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庆祝建党90周年学习读本)

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庆祝建党90周年学习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治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
  • 建党90周年
  • 党史
  • 精神建设
  • 红色文化
  • 政治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爱国主义
  • 党的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647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3964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一书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其章节标题就颇有创意。用诗歌把各章的内容贯通起来,每一章独立成诗——各个小标题组合起来,就是一首清新隽永、朗朗上口的诗。我们只要拿起这本书,翻上两页,就会被其巧妙的构思与清新活泼的语言所吸引。

作者简介

傅治平,男,1950年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教授,海南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从事过哲学、美学、领导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类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十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其作品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已出版的独著、主编与参著著作二十多部,发表文章三百余篇。其中有较大社会影响的著作有《心灵大嬗变——人类心理的历史构筑》、《政府行为论》、《邓小平理论纲要》、《教育中人的发现》、《节约型社会读本》、《新时期党政干部关心的十大“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等。2004年以来,连续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郁闷与喧器——世纪青年心态破解》、《党政干部“四观”教育学习读本》、《和谐社会导论》,在社会上亦有较大的反响。《和谐社会导论》还被选为2005年度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优秀图书。

目录

第一章 红色精神,源远流长
马列信仰 孕育赤魂
人间正道 天下公心
华夏精神 恢弘演绎
民意所隶 宗旨坚定
第二章 红色精神,凛烈万古
理想信仰 红色激情
价值导向 精神支撑
思想先导 活力之源
民族振兴 历史使命
第三章 红色精神,时与日新
红色精神 穿越时空
实践孕育 实践提升
指导现实 激励后人
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
第四章 五四精神,不倒长城
救亡图有意 拳拳报国心
德、赛两先生 熔为青年魂
民族复兴计 血脉世相承
走向新世纪 精神铸长城
第五章 井冈山精神,星火燎原
巍巍井冈山 革命作摇篮
艰苦奋斗志 信念倍坚定
留下好传统今人作典型
要当共产党 井冈须长铭
第六章 长征精神,铄古铸今
君子天行健 艰难万里征
苦难多砥砺 磨炼铁骨铮
地球红飘带 飞舞绘丹青
昂首新世纪阔步再长征
第七章 延安精神,党风大成
革命大本营 窑洞起雄风
战争是洪炉 精神千锤炼
作风与传统凝 成精气神
中华脊梁骨 宝塔千秋挺
第八章 西柏坡精神,兴亡思辨
千秋兴替事 规律何处寻
革命要彻底 “两个务必”真
优良好传统 建国奠基深
希怀忱患意事 事业仍常青
第九章 大庆精神,爱国是魂
艰难创业史 覆地翻天人
摘掉“贫油”帽 奋斗出精神
盛开石油花 精神成能源
“铁人”有接力 大庆与时进
第十章 雷锋精神,平凡见真
普通一个兵感动亿兆人
只做平凡事 皆成巨丽珍
道德境界高 春风暖人心
生命虽逝去 德行勉来人
第十一章 红旗渠精神,挑战贫困
愚公凿天河 演舜传奇新
太行矗丰碑 血魂镌碑铭
众志征险恶 党心暖民心
红旗渠长流 壮歌年年岭
第十二章 抗洪精神,与天斗争
沧海横流处 英雄本色真
中国水文化 品格大提升
洪水作洗礼 彰显精气神
迎接新挑战 再铸新长城
第十三章 载人航天精神,科技攻坚
“神舟”遨苍穹 豪情贯长虹
“四特”是精髓 “一流”是标准
九天揽月志 险峰好光景
中华要崛起 创新作国魂
第十四章 抗震救灾精神,凛烈天地
哀哉国之殇 激荡最强音
举世见雄起 大震淬精神
多难兴邦国 多难砺党魂
做到五坚持 无往而不胜

