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国之一。在二战结束后的60年间,中国接受过来自不同渠道和不同种类的外来援助。
流入中国的外援在数额上远远低于外资,但其影响力却不亚于外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外援的活动不限于经济领域。在援助原则和援助方式中凝聚了援助者的国力、社会力和文化力。随着援款流入中国的,除了“优惠资本”以外,还有援助者的技术、观念和方法。中国在消化、吸收、借鉴这些技术、观念和方法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制度革新。所以,外援工具的力量超出了传统的外交工具。
《外援在中国(修订版)》作者梳理了援华机构和它们的援助方式,分析了外援带来的理念、方式和机制的变迁,评价了外援在“中国发展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希望有助于解释外援在国际力量之间相互联系、沟通、博弈、帮助和影响的渠道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
周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副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比较社会政策史、对外援助、欧洲一体化的政治与历史等。主要著作包括:《福利的解析》(1999)、《对外援助与现代国际关系》(2002)、《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2003)、《国外社会福利制度》(主编,2003)、《欧洲文明的进程》(合著,2003)、《中欧伙伴关系:差异与共性》(主编,200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2006)、《外援在中国》(合著,2007)、《欧盟是怎样的力量》(主编,2008)、《欧盟治理模式》(主编,2008)、《中国人的国际观》(副主编,2009)、《中欧关系:观念、政策与前景》(主编,2010)、四卷本《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丛书》(主编,2011)。
张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欧盟治理、欧盟对外关系及对外援助。
张敏,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科技政策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秘书长。曾在西班牙、荷兰、英国、芬兰等圉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欧洲科技经济、西班牙研究、对外援助政策等。主要著述包括《欧盟国家经济改革理论与实践》(合著)、《西班牙》、《欧洲资本主义的未来》(合译),发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演变机制》《欧洲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等多篇论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导论 外援在中国
第一节 现代外援活动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概述
第二节 作为跨国财政转移的对外援助
第三节 外援在中国
第一章 对外援助的构成与实践
第一节 外援的构成与嬗变
第二节 外援的种类
第三节 对外援助的形式与渠道
第四节 为什么提供外援?
第五节 当前全球官方发展援助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第二章 苏联对华援助
第一节 苏联对华援助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华援助的概况
第三节 苏联援助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第三章 1979年以来的对华多边援助
第一节 多边机构及其性质
第二节 多边援助在中国
第三节 为什么是多边援助?
第四章 1979年以来的对华双边援助
第一节 双边援助的特性:资金来源及提供援助的渠道
第二节 1979年以来中国接受双边援助的情况
第三节 谁主导双边援助活动:宏观政策制定与援助项目的执行
第四节 作为政策杠杆和社会转型工具的双边援助
第五章 对华援助中的非政府组织
第一节 非政府组织在对华援助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华援助活动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方式
第四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发挥影响的方式及起到的作用
主要名词缩写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在与米高扬的会谈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谈话占用了很长时间。米高扬在其最后发往莫斯科的电报中汇报说:他的中国会谈伙伴们,在一般性的政治和政党问题上,在农民和一般性国民经济等问题上是很内行的。但是在企业经济方面,他们的知识不够丰富,对工业、运输业、银行业只有一些很模糊的设想。他们对被没收的资产没有数字,不知道在中国有哪些最重要的外国公司,也不知道它们是属于哪个国家的。他们也不拥有外国银行在中国活动的情报。他们甚至不知道哪些企业属于“官僚资本”,应予以国有化。“他们的所有经济计划都具有一般方针的性质,没有具体化,甚至对被解放区应控制什么也没有具体的计划。他们驻扎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与实际相隔离。”从会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什么应作为国家经济基础(大银行、大工业等)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没有具体的计划。②
在米高扬看来,中国共产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飞机、坦克和贷款,而且更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验,是制造飞机、坦克的技术,使用和支配贷款的计划。当1949年4月毛泽东再次向莫斯科提出贷款请求时,他得到的是一种拖延性的回答。斯大林告诉毛泽东,以货换货是没有问题的,这不需要最高苏维埃的批准,但贷款问题不能由政府自己决定,因为批准贷款是最高苏维埃的责任,在批准前,还必须由申请国提出一个书面文件。①
根据这种情况,米高扬建议中国同志向莫斯科提出一个具体的申请援助物资的清单。中国领导当即表示,将派一个专门代表团赴莫斯科,在那里商谈下一步的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以及贷款事宜。1949年6月21日,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秘密地访问了苏联。7月31日《真理报》报道了以“高岗为首的满洲人民行政机关代表团”访问苏联洽谈贸易的消息。
……
前言/序言
《丝路星火: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漫长轨迹》 内容梗概 《丝路星火: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漫长轨迹》一书,聚焦于中国古代,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明朝衰落,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形形色色、远道而来的“外来者”对中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本书并非仅仅记录一次次零散的相遇,而是试图勾勒出一条贯穿数千年的文化交流的“丝路”,在这条路上,各种文明的光芒在此交汇、碰撞、融合,最终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点燃了无数文明的“星火”,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演进与丰富。 本书的叙事主体并非遥远的政治事件或军事征服,而是那些“来者”——他们可能是虔诚的僧侣,带着经文和佛像,翻山越岭而来;他们可能是孜孜不倦的工匠,带来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他们可能是博学的学者,传播着宇宙的奥秘与哲学思想;他们也可能是平凡的商人,通过一条条商道,带来各地的物产、风俗,以及鲜活的生活气息。这些“外来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同播撒的种子,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催生出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新的技术,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第一部分:文明的初探与碰撞(春秋战国至汉代)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回溯至中国历史的黎明。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地域相对隔绝,但零星的史料已透露出东西方初步接触的端倪。