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唐律疏议·佐治药言

李敖精编:唐律疏议·佐治药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唐律疏议
  • 李敖
  • 古代法律
  • 药学
  • 历史
  • 文化
  • 典籍
  • 佐治药言
  • 明清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3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366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0”选录了《睡虎地秦墓竹简》、长孙无忌的《唐律疏议》、汪辉祖的《佐治药言》等。《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朝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古、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佐治药言》是汪辉祖做州县幕友时期的吏治笔记,是了解清朝中期基层司法活动和当时的法律概况的重要史料。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睡虎地秦墓竹简

导读 / 002

凡例 / 003

编年记 / 005

语书 / 016

秦律十八种 / 024

田律 / 025

厩苑律 / 031

仓律 / 036

金布律 / 055

关市 / 068

工律 / 070

工人程 / 074

均工 / 077

徭律 / 079

司空 / 083

军爵律 / 095

置吏律 / 097

效 / 100

传食律 / 106

行书 / 109

内史杂 / 111

尉杂 / 117

属邦 / 119

效律 / 120

秦律杂抄 / 134

法律答问 / 155

封诊式 / 248

治狱 / 249

讯狱 / 249

有鞫 / 251

封守 / 252

覆 / 253

盗自告 / 254

□捕 / 255

□□ / 256

盗马 / 256

争牛 / 258

群盗 / 258

夺首 / 260

□□ / 261

告臣 / 262

黥妾 / 264

(迁)子 / 265

告子 / 266

(疠) / 267

贼死 / 268

经死 / 270

穴盗 / 273

出子 / 276

毒言 / 278

奸 / 279

亡自出 / 280

为吏之道 / 282

唐律疏议

导读 / 298

卷第一 / 299

名例一 / 299

卷第二 / 323

名例二 / 323

卷第三 / 339

名例三 / 339

卷第四 / 356

名例四 / 356

卷第五 / 371

名例五 / 371

卷第六 / 387

名例六 / 387

佐治药言

导读 / 406

自序 / 407

尽心 / 409

尽言 / 409

不合则去 / 410

得失有数 / 410

虚心 / 411

立品 / 411

素位 / 411

立心要正 / 412

自处宜洁 / 412

俭用 / 412

范家 / 413

检点书吏 / 413

省事 / 414

词讼速结 / 414

息讼 / 415

求生 / 415

慎初报 / 416

命案察情形 / 416

盗案慎株累 / 417

严治地棍 / 417

读律 / 417

读书 / 418

妇女不可轻唤 / 419

差禀拒捕宜察 / 420

须为犯人着想 / 420

勿轻引成案 / 421

访案而慎 / 421

勤事 / 421

须示民以信 / 422

勿轻出告示 / 422

慎交 / 423

勿攀援 / 423

办事勿分畛域 / 423

勿轻令人习幕 / 424

须体俗情 / 425

戒已甚 / 425

公事不宜迁就 / 425

勿过受主人情 / 426

去馆日勿使有指摘 / 426

就馆宜慎 / 427

周礼

导读 / 430

序官 / 431

大宰 / 434

小宰 / 443

宰夫 / 445

大府 / 447

大司徒 / 449

小司徒 / 457

乡大夫 / 461

比长 / 464

载师 / 466

师氏 / 469

司市 / 471

泉府 / 474

遂?人 / 476

大宗伯 / 479

大司乐 / 485

大司马 / 490

职方氏 / 498

大司寇 / 504

小司寇 / 508

大行人 / 512

考工记叙官 / 518


精彩书摘

尽心

士人不得以身出治,而佐人为治,势非得已。然岁修所入,实分官俸,亦在官之禄也。食人之食而谋之不忠,天岂有以福之?且官与幕客非尽乡里之戚、非有亲故之欢,厚廪而宾礼之,什伯于乡里亲故,谓职守之所系,倚为左右手也。而视其主人之休戚,漠然无所与于其心,纵无天谴,其免人谪乎?故佐治以尽心为本。