精彩书摘

1.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一方面,信仰是一种信念,具有信念的基本特征,即对某种或某些尚未被实现和证实的客观状态、观念等等的确信;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信念都是信仰,信仰是信念的一种特殊的、强化的、高级的形式,信念只是一种意念,信仰则是一个整体性的精神状态。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因素为它服务。所以,信仰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它是人生的“主心骨”,是人的全部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因而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生命就等于没有灵魂。而信仰的偏差,则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当然,信仰也有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等等区别,而要形成科学的、先进的信仰,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并且需要自觉地以先进的世界观、方法论,以人类的全部科学和文明成果为基础。
由于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或主义的高度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与指南,所以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等等。因此,正确的信仰能够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人们正确面对各种挑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一句话,它激励人们在顺境时居安思危,在逆境中不坠青云之志。而且,由于信仰总是指向理想的未来,所以它会引导人们对未来的目标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从此为之不懈奋斗。
信仰是凝聚全社会、全民族力量的法宝。信仰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主要起引导、凝聚和推动的作用。每当一个国家和社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信仰和信仰教育往往是形成强有力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是把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千千万万群众凝聚起来的法宝。邓小平说得好: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总之,信仰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有了信仰,人们就有了精神的寄托,有了行动的指南,就能知所趋赴。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理论,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信仰,一种科学的信仰。它不但给予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以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赋予他们以伟大的历史使命,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工具;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则是武装头脑和改造思想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和理论的信服、敬仰与崇拜。共产主义学说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科学学说。这一学说,在正确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在全世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共产主义学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不是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长远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共产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是有史以来最崇高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体现着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向往和追求,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强大的精神支柱。
应该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最初创立这一科学信仰时,却并没有对其进行命名,他们没有使用过像“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共产主义理想”这样的概念,而且甚至有意识地避免和反对这样的提法。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一种“理想”。他们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他们也不赞同把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信仰”或“信仰的象征”。马克思在纪念第一国际成立7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演讲,明确指出:国际从未提出任何特殊的信条教义。它的任务就是组织劳动力量,团结各种各样的工人运动,使它们联合起来。恩格斯反对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仰象征,认为这只能是为神效劳;而且反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这样一些人,在他们那里“革命”本身成了某种像童贞马利亚之类的东西,理论成了信仰,参加运动成了祭祀。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认为“理想”和“信仰”是空想家与宗教徒的专利,而是认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有自己的理想与信仰(信念)。他们在自己的著作里也多次提出唯物主义者要有崇高理想和信仰。恩格斯在1871年2月代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写给西班牙联合委员会的一封信中说:我们非常满意地看到社会革命的思想越来越成为你们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共同财富。尤其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谈到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信仰的态度,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工人党则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信仰显然不再是宗教信仰,而只可能是科学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就是这样的信仰。
……

