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

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DL/T 1086-2008
  • 静力水准仪
  • 光电式
  • CCD
  • 测量
  • 标准
  • 规范
  • 仪器
  • 误差
  • 精度
  • 水准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0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1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2006]1093号)进行编制的。《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由电力行业大坝安全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主要起草单位:北京木联能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DL/T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主要起草人:郭晨、尚宏、闵俊武、陆声鸿、刘爱梅、张立英、贡保臣、江兴南。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原理和产品规格
4.1 基本原理
4.2 产品规格
5 技术要求
5.1 环境条件
5.2 性能参数
5.3 绝缘电阻
5.4 抗电强度
5.5 抗电磁干扰
5.6 稳定性
5.7 连续通电
5.8 耐运输颠振性能
5.9 外观及其他
6 试验方法
6.1 主要试验设备
6.2 性能参数检验
6.3 绝缘电阻试验
6.4 抗电强度试验
6.5 抗电磁干扰试验
6.6 稳定性试验
6.7 连续通电试验
6.8 耐运输颠振性能试验
6.9 外观及其他检验
7 检验规则
7.1 检验分类
7.2 出厂检验
7.3 型式检验
8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8.1 标志
8.2 包装
8.3 运输
8.4 储存
9 产品随行文件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图书名称《DL/T 1086-2008-光电式(CCD)静力水准仪》之外的,涵盖其他相关领域,内容详实且不包含该特定主题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现代大地测量学与高精度定位技术前沿研究》 ISBN: 978-7-5069-9876-5 页数: 850页 定价: 188.00 元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梳理了现代大地测量学在理论基础、观测技术、数据处理及应用领域的前沿进展与发展趋势。全书紧密围绕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高精度实时定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如InSAR和LiDAR)的深度融合、地球物理场精细化模型构建,以及这些技术在工程、环境监测和资源勘探中的创新应用展开论述。 本书的撰写旨在为从事大地测量、测绘工程、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内容侧重于理论的严谨性与工程实践的可操作性相结合。 第一篇:大地测量学基础理论的深化与革新 本篇着重回顾了大地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并深入探讨了近年来在理论层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第一章:参考系统的演进与统一 详细解析了国际地球参考系统(ITRF)的最新迭代及其对区域及国家参考系统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利用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SLR(卫星激光测距)和GNSS观测数据进行全球框架统一的数学模型和误差源分析。对比了基于物理模型和观测模型的参考系建立方法的优缺点。 第二章:重力场的高精度建模 本章聚焦于地球重力场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GRACE/GRACE-FO任务带来的重力位模型(GGM)的精度提升,特别是对非稳定重力场(如潮汐、地壳均衡和地下水质量变化)的监测能力。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高分辨率地形数据与重力数据结合,生成区域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方法,包括Stokes公式的现代改进算法。 第三章:大地水准面的确定与精化 本章系统阐述了传统水准测量与现代空间技术(GNSS和重力场)联合确定大地水准面的理论基础。重点分析了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网络中的对流层延迟改正、潮汐改正对高精度位能确定的影响,并引入了基于区域重力场数据的快速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 第二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及其在三维定位中的应用 本篇是全书的重点,系统介绍了当前主流的空间定位技术,特别是GNSS系统的最新发展及其在工程和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第四章:GNSS连续观测与精密定位技术 详述了包括GPS、GLONASS、Galileo和北斗在内的多系统GNSS的信号结构、误差特性及组合技术。重点阐述了实时动态相对定位(RTK)和网络RTK(NRTK)的原理,包括基线解算、模糊度固定与保持的可靠性分析。介绍了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快速收敛和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第五章:卫星雷达干涉测量(InSAR)原理与形变监测 本章深入讲解了InSAR技术的物理基础,包括干涉图生成、相位解缠(Phase Unwrapping)的先进算法(如最小费用流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解缠方法)。详细分析了地形相位去除、大气延迟校正等关键步骤。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InSAR在监测火山形变、地震构造、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的应用精度和局限性。 第六章:激光雷达(LiDAR)数据获取与处理 探讨了机载激光雷达(Airborne LiDAR)和地面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iDAR)的工作原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及点云数据的后处理技术。重点介绍了点云滤波(植被和地物分离)、特征提取(如线、面要素)以及点云数据与摄影测量数据的融合方法,用于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城市模型和数字地表模型(DSM)。 第三篇: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与误差控制 本篇关注数据处理的规范性、数学模型的优化选择以及不确定度评估。 第七章:误差理论与最小二乘平差的现代应用 重新审视了经典误差理论,并重点引入了更适应于大规模、异构数据的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ing)在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详细推导了最小二乘平差在GNSS数据处理中的具体实现,包括权矩阵的构建和秩亏损问题的处理。 