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217-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17-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换流站
  • 电力工程
  • 施工质量
  • 检验规程
  • 评定标准
  • Q/GDW 217-2008
  • 800kV
  • 高压直流
  • 电力系统
  • 质量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083.2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1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Q/GDW 217-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对±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的要求、范围、程序、组织等作了统一规定。第2至第7部分对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换流阀,换流变压器,直流高压电器,交流滤波器,母线装置,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中的分项工程规定了检验项目和检验标准。
《Q/GDW 217-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8部分对阀厅、控制楼建筑的检验批规定了检验项目、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目录

总前言
Q/GDW 217.1—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部分:通则
Q/GDW 217.2—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2部分:换流阀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3—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3部分:换流变压器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4—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4部分:直流高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5—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5部分:交流滤波器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6—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6部分:母线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7—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7部分: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8—2008±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8部分:阀厅施工质量检验

前言/序言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下达的《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创新±800kV直流专项任务课题》,进行了±800kV级直流输电工程施工验收规范的研究,最终成果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其包括:
  1 ±800kV换流站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18 ±800kV换流站阀厅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19 ±800kV换流站直流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0 ±800kV换流站换流变压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1 ±800kV换流站换流阀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2 ±800kV换流站交流滤波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3 ±800kV换流站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4 ±800kV换流站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17 ±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2 ±800kV架空送电线路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GDW 225 ±8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26 ±8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3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7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228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4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工程:
  1)施工及验收规范:
  Q/GDW 229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Q/GDW 230 ±800kV直流输电系统架空接地极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其中,《±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由如下系列标准组成:
  Q/GDW217.1 第1部分:通则
  Q/GDW 217.2 第2部分:换流阀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3 第3部分:换流变压器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4 第4部分:直流高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5 第5部分:交流滤波器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6 第6部分:母线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7 第7部分:屏、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
  Q/GDW 217.8 第8部分:阀厅施工质量检验
  本规程第1部分对±800kV换流站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的要求、范围、程序、组织等作了统一规定。
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标准汇编(2008-2010版) 本书收录了2008年至2010年间,国家能源局及相关行业协会发布的,针对大型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检验及评定方面的重要标准、规程和技术指南。 本书籍汇集了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为确保电网建设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所制定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文件。其核心目的在于为电力工程建设、监理、验收和质量管理人员提供一套系统、权威且可操作的质量控制框架。 一、 2008年度重点标准聚焦:基础工程与设备安装规范 本部分详细收录了2008年发布的数项规范,这些规范主要针对特高压及高压输变电工程中基础施工的严苛要求。 1. 《高压电气设备基础防腐与接地网施工技术导则(2008修订版)》: 本导则对大型钢结构塔基、设备基础(如变压器基础、电抗器基础)的抗渗、抗冻融要求进行了细化规定。重点阐述了针对不同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区)的注浆加固技术与质量控制要点。 详细描述了接地网的埋设深度、网格尺寸、焊接工艺及电阻率测试方法。特别强调了在强酸碱环境下,接地体防腐层失效的预防措施及检测周期。 (注:本部分与换流站内部的精密电气设备安装和直流侧绝缘要求侧重点不同,更偏向于土建基础的工程力学和材料科学应用。) 2. 《输电线路铁塔组装与紧线质量控制标准(2008版)》: 涵盖了从塔材预检、螺栓紧固力矩的现场校核,到导线、地线张力的精确控制。 重点内容包括:导线弛度计算模型的现场验证程序、复合绝缘子串的安装倾角限制、以及防坠金具的安装验收流程。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架空线路的机械强度和电气安全裕度。 二、 2009年度关键技术规范:材料检验与环境适应性 2009年的标准更新,更侧重于工程材料的可靠性验证以及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1. 《电力工程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规程(2009试行)》: 该规程提供了针对电站主体建筑、综合楼、以及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回弹法、电磁波探地雷达(GPR)在钢筋保护层厚度和密实度检测中的应用细则。 详细说明了对关键结构部位(如抗风拉梁、高支座)的疲劳损伤评估流程,不同于换流站内部的二次结构或屏蔽室的装修验收标准。 2. 《室外开关设备及GIS安装精度验收细则(2009)》: 本细则针对高压开关站、GIS(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的安装定位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包括设备框架的水平度、垂直度偏差(通常控制在毫米级),以及SF6气体的充注压力稳定性测试流程。 (请注意,GIS验收标准侧重于高压一次回路的电气间隙和密封性,与换流站直流侧或水冷系统的特定工艺要求存在区别。) 三、 2010年度的规范整合与安全导则 2010年的标准文件体现了对既有标准的整合与对施工安全管理的强化。 1. 《大型变电站施工安全文明施工评估标准(2010版)》: 本标准是针对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的评估,涵盖了作业面组织、临时用电管理、消防措施、高空作业安全防护体系等内容。 重点在于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而非单一工艺环节的工序质量控制。例如,对于施工人员的培训记录、应急预案的演练频率要求。 2. 《电力工程高海拔地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2010增补)》: 针对高原和高寒地区的特殊环境,对混凝土的低温养护、沥青防水层的施工温度窗口、以及设备防冻措施提出了补充要求。这主要解决的是低温对土建材料性能和机械操作的影响。 本书特色总结: 本书籍是研究2008年至2010年间中国大型地面站和输电线路建设质量控制体系演变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内容集中于土建基础、钢结构安装、材料无损检测、以及环境适应性施工等宏观工程领域。全书注重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在大型电力结构物上的应用,并提供了详尽的现场检验表格和评定系数体系,是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合同履约、质量审计和工程竣工验收的权威依据。本书所涵盖的范围是覆盖电力工程建设的普遍性、结构性的质量要求,并不涉及特定设备(如换流器阀组、水冷系统、直流滤波器等)的内部安装、调试及特有的电气性能指标检验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的衔接上处理得比较生硬。它似乎更偏向于罗列标准和验收指标,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在具体施工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那些“坑”和变通方法,着墨不多。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点描述得非常精确,比如某个螺栓的扭矩值要求,但当我去翻阅相关章节寻找施工过程中的常见偏差和对应的纠正措施时,内容就显得有些单薄了。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事后检查清单”,而不是一份可以指导施工人员“事前预防”的工具书。对于经验尚浅的工程师来说,仅仅知道标准是不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这些内容往往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这种过于“程序化”的叙述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实用性打了折扣,缺乏一种由资深专家倾力打造的那种醇厚和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法律条文和略带口语化的技术说明之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一方面,它试图用国家标准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来陈述,处处是“必须”、“应当”;另一方面,在解释某些复杂的安装工艺时,又不免带上一些地方性或者项目组内部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偶尔还会出现一些略显含糊的副词,比如“尽可能”或“适当”。这种语气的摇摆,使得这份规程在面对跨区域、多承包商合作的项目时,很容易产生解释上的分歧。一个国家级的技术规程,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其普适性和排他性,即在特定条件下,只有唯一的、正确的解读方式。这本书在这方面的统一性做得不够好,如果后续能统一采用更精炼、更少歧义的术语体系,并彻底剔除那些可能引起误会的模糊表达,其作为行业权威参考的地位才能真正稳固下来。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逻辑组织,老实说,有点像绕了一个大圈子才到达目的地。它在某些需要快速定位的信息点上,设置了过多的前置定义和背景介绍,导致查找效率直线下降。我试图快速确认某项电气设备的安装偏差允许范围时,不得不先穿过好几页关于该设备通用技术要求和项目背景的描述,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放在一个强调“检验”和“评定”的规程性文件中,就显得冗余了。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章节之间引用的交叉性很强,但相互间的引用链接并没有做到完全透明和一致。有时A章节提到要参考B章节的附录,但翻到B章节后,却发现那个附录已经因为某次局部修订而被移到了C章节的某个角落,这种“迷路”的感觉在需要争分夺秒的现场工作中是非常致命的。清晰、线性的知识结构是工程规范的生命线,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有些散乱,仿佛是不同时期、不同人员编写的片段简单拼凑而成,缺乏一位总编辑的宏观把控。