尽言

尽心云者,非徇主人之意而左右之也。凡居官者,其至亲骨肉未必尽明事理,而傔仆胥吏类皆颐指气使,无论利害所关。若辈不能进言,即有效忠者,或能言之,而人微言轻,必不能动其倾听。甚且逢彼之怒,谴责随之,惟幕友居宾师之分,其事之委折既了然于心,复礼与相抗,可以剀切陈词,能辨论明确,自有导源回澜之力。故必尽心之欲言,而后为能尽其心。

不合则去

嗟乎!尽言二字,盖难言之。公事公言,其可以理争者,言犹易尽,彼方欲济其私,而吾持之以公,鲜有不龃龉者。故委蛇从事之人动曰:匠作主人模,或且从而利导之;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嗟乎!是何言哉!颠而不持,焉用彼相,利虽足以惑人,非甚愚暗,岂尽迷于局中?果能据理斟情,反覆于事之当然及所以然之故,抉利害而强诤之,未有不悚然悟者。且宾之与主,非有势分之临也。合则留,吾固无负于人,不合则去,吾自无疚于己。如争之以去就,而彼终不悟,是诚不可与为善者也,吾又何所爱焉?故欲尽言,非易退不可。

得失有数

或曰:寒士以砚为田,朝得一主人焉,以言而去;暮得一主人焉,又以言而去,将安所得为之主人者?呜呼!是又见小者之论也。幕客因人为事,无功业可见,言行则道行,惟以主人之贤否为贤否。主人不贤,则受治者无不受累。夫官之禄,民之脂膏,而幕之脩出于官禄,吾恋一馆而坐视官之虐民,忍乎?不忍!且当世固不乏贤吏矣,诚能卓然自立,声望日著,不善者之所恶,正善者之所好也,故恋栈者或且穷途偃蹇,而守正者非不到处逢迎。

虚心

必行其言者,弊或流于自是,则又不可。宾主之义全,以公事为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况幕之智,非必定贤于官也。特官为利害所拘,不免摇于当局,幕则论理而不论势,可以不惑耳。然隔壁听声,或不如当场辨色,亦有官胜于幕者。惟是之从,原于声价无损,意在坚持,间亦偾事。故士之伸于知己者,尤不可以不虚心。

立品

信而后谏,惟友亦然。欲主人之必用吾言,必先使主人之不疑吾行,为主人忠谋,大要顾名而不计利。凡与主人相依及效用于主人者,率惟利是视,不得遂其所欲,往往易为媒蘖。其势既孤,其间易生,稍不自检,毁谤从之。故欲行吾志者,不可不立品。

素位

幕客以力自食。名为佣书,日夕区画,皆吏胥之事。而官声之美恶系焉,民生之利害资焉,非与官民俱有宿缘,必不可久居此席者。自视不可过高,高则气质用事,亦不可过卑,卑则休戚无关。

立心要正

谚云:官断十条路,幕之制事亦如之。操三寸管,臆端官事,得失半焉,所争者公私之别而已,公则无心之过,终为舆论所宽,私则循理之狱,亦为天谴所及,故立心不可不正。

自处宜洁

正心之学,先在洁守。守之不慎,心乃以偏。吾辈从事于幕者,类皆章句之儒,为童子师,岁脩不过数十金,幕脩所入,或数倍焉,或数十倍焉,未有不给于用者。且官有应酬之费,而幕无需索之人,犹待他求,夫何为者。昔有为余说项者,曰:“此君操守可信。”余闻之怫然。客曰:“是知君语也,夫何尤?”余应之曰:“今有为淑女执柯,而称其不淫,可乎?”客大笑而去。

俭用

古也有志,俭以养廉。吾辈游幕之士,家果素封,必不忍去父母离妻子。寄人篱下,卖文之钱,事畜资焉。或乃强效豪华,任情挥霍,炫裘马,美行胜,已失寒士本色,甚且嬖优童,狎娼妓,一之费,赏亦数金,分其余赀,以供家用,嗷嗷待哺,置若罔闻。当其得意之时,业为识者所鄙,或一朝失馆,典质不足,继以称贷,负累既重,受恩渐多,得馆之后,情牵势绊,欲洁其守,终难自主,习与性成,身败名裂。故吾辈丧检,非尽本怀,欲葆吾真,先宜崇检。

