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化学

法医化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大卫·E.牛顿 著,杨延涛 译
图书标签:
  • 法医化学
  • 法医学
  • 化学分析
  • 毒物学
  • 犯罪调查
  • 痕迹检验
  • 药物化学
  • 化学鉴定
  • 法证科学
  • 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45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020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化学先锋”丛书共计6册,纵览中学基础化学课所没有深入探讨的化学领域中当前最先进、最卓著的研究成果。《法医化学》所涉猎的题目从最基本的诸如物质和宇宙的起源,到诸如药品和食品构成等等这类新材料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法医化学》介绍了该领域内最重要的新进展以及它们在犯罪调查中的贡献。《法医化学》探讨了众多仪器、现场设备、化学物质和其他物证检查方法,以及法医程序的技术发展水平。
《法医化学》包含的内容有:纵火和爆炸调查,法医血清学,血痕,法医科学起源,DNA,粉末和化学品测试,指纹识别,毒理学和毒品测试。
“化学先锋”丛书每册附有30多幅黑白图片和插图,有著名化学家的生平简介和主要学术贡献,是学生、教师的必备书籍,也是那些对化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广大读者的最佳选择。

内容简介

不可否认,化学是最引人入胜的学科之一,而法医化学则是最能勾起大众好奇心的化学分支领域。在调查犯罪现场时,法医化学家总能从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变魔术般地发掘出大量物证,如指纹、纵火及爆炸残留物和DNA。利用化学手段,他们还能鉴别出血液的主人和毒品毒药的身份。在《法医化学》中,读者将领略到法医化学家们的精彩表演和背后隐藏的化学原理。

作者简介

大卫·E.牛顿博士(David E.Netwon Ph.D)从事数学和物理学教学13年。在美国塞勒姆州立学院(Salem State College)担任化学和物理学教授长达15年。在旧金山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任兼职副教授10年。他著作颇丰,已出版的达400多部。这些著作中包括教材、百科全书、教师参考书、研究指南、普及读物、还有其他类型的教育材料。牛顿博士在Facts On File出版公司出版了《核能量》与《干细胞研究》两本书,还为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lick)出版了传记。

目录

前言
简介
1 法医化学的起源
早年的法医化学
亚瑟·柯南·道尔爵士(1859-1930)
19世纪取得的进展
法医化学涵盖的范围
2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的历史
爱德华·亨利爵士(1850-1931)
指纹识别的一般原则
指纹识别系统
指纹探测
粉末测试
化学测试
光测试
布莱恩·达林普(1947-)
3 法医血清学
血型
马修·约瑟夫·博纳文彻·奥菲拉(1787-1853)
多态蛋白质和同工酶
菲利普·利文(1900-1987)
血痕鉴定
血痕图案
精液和唾液测试
4 毒理学与毒品测试
酒精与人体
美国法医科学学会
血液酒精浓度测试
罗伯特·伯根斯坦(1912-2002)
毒品测试
毒药测试
确证试验
米哈伊尔·谢苗诺维奇·茨维特(1872-1919)
5 纵火与爆炸调查
纵火是经济和社会问题
纵火调查
保罗·利兰·柯克(1902-1970)
爆炸物调查
理查德·G.利弗塞(1921-)
6 DNA指纹图谱分析
DNA简介
用化学解释生物学
DNA测试相关应用
法医DNA分型
亚历克·杰弗里爵士(1950-)
DNA分型程序
DNA分型方法
凯利·B.穆利斯(1944-)
关于DNA分型的争议
结语
译者感言

