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庸·大学(彩绘全注全译全解)

论语·中庸·大学(彩绘全注全译全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履,文若愚 编
图书标签:
  • 儒家经典
  • 国学
  • 论语
  • 中庸
  • 大学
  • 四书
  • 彩绘
  • 注译
  • 传统文化
  • 先贤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65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3888
品牌:金铁图书(JINTIE BOOK)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论语》《中庸》和《大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重要文献。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千百年来,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这些经典,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卷 论语

学而篇第一… …………………………………………………………………7

为政篇第二… ………………………………………………………………21

八佾篇第三… ………………………………………………………………40

里仁篇第四… ………………………………………………………………60

公冶长篇第五… ……………………………………………………………75

雍也篇第六… ………………………………………………………………93

述而篇第七… ………………………………………………………………112

泰伯篇第八… ………………………………………………………………134

子罕篇第九… ………………………………………………………………148

乡党篇第十… ………………………………………………………………167

先进篇第十一… ……………………………………………………………184

颜渊篇第十二… ……………………………………………………………201

子路篇第十三… ……………………………………………………………218

宪问篇第十四… ……………………………………………………………236

卫灵公篇第十五… …………………………………………………………264

季氏篇第十六… ……………………………………………………………285

阳货篇第十七… ……………………………………………………………296

微子篇第十八… …………………………………………………………… 313

子张篇第十九… …………………………………………………………… 325

尧曰篇第二十… …………………………………………………………… 341

第二卷 中庸

第三卷 大学

精彩书摘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两千多年间,只有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此书共20 篇,492 章,总约一万余字。这些文字,是我们今天研究孔子思想最宝贵的材料。

  何以书名《论语》,诸家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论”是“论纂”,“语”是“语言”,因此,“论语”就是把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论纂”起来的意思。《论语》各篇都以每篇开始的两字或三字为篇名。如第一篇的第一章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首句,于是第一篇便定名为“学而篇”;第二十篇以“尧曰”开头,因此第二十篇便称为“尧曰篇”。《论语》的编纂,约始于春秋末年,而成书于战国初年。

  《论语》

  作者 孔门弟子时代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

  内容 孔门言行录

  为最早的语录体书籍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典籍,全书共20 篇492 章,一万余字。一般认为,《论语》是由孔子弟子所辑录。

  《论语》一书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他与弟子们的对话,这应该是孔门弟子在孔子生前就开始了记录。孔子逝世以后,弟子们继续追忆编纂成书。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谈话的约有444章。记录孔门弟子之间相互言论的有48章。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对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至于最后由谁来最终编撰在一起的,已经无可考证了。最后编订应在战国初期。今天的《论语》版本,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郑玄根据几个古本作的《论语注》。今注本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第一卷 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 人。历史上对孔子的生卒年月一直争论不休,但意见相差也不过一两年。大多学者认为是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 年),享年73 岁。

  孔子是殷商的苗裔。周武王灭殷商后,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祖先便是宋国的宗室。后来家世衰微,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做过鲁国鄹地( 今山东曲阜县境内) 的地方长官,在孔子3 岁那年就去世了。孔子从小与寡母相依为命。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 他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社会。

  30 岁前后,孔子开始收徒讲学,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养了“贤人七十,弟子三千”。50 岁时,孔子在鲁国做官,先后做过中都宰( 中都的长官)、司空和大司寇( 主管司法),但时间不长,终因鲁国的动乱而离开了鲁国。此后他周游列国,到过卫、曹、宋、陈、蔡等国,向各国君主宣传自己建立社会秩序、尊重人爱护人的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68 岁,孔子又返回鲁国,开始专心于教育和整理、传授古代文化的工作。中华上古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孔子才流传下来、普及开来,前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的光辉永远不会熄灭。《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与人的各个方面,有人誉之为“东方的圣经”,并不为过。《论语》的核心内容是“仁”。它既是孔子理想中最高的政治原则,又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仁”的根本含义则是“仁者爱人”。

  “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忠恕之道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由此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情怀。“仁”推广到政治就是“仁政”。孔子认为治理好国家,君主一定要重视人品、道德,要讲究信用,爱护民众,这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中,讲到“仁”109 次,讲到“礼”75 次。孔子认为有了“仁”的本质还要通过“礼”的实践而达到全社会的遵守。

  ……

前言/序言

  《论语》《中庸》《大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辑定“四书”中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它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核心载体,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中庸》原是《礼记》中重要的一篇,相传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庸也是完美之意,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使人生变得完美。《大学》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经由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主要讲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思想,这也成为儒家传统思想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和最高的理想。

  《论语》《中庸》和《大学》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的最重要文献。这些经典中蕴含了华夏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千百年来,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读这些经典,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增加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