范家

身之不俭,断不能范家。家之不俭,必至于累身。寒士课徒者,数月之脩少止数金,多亦不过数十金,家之人,目击其艰,是以节啬。相佐游幕之士,月脩或至数十金,积数月寄归,则为数较多,家之人以其得之易也,其初不甚爱惜,其后或至浪费。得馆仅足以济失馆,必至于亏,谚所谓搁笔穷也。故必使家之人皆知来处不易,而后可以相率于俭,彼不自爱者,其来更易,故其耗更速,非惟人事,盖有天道矣。

检点书吏

衙门必有六房书吏,刑名掌在刑书,钱谷掌在户。书非无谙习之人,而惟幕友是倚者。幕友之为道,所以佐官而检吏也。谚云,清官难逃猾吏手,盖官统群吏,而群吏各以其精力,相与乘官之隙。官之为事甚繁,势不能一一而察之,唯幕友则各有专司,可以察吏之弊,吏无禄入其有,相循陋习,资以为生者,原不必过为搜剔,若舞弊累人之事,断不可不杜其源。总之幕之与吏,择术悬殊,吏乐百姓之扰,而后得借以为利,幕乐百姓之和,而后能安于无事,无端。而吏献一策,事若有益于民,其说往往甚正,不为彻底熟筹,轻听率行,百姓必受累无已。故约束书吏,是幕友第一要事。

省事

谚云: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非谓官之必贪,吏之必墨也。一词准理,差役到家,则有馔赠之资;探信入城,则有舟车之费;及示审有期,而讼师词证以及关切之亲朋相率而前,无不取给于具呈之人;或审期更换,则费将重出,其他差房,陋规名目不一。谚云:“在山靠山,在水靠水。”有官法之所不能禁者,索诈之赃,又无论已。余尝谓作幕者,于斩绞流徒重罪,无不加意检点。其累人造孽多在词讼,如乡民有田十亩,夫耕妇织可给数口,一讼之累,费钱三千文,便须假子钱以济,不二年,必至鬻田。鬻一亩则少一亩之入。辗转借售,不七八年,而无以为生,其贫在七八年之后,而致贫之故,实在准词之初。故事非急切,宜批示开导,不宜传讯差提;人非紧要,宜随时省释,不宜信手牵连;被告多人,何妨摘唤千证,分列自可摘芟。少唤一人,即少累一人,谚云:“堂上一点硃,民间千点血。”下笔时多费一刻之心,涉讼者已受无穷之惠。故幕中之存心,以省事为上。

词讼速结

听讼,是主人之事,非幕友所能专主,而权事理之缓急,计道里之远近,催差集审,则幕友之责也。示审之期最须斟酌,宜量主人之才具,使之宽然有余,则不至畏难自沮。既示有审期,两造已集,断不宜临期更改,万一届期,别有他事,他事一了,即完此事,所以逾期之故,亦必晓然,使人其知。若无故更改,则两造守候一日多一日费用,荡财旷事,民怨必腾。与其准而不审,无若郑重于准理之时。与其示而改期,无若郑重于示期之始。昔有犯妇拟凌迟之罪,久禁囹圄,问狱卒曰:“何以至今不剐?剐了便好回去养蚕。”语虽恶谑,盖极言拖延之甚于剐也。故便民之事,莫如听讼速结。

息讼

词讼之应审者,什无四五。其里邻口角,骨肉参商,细故不过一时竞气,冒昧启讼,否则有不肖之人,从中播弄,果能审理,乎情明切,譬晓其人,类能悔悟,皆可随时消释,闲有准理,后亲邻调处,吁请息销者,两造既归辑睦,官府当予矜全,可息便息,宁人之道,断不可执持成见,必使终讼,伤闾党之和,以饱差房之欲。

