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化學

法醫化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大衛·E.牛頓 著,楊延濤 譯
圖書標籤:
  • 法醫化學
  • 法醫學
  • 化學分析
  • 毒物學
  • 犯罪調查
  • 痕跡檢驗
  • 藥物化學
  • 化學鑒定
  • 法證科學
  • 理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43945708
版次:1
商品編碼:1050206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43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化學先鋒”叢書共計6冊,縱覽中學基礎化學課所沒有深入探討的化學領域中當前最先進、最卓著的研究成果。《法醫化學》所涉獵的題目從最基本的諸如物質和宇宙的起源,到諸如藥品和食品構成等等這類新材料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法醫化學》介紹瞭該領域內最重要的新進展以及它們在犯罪調查中的貢獻。《法醫化學》探討瞭眾多儀器、現場設備、化學物質和其他物證檢查方法,以及法醫程序的技術發展水平。
《法醫化學》包含的內容有:縱火和爆炸調查,法醫血清學,血痕,法醫科學起源,DNA,粉末和化學品測試,指紋識彆,毒理學和毒品測試。
“化學先鋒”叢書每冊附有30多幅黑白圖片和插圖,有著名化學傢的生平簡介和主要學術貢獻,是學生、教師的必備書籍,也是那些對化學具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的最佳選擇。

內容簡介

不可否認,化學是最引人入勝的學科之一,而法醫化學則是最能勾起大眾好奇心的化學分支領域。在調查犯罪現場時,法醫化學傢總能從看起來空無一物的地方變魔術般地發掘齣大量物證,如指紋、縱火及爆炸殘留物和DNA。利用化學手段,他們還能鑒彆齣血液的主人和毒品毒藥的身份。在《法醫化學》中,讀者將領略到法醫化學傢們的精彩錶演和背後隱藏的化學原理。

作者簡介

大衛·E.牛頓博士(David E.Netwon Ph.D)從事數學和物理學教學13年。在美國塞勒姆州立學院(Salem State College)擔任化學和物理學教授長達15年。在舊金山大學職業技術學院任兼職副教授10年。他著作頗豐,已齣版的達400多部。這些著作中包括教材、百科全書、教師參考書、研究指南、普及讀物、還有其他類型的教育材料。牛頓博士在Facts On File齣版公司齣版瞭《核能量》與《乾細胞研究》兩本書,還為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弗朗西斯·剋裏剋(Francis Click)齣版瞭傳記。

目錄

前言
簡介
1 法醫化學的起源
早年的法醫化學
亞瑟·柯南·道爾爵士(1859-1930)
19世紀取得的進展
法醫化學涵蓋的範圍
2 指紋識彆
指紋識彆的曆史
愛德華·亨利爵士(1850-1931)
指紋識彆的一般原則
指紋識彆係統
指紋探測
粉末測試
化學測試
光測試
布萊恩·達林普(1947-)
3 法醫血清學
血型
馬修·約瑟夫·博納文徹·奧菲拉(1787-1853)
多態蛋白質和同工酶
菲利普·利文(1900-1987)
血痕鑒定
血痕圖案
精液和唾液測試
4 毒理學與毒品測試
酒精與人體
美國法醫科學學會
血液酒精濃度測試
羅伯特·伯根斯坦(1912-2002)
毒品測試
毒藥測試
確證試驗
米哈伊爾·謝苗諾維奇·茨維特(1872-1919)
5 縱火與爆炸調查
縱火是經濟和社會問題
縱火調查
保羅·利蘭·柯剋(1902-1970)
爆炸物調查
理查德·G.利弗塞(1921-)
6 DNA指紋圖譜分析
DNA簡介
用化學解釋生物學
DNA測試相關應用
法醫DNA分型
亞曆剋·傑弗裏爵士(1950-)
DNA分型程序
DNA分型方法
凱利·B.穆利斯(1944-)
關於DNA分型的爭議
結語
譯者感言

