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张岱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学
  • 梦幻小说
  • 文言小说
  • 地方志
  • 笔记小说
  • 文化史
  • 民俗学
  • 文学研究
  • 古典文学
  • 陶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78754704078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432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陶庵梦忆》乃陶庵老人张岱集五十年岁月成就一梦的传世之作,字字珠玑,文笔活泼。可谓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记录晚明历史风物生活,文字情真、性灵、奇姿、壮采,是明代散文杰出的代表之一
  《陶庵梦忆》深受世人的喜爱,周作人为之作序,称其为“喜欢的一部书”。俞平伯为之作跋,称其“画匠文心两兼之”。

内容简介

  《陶庵梦忆》是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的传世名作之一,全书共8卷,所记的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世间杂事:歌馆楼台、园林池泽、戏曲声乐、奇花异木、节俗游艺等,是一幅深刻描绘晚明社会生活风貌的历史画卷。后世人赞其作品摹景记人逼真肖似,极富于画面感,读之如昔日场景再现,引人入胜。加之作者本身将自己对于亡明遗民的感怀孤愤之情倾注笔下,人事风物鲜活,跳出古典散文的范畴,而具有记录历史的意义,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84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很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敷衍了生活,却说生活辜负了自己》《生活哪有不艰难,只有熬过了才是你的》《再遥远的梦想,也抵不住傻傻地坚持》篇篇精彩!读后让内心充满了正能量。

目录

卷一
钟山 002
报恩塔 007
天台牡丹 010
金乳生草花 011
日月湖 016
金山夜戏 020
筠芝亭 022
砎园 024
葑门荷宕 026
越俗扫墓 028
奔云石 031
木犹龙 034
天砚 037
吴中绝技 039
濮仲谦雕刻 041
卷二
孔庙桧 044
孔林 048
燕子矶 051
鲁藩烟火 053
朱云崃女戏 057
绍兴琴派 060
花石纲遗石 062
焦山 065
表胜庵 068
梅花书屋 072
不二斋 073
砂罐锡注 075
沈梅冈 076
岣嵝山房 079
三世藏书 082
卷三
丝社 088
南镇祈梦 091
禊泉 094
兰雪茶 099
白洋潮 102
阳和泉 104
闵老子茶 108
龙喷池 111
朱文懿家桂 113
逍遥楼 115
天镜园 118
包涵所 120
斗鸡社 124
栖霞 125
湖心亭看雪 128
陈章侯 130
卷四
不系园 134
秦淮河房 137
兖州阅武 139
牛首山打猎 142
杨神庙台阁 144
雪精 147
严助庙 149
乳酪 153
二十四桥风月 155
世美堂灯 158
宁了 162
张氏声伎 164
方物 167
祁止祥癖 170
泰安州客店 172
卷五
范长白 176
于园 180
诸工 182
姚简叔画 183
炉峰月 186
湘湖 189
柳敬亭说书 191
樊江陈氏桔 193
治沅堂 195
虎丘中秋夜 199
麋公 202
扬州清明 203
金山竞渡 207
刘晖吉女戏 209
朱楚生 211
扬州瘦马 212
卷六
彭天锡串戏 218
目莲戏 220
甘文台炉 222
绍兴灯景 224
韵山 227
天童寺僧 231
水浒牌 233
烟雨楼 236
朱氏收藏 239
仲叔古董 241
噱社 243
鲁府松棚 245
一尺雪 247
菊海 248
曹山 250
齐景公墓花樽 252
卷七
西湖香市 256
鹿苑寺方柿 261
西湖七月半 262
及时雨 266
山艇子 270
悬杪亭 272
雷殿 273
龙山雪 275
庞公池 276
品山堂鱼宕 278
松化石 280
闰中秋 281
愚公谷 283
定海水操 286
阿育王寺舍利 288
过剑门 290
冰山记 292
卷八
龙山放灯 296
王月生 300
张东谷好酒 304
楼船 306
阮圆海戏 307
巘花阁 310
范与兰 312
蟹会 315
露兄 317
闰元宵 320
合采牌 324
瑞草溪亭 327