求生

求生二字,崇公仁心曲传于文忠公之笔,实千古法家要诀。法在必死,国有常刑,原非幕友所敢曲纵,其介可轻可重之间者,所争止在片语,而出入甚关重大,此处非设身处地,诚求不可,诚求反覆。必有一线生机,可以借手。余治刑名,佐吏,凡二十六年,入于死者,六人而已。仁和则莫氏之因奸而谋杀亲夫者,钱塘则郑氏之谋杀一家非死罪二人者,起意及同谋,加功二人,平湖则犯窃而故杀其妻者,有毛氏一人窃盗,临时行强而拒,杀事主者,有唐氏一人,其他无入情实者,皆于初报时与居停,再三审慎,是以秋审之后,俱得邀恩缓减,是知生固未尝不可求也。

慎初报

狱贵初情,县中初报,最关紧要,驳诘之繁,累官累民,皆初报不慎之故。初报以简明为上,情节之无与罪名者,人证之无关出入者,皆宜详审节删。多一情节,则多一疑窦,多一人证,则多一拖累,何可不慎?办案之法,不唯入罪宜慎,即出罪亦甚不易。如其人应抵,而故为出之,即死者含冤。向尝闻乡会试场,坐号之内,往往鬼物凭焉。余每欲出人罪,必反覆案情,设令死者于坐号相质,有词以对,始下笔办详,否则不敢草草动笔。二十余年来,可质鬼神者,此心如一日也。

命案察情形

命案出入,全在情形。情者起衅之由,形者争殴之状。衅由曲直,秋审时之为情实,为缓决,为可矜,区以别焉。争殴时所持之具,与所伤之处,可以定有心无心之分。有心者为故杀,必干情实;无心者为斗杀,可归缓决。且殴状不明,则狱情易混,此是出入最要关键,审办时,必须令忤作与凶手,照供比试,所叙详供,宛然有一争殴之状,凿凿在目,方无游移干驳之患。

盗案慎株累

赃真则盗确,窃贼亦然。正盗正窃,罪无可宽。所尤当慎者,在指扳之人与买寄赃物之家,往往择殷而噬,借端贻累。指扳之人,固须质审,其并无实据者,亦可摘释,至不知情而买寄赃物,律本无罪,但不得不据供查吊。向尝不差捕役,止令地保传谕,檄内注明有则交保,不须投案,无则呈剖,不许带审,亦从无匿赃不缴,自千差提者,此亦保全善类之一法。盖一经差提,不唯多费,且窃盗拖累,几为乡里之所不齿。以无辜之良民,与盗贼庭质,非贤吏之所忍也。

严治地棍

吏治以安良为本,而安良莫要于去暴。里有地棍,比户为之不宁,讹借不遂,则造端讦告。其尤甚者,莫如首赌首娼,事本无凭,可以将宿嫌之家一网打尽,无论冤未即雪,即至审诬而破家荡产相随属矣。惟专处原告,不提被呈,则善良庶有赖焉。惟是若辈倚胥吏为牙爪,胥吏倚若辈为腹心,非贤主人相信有素,上水之船,未易以百丈牵矣。

读律

幕客佐吏,全在明习律例。律之为书,各条具有精蕴。仁至义尽,解悟不易,非就其同异之处,融会贯通,鲜不失之毫厘,去之千里。夫幕客之用律,犹秀才之用四子书也。四子书解误,其害止于考列下等;律文解误,其害乃至延及生灵。昔有友人,办因奸拐逃之案,意在开脱奸夫,谓是奸妇在逃改嫁,并非因奸而拐。后以妇人背夫自嫁,罪干缳首,驳诘平反,大费周折。是欲宽奸夫之遣,而几入奸妇于死所,谓知其一不知其二也。故神明律意者,在能避律,而不仅在引律。如能引律而已,则悬律一条以比附人罪一刑,胥足矣,何借幕为。