前言/序言

古人认为,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们一向把“精气神”三者,作为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人的衰老是因损耗了“精气神”,而“精气神”充盛,则生命自会延长。这是精气神的本意。作者将其引申到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论述,表明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源,颇有深意。在这本书里,作者采用了近年来发展红色旅游所用的一个名称——“红色精神”,使党的精神更富有鲜明的色彩。红色是鲜血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红色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所形成的良好传统与作风的内在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
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就是人的精气神的集中表现。人有了这点精神,就有了精气神,就有了精神支柱。人生就有了激情、有了意义,人就有了追求、有了价值。对于一个组织、一个政党来说,精神也同样重要。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七千多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也成为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之一。迄今,中国共产党在走过的八十多年的历程中,经历过无数坎坷曲折与艰难险阻,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与青春的活力,并带领全体党员与全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奇迹。原因何在?就在于她始终保持着一种精气神。
精气神是一股劲儿,一股气势。古语有云:“气势如虹。”我们共产党人有了这股劲头与气势,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我们共产党人有了这种劲头与气势,即便再凶恶的敌人也会望风披靡。在革命时期,许多共产党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而正义凛然,面对生死考验而放声大笑,连敌人都不得不慨叹:共产党人是铁打的筋骨。在建设、改革时期,无数党员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工作,亦是豪气万丈。就像大庆人写的诗歌一样:“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精气神又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一种不服输的信念。在井冈山时期的艰苦岁月里,红军将士每天吃着红米饭、南瓜汤,却能打胜仗,就凭的这种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河南林县人民为了丢掉贫困帽子,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曰月换新天一他们苦干工。年,劈山凿岭修起了一条人间天河一红旗渠,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也凭的这种精神。
红色精神所表现的精气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政治与思想优势,因为红色精神所体现的共产党的形象,已成为凝聚民心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其光芒穿越时空,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永远的激励。平常,我们不是经常听到有人这么讲吗?“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实际上,就是在用长征精神鼓励自己。而许多共产党人在遇到挑战时,总会用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来鼓舞自己的斗志。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形成于党成长、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对一个时期共产党人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它体现在共产党人身上以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红色精神就是在共产党人以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伟大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但它不是成于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要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个世纪来度量;而一旦形成,又将不断鼓舞人们为正义事业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必须把红色精神作为党的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使之能够长期被用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全体党员、群众的精神支柱。
探讨红色精神,我们发现每一种精神,都有着鲜明的背景。或与时代背景相联系,或与某种事件相联系,可以说,它是特定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说到五四精神,我们眼前会浮现出慷慨激昂的革命青年,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毫无畏惧地迎着军阀枪口前进的雄姿;说到井冈山精神,我们耳边会响起“红米饭,南瓜汤”的歌声;说到长征精神,我们会不由自主吟诵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雄壮诗篇……也就是说,红色精神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天辟地的实践中进发出来的精神、形成的优秀传统。
虽然红色精神在不同时期表现的行为方式不同,但其精神状态有共同之处。董存瑞手举炸药包与“铁人”王进喜用身体搅拌水泥,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但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井冈山流传的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在延安为烧炭而牺牲的张思德,以及在新中国涌现的焦裕禄、郑培民等先进人物,都体现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他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精神、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他强调,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实际上,邓小平提出的这五种革命精神,就贯穿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应该说,党的八十多年历程中可以提炼出来的红色精神有许多种,以历史事件命名的就有五四精神、嘉兴南湖红船精神、二七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红色精神发生地命名的就有井冈山精神、百色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太行精神等;以创造红色精神的群体与个人命名的就有琼崖纵队精神、红色娘子军精神、抗大精神、抗联精神、新四军精神、临沂红嫂精神、杨靖宇精神、刘胡兰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郑培民精神,等等。这些精神,都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在红色精神里,五四精神是红色精神的源头,因为正是五四运动,使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也是在五四运动中,寻找先进文化的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革命的真理。当然,说得更直接一些,则可以把井冈山精神作为红色精神的源头,是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的弘扬、丰富和发展。这当中,如果说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代表,那么,西柏坡精神则是延安精神的继续发展。它们共同反映了2。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革命史的主旋律和时代主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这期间又形成了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以及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这些都是红色精神的延续。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已有的红色精神,还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新的红色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时代需要的红色精神鼓舞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红色精神不是自封的,而是获得全体人民认同并在长期实践中被证明了的,反映着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在新的时期的传承与升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红色精神丰富与提升了民族精神,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具有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发扬红色精神,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发展,以创新的理念、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态度投入到各项工作创新之中,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考验着每一位共产党人,也锤炼着每一位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状态。正是在严峻的历史考验之中,共产党人精神状态的可贵价值,才得以彰显和传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坚定信念,保持本色,光大浩然正气。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酒绿灯红的侵蚀和影响,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风亮节。
在当今中国,红色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红色精神、学习红色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弘扬红色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傅教授所著的几部书,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把别人看起来枯燥的理论变为可读的美文,且不失理论深度。而且,他的思路开阔,文风活泼,并非所有的著作都一种模式、一种风格,每一本书都会别出心裁地创造一种新的格调。《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一书论述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精神,其章节标题就颇有创意。用诗歌把各章的内容贯通起来,每一章独立成诗——各个小标题组合起来,就是一首清新隽永、朗朗上口的诗。我们只要拿起这本书,翻上两页,就会被其巧妙的构思与清新活泼的语言所吸引。他的“观念三部曲”已经完成了两部,且赢得了广大的读者。我期待着这本《精神的升华》早日面世,为“观念三部曲”画亡一个圆满的句号。
《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所铸就和传承的独特精神气质。它并非是对党史事件的简单罗列,也不是对政策法规的机械阐述,而是聚焦于那些贯穿始终、驱动前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精神特质和道德操守,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图谱。 一、 精神的源泉与孕育:革命年代的淬炼 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深深植根于其诞生和成长的革命年代。本书将首先追溯其精神源头的形成,探究在民族危亡、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坚定理想信念。这包括: 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无数次失败与挫折面前,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动摇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中国人民能够站起来的信心。这种信念不仅是理论的认同,更是行动的指南,支撑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继续斗争。 牺牲奉献的精神: 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生命践行初心使命。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长征路上的艰苦跋涉,再到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每一次的牺牲都成为党精神谱系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面对强大的敌人和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无畏的斗争精神。他们敢于挑战不可能,敢于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这种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斗争意志,是赢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 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也深刻理解了群众的力量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障。 二、 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建设时期的铸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领导国家建设的重任。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精神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丰富,更加注重务实、创新和集体奋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带领人民从零开始,发扬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克服了物质条件的极大匮乏,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 面对外部的封锁和压力,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依靠自身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种精神是对革命时期斗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更加强调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战略自主性。 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的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党内形成了高度的团结,强调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协商,汇聚各方智慧,推动国家建设的稳步前进。 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工程中,涌现出无数普通党员和劳动者,他们以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这种精神体现在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三、 精神的创新与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在这一时代变革中,党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更加注重创新、开放和活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改革开放的核心在于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承认和纠正过去的错误,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他们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新的战略、新的举措,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精神: 改革开放的进程充满挑战,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稳定。党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敢于担当,勇于攻坚克难。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 改革开放的中国,积极拥抱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党的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升华,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 精神的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中国共产党精气神在新时代的时代意义,以及它将如何指引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 精神力量的驱动作用: 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精神力量在凝聚共识、激发动力、战胜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关键作用。 当代中国价值的体现: 探讨中国共产党精神如何深刻影响和塑造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和人文精神。 面向未来的传承与创新: 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以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内在的精神动力是什么,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本学习读本,更是一面精神的镜子,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精神的升华》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神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中国共产党人那独特而又强大的内在世界。它不像某些论著那样,直白地抛出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种更加含蓄、更具艺术性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精神内核具象化。我尤其被书中对“担当”二字的深刻诠释所打动。它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种敢于直面困难、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和魄力。从革命时期的出生入死,到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攻坚克难,书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可贵的担当精神。这种担当,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读到动人之处,我常常会感到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份子,共同经历着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评分

