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
李少军,1958年6月23日生,湖北汉阳人,历史学博士。1978年3月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84年底留校,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近代中外关系史。著有《鸦片战争史》(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获1997年度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1996年、2006年先后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做访问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鸦片战争与清朝对外政策的转变
试论律劳卑事件的根源与中方的应对
关于鸦片战争的开端问题
试论耆英的投降外交
国门打开前夜中日“经世”内涵之比较
魏源、冯桂芬与横川小楠对外观之比较
魏源、冯桂芬与横川小楠富国思想之比较
中日近代工业起步时期经济思想若干问题的比较
论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播主体之异
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19世纪后半期中日对外贸易之比较
戊戌变法——中国人师法日本变革的尝试
简论甲午战争前的日本对华贸易——以日本驻华领事报告所述为中心
试论明治变革时期日本对待西学的基本态度
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介绍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
后记
精彩书摘
东方诸国以农立国,西洋诸国以商立国,故东方诸国常贫,西洋诸国常富”①,更鲜明地正面否定了农本商末思想。总之,日本在近代工业起步前后,由农本而重商的思想转变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与同时的中国思想界相比,居于领先地位。
再看中日思想转变的底蕴之别。
通观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时期王韬、郑观应、薛福成与马建忠等人的相关言论,就会发现:他们谈“重商”,基本上都是从对西方经济状况的叙述切入、主要是由抵御西方势力入侵的需要引发。最典型的就是郑观应的说法:“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②与这种情形相关联,他们的重商,并没有伴之以对中国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的深入批判与清算。像当时有一定政治地位的薛福成与马建忠,对农本商末思想,至多言其不适应当今与外国势力相抗的时势,而不曾从清除农本商末观念对发展近代经济的障碍这样的角度,对之进行深入的思想批判。王韬曾斥责当时的农本商末鼓吹者并非真正关心农业生产,“徒知丈亩征赋、催科取租、纵悍吏以殃民、为农之虎狼而已。徒有其名而无其实”③。这向来被认为是对农本商末思想实质的深刻批判。但笔者以为,他的锋芒是指向农本商末鼓吹者的卑劣动机及由此而来的“农本”有名无实,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批判,而不是对农本商末理念本身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思想批判。
前言/序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梗、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缪、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
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近代中日论集 内容提要 《近代中日论集》是一部深度探究近代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多角度、跨学科的审视,力图揭示两国互动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层面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塑造了各自的近代进程,并在当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本书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中叶东西方力量的涌入,到20世纪上半叶两国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期间两国关系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变革,其复杂性与多面性是理解东亚乃至世界格局演变的绝佳切入点。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作者们不仅梳理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日本明治维新崛起的大背景,更深入剖析了双方在这一历史巨变中的具体反应、策略调整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碰撞。例如,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士人对日本西化成功的观察与反思,以及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在日本崛起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也分析了日本对中国改革的观察与借鉴,以及在两国实力对比发生逆转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 在政治层面,《近代中日论集》着重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冲突对两国国家命运的影响。作者们不只关注战争的结果,更深入挖掘战争背后的政治决策、军事战略、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对两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甲午战争的分析,不仅是两国实力对比的转折点,更是深刻影响两国国民心态和国家认同的标志性事件。书中会详细呈现这场战争在中国如何加剧了维新变法的紧迫性,在日本又如何巩固了其帝国地位,并为后续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经济互动也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上既有竞争,也有相互依存。本书会考察日本在中国市场上的经济渗透,包括商品贸易、资本投资以及对中国资源的攫取。同时,也会分析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如何应对来自日本的经济压力。例如,书中可能会探讨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其在与日本资本的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文化与思想领域,《近代中日论集》的研究尤为深入。本书将追溯中国对日本汉学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近代以来日本作为“东亚文化圈”中心,如何通过西学传播反过来影响中国思想界。从早期的“求变”到后来的“救亡图存”,中国知识分子在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日本的经验与教训。书中会详细阐述梁启超、严复等人在学习日本关于西方政治、法律、教育等方面的知识时所经历的曲折,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融汇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同时,也会审视日本在文化帝国主义扩张过程中,如何通过教育、媒体等方式影响中国社会,以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 思想层面,本书将聚焦于两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国家转型、民族主义等议题上的思考与论辩。例如,书中可能对“东亚共荣圈”等概念的起源与演变进行深入剖析,探讨这些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动机与实际影响。同时,也会呈现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日本崛起时,如何反思自身文化传统,如何构建新的民族国家认同。 本书的一个重要视角是“他者”的建构。近代以来,中国与日本在相互认知中,既有借鉴与学习,也有猜忌与对抗。书中会探讨两国如何通过文学、历史叙事、媒体宣传等方式,塑造对对方的刻板印象,这些印象如何影响了两国人民的感情,又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例如,关于“黄祸论”在中日关系中的反映,以及日本如何利用中国内部的矛盾来达成其政治目的,都将是本书探讨的内容。 《近代中日论集》并非仅仅回顾过去,而是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当下性。作者们会尝试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揭示近代以来形成的诸多问题在当代的延续与演变。理解近代中日关系的形成机制,对于认识当下东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以及理解两国关系中的一些敏感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这两个东亚大国之间绵延至今的复杂联系。 本书的论述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开篇会确立研究的宏观背景与核心问题,然后分章节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不同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每章内部又会围绕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思想流派展开详细论证,并引用大量的原始史料和二手研究成果,力求论据充分,分析深刻。语言力求客观、中立,避免简单的情绪化表达,而是以学理性的分析为基础,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核心议题 权力结构的变迁与互动: 从“天朝上国”到“东亚病夫”,再到日本的崛起与扩张,本书将深刻剖析近代以来东亚权力格局的剧烈变迁,以及中日两国在此过程中的地位演变与相互作用。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与借鉴: 中国与日本几乎同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模式与路径却大相径庭。本书将对比分析两国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军事建设、教育普及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观察、模仿与竞争的关系。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中日两国都经历了民族主义的勃兴。本书将探讨两国民族主义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构建自身的国家认同。 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既有深厚的渊源,也经历了深刻的碰撞。本书将考察两国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互鉴,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启蒙与观念革新。 “他者”的认知与相互塑造: 两国国民如何认知对方,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双方的外交政策与民间情感,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重塑,都将是本书重点关注的议题。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近代中日论集》的出版,旨在为学者、学生以及对东亚历史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与深刻现实意义的著作。通过对近代中日关系的深入研究,本书有助于: 深化对近代中国转型过程的理解: 认识日本作为中国近邻,在近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自身的现代化探索与挑战。 揭示日本崛起背后的历史逻辑: 通过与中国的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原因,以及其对外扩张的动因与轨迹。 促进对当前东亚格局的理性认知: 近代以来形成的中日关系一直是影响东亚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理解当下两国关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提供必要的历史纵深。 反思历史,启迪未来: 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本书期望能够促进两国人民对过去的反思,增进相互理解,为构建更加稳定、健康的未来关系提供启示。 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是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贡献,更是希望能够引发更广泛的社会思考,促进区域和平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