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和《大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重要文献。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千百年来,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这些经典,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第一卷 论语
学而篇第一… …………………………………………………………………7
为政篇第二… ………………………………………………………………21
八佾篇第三… ………………………………………………………………40
里仁篇第四… ………………………………………………………………60
公冶长篇第五… ……………………………………………………………75
雍也篇第六… ………………………………………………………………93
述而篇第七… ………………………………………………………………112
泰伯篇第八… ………………………………………………………………134
子罕篇第九… ………………………………………………………………148
乡党篇第十… ………………………………………………………………167
先进篇第十一… ……………………………………………………………184
颜渊篇第十二… ……………………………………………………………201
子路篇第十三… ……………………………………………………………218
宪问篇第十四… ……………………………………………………………236
卫灵公篇第十五… …………………………………………………………264
季氏篇第十六… ……………………………………………………………285
阳货篇第十七… ……………………………………………………………296
微子篇第十八… …………………………………………………………… 313
子张篇第十九… …………………………………………………………… 325
尧曰篇第二十… …………………………………………………………… 341
第二卷 中庸
第三卷 大学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两千多年间,只有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此书共20 篇,492 章,总约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
何以书名《论语》,诸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是“论纂”,“语”是“语言”,因此,“论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各篇都以每篇开始的两字或三字为篇名。如第一篇的第一章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首句,于是第一篇便定名为“学而篇”;第二十篇以“尧曰”开头,因此第二十篇便称为“尧曰篇”。《论语》的编纂,约始于春秋末年,而成书于战国初年。
《论语》
作者 孔门弟子时代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内容 孔门言行录
为最早的语录体书籍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全书共20 篇492 章,一万余字。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辑录。
《论语》一书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他与弟子们的对话,这应该是孔门弟子在孔子生前就开始了记录。孔子逝世以后,弟子们继续追忆编纂成书。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谈话的约有444章。记录孔门弟子之间相互言论的有48章。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对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至于最后由谁来最终编撰在一起的,已经无可考证了。最后编订应在战国初期。今天的《论语》版本,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郑玄根据几个古本作的《论语注》。今注本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第一卷 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历史上对孔子的生卒年月一直争论不休,但意见相差也不过一两年。大多学者认为是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享年73 岁。
孔子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灭殷商后,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祖先便是宋国的宗室。后来家世衰微,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鄹地( 今山东曲阜县境内) 的地方长官,在孔子3 岁那年就去世了。孔子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他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社会。
30 岁前后,孔子开始收徒讲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50 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 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 主管司法),但时间不长,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此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陈、蔡等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尊重人爱护人的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68 岁,孔子又返回鲁国,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化的工作。中华上古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流传下来、普及开来,前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光辉永远不会熄灭。《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与人的各个方面,有人誉之为“东方的圣经”,并不为过。《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的根本含义则是“仁者爱人”。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由此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仁”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讲到“仁”109 次,讲到“礼”75 次。孔子认为有了“仁”的本质还要通过“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守。
……
《论语》《中庸》《大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辑定“四书”中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中庸》原是《礼记》中重要的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大学》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中庸》和《大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千百年来,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这些经典,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
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其“彩绘”的宣传去的,原本担心内容深度会被图画稀释,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彩绘不仅是装饰,更像是辅助理解的视觉化工具。例如,书中对“格物致知”的阐释,配上了一幅描绘古代士人观察自然景物的图景,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记忆效率。对于正在学习的年轻人,或者希望向下一代介绍国学思想的人来说,这种多感官的刺激无疑比枯燥的文字更有吸引力。它成功地让沉睡千年的智慧,以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被它详尽的注释和翻译所吸引。我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古代典籍的白文版本,常常因为文言的晦涩而感到力不从心,读起来非常吃力。然而,这本书的“全注全译全解”做到了真正的深入浅出。每一个难懂的词句,都有清晰的现代汉语释义,并且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有着极其细致的阐发,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思想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在解析《中庸》中关于“诚”的论述时,译者似乎完全理解了当代读者的困惑,用现代的语言模型进行了精准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体会到了古人深邃的思辨逻辑。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特别欣赏这部作品在“解”这一部分所下的功夫。许多版本的解读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这本书显然超越了单纯的训诂工作。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将《论语》、《中庸》、《大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例如,它探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并结合了诸多史实案例进行印证,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有强大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构建完整的儒家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让我明白这些经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哲学体系,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它采用了对开本的设计,使得注释和原文的对照阅读非常舒适,减少了频繁翻页的困扰。字体的选择也兼顾了易读性和典雅感,不会过于纤细以至于伤眼。此外,我注意到编者在引用其他相关典籍或学者的观点时,都做了清晰的标注,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译注者的专业性深信不疑。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出版实践,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儒家三经的权威文本,更以一种极具诚意和创新精神的方式,鼓励着我们去亲近和践行这些伟大的人文精神。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耐心细致的良师益友,陪伴我探索先贤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彩绘的插图细腻而富有古韵,初次翻阅时,仿佛就被带入了一个古典的意境之中。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那些深奥的哲理,但仅仅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画,就觉得物超所值了。尤其是对《论语》中一些场景的描绘,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古代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出版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致敬。对于那些希望以更直观、更具美感的方式接触儒家经典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容易静下心来,沉浸在先贤的智慧之中。
评分一般般
评分一般般
评分非常好非常完美~
评分还可以,书是正版,孩子在看,纸张不错。优惠少了点。
评分关注很久了 终于到手了 一样不错
评分经典
评分书不错,家人很喜欢!没事看看书,陶冶情操!
评分搞活动下单的,等了一天发现活动更优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