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边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杜甫诗集》,最近已经成了我的案头常备。虽然杜甫的诗歌以“沉郁顿挫”著称,常常描绘现实的苦难,读起来可能不如李白的诗那样畅快淋漓,但我一直觉得,杜甫的诗歌,才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疾苦和历史变迁的镜子。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这些诗歌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背景的书,而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杜甫诗集,似乎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从书本的装帧到纸张的触感,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非常契合杜甫诗歌的气质。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感受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情怀,体会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希望这本书能引领我走进杜甫那充满人间烟火和家国情怀的诗歌世界。
评分手边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李白诗集》,虽然仅仅是翻看了几页,但那种扑面而来的飘逸与豪情,就已经让我心潮澎湃。李白,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的诗歌早已深入人心,但要真正理解其诗歌的精髓,却非易事。我一直觉得,好的诗集,不仅要有精美的文字,更要有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的辅助内容。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选材和编排,似乎正是如此。从书本的质感,到排版上的留白,再到那些看似不经意却信息量十足的注释,都透露出一种对文本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我期待着,通过这本诗集,我能更近距离地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举杯邀明月”的孤独,“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希望能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拨开历史的迷雾,去体味那个盛唐时代,那个洒脱不羁的诗仙,是如何用他那充满奇幻色彩的笔触,描绘出千古传颂的诗篇。
评分最近有幸收到一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唐宋八大家散文选》。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唐宋八大家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的文章,无论是在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上,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我一直以来都在尝试着阅读和理解这些古代散文大家的作品,但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对一些典故、议论的理解会比较浅显。这套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沉稳大气的封面和精良的纸张所吸引,这是一种对经典的敬意。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中详实的注释和深入浅出的导读,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章的思想精髓,领略唐宋散文的独特魅力,感受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智慧。
评分初次翻阅这套《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山谷词校注》,是被那沉甸甸的纸张和素雅的封面所吸引。我素来对宋词情有独钟,而黄庭坚的词,更是以其雄浑的气魄、奇绝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宋词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我希望能有一本能真正解读黄庭坚词魅力的书籍,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词作的背景、意境,又能细致地梳理其用典、用语,帮助我这类普通读者跨越古今的鸿沟,去体味词人那“横绝天地的豪情”。这套书的出现,仿佛正是我的期盼。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首词的校注,但仅从目录和开篇几页的疏朗排布、考究的字体,便能感受到编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古典文学的深厚敬意。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山谷词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位伟大的词人,是如何以笔为剑,挥洒出荡气回肠的篇章,又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不为人知的悲欢离合。
