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432-2010-风电调度运行管理规范

Q/GDW 432-2010-风电调度运行管理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风电
  • 调度
  • 运行
  • 管理
  • 规范
  • 电力
  • 新能源
  • Q/GDW 432-2010
  • 行业标准
  • 技术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925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进一步加强风电场调度运行管理,根据《关于下达2009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家电网科(2009)217号)的要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和东北电网有限公司调度通信中心开展了《风电调度运行管理规范》的编制工作。
  《Q/GDW 432-2010-风电调度运行管理规范》主要参考了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1/T 1040--2007《电网运行准则》、D1 755—2001《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D1/T 666--1999《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D1/T 516—2006《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规程》、D1/T 544--1994《电力调度通信管理规程》、国电法(2001)551号《关于发布(并网调度协议范本)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15号《电网调度管理条例》、国家电网发展(2009)327号《国家电网公司风电场接入电网技术规定(修订版)》。
  为了规范电网调度机构和风电场的调度运行管理,针对风力发电的特点和风电调度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编制本标准。本标准共11章及1个资料性附录,主要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风电场并网管理、风电场调试期管理、风电场调度运行管理、风电场发电计划管理、风电场检修管理、风电场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管理、风电场通信运行管理、风电场调度自动化管理。
  本标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东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裴哲义、刘纯、董存、范高锋、查浩、刘家庆、赵宇民。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风电场并网管理
5 风电场调试管理
6 风电场调度运行管理
7 风电场发电计划管理
8 风电场检修管理
9 风电场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管理
10 风电场通信运行管理
11 风电场调度自动化管理
附录A (资料性附录)风电场并网前应提供的详细资料编制说明