读书

学古入官,非可责之幕友也。然幕友佐官为治,实与主人有议论参互之任,遇疑难大事,有必须引经以断者,非读书不可。向在秀水时,有陶氏某以长房独子,出继叔父。生五子,而长子故绝,例得以次子之子为后。其三子谋以己子后,其伯兄因乘父故,伪托遗命,令仲子归嗣本生。袒次房者,谓以孙祢祖,礼难归继。袒三房者谓本生有子而无后,于情不顺,归继之说未为不可。荐绅先生纷如聚讼,上台檄下,县议,余亦无能执中。长夜求索,忽记《礼经》殇与无后者,祔食于祖之文,爰佐令君持议,谓祢祖之论必不可行。陶某既出继叔后,断难以子归继本宗,本宗有子而绝,情有难安,请以其主祔食,伊父听陶某子孙奉祀,大为上台所赏。后在乌程有冯氏子,因本宗无可序继,自抚姑孙为后,及其卒也,同姓不宗之冯氏出而争继,太守允焉。余佐令君持议,据宋儒陈氏《北溪字义》系重同宗同姓,不宗即与异姓无殊之说,绝其争端。向非旁通典籍,几何不坐困耶?每见幕中公暇,往往饮酒围棋,闲谈送日,或以稗官小说消遣自娱。究之无益身心,无关世务,何若屏除一切,读有用之书,以之制事,所裨岂浅鲜哉。

妇女不可轻唤

提人不可不慎,固已事涉妇女,尤宜详审,非万不得已,断断不宜轻传对簿。妇人犯罪则坐男夫,具词则用抱告,律意何等谨严,何等矜恤。盖幽娴之女,全其颜面,即以保其贞操;而妒悍之妇,存其廉耻,亦可杜其泼横。吾师孙景溪先生讳尔周,言令吴桥时,所延刑名幕客叶某者,才士也,一夕方饮酒,偃仆于地,涎沫横流,气不绝如缕,历二时而甦。次日斋沐闭户,书黄纸疏,亲赴城隍庙拜毁,回署后,眠食若平常,越六日又如前偃仆,良久复起,则请迁居外寓。询其故,曰:吾八年前馆山东馆陶,有士人告恶少子调其妇者,当核稿时,欲属居停,专惩恶少子,不必提妇对质。友人谢某云,此妇当有姿首,盍寓目焉。余以法合,到官遂唤之,已而妇投缳死,恶少子亦坐法死。今恶少子控于冥府,谓妇不死,则渠无死法,而妇之死实由内幕之传唤。馆陶城隍神关提质理,昨具疏申剖,谓妇被恶少子所调,法合到官,且唤妇之说,起于谢某。城隍神批准关覆,是以数日幸得无恙,顷又奉提,谓妇被调之后,夫已告官,原无意于死,及官传质审,始忿激捐生。而传质之意,在窥其色,非理其冤。念虽起于谢某,笔实主于叶某。谢已摄至,叶不容宽。余必不免矣。遂为之移寓于外,越夕而殒。夫以法所应传之妇起念不端尚不能幸逃阴谴,况法之可以不传者乎?

