情况、甚至是一些具体的案件处理过程。朝廷对这些奏疏的批复,则能展现皇帝对台湾事务的关注点、以及朝廷对御史奏报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这本身就是一段动态的历史。 涉及巡台御史任命、职责、规章制度的官方文献: 这类文献有助于理解巡台御史制度的设立背景、运作机制、以及其在整个清代官僚体系中的定位。例如,关于巡台御史的选拔标准、巡视范围、汇报流程、赏罚制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相关地方官员关于迎送、配合巡台御史工作的官方记录: 这些记录虽然是以地方官员的视角出发,但却能从侧面反映出巡台御史抵达当地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以及地方官府在接待和配合御史工作时的具体措施,从中可以推断出巡台御史的实际影响力。 清代其他史料中提及巡台御史的零散记载: 例如,地方志、家族史、文人笔记等,虽然不一定直接涉及巡台御史的奏报,但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御史巡台的轶事、评价,或者当时的社会舆论,为理解巡台御史的实际作用提供补充。 现代学者的研究论文与专著: 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原始文献的历史背景、内在逻辑和学术价值,本书还会收录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能对巡台御史的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对重要的巡台御史进行个案分析,对巡台奏疏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史料辨析,或者对巡台御史制度的整体演变进行理论探讨。这些研究将帮助读者跳出原始文献的局限,从更宏观、更深入的层面把握清代巡台御史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汇集与解读,本书能够多维度地展现清代巡台御史的工作内容与影响。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到: 监察与问责: 巡台御史的出现,无疑是台湾地方官员不敢懈怠、不敢贪污腐败的重要制约。他们深入民间,了解实情,一旦发现官员存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玩忽职守等行为,便会予以弹劾,甚至直接进行处理,从而净化了台湾的官场风气。 民情民意搜集: 巡台御史不仅是监察官员的工具,更是朝廷了解民情的“眼睛”。他们会倾听民声,了解百姓的疾苦,反馈给朝廷,以便朝廷能够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地方秩序。例如,关于灾荒、赋税、水利、治安等方面的民情,都可能成为御史奏报的重要内容。 政策执行与监督: 朝廷颁布的各项政策,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教育方面,其在台湾地区的执行情况,都需要巡台御史进行监督。他们会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政策是否真正惠及民众,是否存在偏差或阻碍,并向朝廷提出改进意见。 地方发展考察: 巡台御史在巡视过程中,也会对台湾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风貌等方面进行考察。他们的奏报,为朝廷了解台湾的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甚至可能对朝廷在台湾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布局产生影响。 突发事件的应对: 在台湾这个相对偏远的地区,可能随时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民变、盗匪横行等。巡台御史作为朝廷的代表,在这些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承担起协调地方官员、安抚民众、上报情况、提出应对策略等重要职责。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繁体版”的呈现。这不仅仅意味着文字上的原汁原味,更代表着一种对历史文本精度的追求。清代文献多以繁体字记录,使用繁体版,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风貌,避免在简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义损失或理解偏差。这对于研究历史的学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同时,繁体版的呈现也可能意味着本书在排版、注释等方面,也力求贴近原始文献的风格,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总而言之,《清代巡台御史巡台文献(繁体版)》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它是一部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经过严谨学术研究精心打造的文献汇编与解读。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透过清代巡台御史的目光,去审视那个时代台湾的方方面面。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清代中央政府的治理策略,理解巡台御史这一重要制度的功能与作用,更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台湾历史的脉动,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书写着国家治理篇章的无数细节。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文献的史料价值、研究的深度以及对历史真相的还原,是任何对清代台湾史、监察制度史、以及中国古代地方治理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容错过的重要著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感觉很扎实,不像有些现代书籍那样轻飘飘的。我一直对清朝时期的官僚制度,尤其是监察体系很感兴趣,而“巡台御史”这个角色,总让我觉得充满了神秘感和权力制衡的味道。想象一下,那些远道而来、代表皇帝视察地方的官员,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的,一定都是最真实、最关键的信息。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的体量和装帧来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是一部用心之作,并非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巡台御史们在巡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包括他们如何处理地方的民情、官员的政绩、以及可能存在的贪腐问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当时政治运作的细节,比如御史与地方官员之间的博弈,以及御史报告对朝廷决策的影响。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的描述,那就更完美了,比如当时的交通、通信方式,以及地方社会的日常景象,这些细节的补充,会让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清朝的“反腐风暴”。书中所呈现的御史巡台,绝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视察,而是一项极其严肃且充满挑战的任务。那些密密麻麻的奏折和公文,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紧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斗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御史们如何收集信息、如何辨别真伪的描写。他们不像后世的记者那样有现代化的采访手段,全凭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以及敏锐的政治嗅觉。有的时候,一件小小的民怨,可能就牵扯出背后巨大的贪腐网络。书中的案例分析相当精彩,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我看到了清朝地方官员的生存状态,也看到了巡台御史作为“钦差大臣”的压力与担当。有一段关于某个御史如何在一个偏远地区,克服重重阻力,最终揭露了一个地方长官滥用职权、欺压百姓的事件,读来让人拍案叫绝。那种“为民请命”的勇气,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事件,更让我思考了“监督”与“权力”的本质,以及如何在制度的约束下,让权力为人民服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清朝社会。我一直觉得,历史教科书上的记载往往是宏观的、概括的,而这本书则通过“巡台御史”这个具体的群体,展现了微观层面的生动图景。当我翻阅那些被精心整理过的文献时,我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闻到街边飘来的饭菜香,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御史们在巡台过程中,不仅仅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社会百态的记录者。他们笔下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甚至是地方官员的生活琐事,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例如,书中有一部分详细记载了某个御史在巡查某个沿海地区时,对当地渔民生活、海上贸易以及海防情况的观察,这让我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御史在巡查过程中,对地方教育、文化、宗教的关注,这些内容非常宝贵,补充了我对清朝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时空穿梭机,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触摸那个逝去的时代。

评分

我之前对清朝巡台御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史料和影视剧的描绘中,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以非常严谨和系统的方式,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巡台御史及其巡台活动,让我对这一历史现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巡台的制度渊源,到御史的选拔任用,再到具体的巡台过程和成效,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巡台御史工作方法的介绍,他们是如何制定巡台计划,如何与当地官员打交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平衡各方利益,这些都展现了他们作为一名高级官员的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书中不仅罗列了史实,还对这些史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比如,书中关于巡台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作用的变化,就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无疑是研究清代监察制度和地方治理史的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原汁原味”。当我看到书中那些泛黄的古籍影印件,以及用繁体字书写的序言和正文时,一种穿越时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直接接触一手史料的体验,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替代的。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地方官员的奏折和御史的奏疏,它们就像一扇扇小窗,让我得以窥见当时真实的政治生态。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深刻的社会问题。我特别关注书中所记录的一些御史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比如灾荒、民变或者官员之间的矛盾。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如何提出解决方案,以及这些解决方案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和有教育意义的案例。虽然阅读古籍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基础,但这本书的注释和解读做得相当到位,帮助我克服了阅读上的障碍。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让你沉浸其中、与历史对话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清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