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没有将所有技术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逻辑清晰地将电磁影响分解为对人体、对通讯设备以及对周围环境的三个主要维度来讨论,每个部分都配有大量的图表和实例支撑。我个人对关于对生物体影响的部分尤为关注,书中引用了多项国际和国内的研究成果,客观地分析了特定强度的电磁场暴露与人体健康之间的潜在关联,并清晰地解释了国家标准中的安全阈值是如何基于这些研究得出的。这种基于证据的讨论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标准的公信力。此外,它对广播电视、微波通信等敏感设备受到的耦合干扰的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仅指出了干扰的来源,更提供了多种隔离和屏蔽的技术路径,从接地设计到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显示了编著者对整个电力系统生态的全面理解。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特高压直流线路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系统,而是将其置于现代电力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它前瞻性地探讨了随着未来直流输电容量的进一步增大,现有电磁环境限值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需要更新的方向。书中对“动态限值”概念的引入,暗示了未来电磁环境管理将更加依赖于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而非固定的静态数值。这种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2008年标准”的解读,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技术蓝图的注脚。对于那些希望在特高压直流技术前沿工作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技术深度和前瞻性思考,是激发创新和制定新一代规范的宝贵起点。
评分从排版和术语使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体现了一种教科书式的严谨与规范。它的语言虽然是技术性的,但行文流畅,逻辑推进自然,即便是初次接触特高压领域的新人,也能通过其清晰的章节划分逐步深入。特别是对一些关键物理量,如“电晕功率”、“电磁波导效应”等,作者都提供了精确的定义和相关的数学模型,确保读者在理解复杂现象时,不会产生歧义。书中大量的附录部分,收录了相关的国家标准修订历史和标准间的相互参照关系,这对于需要进行跨领域兼容性研究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它更像是一部兼具参考书的深度和教材的清晰度的工具书,对于提升行业整体对电磁环境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这本关于 800kV 特高压直流线路电磁环境参数限值的专著,从宏观到微观,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非常详尽的技术图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对国家标准 DL/T 1088-2008 的深度解读与实践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条文的堆砌,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详细阐述了在设计、建设和运行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时,如何科学地评估和控制电磁干扰。我特别欣赏它对“限值”背后物理机制的剖析,比如电晕放电产生的工频和高频噪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同气象条件下(如雨雪、雾霾)这些参数的变化趋势。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书中提供的那些计算模型和仿真工具的应用说明,无疑是极大的帮助,它们使得原本抽象的电磁兼容性指标变得可量化、可操作。读完第一部分,我对特高压线路周围的“电磁噪音”有了系统性的认知,明白了标准制定者是如何在保证输电效率与环境友好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的。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规范参考。
评分书中对电磁环境参数的具体测量方法和现场监测技术的阐述,展现了作者扎实的现场经验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同于那些只停留在理论推导的文献,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在高电压、大电流的复杂背景下,准确采集到如工频电场、磁场强度,以及电磁辐射等关键数据。比如,在介绍电场测量时,它详细区分了手持式探头与固定式监测站的优缺点,并特别指出了在直流线路下方不同高度进行测量的规范要求。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对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更令人称道的是,它还讨论了如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后处理和不确定度分析,这在确保工程验收的科学性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于从事电磁兼容性(EMC)测试的专业人士而言,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和故障排除指南,简直是“救命稻草”,避免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陷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