评分最近手头正忙着一些工作,但总忍不住时不时地拿起这本《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三苏文选》。说起来,我对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文学成就一直心怀景仰,尤其是苏轼,其文章汪洋恣肆,议论閎辩,诗词婉约豪放兼备,简直是全才。我一直想找一本能系统地梳理他们父子三人文学思想和创作脉络的书,而这套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从书的装帧设计就能看出出版方的用心,那种低调而富有文化底蕴的风格,正是这类古典名著应有的气质。虽然我还没能完全沉浸其中,但初步翻阅时,那些熟悉的篇章被一一呈现,而且据说还有详细的注释和评析,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在这些传世名篇背后,三苏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碰撞,又是如何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并最终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一作常)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评分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评分开本: 32
评分好书
评分平装本是胶订的,所以只好买精装的。印的算是清楚的,纸张也不错。据说有错字,还没在意。
评分京东的快递和包装没得说,很好
评分1923年发表“大禹是条虫”的论点。顾颉刚引《说文》的“禹,虫也,从禸,象形”及“禸,兽足蹂地也。”,疑禹本是古代神话里的动物[5]。此一论点受到刘掞藜[6]、胡堇人[7]等人的批评。1940年时,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提出禹的生日可不可考的问题。顾颉刚说:“禹是神话中的人物,有无其人尚不能定,何从考出他的生日来。不过在川西羌人住居的松、理、茂、懋、汶一带地方,他们习惯以六月六日为禹的生日的。”后来国民政府订于6月6日为工程师节,当天报纸上刊出陈立夫的一篇演说,说:“大禹治水是我国工程史上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禹的生日已由顾颉刚先生考出来了,是6月6日,所以我们就定这一天为‘工程师节’。”[8]。后来陈立夫说:“你不是说大禹是条爬虫,怎么会有生日!”顾反驳:“你只叫我考证生日,我是根据现有的资料考证出来的,我是从学术考察,不是从爬虫考察。” 鲁迅与顾颉刚曾在厦门大学同事,但在广州中山大学两人并没有共事,因顾来时鲁迅已离开。两人在厦大时已有很深矛盾。《故事新编·理水》里的“鸟头先生”这个角色,被认为就是影射顾颉刚(据《说文解字》,"顾"字从页雇声,雇是鸟名,页本义是头)。 顾氏又提出推翻信史必须具备的四项标准: (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二)、打破地域一统的观念 (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在1926年的《自序》里,顾颉刚认为他“上古史靠不住的观念”来源有四:第一是自刘知几至崔述的辨伪传统,第二是康有为为代表的清代今文经学,第三是胡适的实验主义史学方法,第四是故事传说、民间歌谣的暗示。[3]顾氏一开疑古之风,学者蜂起跟随,若将疑古学者分类,概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释古派。胡秋原则认为钱玄同是古史辨运动的关键人物,不但引导顾颉刚“把今古文的黑幕一齐揭破”,否定尧舜、否定六经、否定六经与孔子的关系、甚至否定《说文》,就是要通过“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来达到“废孔教灭道教”的目的。依据顾颉刚日记而将他与傅斯年友谊破裂的原因归于性格不同,不始于余序,此前已见于顾氏二女所著年谱和传记。被余先生认为“大致可信”的顾氏称傅斯年“旨在提高”而自己“注意普及”的解释,出于1973年的大段补记。从解放初开始,就有新一轮基于识字课本的文化普及运动兴起,而到70年代正有工农兵上大学和以工农为老师的时尚,顾氏跳不出时代局限是可以理解的。考虑到顾颉刚倡导了一生而最后主编出版的《中国历史故事小丛书》仅是由方诗铭以及顾的儿子、女学生等编写的若干20页小册,余先生应当了解,顾颉刚“普及者,非将学术浅化也”的见解只是他的一个瞑想。 余序第一节还照例引用了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这封写自欧洲、未经本人同意而发表的长信,认为傅对顾氏疑古史学方法的推崇“句句都出自肺腑”。实则关于顾、傅关系学者早有不少新论。杜正胜认为傅斯年不同意发表旧信“其中透露的信息应该相当明白”,“真实的原因恐怕是傅斯年变了”,“他回国之时,已经不再是‘疑古的傅斯年’了”。而由王汎森从傅斯年档案中发现的题为《戏论》的短篇讽刺小说草稿可知,他“针对《古史辨》最核心的方法论‘层累造成说’,极尽揶揄嘲讽之所能事”。在中山大学,傅斯年写出《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被王汎森称为“足以破解疑古思想的论述”。30年代在北平,傅斯年写出《史学方法导论》,推许王国维、陈寅恪、钱大昕、吴大澂等范例,就连非主流的钱穆也已看出“孟真与颉刚虽一时并称适之门下大弟子,但两人学术路向实有不同”。而傅斯年也亲口告诉钱穆说,顾颉刚是“中年失节”。 余先生评顾颉刚:“傅的影响笼罩了他的一生。”实际上可能恰好相反,是疑古的出现使在欧洲学习西洋理工的傅斯年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旨趣。顾颉刚从文献上疑古,傅则创立历史语言研究所,组织殷墟的考古学发掘;顾颉刚质疑古史年代“茫昧无稽”,傅则写出《夷夏东西说》,转由空间方面予以重建;顾颉刚要彻底毁灭传统史学,傅则给史学加上“史料学”的形式予以保存。这期间的顾颉刚和傅斯年恰如春秋时代的伍子胥和申包胥,伍子胥曰“我必覆楚”,而申包胥曰“我必存之”! 和没有参加五四却对五四念念不忘的顾颉刚形成反差,傅斯年参加了五四却因“是躬与其事之一人”而“从来不曾谈过五四”。直到54岁突发脑溢血去世,傅斯年对顾颉刚只有“迁怒”,并未对疑古说予以正面批评,大概亦同此心。 在顾氏一面,余先生举出文革期间顾颉刚“居然敢读‘战犯’的旧作”一例,用以说明顾氏的情谊,也不易成立。因为顾氏有博览的习惯和嗜好,文革中他不仅敢看“战犯”傅斯年的旧作,而且也看了胡适的《论学近著》、《水浒传考证》、《井田辨》、《文存》、《留学日记》,看了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直到他去世的前二年,还在翻看《说儒》、《诸子系年考辨》,并且翻看了新出版的《胡适来往书信选》。
评分山谷词还没来得及看,但是书是好书,物流比我预想的快,快递小哥服务态度真的很好,包装都会用纸箱很爱惜图书,值得称赞?
评分《山谷词校注》收录了黄庭坚存世的所有词作。本书以明毛晋汲古阁《宋六十家词·山谷词》为底本,校以宋乾道本《类编增广黄先生大全文集》所收词、《四部丛刊》影宋本《山谷琴趣外编》,以及多种明刊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