本书将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对一些古代地名的考证入手,尝试还原当时可能存在的早期交流场景。例如,波斯、希腊等文明的远播,是否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或零散的商贸活动,在中国边陲留下痕迹?这些早期接触虽然模糊,却为后来的大规模交流奠定了历史的基石。 进入秦汉帝国,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中国对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探险、通商、文化传播的结果。本书将重点描绘张骞及其之后使节、商人的艰辛旅程,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传说中的“西域奇物”,更是关于遥远国度的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信息。本书将深入探讨佛教如何在这时期开始传入中国,从最初的零星传播,到被接受、理解,再到最终融入中国文化,佛教的传播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交流史。从粟特商人的活跃,到印度艺术风格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影响,都将是本书细致描摹的重点。 第二部分:融合与发展的高潮(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治动荡,但恰恰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自由的土壤。本书将分析,在战乱的背景下,士人阶层对域外思想、艺术的接受度如何提高。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译经大师和高僧,他们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桥梁。本书将着重介绍昙无谶、鸠摩罗什等印度高僧在中国的发展,他们带来的梵文经典、佛学思想,如何被翻译、消化,并与中国本土哲学(如道家、儒家)产生对话,催生出新的佛学宗派。 隋唐时期,无疑是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本书将用大量的篇幅,描绘长安作为世界性大都市的繁荣景象,来自波斯、印度、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艺术家汇聚于此,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元素:西域的音乐舞蹈、波斯的织锦工艺、印度的天文数学、阿拉伯的医学知识等等,与中华本土文化相互激化,迸发出璀璨的光芒。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些外来文化元素如何在唐朝社会生根发芽,并对文学、艺术、音乐、服饰、饮食、科技等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例如,胡乐胡舞的流行,对唐代诗歌、绘画、雕塑产生的启发;波斯萨珊王朝的玻璃制造技术如何传入,并与中国本土技术融合;印度天文学、数学知识的传入,如何促进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本书还将关注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他宗教在唐朝的传播,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留下的痕迹。 第三部分:交流的深化与区域性的转变(宋元至明初) 宋代,尽管北方边境压力增大,但海上贸易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本书将重点分析宋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重心如何从陆路丝绸之路转向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成为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来自东南亚、印度洋、甚至东非的商人纷至沓来,他们带来了香料、珠宝、象牙等珍贵物品,同时也带来了各自的宗教、习俗和技术。本书将探讨宋朝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泉州等地出现的阿拉伯人聚居区,他们如何与当地居民和谐共处,并在建筑、商业等领域留下印记。 元朝,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对外交流的开放程度空前。本书将重点关注元朝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全球化”特点。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的到来,不仅为西方世界描绘了遥远东方中国的景象,也使得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直接联系更加紧密。本书将考察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色目人阶层对中国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科技文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例如他们在天文学、医学、建筑等领域所作的贡献。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元朝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的影响,以及这些文化如何与元朝本土文化进行互动。 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一个巅峰。本书将着重分析郑和船队所代表的官方层面的大规模海上交流。这些远航不仅促进了中国的海外贸易,更带来了大量的科技、文化信息的交流。本书将考察,在郑和船队所到之处,中国文明的传播,以及中国如何吸纳当地的物产、知识和技术。尽管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逐渐收紧,但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并未完全中断,本书也将触及这一时期的局部性和特殊性。 本书特色 《丝路星火: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漫长轨迹》力求在叙事上打破传统的政治史、经济史的框架,将文化交流作为核心线索,串联起中国历史的宏大画卷。本书的特色体现在: 1. 多维度视角: 本书不仅关注官方层面的交流,更重视民间、宗教、学术、艺术等各个层面的互动。从帝王将相到普通商人、僧侣,都将在本书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史料的梳理与解读: 本书将广泛梳理和解读中国古代文献(如史书、方志、笔记)、考古发现(如墓葬、遗址)、外国史料(如旅行家游记、宗教文献)等,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 深入的案例分析: 本书将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交流事件、人物、物产、技术等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例如佛教的本土化过程、丝绸之路上的商业网络、唐代长安的国际化景象、元代色目人的社会地位等等。 4. 动态的演进过程: 本书并非将文化交流视为一次性事件,而是将其置于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考察其如何发生、发展、高潮、低谷,以及不同时期交流的特点和重心。 5. 注重“互动”与“融合”: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古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输入”,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国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向世界输出了自身的文明成果。 《丝路星火》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细致梳理和深度解读,展现一个更加立体、鲜活、开放的中国古代社会,揭示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互动中,所迸发出的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本书期望能为读者呈现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让人们看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星火”,是如何汇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点亮了璀璨的文明之光,并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温暖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