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犯罪学史(第2版)(套装共4册)

西方犯罪学史(第2版)(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宗宪 著
图书标签:
  • 犯罪学
  • 西方犯罪学
  • 犯罪史
  • 法律史
  • 社会学
  • 刑法学
  • 犯罪理论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 套装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301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2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11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方犯罪学史(第2版)》第二版前言、第一卷、第一章绪论、第一编犯罪学的思想渊源、第二章中世纪以前的犯罪学思想、第三章18世纪中叶以前的犯罪学思想、第二编古典犯罪学学派、第四章古典学派的产生、第五章贝卡里亚及其学说、第六章边沁及其学说、第七章其他古典思想家的犯罪学说、第八章对古典学派的反应与发展和第九章监狱改革运动等等。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编 犯罪学的思想渊源
第二章 中世纪以前的犯罪学思想
第三章 18世纪中叶以前的犯罪学思想

第二编 古典犯罪学学派
第四章 古典学派的产生
第五章 贝卡里亚及其学说
第六章 边沁及其学说
第七章 其他古典思想家的犯罪学说
第八章 对古典学派的反应与发展
第九章 监狱改革运动

第三编 19世纪的社会犯罪学
第十章 统计学派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
第十二章 迪尔凯姆的犯罪学理论
第一卷 人名索引
第二卷

第四编 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
第十三章 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思想渊源与形成
第十四章 切萨雷·龙勃罗梭
第十五章 恩里科·菲利
第十六章 巴伦·拉斐尔·加罗法洛
第十七章 对犯罪人类学的反应
第十八章 犯罪人类学的进一步研究
第十九章 实证主义犯罪学的衰落与复活

第五编 犯罪社会学学派
第二十章 犯罪社会学学派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德国犯罪社会学研究
第二十二章法国犯罪社会学研究
第二十三章对犯罪社会学的其他贡献

第六编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
第二十四章遗传生物学研究
第二十五章体质生物学研究’
第二卷 人名索引
第三卷

第七编 犯罪心理学理论
第二十六章 犯罪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早期发展
一、哲学的犯罪心理学观点
二、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
三、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
第二节 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一、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范围
第三节 汉斯·格罗斯
一、生平与著作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
三、犯罪侦查学研究
四、简要评价
第二十七章 精神分析学理论(上)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说与犯罪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二、精神分析学的犯罪观
三、精神分析学理论与犯罪人类学理论的比较
第二节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一、生平与著作
二、犯罪原因论
第三节 奥古斯特·艾希霍恩
一、生平与著作
二、犯罪学研究
第四节 威廉·希利等人的研究
……