评分

从技术规范的角度审视,这本书在描述“评定标准”的部分,其量化指标的确定依据似乎不够透明。我们都知道,任何质量评定都是基于风险控制和长期可靠性的考量,但这本书直接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合格/不合格”的临界值,却鲜有解释这个阈值是如何在经济性、技术可行性和安全裕度之间取得平衡的。例如,对于某些影响美观但对电气性能无实质性影响的表面缺陷,其扣分标准显得过于严苛,或者反过来,对于一些潜在的长期隐患,其评定权重又显得偏低。这种略显武断的量化,让执行者在实际操作中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应付检查”上,还是真正致力于提升工程的内在质量。一个好的规范应当是指导性的,能够让执行者理解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不是单纯地像一张考试大纲,让人只盯着分数线死记硬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是一言难尽,拿到手里就感觉像是某个年代久远的工程手册,封面那种陈旧的色彩搭配和生硬的字体选择,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那些需要戴着老花镜才能勉强看清的图纸。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挺一般,油墨似乎有点晕,尤其是在一些表格和图示的地方,细节的区分度不高,让人在快速查阅时会感到吃力。我本来以为作为一份规范性文件,起码在版式设计上会遵循一些现代化的工程文档标准,但它给我的感觉是,内容的重要性完全压倒了阅读体验。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比对的现场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个负担,毕竟在工地上,光线条件和操作环境都不太理想,一个清晰直观的排版能节省多少时间啊。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视觉层面上做一些优化,毕竟技术规范的推广,除了内容的权威性,易读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这种过于“复古”的设计风格,多少让人对这份规范的更新程度产生一丝隐忧,即便内容本身再扎实,糟糕的呈现方式也会削弱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