精彩书摘

  卷一
  钟山①
  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②,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③。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④,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⑤,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輂之不起⑥。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⑦,奉香火,舁灵谷寺⑧塔之。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陵寝定,闭外羡⑨,人不及知。所见者,门三、飨殿一、寝陵一,后山苍莽而已。壬午七月⑩,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舄轻趾。稍咳,内侍辄叱曰:“莫惊驾。”
  【注释】
  ①钟山:又名紫金山,位于今江苏南京。
  ②冉冉:渐进貌,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③龙蜕:传说中龙蜕下的皮。
  ④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 刘诚意: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功臣,曾被封为诚意伯。 徐中山:徐达(1332-1385),字天德,明朝开国功臣,曾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汤东瓯:汤和(1326-1395),字鼎臣,明朝开国功臣,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
  ⑤志公和尚: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僧人宝志(436-513),志公和尚圆寂后,梁永定公主为其修建了一座五层石塔。
  ⑥輂(jú):古代的一种运土的工具,此处名词作动词,指无法以輂运走。
  ⑦庄田:泛指田亩土地。
  ⑧舁(yú):抬的意思。灵谷寺:位于今江苏南京紫金山下。
  ⑨羡:指通往墓穴的道路。
  ⑩壬午:指崇祯十五年(1642)。
  簿:这里指担任,供职。
  中元:指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为农历七月十五日。
  舄(xì):鞋子。
  【译文】
  钟山上云雾缭绕,慢慢浮浮,云气红紫相间,人们都说这是王者的气象,龙蜕就藏在这里。明太祖朱元璋与诚意伯刘基、中山王徐达、东瓯王汤和当年勘测陵墓地点时,他们把各自选好的地点标记好,藏在袖子里。结果三个人选的地方一致,陵墓就定了下来。(他们选定之地)陵门的左边是孙权的墓地,大臣们请求把孙权的坟墓迁到别的地方去。太祖说:“孙权也是条好汉,留着他看守陵门。”等到开掘建陵的时候,才发现下面是南朝梁国志公和尚的石塔,志公和尚的真身还没有毁坏,长长的指甲在身上缠绕了好几圈,士兵们怎么抬都抬不起来。太祖亲自来以礼祭拜,许诺用金棺银椁敛葬他的骸骨,并封赐他三百六十亩田地,令人供奉香火,志公和尚的真身这才被抬到灵谷寺,安葬在塔内。如今灵谷寺有几千名僧人,一天能吃掉一个庄田生产的粮食。陵墓修建完后,封闭了外面的墓道,没人知道陵墓在什么地方。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三座陵门、一座飨殿和一座寝殿,后山也只能看到一片苍莽的林木而已。壬午年(崇祯十五年)七月,朱兆宣担任太常寺卿,中元节是祭祀之期,我到那里去观看祭祀大典。飨殿宏伟高大、庄严肃穆,暖阁距离飨殿仅三尺,用绣有黄龙的帷幔遮盖着。飨殿中间放着两把交椅,上面铺着黄锦孔雀翎的褥垫,褥垫上织着龙的正面图案,非常华丽庄重。把毛毡铺在地上,人走在上面必须脱去鞋子,放轻脚步。稍微咳嗽一声,就会被内侍官严厉地呵斥:“不要惊扰了圣驾。”
  【评点】
  钟山自古以来便是王气所在之地,古人虽然说得比较迷信,但其地理位置确实非同一般,诸葛亮赞叹“钟山龙盘,石头虎距,此帝王之宅。”朱元璋选皇陵的办法着实新鲜独特,而搬迁志公和尚的真身亦颇为传奇,这也与佛教的神秘色彩相关。飨殿的华丽庄重与仪式的肃穆严苛都体现出国家与皇族的尊严,也写出了作者作为遗民对前朝皇族的敬慕、缅怀之情。
  ……