差禀拒捕宜察



历史回响,智慧之光:中国古代法律与政治的深刻剖析 本书并非一部浅显的史料堆砌,亦非空泛的理论说教。它是一次对中国古代两大重要文献——《唐律疏议》与《佐治药言》——的深度精编与时代解读。通过对这两部著作的精心筛选、提炼与梳理,本书旨在揭示隐藏在字里行间之下的历史脉络、政治智慧与社会秩序的构建逻辑。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体察中华文明在法律与政治运作上的独特轨迹,以及那些穿越千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的洞见。 一、 《唐律疏议》:制度之基,秩序之魂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一部法典,它不仅是唐代社会运转的基石,更是后世历代王朝立法的重要参照。本书精编部分,将重点呈现《唐律疏议》的核心精髓,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其立法理念的先进性、制度设计的严谨性以及人文关怀的温度。 法治精神的奠基与发展: 我们将深入剖析《唐律疏议》的“疏议”部分,即对律文的解释与阐述。这部分内容充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在制定法律时,并非仅仅停留在命令与惩罚层面,而是注重法律的合理性、适用性以及社会教化功能。精编内容将特别关注那些体现“亲亲”、“仁政”、“中庸”等儒家思想对法律条文的影响,展现法律如何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融入了道德伦理的考量。例如,关于“五服”之内亲属的犯罪处理,对“官当”、“情有可隐”的规定,都反映了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机器,而是与人伦道德紧密相连。 罪刑法定与人权保障的萌芽: 《唐律疏议》在立法上,已经初步显露出罪刑法定的原则,即“法有明文,然后处刑”。本书将梳理那些明确规定犯罪构成要件、量刑标准以及程序保障的律文,例如关于“十恶”之罪的明确界定,关于不同等级官员犯罪的区分处理,以及对侦查、审讯、定罪等环节的程序性规定。虽然与现代意义上的人权保障尚有距离,但《唐律疏议》在古代法律体系中,已然为限制公权力、保障基本人身权利(如免受酷刑、不得随意定罪)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编内容会突出展示这些闪耀着早期人权意识的光辉条文。 国家治理的智慧与社会结构的投影: 《唐律疏议》的条文内容,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唐代社会各个层面的运作逻辑。从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到地方基层管理,从经济活动到民间习俗,无不被法律所规制。本书的精编将特别侧重于那些能够揭示国家如何通过法律来维系统治、管理社会、调和矛盾的条文。例如,关于土地、赋税、徭役的规定,反映了经济基础对社会秩序的支撑;关于婚姻、家庭、继承的规定,则体现了社会伦理对个体行为的约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唐代国家治理的宏观框架以及其精细化的管理手段。 法律的时代局限与超越: 任何法律都带有其时代的烙印。《唐律疏议》虽臻于成熟,但其在等级观念、政治权力高于一切等方面,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书在精编的同时,也会适度点拨这些局限,并分析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唐律疏议》在制度创新、法理思辨以及对社会秩序构建的深刻理解上,所展现出的超越时代的智慧。其对法律条文的逻辑性、完整性以及解释的严谨性,至今仍值得借鉴。 二、 《佐治药言》:庙堂之策,政治之镜 《佐治药言》则是另一部性质截然不同的文献,它更侧重于国家治理的方略、政治运行的经验以及对统治者施政的劝诫。它并非法律条文的汇编,而是关于如何“佐治”——辅助君王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结晶。本书的精编部分,将聚焦于《佐治药言》中那些闪烁着实用主义政治智慧、具有战略高度的论述,以及对君臣关系、国家安全、民生福祉等关键问题的深刻洞察。 君臣关系的艺术与艺术品: 《佐治药言》对于君臣之间的互动模式、君王的决策艺术、臣子的辅佐之道有着深入的探讨。本书将选取那些关于如何“纳谏”、“用人”、“制衡”的精彩篇章,揭示古代政治中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忠君愚臣的宣传,更是对如何在权力结构中保持清醒、实现有效沟通与协作的经验总结。例如,关于君王如何识别忠奸、臣子如何进谏而不触怒君王、如何平衡不同派系的利益等论述,都充满了值得玩味的政治智慧。 国家安全的战略考量与风险预警: 治国之道,安全为先。《佐治药言》中蕴含着大量关于国家安全、边防巩固、外交策略的论述。本书将精选那些关于如何识别潜在威胁、如何进行危机管理、如何平衡对外关系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的章节。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国家战略的视角,理解古代统治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影响国家命运的决策。 民生至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平衡术: 任何长治久安的政治,都离不开民生的根本。《佐治药言》中对于农业生产、赋税制度、水利兴修、救灾恤民等民生议题的关注,是本书精编的另一重要视角。我们将重点呈现那些强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论调,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救济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提升民众福祉的策略。这部分内容,将展现古代政治家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深刻理解。 治国理政的经验之谈与教训借鉴: 《佐治药言》的价值在于其经验性与实践性。它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源于历史的实践与教训。本书将提炼出那些关于前车之鉴、兴衰之道、治国易事与难事等论述,为读者提供一种反思历史、借鉴经验的视角。这些经验之谈,对于理解古代政治的复杂性、认识人性的弱点,以及思考当代治理的挑战,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三、 精编与启示: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镜鉴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唐律疏议》和《佐治药言》的内容并置,而是通过“精编”的手段,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并在现代视角下进行解读,以期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法律与政治的互动: 《唐律疏议》代表了制度的“硬约束”,而《佐治药言》则提供了治理的“软智慧”。本书的精编将重点展示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如何与政治决策相互影响、相互支撑。法律是政治意志的体现,而政治的实践又反过来影响着法律的修订与完善。理解这种互动关系,是理解古代国家运作的关键。 秩序的构建与维护: 两部文献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主题:如何构建与维护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法律提供了底层的规则与保障,政治智慧则指导着统治者如何灵活运用权力,实现社会和谐。本书将梳理两者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异同与互补,揭示古代中国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与挑战时,所采取的综合性治理策略。 历史的智慧在当下的价值: 尽管时代变迁,但人性的某些根本需求与困境并无太大改变。从《唐律疏议》中对公正、秩序的追求,到《佐治药言》中对智慧、远见的呼唤,都蕴含着穿越时空的启示。本书的精编并非为了复古,而是为了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智慧,以更深刻地理解当下的社会治理、法律实践与政治生态。它希望通过对古代精粹的重温,能够激发读者对当前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中华文明独特智慧的自豪与传承。 本书致力于以一种严谨而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法律与政治的智慧殿堂。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响,一次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一次在现实中找寻启示的深刻探索。希望通过这份精编,能够勾勒出一幅更为清晰、更为深刻的古代中国社会图景,并为当下的我们提供一份来自历史深处的智慧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韵味。虽然内容是严谨的学术探讨,但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偶尔会流露出一种古典的、近乎散文化的笔调,使得那些原本枯燥的法制条文读起来并不费劲。我特别喜欢那些被精妙组织起来的句子,它们既有逻辑的力量,又不失文字的美感。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古代法律思想的精髓。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为了追求客观性而牺牲了可读性,反而是将知识的准确性与表达的艺术性做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读完一个章节后,常常会有一种被优美文字包裹的满足感,这种体验在严肃的史学或法学著作中是比较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构建的“对话场”。作者似乎从未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位置,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历史上的智者进行切磋。这种谦逊的态度,使得即便是对于一些我原本持保留意见的观点,我也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审视。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论断与当下社会治理的关联性。这种引发深度反思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强迫我走出自己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时间固化了的观念。可以说,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与可能的突破口,极大地拓宽了我思考的维度和深度。

