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纵横:中外观赏石收藏与鉴赏

奇石纵横:中外观赏石收藏与鉴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贵生 著
图书标签:
  • 观赏石
  • 奇石
  • 收藏
  • 鉴赏
  • 中石
  • 外石
  • 石文化
  • 矿物
  • 地质
  • 艺术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87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58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如果你对奇形怪状的石头情有独钟,那么,不妨来看看与你有着同样爱好的王贵生同志是怎样追求、实现他的爱好和理想的。他编著的这本《奇石纵横:中外观赏石收藏与鉴赏》讲述了他在海内外寻石的经历,介绍了赏石理论、奇石市场等内容。

目录

一、域外寻石
1. 管窥欧洲观赏石
2. 印度和尼泊尔观赏石
3. 埃及和土耳其观赏石
4. 土耳其和埃及大理石
5.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看石头
6.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看园林
7. 澳大利亚望夫石
8. 猫眼石
9. 美国洛杉矶赏石商场
10. 加拿大多伦多观石
11. 美国石文化杂谈
12. 在拉斯维加斯观石
13. 纽约闹市内的墓地
14. 墓前立石
15.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石文化
二、神州访石
1. 四块省级文物观赏石
2. 三块青莲朵
3. 三块瑞云峰
4. 九峰园一品石之谜
5. 米芾“三”缘
6. 循米芾足迹走神州
7. 关于米芾相石法
8. 研山铭
9. 赏石论道
10. 北京宋庆龄故居观石
11. 读苏轼题石诗
12. 赵洪范和翥云峰
13. 历代廉石
14. 房公石
15. 陇右说史赏石
16. 十年梅魂祭
17. 关于禅石
18. 灵璧石
19. 绿芙蓉
20. 南京汤山温泉赏石
21. 两岸雨花情
22. 台湾记石
23. 书院园林石
24. 观赏石的底座
25. 加工的峰石
26. 石碣寓崇山
27. 供石
28. 石上题刻传千古
29. 翊园的地景
30. 醒石与醉石
31. 组石
32. 石与盆景
33. 北京观赏石拾遗
34. 故宫的木化石
35. 燕赵大地石文化
36. 北虢石文化——黄河星辰石
37. 南阳、襄阳行
38. 山西运城行
39. 西安石鲸
40. 上马石
41. 陇中骄子庞公石
42. 四川行
43. 云南石文化琐谈
44. 嘉定观赏石文化
45. 上海古石
46. 贵州的观赏石
47. 从吉林石文化说开去
48. 伪满皇宫园林
49. 石头的诉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三、赏石理论
1. 观赏石文化的恢复期
2. 观赏石文化浅析
3. 观赏石文化寻根
4. 观赏石地区差异
5. 观赏石是艺术品
6. 观赏石的光泽
7. 石头的性味
8. 陨石
9. 石文化趣谈
10. 先秦古籍论石摘录
11. 以情论石
12. 赏石思想变迁
四、奇石市场
1. 发展西部观赏石文化
2. 理智地开发观赏石
3. 观赏石的市场
4. 收藏家的情怀
5. 张建升的六石
五、石路历程
1. 我的石路
2. 古石研究
3. 了却一个心愿——《名胜古石》编后话
后记