第八编 现代社会学理论
第九编 其他理论、研究与实践

精彩书摘

发展了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学说。1885年,马罗出版了《犯罪》(I Carcerati,都灵)一书。1887年,出版了《犯罪人的性格》(I Caratteri deidelinquenti,都灵)。1898年出版了《青春期研究与女性》(La Puberta Srtudiata neUuomo e nella donna,都灵)。马罗在这些著作中认为,犯罪的最终原因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缺陷,而这类缺陷则是由贫穷的无产者绝望的经济条件造成的。不过,一般把马罗看成是马克思主义一社会主义的犯罪学家。
法国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阿尔芒·科雷(Armand Corre,184l-1908)也属于这一派的学者。科雷的主要著作有《犯罪人》(Les Crimines,1889,巴黎)、《犯罪人种论》(Lethnographie criminelle,1895,巴黎)、《犯罪与自杀》(Crime et Suicide,1891)等。科雷在《犯罪人》一书中,分析了犯罪人的相貌特征与心理特征,认为一些人虽然有堂堂的仪表和相貌,但是却阴险狠毒,会进行犯罪行为。相反,另一些人虽然相貌丑陋或凶恶,但是品性善良,是守法的典型。因此,科雷认为,不能完全以人的相貌特征来推测其犯罪倾向,否则,就会犯错误。
英国著名心理学研究者、著作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Ellis,1859-1939),是龙勃罗梭学说的一位热心传播者,并从犯罪人类学的角度对犯罪心理进行了研究。埃利斯在1890年出版的《犯罪人》(The Criminal,伦敦)一书中,不但简要分析了龙勃罗梭学说的先驱者,用将近一章(第二章)的篇幅列举、论述了近20位在龙勃罗梭之前,就指出了犯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的欧洲学者,如英国精神病学家亨利·莫兹利(Henry Maudsley,1835-1918),从而在英国及英语国家中传播了龙勃罗梭的学说,而且还在《犯罪人》、《英国天才研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确保不提及《西方犯罪学史(第2版)(套装共4册)》的内容,字数约1500字。 --- 史诗的终章:帝国黄昏与黎明之歌 一部描绘权力更迭、人性挣扎与文明重塑的恢宏巨著 引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数个世纪的漫长历史画廊,聚焦于一个宏大而紧迫的主题:一个旧有秩序的瓦解,以及随之而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的诞生。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次对结构性变革深层驱动力的哲学性探索。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转折点,审视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做出关键抉择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部:旧秩序的裂隙(公元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 主题:理性初现与信仰的重塑 本卷深入剖析了中世纪晚期向近代过渡时期,欧洲大陆上正在酝酿的巨大动能。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航海技术的突破,更是世界观的彻底颠覆。当旧有的宇宙模型被打破,随之而来的是对传统权威,尤其是教会权威的质疑。 我们详尽考察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复杂性。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思想家的出现,并非孤立的神学争论,而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投射。王权与教权的此消彼长,催生了民族国家的雏形。在这一过程中,战争的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骑士时代的荣誉之战,逐渐演变为更具组织性和破坏性的火器战争。 重点章节会分析文艺复兴如何激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为后续的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的基石。我们不会忽视科学革命的序曲,伽利略、哥白尼等人的工作,虽然初期带有强烈的哲学和神学色彩,但其坚持观察与实证的方法论,正在悄然重塑知识生产的范式。这一时期的描述,旨在展现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时代——既有对古典智慧的回归,也有对未来科学的朦胧向往。 第二部:启蒙的迷宫与革命的火焰(18世纪) 主题:理性的光辉与社会契约的重构 18世纪,被誉为“理性时代”,是本书叙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洛克、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如同一场思想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欧洲的知识精英阶层。本卷详细梳理了这些思想如何从沙龙和咖啡馆走向政治实践。 我们着重探讨了“社会契约论”的多重解读。不同的哲学家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最终成为了未来政治冲突的根源。从英国的光荣革命的遗留影响,到美国独立战争的成功实践,这些事件被置于全球贸易体系扩张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法国大革命是本卷的高潮。我们不满足于描绘巴士底狱的陷落,而是深入剖析了雅各宾派的激进主义如何吞噬了启蒙的理想。断头台的阴影下,是人类对建立一个完美、理性社会的热切渴望与随之而来的恐怖统治之间的悖论。这一部分力求展现革命的复杂性:它是解放的序曲,也是对旧有等级制度暴力性反噬的集中体现。 第三部:钢铁时代的喧嚣与世界体系的形成(19世纪) 主题:工业的洪流与帝国的顶峰 19世纪是生产力爆炸性增长的时代,工业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地理格局。本卷将重点放在技术进步如何与社会结构、阶级关系产生剧烈互动。 蒸汽机、炼钢技术、铁路网络的扩张,彻底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感知。然而,伴随巨额财富的积累,是城市贫民窟的蔓延和工人阶级困境的加剧。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在本卷中被视为对这一时代最深刻的诊断之一。我们对比了不同国家(英国、德国、美国)工业化的路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各自独特的社会矛盾。 在政治层面,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主导力量。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争夺资源和市场,形成了庞大的殖民帝国。本卷详细分析了非洲和亚洲的“瓜分”过程,探讨了殖民政策对非西方社会产生的结构性破坏,以及这些殖民遗产如何持续影响着20世纪的国际关系。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知识分子对“进步”概念的深刻反思,特别是达尔文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滥用,揭示了科学外衣下潜在的非理性倾向。 第四部:旧秩序的终结与新秩序的萌芽(20世纪初叶) 主题:文明的自我毁灭与思想的真空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20世纪初那个充满不安和预兆的“美好年代”的终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描绘成传统欧洲体系的集体自杀。技术(毒气、坦克、机枪)的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了外交和政治智慧的成熟度。我们审视了战争如何加速了帝国(奥匈、奥斯曼、沙皇俄国)的崩溃,并催生了苏维埃政权的诞生,为20世纪的意识形态对决埋下了伏笔。 在文化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学的兴起,是对前一个世纪盲目乐观主义的有力回击。卡夫卡的疏离感、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再稳定、不再可预测的现代世界图景。 本书最终定格于战后重建的努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的阴影。这种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危机,使得旧有的自由主义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下一个更具对抗性和极端化的时代,搭建了舞台。 结语:永恒的回响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的历史视角,连接从文艺复兴的曙光到两次世界大战前夜的漫长历程。它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与断裂性,展现了人类在追求进步、自由与秩序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辉煌与幻灭。通过对权力、思想、技术和社会结构的交叉分析,我们试图理解,我们今日所站立的这个世界,是如何在旧世界的废墟上艰难而必然地构建起来的。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失去旧世界,又如何摸索着迎接新挑战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确实让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纸箱包装,打开后是四册厚实的精装书,封面设计简洁而又不失学术感,非常有质感。我一直对犯罪学的历史演变很感兴趣,尤其想了解那些奠定基础的理论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和演变的。读完第一册,我被深深吸引了。它从古老的法律观念讲起,一直梳理到近代犯罪学思想的萌芽。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论述不同时期思想家观点时,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能力。他不仅仅是罗列观点,更注重将这些思想放置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下去理解。例如,在中世纪关于“魔鬼附体”的解释,作者就详细剖析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司法实践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如何共同作用,形成了特殊的犯罪观。而在近代初期,理性主义思潮兴起,对犯罪原因的探索也开始转向对个体行为和社会因素的审视。书中对于这些早期思想的阐述,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生动的叙事,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精彩论述时,停下来思考,想象着那些历史人物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这套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让我学会从更宏观、更深邃的视角去审视问题。