评分

我最关注的还是作者的叙事脉络和思想的穿透力。虽然我接触过不少对古代制度进行解读的著作,但这本书在梳理复杂法律条文背后的政治哲学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逻辑清晰度。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带着你穿梭在层层叠叠的律令迷宫中,每一步都为你指出关键的节点和背后的意图。特别是它对“情理兼顾”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的剖析,让我对古代法律体系中人情与法条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对制度的深刻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历史文献中提炼核心价值的能力。它不是简单地复述法条,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原本冰冷的文字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知识密度,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它没有一句废话,信息量大到需要我时不时地停下来消化吸收。我感觉作者在选材和裁剪时,做了极其严格的筛选,确保呈现给读者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核心洞见。我曾尝试快速浏览一遍,结果发现那样做简直是对这部作品的亵渎——因为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似乎蕴含着特定的指向性。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耐心和专注力,但同时,它给予的回报也是成倍增长的。这本书更像是为那些愿意付出努力的求知者准备的宝藏,它不会轻易地将秘密和盘托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述,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和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得非常考究,封面采用了复古的深色调,那种沉淀了历史感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用心,微微泛黄的米白,字迹清晰锐利,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处理,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在需要深入钻研的地方提供了足够的支撑。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那种仪式感是很多现代书籍难以给予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献应有的敬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已经超越了工具书的范畴,成了一种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我对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力道表示由衷的赞叹,毕竟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能沉下心来打磨一部作品的实体呈现,实属不易。

评分

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

非常好的的作品,看到有朋友上的推荐

评分

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靠谱。速度也很快。

评分

名家明言。。。。。。。。

评分

下次买书还上京东。

评分

李敖作品,天津古籍出版的正品书,盛世危言更是那个时代佳作

评分

天津古籍出版的这套图书,质量不错,促销购买,值!!!!!

评分

商品质量非常好,快递服务也很好,两天就收到货物了,非常满意。

评分

名家明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