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1·历史资源卷:千秋话廉

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1·历史资源卷:千秋话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江苏
  • 反腐倡廉
  • 历史文化
  • 廉政文化
  • 江苏历史
  • 史学
  • 文化遗产
  • 党风廉政
  • 地方志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9920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79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历史的长河中,廉政文化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光大,特别是历代先贤的廉政思想和古往今来优秀从政者的勤廉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学派一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了“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的正人必先正己的理念。这些朴素的勤廉思想和实践,千百年来深深浸润在民族文化的深处。《江苏反腐倡廉历史文化资源丛书1·历史资源卷:千秋话廉》收录了历朝历代清官廉吏、清廉遗迹、贪官污吏、贪腐事件,包括流行于民间的典故传说,并请专家学者对极具廉政教育意义的名著名篇进行解析。

内页插图

目录

江苏廉史——以史明鉴为天下先
一、清官廉吏·清廉遗迹
殷朗
泰伯
春秋两汉
枚乘
董仲舒
蒋澄
陈琳
陆绩
淮安府署
魏晋南北朝
南京清凉山
王导、谢安
薛虎子
任昉
苏琼
唐朝
戴叔伦
韩愈
刘禹锡
白居易
张家港东渡苑
宋朝
范仲淹
胡瑗
石曼卿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米芾
李纲
张纲
岳飞
张孝祥
刘宰
陆秀夫
文天祥
江南贡院
明朝
明初反腐举措
倡廉碑
明城墙
翟善
高谷
清江浦畔三廉督
况钟
徐溥
王鏊
林廷玉
邵宝
张羽惠
王艮
顾可久
山云
徐九经
王栋
归有光
海瑞
裴天祐
王同
无锡东林书院
顾宪成
笪继良
缪昌期、李应升
张国维
……