精彩书摘

当黏土或玻璃等表面存在由血液形成的指印或压痕时,就可以利用它们对罪犯进行科学鉴定……我已经在两例案件中遇到这种痕迹,并从中找到有用的证据。”这段话描述了指纹在案件侦查中的潜在用途。。它引自苏格兰医生亨利·福尔茨(Henry Faulds)1880年10月28日写给英国科学杂志《自然》(Nature)的一封信。当时福尔茨作为传教士在日本工作,在那里他偶然了解到日本工匠通常利用指纹来标识自己的作品。福尔茨逐渐对这种行为充满兴趣,而且他也确实利用指纹调查出正是他的一个医学学生经常偷拿实验室的酒精。福尔茨第一个注意到可以将指纹识别作为破案工具,并将这些发现告诉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福尔茨希望达尔文能帮他向科学界宣告指纹学方法,也就是利用指纹侦查犯罪的潜在优势。
人们普遍承认福尔茨的信件第一次记述了指纹在破案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然而,这封信并不是最早提出利用指纹识别来鉴别个人身份的。
指纹识别的历史
利用指纹标识身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那时中国人已经在处理有关商业交易的法律争论中使用这种记号,同时也用它来宣示对文件或物品的所有权。但是历史学家们并不确定当时的中国人是否清楚指纹的独有特性。
对指纹的科学研究始于17世纪晚期,当时英国医师尼希米·格鲁(Nehemiah Grew,1641-1712)注意到他在指尖发现的“无数细小脊线”。在《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684年的文章中,格鲁写道:“如果一个人愿意并使用合适的透镜仔细观察自己的手掌,他将会注意到……许多细小的脊线。这些脊线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距离,并且走向互相平行……它们分布十分规则,并呈现球面三角形和椭圆形状。”但是格鲁在文中并没有提到利用这些“数不清的细小脊线”可以达到识别不同个人的目的。
这方面的第一个实质进展发生在1823年。捷克生理学家贾恩·普尔基尼(Jan Purkini)发现指纹通常遵循9种不同图案中的一种。他将这9种图案命名为横向曲线、中央纵向细痕、斜向条纹、斜向环、杏状涡、螺旋涡、椭圆、圆和对涡。普尔基尼同样没有将这些图案和它们在确认罪犯时的潜在应用联系起来。
然而到了19世纪中期,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科学家和执法人员们开始研究如何将指纹应用于法医科学。其中作出贡献的先驱人物之一是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1833-1918),他是英国一位著名天文-学家的孙子。赫歇尔被英国政府任命为印度胡格里(Hooghly)区的助理联合行政长官兼税务官。在印度任职期间,赫歇尔发现辖区内的退休人员经常试图重复领取退休金。为了辨别这种欺骗行为,赫歇尔引入新制度。他要求所有养老金领取人必须在一张收据上留下拇指指纹,以标记哪些人已经领取了退休金。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法医化学”无关: --- 《星辰秘语:跨越时空的宇宙编年史》 作者:艾萨克·维兰德 出版社:寰宇之境文化 【书籍核心概要】 《星辰秘语》并非一本冷峻的科学教科书,而是一部融合了尖端天体物理学、深邃哲学思辨与史诗般叙事手法的宏大史诗。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百亿年的时空旅行,探索宇宙从诞生之初的奇点爆发,到未来可能的热寂或大坍缩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深入剖析了黑洞的本质、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形成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本书将科学发现置于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讨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 【第一部分:创世的回响——大爆炸与早期宇宙】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138亿年前的那个瞬间。维兰德教授以极其生动的笔触,重构了普朗克时期、暴胀时代以及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汤的景象。他摒弃了晦涩的数学公式,转而采用类比和精妙的描述,使读者得以“亲眼”目睹第一个原子——氢与氦——是如何在宇宙冷却过程中形成的。 重点章节:“光明的诞生”——详细阐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意义,将其描绘成宇宙婴儿时期的“胎记”,以及这项发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年龄和形态的认知。维兰德没有停留在描述数据,而是探讨了科学家们如何从CMB的微小温度波动中,推导出宇宙的曲率和物质密度,如同解读来自远古的密码。 【第二部分:星系的熔炉与元素的炼金术】 宇宙在漫长的黑暗时代之后,引力开始主导一切。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恒星的诞生、生命周期与死亡——宇宙中最壮丽的化学反应。 维兰德细致地描绘了分子云如何坍缩形成原恒星,以及主序星如何通过核聚变持续燃烧。书中花费大量篇幅阐述了“超新星爆发”的极端物理过程。这不仅仅是恒星的终结,更是宇宙元素播撒的源头。我们身体中由碳、氧、铁等元素,无一不是在数亿年前的恒星熔炉中锻造而成,并在剧烈的爆炸中抛洒到星际空间。 “恒星的遗产”一章,系统梳理了从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到如今充满复杂元素的旋涡星系形成的过程。书中特别引入了理论模型,探讨了超大质量黑洞(SMBHs)在早期星系形成中的“种子”角色,它们如何通过喷流和辐射影响周围的气体冷却与恒星形成速率。 