  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目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感,同时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千古智慧,贯通三圣——《论语·中庸·大学》导读 浩渺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星辰,它们的光芒穿越千年,照亮着后世的智慧之路。《论语》、《中庸》、《大学》这三部经典,正是这样三颗耀眼的星辰。它们不仅是儒家思想的基石,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其影响深远,渗透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之中。本书集结三部至宝,以详实的注释、精炼的白话翻译以及深入浅出的解读,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古圣先贤智慧殿堂的大门,带领我们一同探寻那些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一、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构建理想人格的蓝图 《论语》,这部记录了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犹如一本穿越两千多年的智慧生活指南。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理论体系,而是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下孔子在日常教学、与人交往、思考社会百态中的点滴智慧。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片段,勾勒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轮廓,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 仁:儒家思想的灵魂,人际关系的最高法则。《论语》中,“仁”字出现的频率极高,贯穿全书。孔子关于“仁”的阐述,从“克己复礼为仁”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到“爱人”,层层递进,描绘了一个既注重自我修养,又关怀他人的理想境界。“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操,更是一种生命态度,一种对待世界的方式。它要求我们内省自身,约束欲望,遵守礼仪,更要推己及人,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理解和践行“仁”,依然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石。 2. 礼: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伦关系的准则。“礼”在《论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礼,并非僵化的规章制度,而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内在准则和外在行为规范。从祭祀祖先到日常的问候,从君臣之义到朋友之道,礼无处不在。它强调等级尊卑,但也强调了在遵守规矩的同时,要保有内心的恭敬与真诚。学习“礼”,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尊重他人,形成得体的举止,建立有条不紊的生活。 3. 智:求知明理,认识世界的智慧。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对“智”的追求体现在其诲人不倦和因材施教之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鼓励人们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积极探索未知。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真理的探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勇:敢于担当,坚持正义的勇气。“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将“勇”与“智”和“仁”并列,认为真正的勇敢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明辨是非、坚守正义的基础之上。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这种内在的力量,是成就事业、抵御诱惑、维护正义的关键。 5. 孝悌:家庭伦理的根基,社会和谐的起点。“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视为“仁”的根本。这种对家庭的重视,是对生命源头的尊重,也是对社会责任的初步承担。从家庭的和谐延伸到社会的和谐,孝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对血缘和亲情的珍视,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 《论语》的内容广泛,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我、理解社会、安顿人生的宝贵启示。 二、 《中庸》:探究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实现中和之美的境界 《中庸》,作为儒家“四书”之一,以其对“中庸之道”的深刻阐述而闻名。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宇宙观、一种人生观,追求的是一种动态的、适度的、和谐的境界。 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智慧。“中庸”的核心在于“中”,即适度、恰到好处;在于“庸”,即平常、常用。它强调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避免走向极端,做到恰如其分,保持平衡。这种“中庸”,并非消极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智慧,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游刃有余的艺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这句名言揭示了“中庸”的根本,即在情感的萌发阶段,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在情感的表达过程中,做到合乎节度,不过分,不失常。 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开篇即点明了其思想的根源。它认为,人的本性源于天命,遵循本性而行就是“道”,而通过学习和修养来遵循“道”,便是“教”。这种思想,将人的本然状态与后天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先天潜能与后天努力的互动关系。理解“天命之谓性”,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内在的潜能和价值,从而积极地去开发和实现。 3.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庸》进一步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通过不断地修养自身,达到“诚”的境界,不仅能够使自己安顿下来,更能以此去影响和安抚他人,最终实现社会乃至国家的安定。这种由内而外的推己及人,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4. 诚:通达万物,实现至善的境界。“诚”是《中庸》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所谓“诚”,即真实不虚,至诚无息。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真实性和外在的一致性。达到“诚”的境界,能够通达天地万物,成就圣贤之道。这种对“诚”的追求,是对人性本真状态的肯定,也是对个人道德完善的最高要求。 《中庸》以其辩证的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完善人生的哲学指南,引导我们追求一种内心的平衡与外在的和谐。 三、 《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经典,勾勒出了一条从个人修养出发,最终实现社会和国家安定的宏伟蓝图。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实践方法,指导人们如何一步步地走向至善。 1. 格物致知:认识事物的本质,明辨是非。“格物致知”是《大学》的首要原则。这里的“格物”,并非简单地研究物理世界,而是指探究事物的道理,认识事物的本质。“致知”则是通过认识事物的道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要求我们深入观察,审慎思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2. 诚意:真诚的愿望,行动的出发点。“诚意”是指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它是个人修身的基础,也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一个意念不真诚的人,即使外表看起来再怎么努力,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成功和内心的平静。诚意要求我们反省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动机,确保自己的愿望是纯正的,是对的。 3. 正心:端正心思,消除杂念。