第八章:大地测量数据质量评估与不确定度分析 阐述了如何对不同来源的大地测量数据(如GNSS、水准、重力测量)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引入了基于MCMC(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方法的参数估计和不确定度传播模型,以量化最终定位成果和形变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 第四篇:工程与环境领域的前沿应用 本篇展示了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在解决实际工程和环境问题中的创新应用。 第九章:大型基础设施的形变监测与安全评估 探讨了如何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如结合光纤光栅、沉降计与GNSS)对大跨度桥梁、超高层建筑及隧道工程进行长期、高精度的形变监测。重点分析了监测数据的时空分析方法,以及如何与结构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实现早期预警。 第十章:冰川消融与海平面变化的时空监测 本章应用最新的重力场变化(GRACE/GRACE-FO)和高精度卫星测高技术(Jason系列、Sentinel-6),结合区域GNSS观测,对冰盖质量平衡和区域海平面上升速率进行精确反演。讨论了潮汐、气压和海平面异常对高程基准的影响校正方法。 第十一章:无人机测绘(UAV)与多源数据集成 聚焦于无人机平台搭载的惯性导航系统(INS)、高精度GNSS接收机和可见光/多光谱/热红外传感器在测绘中的应用。详细描述了空地一体化(Aero-Ground Integrated)作业流程、空中三角测量(Aerial Triangulation)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将LiDAR点云与无人机影像数据进行有效融合,生成精细化的数字地表模型。 --- 读者对象定位: 研究生(硕士、博士)及从事相关研究的青年学者。 国家级、省级测绘院所、地质勘探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土木、交通、水利、地质工程中涉及精密工程测量的工程师。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案例分析详实可靠,尤其对GNSS-PPP、InSAR形变分析的最新算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封面透露出的那种庄重感来看,这本书很可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内的一个基准性文件。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其规范性的前瞻性——即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指导新型仪器的研发与选型。例如,在涉及环境适应性和长期稳定性评估时,DL/T1086-2008是如何定义“合格”的?它对仪器的温度漂移、长期归零稳定性的量化指标是否严苛到足以应对百年工程的需求?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行业标准,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和“标尺”,避免了不同厂商、不同项目之间因标准不一而产生的混乱。我希望这本书能体现出制定者在平衡技术前沿性和工程实用性之间所做的精妙权衡,真正成为指导我国光电式静力水准仪领域健康发展的指南针。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立刻翻阅了目录,感觉它的结构组织得非常合理,清晰地划分了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两大板块。我对其中关于“误差分析与补偿”那一章节特别感兴趣,这通常是衡量一个标准严谨程度的关键所在。静力水准仪的精度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环境变化,比如温度波动或者地基沉降,都可能影响读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经过验证的数学模型,用以校正这些系统性和随机性误差。如果它能给出不同工况下(比如高海拔、强风干扰)的实际修正案例分析,那就太棒了。读这种标准文件,最怕的就是那种空泛的描述,期待它能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图表来支撑每一个论点,让那些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具体可感。总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面向实战、追求极致精度的技术参考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色彩搭配很现代,给人一种专业又严谨的感觉。光是看到“DL/T1086-2008”这几个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就知道这肯定是一份非常规范的技术标准或者操作指南。我特别期待它能在如何使用和维护光电器件方面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毕竟现在很多工程测量都离不开高精度的仪器,比如那种依赖CCD技术的静力水准仪,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详细解释从原理设计到现场应用中的每一个关键技术点,特别是涉及到光电转换和数据处理的部分,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图示那就更好了。我猜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绝对不浅,对于一个刚接触这方面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吃透,但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它或许是查找特定参数或解决疑难杂症的“宝典”。这种专业领域的书籍,往往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拿来“干货”的,希望它能成为我工具箱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为了给我的团队做一个系统的内部培训材料。因此,文字的易读性对我来说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说技术深度是这本书的骨架,那么阐述的清晰度就是它的血肉。我希望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不会被堆砌得令人望而却步,而是能够穿插一些行业内的“行话”和实际操作中的“陷阱”提醒。比如,在安装和对中环节,哪些步骤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却对精度影响最大的?书中是否有针对这些常见失误提供明确的规避方案?如果能配上一些经典的、已经被广泛认可的测试流程图,相信对我们日常的质量控制工作会有立竿见影的帮助。好的标准,应该是能够让不同经验水平的人都能从中受益,而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黑匣子。

评分

说实话,这种行业标准类的书籍,我通常是带着“找茬”的心态去看的,毕竟技术更新太快了,2008年的标准会不会在某些前沿技术上有所滞后?比如,现在市面上很多新型的CCD传感器在抗干扰和实时反馈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升,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光电式静力水准仪的核心性能指标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机械结构和基础光学原理层面,更应该深入到信号处理的算法层面。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数据采集频率、存储格式以及与其他测量系统(比如GPS或全站仪)进行数据融合的规范描述,那无疑会大大提升它的实用价值。坦白讲,如果这本书只是对现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简单的罗列,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看重的是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预判和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