【第三部分:暗影下的宇宙——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幽灵】 本书的高潮部分,是直面现代宇宙学最大的挑战:我们所能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能的不到5%。剩下的绝大部分被“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 维兰德以侦探小说的笔法,介绍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测星系旋转曲线、引力透镜效应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一步步“锁定”了暗物质的引力证据。书中详尽对比了WIMP(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轴子(Axions)等主流暗物质候选者理论的优势与困境。 而在讨论暗能量时,作者将视角转向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事实。他探讨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学常数(Lambda)的回归,以及第五种基本力(Quintessence)等替代理论。这一部分不仅仅是物理学的讨论,更融入了本体论的思考:我们如何能确定一个我们完全无法直接感知、却主导着宇宙最终命运的“东西”的存在? 【第四部分:时间的尽头——宇宙的终极命运】 本书的收官部分,是对于宇宙未来场景的深刻推演。维兰德教授带领读者穿越到遥远的未来,审视各种情景的概率。 如果暗能量保持恒定,宇宙将走向“热寂”(Heat Death),恒星耗尽燃料,黑洞蒸发,最终只剩下稀薄的、温度趋近绝对零度的基本粒子浴。如果暗能量的强度随时间增强,那么将面临“大撕裂”(Big Rip),连原子本身都将被撕碎。如果宇宙常数恰好为零或负值,则可能导向“大坍缩”(Big Crunch),宇宙重返奇点。 维兰德总结道,无论哪种结局,它都暗示了我们存在的时间窗口是极其有限的。这引发了一个深刻的哲学拷问:在宇宙浩瀚的时间尺度面前,人类文明的奋斗和所有知识的积累,其永恒的价值何在? 【作者简介】 艾萨克·维兰德(Dr. Isaac Verland)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天体物理学家与科学哲学家。他长期致力于量子引力理论和宇宙学模型的研究。维兰德教授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科学概念,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叙事技巧,转化为普通读者可以深入理解的壮丽画卷。他曾因其在公众科普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卡尔达肖夫对话奖”。《星辰秘语》是他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被誉为近二十年来最伟大的宇宙学通俗读物之一。 【推荐语】 “这不是一本关于‘我们是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我们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的终极追问。维兰德的文字拥有星辰般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认知的边界。”——《科学前沿》 “如果你曾仰望夜空感到敬畏,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理解这份敬畏的钥匙。”——《自然探索评论》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法医化学》,我拿到的时候,对这个名字挺好奇的。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破案故事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通过科学手段来揭示真相的情节。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法医化学》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这可能是一本能满足我好奇心的书。我当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名字听起来很有意思,可能是一些关于犯罪现场的科学知识吧。我喜欢看那些侦探小说,里面的主角总是能从一些微小的线索中找到突破口,而这些线索很多时候都跟科学有关,比如指纹、DNA、毒物等等。所以,《法医化学》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经典破案场景,比如某某侦探从一滴血中推断出凶手的身高体型,或者从残留的粉末分析出犯罪嫌疑人的职业。我当时想象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法医鉴定技术,比如如何收集和分析物证,如何通过科学仪器来解读现场的各种信息。我还期待它能讲述一些真实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示法医化学在侦破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我之前看过一些纪录片,里面就有法医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忙碌的场景,他们穿着白大褂,严谨而专注,让人感觉非常专业。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比较简洁,没有太多的花哨,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印象,这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它内容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犯罪现场的科学奥秘,也能学习到一些与法医化学相关的知识。