二、贪官污吏·贪腐事件
三、典故传说·名著名篇

精彩书摘

  王导、谢安(东晋)
  王导和谢安是东晋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位宰相,执政期间都倡导清廉俭约,推行“清正勿扰民”的政策,百姓休养生息,国家繁荣安定。他们长期在南京任官。古往今来,王导、谢安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始终为后人所推崇:于国家危难中奋发而为做中流砥柱,在仕途进退上则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最终既成就了不凡功业,又保持了高洁品性。
  王导和谢安与南京乌衣巷也有不解之缘。乌衣巷位于南京市夫子庙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附近,是六朝时期东吴军队驻扎地,因当时士兵着黑衣而得名。东晋时期,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乌衣巷闻名京师。时至中唐,诗人刘禹锡曾到此寻游,见往日繁华无处可觅,深感世事沧桑、光阴流转,于是写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1日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诗篇。诗中“王谢”指的就是王导和谢安的家族,他们曾聚居于此。1996年,有关部门于乌衣巷旧址,建立王导谢安纪念馆,宣扬他们廉洁奉公的事迹。
  王导(276~339),东晋著名大政治家,于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帝期间担任宰相。他在政治上实行“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采取士族之间、土族与王族之间相互平衡的政策,积极稳定东晋政权,保持安定局面。公元317年,晋元帝即位于今天的南京,建立东晋王朝。当时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占领,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大多渡江南下避乱。一日,东晋的官员们相邀到新亭饮酒聚会。面对中原沦丧的危机形势,尚书周伯仁唏嘘道:“四周风景倒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有了变化。”在座人深有同感,感叹哀伤声一片。此时,身为宰相的王导挺身而起,大声责备道:“大家现在要做的是同心协力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失地,哪能够在这里像亡国囚徒那样相对哭泣呢!”康慨激昂的话语犹如醍醐灌顶,大家听后精神为之一振,一起振臂呼喊:“我们要一起努力收复中原!”此后,在王导的带动鼓舞下,朝野上下人心凝聚,士气高涨,东晋出现了中兴局面,这个典故就是流传至今的“新亭对泣”。王导提倡勤俭建国,皇帝曾经想在都城正南门立双阙,显示威风。王导借机指着南京南面的牛首山对皇帝说:“牛首山的双峰不就是天阙吗?”他常常以这样的方式婉转劝说皇帝放弃铺张浪费的打算。王导虽贵为三朝元老,但一生简朴,清正廉明,从不居功自傲,办事谨慎认真,受到朝臣推重和百姓爱戴。由于王导扶持东晋王室功勋卓著,朝野皆服,晋元帝把他比作管仲,还曾亲切地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
  ……
《千年问廉》:穿越时空的廉政回响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廉政,如同璀璨的星辰,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它不仅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更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本书《千年问廉》,正是秉持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传承,旨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涌现出的廉政典范,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刻的剖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廉政画卷。它不拘泥于单一的朝代或地域,而是以更加宏观的视角,勾勒出廉政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植、发展、演变的轨迹。 本书的编纂,源于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关照。在追求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回溯历史,汲取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与力量。那些在权力巅峰却能洁身自好,在乱世之中却能坚守清廉的先贤,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穿越时空,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我们相信,重温历史,不仅是对过往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廉”之起源与早期实践:从诸子百家到大一统王朝 《千年问廉》的开篇,将带领读者回到中国廉政思想的孕育之初。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便已纷纷论述“廉”。儒家创始人孔子,虽然未直接提出“廉”字,但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以及对“仁”、“义”的强调,无妨被视为廉政精神的早期萌芽。孟子更是直接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便是对清廉品格最朴素而坚定的呼唤。道家思想中,老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理念,以及对“无为而治”的推崇,也暗含着对官员简朴、不贪的期望。法家则以严刑峻法约束权力,尽管其出发点与道德伦理有所不同,但“法不阿贵”的原则,也为廉政建设提供了另一条路径。 本书将重点梳理这些早期思想家对“廉”的论述,分析其哲学根源和社会背景。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尽管秦朝以严苛的法制闻名,但其对官员的约束,以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初具廉政雏形。随后的汉朝,特别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以其“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勤俭节约的作风,树立了廉洁为政的典范。而到汉武帝时期,虽然开拓疆土,但也出现了一些贪腐的苗头,这为我们展示了廉政建设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廉政风骨在唐宋的辉煌:德治与制度的双重奏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繁荣的时期,也是廉政思想和实践达到新高峰的阶段。《千年问廉》将花费大量笔墨,描绘这一时期的廉政画卷。 在唐朝,我们将会看到如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以身作则的良臣。他以其“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警示,为君主和臣僚敲响廉政的警钟。本书将深入剖析魏征的劝谏艺术及其对唐朝政治的深远影响。此外,唐朝在官员选拔、考核、监察等方面也建立了一系列制度,虽然不尽完善,但已显露出对廉政的重视。如监察御史制度的设立,便是对官员权力的一种制约。 宋朝则将廉政建设推向了制度化的新高度。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为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提供了保障,也为廉政建设提供了人才基础。宋朝对官员的俸禄制度进行了改革,旨在提高官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减少其贪腐的动机。同时,宋朝建立了更为健全的监察体系,如“台谏制度”,赋予御史更大的权力,能够弹劾不法官员。本书将详细介绍宋朝在官员财产申报、违纪查处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并重点关注如包拯、范仲淹等一批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杰出官员。通过他们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廉政精神在当时的具体体现,以及他们如何以自身行动诠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 明清的沉浮与反思:制度的困境与个体的坚守 进入明清时期,虽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境。《千年问廉》将探讨这一时期的廉政生态。 明朝的洪武年间,朱元璋以铁腕手段反腐,严惩贪官污吏,其严厉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罕见。本书将分析朱元璋反腐的成效与局限,以及其“重典治吏”对后世的影响。但同时,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官场腐败等问题也日益严重,本书将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如皇权过度的集中、官僚体系的僵化等。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涌现出如海瑞这样刚正不阿、清贫一生、敢于挑战权贵的清官,他的故事将是本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展现个体在黑暗环境中依然能够闪耀的廉政之光。 