这本《精神的升华》在我读完之后,脑海里留下的并非是某个具体的人物事迹或某个历史节点的细致描绘,而是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情感共鸣。它像一股温暖却又磅礴的力量,缓缓注入我的内心,让我重新审视了“精神”这个词的厚重与力量。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去分析政策的制定过程,也没有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相反,它更侧重于那些无形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信仰的力量、牺牲的意义、以及一个集体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时所激发的强大意志。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赞颂,那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的品格,通过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得到了升华。它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感染力,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激情与奉献的年代,与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身影一同呼吸。这种体验是多层次的,既有对历史的回望,更有对当下精神力量的汲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精气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辛探索、不懈奋斗,在实践中熔铸而成,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翻开《精神的升华》,我首先被它所传递出的那种乐观而坚定的基调所吸引。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历史的曲折与挑战,但它始终选择聚焦于那些克服困难、迎来曙光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逆境时,是如何凭借着一股不屈不挠的韧性,一次又一次地走出低谷,走向辉煌。书中的叙述方式非常注重情感的铺垫和渲染,它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试图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艰难抉择,以及支撑他们做出这些抉择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奉献”精神的解读,它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付出,是心甘情愿地将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和国家利益之后。这种精神力量,在我看来,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的深层驱动力。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对“初心”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信,正是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让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并不断引领着国家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分

《精神的升华》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籍。它所探讨的“精气神”,并非是某种可以量化的物质,而是渗透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一种精神基因。书中对“信仰”的力量的描绘,让我深受感染。那种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也从未动摇的坚定信念,是支撑他们一路前行的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仅是对某种主义的认同,更是对真理的追求,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牺牲”的解读,它不是无谓的奉献,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了更伟大的目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牺牲,充满了崇高感,也彰显了共产党人将人民福祉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无私情怀。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组织能力和政策的正确性,更在于其所凝聚和传承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读罢,我感到内心充实而宁静,也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评分

《精神的升华》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需要你时刻紧绷神经去记忆史实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缓缓地讲述故事,那些故事或激昂,或温情,却都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陷入沉思,回味那些朴素却又直击人心的道理。书中对“团结”的力量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它阐释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正是依靠着不同背景、不同岗位的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克服重重难关。这种团结,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血肉联系之上。此外,我对书中关于“创新”精神的论述也颇有感触。它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难题。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是保持政党生命力的关键。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获得了一种升华,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的体悟。

评分

听老婆的话跟党走············

评分

听老婆的话跟党走············

评分

从事政治工作的人有必要读读。

评分

书还没详细看,大致翻了一下,很好~~

评分

从事政治工作的人有必要读读。

评分

书还没详细看,大致翻了一下,很好~~

评分

从事政治工作的人有必要读读。

评分

到底有没有货呢?怎么还在等待处理状态?

评分

听老婆的话跟党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