《石语:古韵斋藏玉记》 一、 序章:玉的沉思 在尘世的喧嚣之外,有一方宁静的天地,那里珍藏着来自远古的低语,那是玉石的灵魂在诉说着它们穿越时空的旅程。本书,名为《石语:古韵斋藏玉记》,并非一本描绘琐碎生活片段的笔记,也非沉溺于个人感怀的随笔。它是一次深入玉石肌理的探索,一次对凝固在地质岁月中的时间进行聆听的尝试。在这里,每一块玉石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都蕴含着一种精神,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见证。 古韵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让人嗅到古老书卷的墨香,触摸到斑驳的青铜器皿。而“藏玉记”,则预示着一场关于珍宝的收集、鉴赏与传承的叙事。本书的主旨,便是要通过对古韵斋所珍藏的一批精选玉器的细致描摹与深入剖析,向读者展现玉石的丰富内涵,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并非在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也不是在回顾一段“忆”中的往事,而是致力于揭示那些经过亿万年地质变迁、又被巧匠之手赋予生命的故事,它们沉默地存在,等待着有心人的解读。 二、 玉之 origin:地质的韵律与文明的萌芽 玉石的诞生,是地球内部深层能量与漫长地质作用的结晶。从地壳的板块运动,到高温高压下的矿物重组,再到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每一块玉都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本书将从地质学的视角出发,为读者揭示不同种类玉石(如和田玉、翡翠、独山玉等)的形成环境、矿物成分以及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我们将追溯这些玉石的“前世”,它们是如何在地壳深处孕育,又如何通过河流、冰川等自然力量被搬运、筛选,最终沉睡在山川河谷之中,等待被人类发现。 然而,玉石的意义远不止于其物质属性。当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当文明的曙光初现,玉石便开始与人类的生存、信仰、社会秩序紧密相连。本书将深入探讨玉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早期应用,从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礼器,到商周时期的王权象征,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比德于玉”的哲学理念。我们将看到,玉石不仅仅是一种珍贵的材料,更被赋予了道德、伦理、政治等多重含义,成为中华文明早期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本书将梳理玉石在这些历史节点上的重要发现和文化意义,例如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玉琮,以及殷墟出土的玉器,展示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三、 巧匠之思:雕琢的艺术与审美的演变 玉石本身的美,是原始而纯粹的。然而,人类的智慧与巧思,赋予了玉石更深邃的生命力。本书将把目光投向那些世代传承的雕琢技艺,以及不同时代审美风格的演变。从古代粗犷而写意的雕刻,到宋代精细入微的写实,再到明清时期繁复华丽的装饰,每一件玉器的背后,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玉器雕刻的主要技法,如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等,并结合古韵斋所藏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例如,一件汉代的玉佩,其线条的流畅与神韵的把握,体现了汉代朴拙而富有张力的艺术风格;而一件清代的玉壶,其精美的纹饰与繁复的工艺,则展现了清代宫廷玉器的华丽与精致。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层面,更会探讨不同时代人们对玉石“美”的理解和追求。从古人对玉石温润、坚韧、光泽等品质的赞美,到他们赋予玉石的吉祥寓意和文化象征,我们将看到玉石的审美价值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演变的。 此外,本书还将特别关注那些在玉器制作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工具与工艺。例如,对于硬玉(如翡翠)的雕刻,需要使用特殊的金刚砂作为研磨剂,其工艺难度和对匠人技艺的要求都极高。对这些工艺的深入解读,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一件玉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精湛的技艺。 四、 价值之辨:物质、精神与时代的印记 每一件玉器,都承载着多重的价值。它既是珍贵的物质财富,又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精神载体,同时,它也打上了其所处时代的深刻烙印。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对古韵斋所藏的玉器进行价值评估与解读。 在物质价值方面,我们将从玉石的种类、质地、色泽、大小、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作为一种稀有矿产资源的价值。然而,本书更侧重于玉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将深入挖掘每一件玉器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一件龙凤纹样的玉佩,可能象征着皇权、祥瑞,或者夫妻和睦;一件十八罗汉的玉雕,则可能与佛教信仰和世俗祈愿相关。这些文化寓意的解读,将帮助读者理解玉石如何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本书也将强调玉石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角色。通过对玉器上的纹饰、造型、铭文等细节的考证,我们可以推断出其大致的年代、产地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和技术水平。例如,一些汉代玉器上出现的“汉玉”印记,或者唐代玉器上特有的胡风纹样,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古韵斋所藏的每一件玉器,都将成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一个窗口,一段历史的缩影。 五、 传承之梦:守护与复兴的愿景 在现代社会,玉石的价值正经历着重新的审视与定义。一方面,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它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玉石的收藏与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着眼于玉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将探讨古韵斋作为一家珍藏机构,在保护、研究、推广玉石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这并非是对个人“梦”的记录,而是对一种“守望”的阐述。我们将介绍一些现代的玉石鉴定技术,以及玉石保养的科学方法。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当代玉石艺术的发展,以及年轻一代匠人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所做出的探索。 