清朝在初期也曾有过“康乾盛世”,期间也有一批勤政廉政的官员。然而,随着统治的后期,尤其是到了晚清,腐败问题变得更加触目惊心,国家积贫积弱。《千年问廉》将考察清朝在反腐方面的努力,如设立钦差大臣、颁布政令等,但也会深入分析这些措施为何难以遏制腐败的蔓延。本书将通过梳理晚清时期的一些重大腐败案件,展现腐败对国家命运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引出对制度建设和权力监督的深刻反思。 中华文明的赓续:廉政精神在近现代的传承与发展 《千年问廉》的结尾,将视角转向近现代。尽管经历了动荡与变革,但廉政精神的火种并未熄灭。本书将简要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廉政建设的重视和实践。从延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将廉洁奉公作为重要的政治要求,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涌现出如焦裕禄、牛玉才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的典型。 本书将着重强调,廉政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道德操守,一种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通过对中国古代廉政历史的回顾与梳理,《千年问廉》旨在启迪当代人,认识到廉政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与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廉洁意识,共同守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千年问廉》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它邀请读者与历史上的先贤对话,与廉政的智慧对话,与我们内心的良知对话。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呈现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思考,激发读者对廉政的理解,对为官之道的感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它是一本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如何为官的书,一本关于如何建设一个清明、廉洁、繁荣的国家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掩卷而思,这本书如同一面明镜,照见了历史的深邃,也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复杂。那些历代以来,为官者在权力与道德的天平上所做的艰难抉择,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我特别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选择坚守廉洁的个体所打动,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当下的一种警醒。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人格,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廉洁之歌。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反腐倡廉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社会在追求公平正义道路上的不懈探索。虽然时代变迁,但对清廉的追求,对贪腐的鞭笞,似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愿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过去对话,从中汲取智慧,感受力量,也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它以一种温和而有力的姿态,提醒我们,廉洁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努力,不断接近的现实。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别样的阅读乐趣,它并非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故事,而是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在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也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浪潮中,依然能保持内心清明的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廉洁文化特点的细致描绘,这让我看到了廉洁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例如,书中提到的某位南方官员,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情怀,将廉洁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之中,这种将政治理念与生活方式巧妙结合的案例,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它证明了廉洁并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要求,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它让我更加相信,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廉洁的践行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翻腾着许多关于公平正义、古圣先贤廉洁故事的画面,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书中描绘的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廉吏形象,他们或面对滔天权势,或身处金钱诱惑,却依然坚守清廉底线,这种精神的力量足以穿透时空,涤荡心灵。我尤其对其中那位以简朴生活闻名的官员印象深刻,他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即便位高权重,也从未丝毫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历史记载,更像是活生生的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每每读到这些篇章,我都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道德感召力,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与古人一同思考为官之道、为人之本。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鲜活的人物画卷,让我们在品读故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我们当下如何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沉浸式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共鸣,是历史的再现。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故事在耳边回响,能感受到那些清廉官员内心的坚定与执着。书中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描绘,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将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那些“小人物”的关注,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清廉点亮一方天地的普通官员。他们的故事,比那些帝王将相更为真实,也更能触动人心。它让我明白,反腐倡廉并非总是轰轰烈烈的斗争,更多时候,它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叙述,让廉洁的理念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考证,而成为一种关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仿佛作者如同历史的摆渡人,将那些尘封的记忆一一开启,让我有机会与历史上的那些铮铮铁骨、清正廉洁之人对话。我曾多次在阅读中停下笔来,想象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内心的挣扎,以及最终的抉择。书中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梳理,也让我对反腐倡廉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某个朝代的孤立现象,而是贯穿始终、不断演进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轶事,却往往是人物性格最真实的写照,也最能打动人心。例如,关于一位官员如何巧妙拒绝亲友的馈赠,以及他因此付出的代价,都让我看到了廉洁背后所蕴含的勇气和担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述方式,比宏大的理论说教更能深入人心,也更能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