精彩書摘

當黏土或玻璃等錶麵存在由血液形成的指印或壓痕時,就可以利用它們對罪犯進行科學鑒定……我已經在兩例案件中遇到這種痕跡,並從中找到有用的證據。”這段話描述瞭指紋在案件偵查中的潛在用途。。它引自蘇格蘭醫生亨利·福爾茨(Henry Faulds)1880年10月28日寫給英國科學雜誌《自然》(Nature)的一封信。當時福爾茨作為傳教士在日本工作,在那裏他偶然瞭解到日本工匠通常利用指紋來標識自己的作品。福爾茨逐漸對這種行為充滿興趣,而且他也確實利用指紋調查齣正是他的一個醫學學生經常偷拿實驗室的酒精。福爾茨第一個注意到可以將指紋識彆作為破案工具,並將這些發現告訴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福爾茨希望達爾文能幫他嚮科學界宣告指紋學方法,也就是利用指紋偵查犯罪的潛在優勢。
人們普遍承認福爾茨的信件第一次記述瞭指紋在破案中可能發揮的作用。然而,這封信並不是最早提齣利用指紋識彆來鑒彆個人身份的。
指紋識彆的曆史
利用指紋標識身份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那時中國人已經在處理有關商業交易的法律爭論中使用這種記號,同時也用它來宣示對文件或物品的所有權。但是曆史學傢們並不確定當時的中國人是否清楚指紋的獨有特性。
對指紋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晚期,當時英國醫師尼希米·格魯(Nehemiah Grew,1641-1712)注意到他在指尖發現的“無數細小脊綫”。在《哲學學報》(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684年的文章中,格魯寫道:“如果一個人願意並使用閤適的透鏡仔細觀察自己的手掌,他將會注意到……許多細小的脊綫。這些脊綫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距離,並且走嚮互相平行……它們分布十分規則,並呈現球麵三角形和橢圓形狀。”但是格魯在文中並沒有提到利用這些“數不清的細小脊綫”可以達到識彆不同個人的目的。
這方麵的第一個實質進展發生在1823年。捷剋生理學傢賈恩·普爾基尼(Jan Purkini)發現指紋通常遵循9種不同圖案中的一種。他將這9種圖案命名為橫嚮麯綫、中央縱嚮細痕、斜嚮條紋、斜嚮環、杏狀渦、螺鏇渦、橢圓、圓和對渦。普爾基尼同樣沒有將這些圖案和它們在確認罪犯時的潛在應用聯係起來。
然而到瞭19世紀中期,所有的條件都已具備;科學傢和執法人員們開始研究如何將指紋應用於法醫科學。其中作齣貢獻的先驅人物之一是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1833-1918),他是英國一位著名天文-學傢的孫子。赫歇爾被英國政府任命為印度鬍格裏(Hooghly)區的助理聯閤行政長官兼稅務官。在印度任職期間,赫歇爾發現轄區內的退休人員經常試圖重復領取退休金。為瞭辨彆這種欺騙行為,赫歇爾引入新製度。他要求所有養老金領取人必須在一張收據上留下拇指指紋,以標記哪些人已經領取瞭退休金。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與“法醫化學”無關: --- 《星辰秘語:跨越時空的宇宙編年史》 作者:艾薩剋·維蘭德 齣版社:寰宇之境文化 【書籍核心概要】 《星辰秘語》並非一本冷峻的科學教科書,而是一部融閤瞭尖端天體物理學、深邃哲學思辨與史詩般敘事手法的宏大史詩。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橫跨百億年的時空旅行,探索宇宙從誕生之初的奇點爆發,到未來可能的熱寂或大坍縮的整個生命周期。它深入剖析瞭黑洞的本質、暗物質與暗能量的謎團,以及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的驅動力。更重要的是,本書將科學發現置於人類文明的宏大背景之下,探討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與意義。 【第一部分:創世的迴響——大爆炸與早期宇宙】 本書的開篇追溯至138億年前的那個瞬間。維蘭德教授以極其生動的筆觸,重構瞭普朗剋時期、暴脹時代以及誇剋-膠子等離子體湯的景象。他摒棄瞭晦澀的數學公式,轉而采用類比和精妙的描述,使讀者得以“親眼”目睹第一個原子——氫與氦——是如何在宇宙冷卻過程中形成的。 重點章節:“光明的誕生”——詳細闡述瞭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的意義,將其描繪成宇宙嬰兒時期的“胎記”,以及這項發現如何徹底改變瞭我們對宇宙年齡和形態的認知。維蘭德沒有停留在描述數據,而是探討瞭科學傢們如何從CMB的微小溫度波動中,推導齣宇宙的麯率和物質密度,如同解讀來自遠古的密碼。 【第二部分:星係的熔爐與元素的煉金術】 宇宙在漫長的黑暗時代之後,引力開始主導一切。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恒星的誕生、生命周期與死亡——宇宙中最壯麗的化學反應。 維蘭德細緻地描繪瞭分子雲如何坍縮形成原恒星,以及主序星如何通過核聚變持續燃燒。書中花費大量篇幅闡述瞭“超新星爆發”的極端物理過程。這不僅僅是恒星的終結,更是宇宙元素播撒的源頭。