“正心”就是要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不受邪念和杂念的干扰。当一个人心思不正时,他的言行自然就会偏离轨道,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心不正,则道不立。” 正心是实现修身目标的关键一步,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审视内心的波动,保持思想的清明。 4. 修身:完善自身品德,达到至善。“修身”是《大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一系列的实践,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品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修身意味着不断地学习、反思、改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5. 齐家:家庭的和睦与稳定。“齐家”是指使家庭和睦,秩序井然。一个家庭的和睦,是个人修身成果的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一个能够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才有可能去管理更大的组织和国家。齐家强调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以及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6. 治国:国家治理的智慧与原则。“治国”则是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个人和家庭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国家的治理之中。它强调以德治国,注重民本思想,强调君王的以身作则和任人唯贤。治国之道,在于建立一个稳定、繁荣、公正的社会。 7. 平天下:实现世界和平与大同。“平天下”是《大学》追求的最高理想,即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大同。这是个人修养、家庭和睦、国家治理的最终目标。它意味着消除战争,促进交流,实现人类的共同福祉。 《大学》以其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实践指南,引导我们从个人出发,一步步地实现个人的完善,最终影响和造福整个社会。 本书特色: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三部经典罗列,而是力求以一种更具时代性和可读性的方式,将古圣先贤的智慧呈现给现代读者。 精选原文,考订严谨: 选取最权威、最经典的原文版本,力求准确无误,为深入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详尽,释义透彻: 针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详尽的注释,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白话翻译,流畅易懂: 采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力求贴近原文的精髓,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意,感受古人的思想魅力。 解读深入,启发思考: 对原文的思想内涵、哲学逻辑、现实意义等进行深入解读,不仅讲解“是什么”,更探讨“为什么”,引导读者思考,激发共鸣。 彩绘插图,增添情趣: 精心绘制的彩绘插图,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不仅美化了书籍,更帮助读者在视觉上理解和感受原文的意境,增添阅读的趣味性。 结语: 《论语》、《中庸》、《大学》这三部经典,犹如三座巍峨的山峦,屹立于中华文化的精神高地。它们承载着民族的智慧,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书旨在成为您探索这些古老智慧的得力助手,无论您是初次接触,还是希望深化理解,都能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集结了千古智慧的宝典,在古圣先贤的思想光芒中,找到安顿身心、提升自我、乃至贡献社会的智慧与力量。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其“彩绘”的宣传去的,原本担心内容深度会被图画稀释,结果却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彩绘不仅是装饰,更像是辅助理解的视觉化工具。例如,书中对“格物致知”的阐释,配上了一幅描绘古代士人观察自然景物的图景,使得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了。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记忆效率。对于正在学习的年轻人,或者希望向下一代介绍国学思想的人来说,这种多感官的刺激无疑比枯燥的文字更有吸引力。它成功地让沉睡千年的智慧,以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拿到这套书后,我立刻被它详尽的注释和翻译所吸引。我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古代典籍的白文版本,常常因为文言的晦涩而感到力不从心,读起来非常吃力。然而,这本书的“全注全译全解”做到了真正的深入浅出。每一个难懂的词句,都有清晰的现代汉语释义,并且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有着极其细致的阐发,使得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思想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在解析《中庸》中关于“诚”的论述时,译者似乎完全理解了当代读者的困惑,用现代的语言模型进行了精准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体会到了古人深邃的思辨逻辑。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核心精髓。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特别欣赏这部作品在“解”这一部分所下的功夫。许多版本的解读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上,而这本书显然超越了单纯的训诂工作。它似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将《论语》、《中庸》、《大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例如,它探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关系,并结合了诸多史实案例进行印证,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具有强大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构建完整的儒家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让我明白这些经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哲学体系,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合理。它采用了对开本的设计,使得注释和原文的对照阅读非常舒适,减少了频繁翻页的困扰。字体的选择也兼顾了易读性和典雅感,不会过于纤细以至于伤眼。此外,我注意到编者在引用其他相关典籍或学者的观点时,都做了清晰的标注,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译注者的专业性深信不疑。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出版实践,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儒家三经的权威文本,更以一种极具诚意和创新精神的方式,鼓励着我们去亲近和践行这些伟大的人文精神。它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耐心细致的良师益友,陪伴我探索先贤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彩绘的插图细腻而富有古韵,初次翻阅时,仿佛就被带入了一个古典的意境之中。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那些深奥的哲理,但仅仅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画,就觉得物超所值了。尤其是对《论语》中一些场景的描绘,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让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古代的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将艺术性与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出版方式,无疑是对传统经典的现代致敬。对于那些希望以更直观、更具美感的方式接触儒家经典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也更容易静下心来,沉浸在先贤的智慧之中。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一般般

评分

非常好非常完美~

评分

还可以,书是正版,孩子在看,纸张不错。优惠少了点。

评分

关注很久了 终于到手了 一样不错

评分

经典

评分

书不错,家人很喜欢!没事看看书,陶冶情操!

评分

搞活动下单的,等了一天发现活动更优惠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