评分

《法医化学》这本书,给我一种非常“实用”的感觉。我不是那种追求学术深度的人,我更喜欢那些能够让我立刻感受到价值的书籍。这本书就给了我这种感觉。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所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书中关于DNA分析的部分,虽然我不是生物学专业,但作者通过类比和图示,让我大致明白了DNA是怎么被提取、复制和比对的。这让我觉得,原来科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我一直认为,很多科学知识如果能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喜欢它那些关于现场勘查的描述,比如如何利用紫外线灯来发现血迹,如何使用化学试剂来检测指纹。这些细节让我觉得,原来在我们身边,很多看似平常的工具和方法,在法医的世界里却是如此重要。这本书也让我对“证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原来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质,都可能承载着重要的信息。我常常在看电影的时候,会留意那些法医检查的画面,而这本书则让我对那些画面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

《法医化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那些“看不见”的力量感到着迷,而化学,恰恰就是这样一门能够改变物质、影响世界的科学。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通过各种精密仪器和化学反应来寻找真相的科学家们。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分析”的描述,比如如何从一小块布料中提取出纤维,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和成分。这让我觉得,原来科学分析的过程,就像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艺术。我也会好奇,书中对于一些常见犯罪现场的描述,比如火灾现场,法医是如何通过分析燃烧产物来判断起火原因的。还有,在交通事故中,如何通过分析车辆的碰撞痕迹和残留物质来还原事故过程。这些细节都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也让我看到了法医化学在解决各种复杂问题中的广泛应用。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更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的魅力,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

拿到《法医化学》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它应该是一本工具书,可能是给一些专业人士看的,比如真正的法医、警察或者律师。我本身不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一开始有点担心自己看不懂。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其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枯燥。它的一些描述,比如关于毒物如何在人体内扩散、如何影响生理机能的部分,就写得相当引人入胜。我读到一些关于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质,如何成为揭开真相的关键,这让我觉得非常神奇。书中提到的那些化学反应,虽然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细节,但作者的叙述方式让整个过程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那些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事例来讲解理论知识,比纯粹的理论阐述要容易理解得多。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涉及到一种非常罕见的毒药,而法医正是通过对现场细微的痕迹进行化学分析,才最终锁定了嫌疑人。这种“蛛丝马迹”的破案方式,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破案”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电视剧和小说里那种戏剧化的表现。它让我看到了现实中法医化学工作者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专业技能。

评分

拿到《法医化学》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求知欲”开始阅读。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原理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犯罪调查领域,科学的力量总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让我觉得它会揭示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喜欢书中对各种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介绍,虽然我不是化学专业出身,但作者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毒物学的部分,比如某种毒物在人体内是如何代谢的,又会留下怎样的痕迹。这让我觉得,原来人体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器,而法医化学家就是能够解读这些反应信号的“翻译官”。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痕迹分析的内容,比如纤维、油漆、玻璃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物质,在法医的眼中却能诉说出很多故事。我喜欢这种“细节决定一切”的哲学,在法医化学的世界里,每一个微小的痕迹都可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我看到了科学在维护正义过程中的巨大价值。

评分

书挺不错的,送货速度挺快,

评分

很好 …………

评分

书挺不错的,送货速度挺快,

评分

这本书和“发现”系列比起来,要略差一些,内容简单,翻译得也一般,但对于喜欢化学的高中学生而言倒是不错的课外读物。

评分

书挺不错的,送货速度挺快,

评分

很好 …………

评分

这本书和“发现”系列比起来,要略差一些,内容简单,翻译得也一般,但对于喜欢化学的高中学生而言倒是不错的课外读物。

评分

很好 …………

评分

很好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