《石语:古韵斋藏玉记》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对这些凝固在地质与人文历史中的“石语”进行解读,唤醒更多人对玉石文化的关注与热爱。我们期望通过本书,让读者不仅能欣赏玉石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更能理解玉石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文化精神,从而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守护与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是一种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那个有些昏黄的午后,我偶然翻开了这本《陶庵梦忆》。初见书名,便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曾在哪里瞥见过,又带着几分模糊的诗意。拿到手后,它并不像市面上许多花里胡哨的畅销书那样,有着夺人眼球的封面,而是朴素得近乎淡雅。书页微微泛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墨香,让人心生亲近。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便是那苍劲有力的字体,仿佛能穿越时空,触碰到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我并没有急于一头扎进去,而是静静地感受着这本书散发出的气息。它的分量适中,握在手中,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似乎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封面的设计也别具匠心,虽不张扬,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其背后的故事。总而言之,单从外观和手感而言,这本书就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陶庵”和“梦忆”的画面,它们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朦胧而引人遐想的意境。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便是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作者仿佛拥有着一双能够穿透表象的眼睛,将那些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捕捉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每一个人物的神态,都被赋予了生命。读着读着,我常常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鲜活的形象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种对生活点滴的敏锐捕捉,以及将之转化为生动文字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飘散的细微香气,听到远处传来的低语,甚至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起伏。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我近些年的阅读经历中是极为罕见的。作者没有刻意去渲染某种情绪,也没有故作深沉,而是用一种平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娓娓道来,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是真正的高明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像某些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是更像一位老者,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地讲述着他的过往。这种舒缓的节奏,反而给了我更多的思考空间。我可以随着作者的思绪,在不同的场景中停留,去品味其中的韵味。有时,我会因为某个意象而陷入沉思,有时,我会为某句话而会心一笑。它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对人情世故的体察和对生活本质的描绘上。这种“慢”的艺术,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让我放下了浮躁,静下心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让我收获了许多书本以外的感悟,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用“洗练”二字来形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煽情,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落在那该落的地方。这种简洁而又富有力量的表达方式,让我深深着迷。它能够用最少的笔墨,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传达最深刻的情感。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词语的选择,或者某个句子的结构而感到惊喜。这种对文字的极致运用,让我看到了汉语本身的魅力。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卖弄文字,而是让文字回归其最本质的功能——表达。这种返璞归真的写作,在我看来,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往往是不需要太多修饰的,而是能够直接触达人心的。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是令人沮丧的,而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怅惘,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深沉的情感,它不是外露的悲情,而是内敛的、温和的,如同秋日里微凉的风,轻轻拂过心田。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我倍感亲切,仿佛找到了共鸣。它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时间的流逝,思考那些曾经拥有过却又已然远去的片段。这种情感的连接,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位能够倾听你内心声音的朋友。它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只是用一种平和的方式,让你去感受,去体味,去领悟。这种情感的共鸣,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

评分

活动期间扫了一堆平时不太舍得买的书

评分

还没开始看,但应该不错

评分

书是正版,印刷清晰,纸质也不错,搞活动的时候买的,超级实惠,给个好评!

评分

注释、翻译、点评齐全。不足的是没有对文章写作特点进行评议。

评分

内容不错,书出版社不咋地。不值这些钱。

评分

好評。

评分

质量非常好。。。。

评分

很好的书,朋友很喜欢值得大家看看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