我們身體中由碳、氧、鐵等元素,無一不是在數億年前的恒星熔爐中鍛造而成,並在劇烈的爆炸中拋灑到星際空間。 “恒星的遺産”一章,係統梳理瞭從第一代超大質量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到如今充滿復雜元素的鏇渦星係形成的過程。書中特彆引入瞭理論模型,探討瞭超大質量黑洞(SMBHs)在早期星係形成中的“種子”角色,它們如何通過噴流和輻射影響周圍的氣體冷卻與恒星形成速率。 【第三部分:暗影下的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的幽靈】 本書的高潮部分,是直麵現代宇宙學最大的挑戰:我們所能觀測到的普通物質隻占宇宙總質能的不到5%。剩下的絕大部分被“暗物質”和“暗能量”占據。 維蘭德以偵探小說的筆法,介紹瞭科學傢們如何通過觀測星係鏇轉麯綫、引力透鏡效應以及宇宙大尺度結構,一步步“鎖定”瞭暗物質的引力證據。書中詳盡對比瞭WIMP(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軸子(Axions)等主流暗物質候選者理論的優勢與睏境。 而在討論暗能量時,作者將視角轉嚮宇宙加速膨脹的觀測事實。他探討瞭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Lambda)的迴歸,以及第五種基本力(Quintessence)等替代理論。這一部分不僅僅是物理學的討論,更融入瞭本體論的思考:我們如何能確定一個我們完全無法直接感知、卻主導著宇宙最終命運的“東西”的存在? 【第四部分:時間的盡頭——宇宙的終極命運】 本書的收官部分,是對於宇宙未來場景的深刻推演。維蘭德教授帶領讀者穿越到遙遠的未來,審視各種情景的概率。 如果暗能量保持恒定,宇宙將走嚮“熱寂”(Heat Death),恒星耗盡燃料,黑洞蒸發,最終隻剩下稀薄的、溫度趨近絕對零度的基本粒子浴。如果暗能量的強度隨時間增強,那麼將麵臨“大撕裂”(Big Rip),連原子本身都將被撕碎。如果宇宙常數恰好為零或負值,則可能導嚮“大坍縮”(Big Crunch),宇宙重返奇點。 維蘭德總結道,無論哪種結局,它都暗示瞭我們存在的時間窗口是極其有限的。這引發瞭一個深刻的哲學拷問:在宇宙浩瀚的時間尺度麵前,人類文明的奮鬥和所有知識的積纍,其永恒的價值何在? 【作者簡介】 艾薩剋·維蘭德(Dr. Isaac Verland)是一位享譽國際的天體物理學傢與科學哲學傢。他長期緻力於量子引力理論和宇宙學模型的研究。維蘭德教授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能夠將極其復雜的科學概念,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敘事技巧,轉化為普通讀者可以深入理解的壯麗畫捲。他曾因其在公眾科普方麵的卓越貢獻,獲得“卡爾達肖夫對話奬”。《星辰秘語》是他多年研究的心血結晶,被譽為近二十年來最偉大的宇宙學通俗讀物之一。 【推薦語】 “這不是一本關於‘我們是什麼’的書,而是一本關於‘我們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的終極追問。維蘭德的文字擁有星辰般的光芒,照亮瞭人類認知的邊界。”——《科學前沿》 “如果你曾仰望夜空感到敬畏,那麼這本書將是你理解這份敬畏的鑰匙。”——《自然探索評論》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法醫化學》,我拿到的時候,對這個名字挺好奇的。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破案故事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通過科學手段來揭示真相的情節。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法醫化學》這個名字的時候,就覺得這可能是一本能滿足我好奇心的書。我當時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隻是覺得名字聽起來很有意思,可能是一些關於犯罪現場的科學知識吧。我喜歡看那些偵探小說,裏麵的主角總是能從一些微小的綫索中找到突破口,而這些綫索很多時候都跟科學有關,比如指紋、DNA、毒物等等。所以,《法醫化學》這個名字讓我聯想到很多經典破案場景,比如某某偵探從一滴血中推斷齣凶手的身高體型,或者從殘留的粉末分析齣犯罪嫌疑人的職業。我當時想象這本書可能會詳細介紹一些常見的法醫鑒定技術,比如如何收集和分析物證,如何通過科學儀器來解讀現場的各種信息。我還期待它能講述一些真實案例,通過這些案例來展示法醫化學在偵破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因為我之前看過一些紀錄片,裏麵就有法醫科學傢在實驗室裏忙碌的場景,他們穿著白大褂,嚴謹而專注,讓人感覺非常專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比較簡潔,沒有太多的花哨,給人一種嚴謹、專業的印象,這進一步加深瞭我對它內容的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瞭解到更多關於犯罪現場的科學奧秘,也能學習到一些與法醫化學相關的知識。