前言/序言


奇石纵横:中外观赏石收藏与鉴赏 内容简介 本书《奇石纵横:中外观赏石收藏与鉴赏》是一部集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与文化梳理于一体的专业性著作,旨在为广大赏石爱好者、收藏家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去探索和理解世界范围内赏石艺术的博大精深。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石种,而是深入剖析了赏石文化的历史脉络、审美理念、鉴赏标准以及收藏实践中的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赏石文化的历史溯源与哲学基础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时间轴拉回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探讨了石头从实用工具到精神寄托的演变过程。我们追溯了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特别是宋代“文人石”的兴起,如何将自然之物提升到哲学思考和艺术表达的高度。重点阐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并塑造了中国人对奇石的审美取向。 随后,本书将视野投向世界,对比分析了西方文化中对矿物、岩石的认知变迁。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地质构成的探讨,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标本收藏的兴盛,再到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揭示了不同文明背景下,人类与“石”这种永恒物质的关系。通过对中西方历史脉络的梳理,读者能够理解,何为“赏石”,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动因与情感诉求的差异。 第二部分:中观:中国传统赏石体系的精微解析 本篇是全书的重点之一,系统地解析了中国赏石体系的内在逻辑。我们跳脱出简单的“美丑”判断,从更深层次的鉴赏维度进行剖析: 一、 基础审美要素的解构: 形(Shape): 探讨了“瘦、透、漏、皱”等传统标准在不同石种(如太湖石、英石、灵璧石)上的具体体现与演化。分析了如何从石头的轮廓、体量、比例中读出“意境”。 色(Color): 不仅关注色彩的饱和度与均匀性,更深入探讨了色彩与地质成因、自然风化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石色”的特殊偏爱,如墨色石、红石的意境营造。 质(Texture): 详细区分了皮壳的形成机制(如包浆、风化层、晶体结构),讨论了“润泽度”、“苍老感”在不同石种上的鉴赏差异,例如青海石的细腻与黄河石的粗犷之美。 纹(Pattern): 聚焦于纹理的自然性和艺术性,如大化石的“天然图画”、雨花石的“水草纹”等,阐述了纹理如何引导观者的想象力,实现“以小见大”。 二、 核心石种的深度个案分析: 本书精选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赏石类别进行深度剖析,每一个类别都配有详尽的产地地质背景、开采历史、以及不同时期文人对该石种的评价: 1. 灵璧石(安徽): 探讨其“声、形、色、质”四绝的平衡之道,以及不同“帮口”的特征区分。 2. 太湖石(江苏): 分析其被赋予的“仙山洞府”象征意义,以及其孔洞结构在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3. 青田石与寿山石(福建): 从雕刻原料的角度切入,探讨其温润的质地如何被赋予“印章艺术”的生命,以及如何鉴赏其“田坑”、“水坑”的细微差别。 三、 赏石的文化语境:意境与陈设 重点阐述了中国赏石的“意境”概念,即石头如何通过引发联想,成为沟通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媒介。并对古典园林、书房、厅堂中赏石的陈设艺术、座架的材质选择(如黄花梨、紫檀)及其对整体美感的烘托作用进行了专业指导。 第三部分:外览:世界观赏石的多元风貌与收藏实践 本部分将目光转向全球,介绍了几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观赏石种类,这些石种往往因其独特的地质成因或罕见的色彩组合而备受推崇,它们提供了与中国传统审美不同的鉴赏维度。 玛瑙与玉髓类(Agate & Chalcedony): 重点分析了巴西、墨西哥、印度等地出产的片状玛瑙、火山玛瑙的“色彩爆炸”效应,以及对“晶洞”结构美学的鉴赏。 硅化木与宝石矿物标本(Petrified Wood & Mineral Specimens): 探讨了硅化木如何记录了亿万年前的生命信息,以及如何从宝石学角度鉴赏高品质的蛋白石(Opal)与萤石的色彩变幻。 “图画石”的国际视角: 介绍如日本的“水石”(Suiseki)如何与中国赏石体系交融,以及美国西部地区出产的、以地质截面纹理为主的“地质图画石”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收藏与鉴定的实务指南 这一部分是面向实践者的操作手册,确保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可执行的收藏策略。 真伪鉴别与“做旧”识别: 详细列举了现代造假技术对传统石种(如对灵璧石的酸洗、喷砂)的影响,教授读者如何通过观察风化痕迹、皮壳的自然过渡来识别伪作。 科学辅助鉴定: 简要介绍了利用硬度测试、密度测量、甚至简单的紫外光照射等物理方法,来辅助判断石材的矿物成分。 风险管理与价值评估: 探讨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如何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包括稀有度、完整性、文化意义以及市场流通性等综合因素的考量,为藏家提供稳健的收藏策略建议。 结语:人与永恒的对话 全书最后总结了赏石作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活动,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界中最稳定、最古老的物质——石头——进行的持续对话。赏石不仅是收藏物质财富,更是对时间、对地质变迁、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深刻体悟。本书期望能成为引导爱好者穿越奇石纵横世界的可靠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作者并没有把目光局限在国内,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世界各地的观赏石文化,比如日本的“水石”文化,欧洲的矿物晶体收藏等。这种跨文化的视野,拓宽了我们对“美”的定义。它不再是单一的、地域性的审美标准,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包容的姿态。通过对比不同文明对石头的理解和运用,我深刻体会到,石头作为一种天然媒介,是如何连接起人类情感与自然世界的。这本书不仅是教我们如何看石头,更是教我们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的多样性。读完后,我萌生了出国考察不同石展的强烈愿望。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科学地保养我的藏品。这本书在“收藏与鉴赏”的后半部分,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从清洁、存储到防晒、防潮,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非常具体,简直就是一本“石头保养手册”。我按照书里的方法对我的几块心爱之石进行了处理,效果立竿见影,那些曾经晦暗的石面重新焕发出了光彩。而且,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鉴定真伪和避免“翻新”的技巧,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太重要了。作者的经验之谈,避免了我们走很多弯路,可以说是真金白银的教训总结。读完这一部分,我心里踏实多了,感觉我的藏品得到了更专业的呵护。

评分

这本书,光是看书名就觉得气势不凡,"奇石纵横"四个字,让人仿佛已经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石头世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精美的彩图,那些石头,有的温润如玉,有的遒劲有力,每一块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他不仅在描述石头的外形特征,更深入地挖掘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意境”的阐述,如何从一块普通的石头中读出山川河流、四季更迭,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对收藏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读物,它引导着我们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哲理。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世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开阔了。

评分

说实话,我对奇石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阶段,就是觉得好看、稀奇。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外观赏石的流派、历史脉络以及鉴赏标准,内容详实得令人惊讶。比如,书中对不同地域石种的详细介绍,无论是国内的太湖石、灵璧石,还是国外的玛瑙、晶簇,都有深入的剖析,甚至连一些小众石种都有涉猎。作者在介绍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但解释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鉴赏部分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石头的对比,让读者对“好”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现在看石头都有了“行家”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的色彩非常饱满,能够真实还原石头的质感和色彩。排版清晰流畅,阅读体验极佳。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实物照片,还有一些手绘的图解,用以说明某些复杂的纹理结构或形成原理,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我发现,很多其他相关书籍在这一点上做得就不如它,往往是文字堆砌或者图片模糊。这本《奇石纵横》在视觉呈现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让人在阅读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视觉享受。这本书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

送货太快了

评分

可以好好学习的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好。。。。。。。。。。。

评分

可以好好学习的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送货太快了

评分

可以好好学习的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老公很喜欢穿上很舒服质量不错

评分

此书适合奇石爱好者阅读.尤其是对国外奇石的介绍,开了眼界.只是此书都配黑白照,印刷纸张较差.

评分

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