前言/序言


大型水力发电站水轮机运行与维护技术手册 作者: 王志强 著 出版社: 能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ISBN: 978-7-5122-0689-3 --- 丛书信息 本手册隶属于《现代大型电力基础设施运行与管理丛书》第三辑。该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推广我国在大型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及电网调度领域积累的先进技术、规范标准及现场管理经验,服务于电力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相关高校师生。 内容提要 《大型水力发电站水轮机运行与维护技术手册》是一部全面、深入、具有极强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著作。全书共计八章,约150万字,聚焦于现代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和常规水力发电站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冲击式(Pelton)、反击式(Francis)和轴流式(Propeller/Kaplan)水轮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尤其侧重于运行过程中的精细化控制、故障诊断与预防性维护策略。 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国家电力行业现行的水工结构、电气设备及机械设备运行维护标准,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水轮机技术升级和智能化运维的新进展,系统梳理了从水轮机安装验收、试运行、正常运行、停机检修到报废更新的全套技术流程和管理要点。 第一章:水轮机基础理论与系统概览(约25万字) 本章首先回顾了水轮机的水力学基础理论,详细阐述了水能转换的基本原理、比转速概念及其对水轮机选型的影响。随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当前主流水轮机类型——冲击式、反击式和轴流式水轮机的结构组成、工作特性、水流通过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剖析。 重点内容包括: 1. 水轮机水力特性曲线分析: 详细解读效率曲线、比转速范围、最大比转速点(BEP)的确定方法,以及导叶/喷嘴、工作叶轮、尾水管等核心部件的水力设计参数标准。 2. 机组参数化建模: 介绍了如何根据电站的具体水头、流量条件,建立水轮机工况点数学模型,为后续的运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3. 辅助系统集成: 阐述了调速系统、润滑供油系统、冷却水系统、密封系统及通风系统的组成、相互间的逻辑关系和关键技术指标(如油压、油温、密封泄漏量等)。 第二章:水轮机安装、调试与验收标准(约20万字) 本章详细介绍了水轮机设备从出厂到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前必须经历的全部技术环节。 1. 精度控制要点: 重点讲解了机组的垂直度、水平度、转子动平衡的现场校核方法,以及关键部件(如导水叶、喷嘴、蜗壳)的安装间隙测量和调整工艺,强调了高精度安装对机组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2. 试运行规程: 涵盖空载试验、带负荷渐增试验、快速甩负荷试验、调速器阶跃响应测试等关键试验步骤,详细列出了每一步的允许偏差范围和数据记录要求。 3. 缺陷管理与消缺: 建立了基于风险等级的缺陷分类标准,并提供了详细的缺陷报告模板和验证流程。 第三章: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精细化监控与操作(约35万字) 这是手册的核心实践章节,面向一线运行人员,旨在实现水轮机“安全、高效、长寿”的运行目标。 1. 运行状态监测技术: 深入探讨了振动监测(轴承、机壳)、温度监测(油、水、瓦块)、压力监测(蜗壳、蜗室、密封腔)的技术阈值设定。特别引入了基于在线数据采集(SCADA)的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2. 负荷分配与经济运行: 针对多机组电站,详细介绍了基于水力发电成本曲线的经济负荷优化分配方法,包括“爬坡段”与“平台段”的最佳操作点选择,以最小化单位电量水耗。 3. 特殊工况应对: 针对机组启动、停机、并网、孤网运行、事故跳闸后的快速恢复等非正常但可预见的工况,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应急响应流程。 第四章:水轮机关键部件的预防性维护(PPM)(约30万字) 本章侧重于从“事后维修”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涵盖了水轮机叶片、导水叶、密封件和轴承的寿命管理。 1. 叶片腐蚀与冲蚀防护: 分析了空化、磨损、腐蚀的成因,并详细介绍了不同材质(如高锰钢、不锈钢)叶片的表面修复技术,如喷涂耐磨涂层(陶瓷、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工艺规范。 2. 调速系统维护: 详细讲解了电液伺服系统(ELS)中伺服阀的清洗周期、油液污染度的控制标准,以及快速响应时间(响应速度)的标定与调整方法。 3. 轴承状态评估: 运用振动频谱分析技术(FFT),指导维护人员如何从振动信号中识别出滚动轴承剥落、滑动轴承油膜失稳等故障的早期特征。 第五章:水轮机典型故障诊断与维修案例分析(约18万字) 本章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处理常见故障。 1. 水力故障分析: 喘振(Surging)、振荡(Oscillation)、导水叶卡涩、喷嘴积垢、叶片气蚀的现场识别与处理流程。 2. 机械与电气故障: 转子不平衡导致的周期性振动、主轴密封泄漏、发电机定子/转子绝缘劣化等问题的排查路径。 3. 事故案例复盘: 精选了近年来国内大型机组因密封失效引发的轴瓦烧损、调速油缸卡死等重大事故,进行原因剖析和经验总结。 第六章:抽水蓄能机组的特殊运行管理(约10万字) 针对抽水蓄能电站的“发电-抽水”双向运行特性,本章单独论述: 1. 换向操作的优化: 详细指导了机组从发电模式切换至抽水模式,或反之,在不同水头和机组转速下的安全换向步骤,重点关注液压冲击和水锤效应的抑制。 2. 导水叶的磨损特性差异: 分析了抽水工况下导水叶和叶片承受的复杂应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检查周期。 第七章:水轮机运行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约5万字) 展望未来技术,介绍了基于物联网(IoT)和边缘计算的智能巡检系统,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维护决策,实现设备健康管理(PHM)。 第八章:安全操作规程与职业健康(约5万字) 涵盖高压油路操作的安全禁令、受限空间作业许可制度、大型构件吊装的安全技术交底标准,以及针对水工机械维护人员的职业病预防知识。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水力发电厂的运行值班员、设备维护工程师、技术监督人员、设备制造和安装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师生。 --- 推荐语: 本手册是水轮机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详实的案例和严谨的技术规范,确保了大型水力发电设备在复杂运行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水轮机运行维护技术水平已迈入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新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引言部分,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严谨性,那种文字的密度和措辞的精确度,仿佛每一个字都被放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上,不容许丝毫的歧义存在。它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应该做什么”,更是在深层次地剖析“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根本原理的追溯,使得整本书的理论基础异常坚实。我留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定义和界定,都采用了非常规范化的语言体系,这对于跨部门或跨地区进行沟通协调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效避免了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操作失误。这种层层递进、逻辑链条环环相扣的叙述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规范条文,展现出一种内在的韵律感和强大的说服力。它不是简单的操作手册堆砌,而更像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的、关于系统稳定性的哲学思考。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了一种非凡的结构美学。它显然是按照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来构建其内容的,从最初的准备阶段到日常运行的精细化管理,再到应急情况下的果断处置,每一个环节都被划分得井井有条,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风险预警阈值”设定的那几段描述,它们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警示,而是给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和对应的响应级别,这种“可操作性”的体现,是衡量一本实用指南价值的重要标尺。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清晰的层级划分,能极大地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在关键时刻因信息过载而做出次优选择。整体来看,这本书的骨架搭建得极为扎实,支撑起了庞大的专业信息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着一种专业且权威的气息,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它。我特地翻阅了它的一些章节,发现其排版布局极为考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经过精心计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技术性规范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特别是那些图表和流程图,线条清晰,逻辑性极强,对于理解复杂的操作步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编纂者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绝非草草了事之作。然而,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上乘,翻页时没有刺耳的摩擦声,手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手指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参考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从外在感受来看,它绝对称得上是行业规范类书籍中的精品,让人忍不住想将其纳入自己的专业书架。

评分

与我过去接触的一些行业标准相比,这本书在“知识更新与前瞻性”方面的处理尤为独到。它似乎非常注重将现有的成熟经验与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巧妙地融合,使得书中的指导方针既能指导当下的工作实践,又不会在几年后就显得落伍。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信息交互界面(HMI)设计原则的提及,虽然篇幅不多,但其强调的“人机共融”理念,明显超越了传统上只关注设备参数的范畴,开始深入到操作人员的认知负荷和交互体验层面。这表明编纂者具有相当的行业洞察力,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规范未来的运行管理体系,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流程的固化上。这种面向未来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实际工作经验上的深厚积累。这种“内行人看门道”的特质,使得书中的许多条目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理论模型,而是源于无数次真实运行场景的提炼与总结。比如,在处理异常工况的章节里,它描述的故障排查步骤,其顺序的选择明显是基于“最有可能发生”和“最快能解决”的双重考量,这正是长期一线工作积累出的宝贵直觉和效率优化。这种将实践智慧转化为规范文本的能力,是许多纯理论著作所欠缺的。读起来,你会觉得背后站着一群经验丰富、沉默寡言的专家在为你指点迷津,而不是被一堆冷冰冰的条文所包围。这种代入感和信赖感,让学习和执行的过程变得更加自然和高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