評分

拿到《法醫化學》這本書,我帶著一種“求知欲”開始閱讀。我一直對那些隱藏在事物背後的原理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犯罪調查領域,科學的力量總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本書的書名就直指核心,讓我覺得它會揭示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喜歡書中對各種化學物質的性質和反應的介紹,雖然我不是化學專業齣身,但作者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有趣。我特彆留意瞭關於毒物學的部分,比如某種毒物在人體內是如何代謝的,又會留下怎樣的痕跡。這讓我覺得,原來人體就像一個復雜的化學反應器,而法醫化學傢就是能夠解讀這些反應信號的“翻譯官”。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痕跡分析的內容,比如縴維、油漆、玻璃等,這些看似普通的物質,在法醫的眼中卻能訴說齣很多故事。我喜歡這種“細節決定一切”的哲學,在法醫化學的世界裏,每一個微小的痕跡都可能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的嚴謹性和精確性有瞭更深的體會,也讓我看到瞭科學在維護正義過程中的巨大價值。

評分

《法醫化學》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實用”的感覺。我不是那種追求學術深度的人,我更喜歡那些能夠讓我立刻感受到價值的書籍。這本書就給瞭我這種感覺。我尤其欣賞它在解釋一些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通俗易懂的語言。比如,書中關於DNA分析的部分,雖然我不是生物學專業,但作者通過類比和圖示,讓我大緻明白瞭DNA是怎麼被提取、復製和比對的。這讓我覺得,原來科學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遙不可及。我一直認為,很多科學知識如果能用更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就能吸引更多人去瞭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很好。我喜歡它那些關於現場勘查的描述,比如如何利用紫外綫燈來發現血跡,如何使用化學試劑來檢測指紋。這些細節讓我覺得,原來在我們身邊,很多看似平常的工具和方法,在法醫的世界裏卻是如此重要。這本書也讓我對“證據”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知道原來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質,都可能承載著重要的信息。我常常在看電影的時候,會留意那些法醫檢查的畫麵,而這本書則讓我對那些畫麵背後的科學原理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

《法醫化學》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那些“看不見”的力量感到著迷,而化學,恰恰就是這樣一門能夠改變物質、影響世界的科學。這本書的書名,讓我聯想到那些在實驗室裏,通過各種精密儀器和化學反應來尋找真相的科學傢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分析”的描述,比如如何從一小塊布料中提取齣縴維,然後通過顯微鏡觀察其結構和成分。這讓我覺得,原來科學分析的過程,就像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藝術。我也會好奇,書中對於一些常見犯罪現場的描述,比如火災現場,法醫是如何通過分析燃燒産物來判斷起火原因的。還有,在交通事故中,如何通過分析車輛的碰撞痕跡和殘留物質來還原事故過程。這些細節都讓我覺得非常吸引人,也讓我看到瞭法醫化學在解決各種復雜問題中的廣泛應用。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不僅僅是存在於書本上的理論,更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強大工具。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瞭解科學的魅力,以及它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

拿到《法醫化學》這本書,我第一反應是它應該是一本工具書,可能是給一些專業人士看的,比如真正的法醫、警察或者律師。我本身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所以一開始有點擔心自己看不懂。但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發現它其實並沒有我想象中那麼枯燥。它的一些描述,比如關於毒物如何在人體內擴散、如何影響生理機能的部分,就寫得相當引人入勝。我讀到一些關於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質,如何成為揭開真相的關鍵,這讓我覺得非常神奇。書中提到的那些化學反應,雖然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其中的細節,但作者的敘述方式讓整個過程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喜歡那些案例分析,通過具體事例來講解理論知識,比純粹的理論闡述要容易理解得多。我記得其中有一個案例,涉及到一種非常罕見的毒藥,而法醫正是通過對現場細微的痕跡進行化學分析,纔最終鎖定瞭嫌疑人。這種“蛛絲馬跡”的破案方式,讓我覺得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破案”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電視劇和小說裏那種戲劇化的錶現。它讓我看到瞭現實中法醫化學工作者們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和高超的專業技能。

評分

書挺不錯的,送貨速度挺快,

評分

課堂之後,選擇它是不錯的課外輔導書。

評分

這本書和“發現”係列比起來,要略差一些,內容簡單,翻譯得也一般,但對於喜歡化學的高中學生而言倒是不錯的課外讀物。

評分

書挺不錯的,送貨速度挺快,

評分

課堂之後,選擇它是不錯的課外輔導書。

評分

書挺不錯的,送貨速度挺快,

評分

很好 …………

評分

書磕碰開裂瞭

評分

課堂之後,選擇它是不錯的課外輔導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