评分

我一直对犯罪学中关于“惩罚”和“矫正”的理论演变很感兴趣,所以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套书的第四册。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对待”犯罪者的历史教科书。从早期严酷的刑罚,到后来对刑罚合理性的反思,再到现代社会更加强调“矫正”和“预防”,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充满了人文关怀的进步。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不同时期司法制度和刑罚观念演变的细致描述。比如,对于“报应主义”到“功利主义”的转变,以及后来“预防”理念的兴起,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更生”和“社会回归”的理论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条文的讨论,更是关于人性的理解和尊重。他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矫正和改造的措施,从早期的监狱改革,到后来的社区矫正,再到如今的风险评估和干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性和人道主义的色彩。这本书让我对“犯罪”和“惩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不断追求公正和人道方面的努力。

评分

翻开这套书的第二册,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思想的战场。作者对于19世纪犯罪学黄金时代的描绘,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从意大利的实证主义学派,到法国的社会学派,再到德国的法律学派,几乎所有重要的流派都被一一呈现,而且是那样淋漓尽致。我特别佩服作者对于拉扎罗·莫雷利、龙勃罗梭、加罗法洛等人的论述,他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而是将他们的理论置于科学探索的时代背景下,细致地展现了他们的贡献与局限。读到关于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时,我既惊叹于他大胆的尝试,也对他后来被证伪的论据感到惋惜。但作者巧妙地指出,即使是错误的理论,也可能在当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而法国社会学派对于犯罪的社会根源的强调,又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视角。比如,迪尔凯姆对于社会团结和犯罪之间关系的论述,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对于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的研究,都让我对犯罪的理解更加立体。这种不同学派之间观点的碰撞和交织,让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也让我对犯罪学的多学科、跨学科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喜欢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解读方式,它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思想的魅力。

评分

这套书的第三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大爆炸”。作者对于20世纪犯罪学发展的梳理,充满了前瞻性和批判性。我尤其被他对于不同学派在理解犯罪原因时的分歧和融合所吸引。从后期的实证主义发展,到后来的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再到冲突理论和批判犯罪学,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熔炉,将各种复杂的理论一股脑地融了进去,又以一种清晰而有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一些前沿理论时,那种敢于挑战传统,敢于质疑既有权威的勇气。例如,对于一些将犯罪归结于个体心理问题的理论,作者就通过引用大量社会学研究,揭示了其不足。而像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和女性主义犯罪学,则从全新的角度,揭示了权力、阶级和性别在犯罪现象中的重要作用。读到这些章节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体验,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许多关于犯罪的谜团,都突然有了新的解释。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更加犀利和深刻,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贯穿始终,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质疑。

评分

整套书的气质都非常沉稳大气,印刷质量极佳,纸张触感舒适,翻阅起来非常享受。这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人类对自身黑暗面探索的史诗。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梳理各个时期理论时,那种旁征 কেউ的严谨态度。他并非仅仅罗列各家学说,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社会和哲学根源,从而勾勒出犯罪学思想发展的宏大图景。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到中世纪的宗教裁判,再到近代科学的兴起,以及现代社会学的介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具有争议性的理论时,所展现出的客观和包容。他不会简单地将某些理论贴上“错误”的标签,而是会去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它们在推动犯罪学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即使是那些后来被证明存在局限性的理论。这样的叙事方式,让我能够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和理解不同观点。这套书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面非常广,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替别人买的,看介绍内容似乎还可以,只是京东服务有点问题。

评分

观察了一年多了,看来看去就是暴贵!

评分

服务意识太差,效率太低,这一次很失望

评分

只是普通16开而非标准16开、每册300页左右的小册子,再怎么打折下来,至少也要50元一本啊!

评分

犯罪学的脉络,是人类社会和犯罪作斗争过程中的概括总结,对于认识犯罪,剖析犯罪意义重大,拜读了

评分

观察了一年多了,看来看去就是暴贵!

评分

犯罪学的脉络,是人类社会和犯罪作斗争过程中的概括总结,对于认识犯罪,剖析犯罪意义重大,拜读了

评分

替别人买的,看介绍内容似乎还可以,只是京东服务有点问题。

评分

这本书是好书;可是京东太马虎了,四卷本只送给了我第四卷,还差三本没送来;我又不想退货,只好先付钱在等京东给我补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