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古朴的色调和模糊却又充满历史感的图案,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很感兴趣,尤其是科举,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走向。这本书的书名“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精准地概括了我的兴趣点,从一个相对较短但又极其关键的历史时期切入,深入探讨科举制度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互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唐朝由盛转衰,再到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科举制度是如何在各种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中保持其生命力,或者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它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对知识分子的命运,对地方势力和中央集权关系的微妙平衡,这些都是我想要深入了解的。我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历史线索,并且通过科举这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图景。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从统一走向分裂,再孕育着新的统一的千年之交。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中的“人”特别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虽然聚焦于制度与变迁,但我相信在其中也能找到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的踪迹。想象一下,在中晚唐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有多少寒门学子怀揣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梦想,踏上科举之路。他们的喜悦、失意、奋斗和挣扎,都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篇章。而对于那些身处高位的士族子弟,科举又意味着什么?是锦上添花,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科举数据的分析,来勾勒出当时社会精英的构成变化。例如,哪些地区的士人更容易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哪些家庭背景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理解,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科举是否真的提供了一定的上升通道,又或者只是在少数精英阶层中进行着有限的财富和权力再分配。我希望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案例,让那些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命运洪流。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无疑是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人才选拔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在中晚唐和五代这个特殊的时期,政治格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矛盾的此起彼伏,使得科举制度的运行显得尤为复杂和关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制度分析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来呈现科举制度在这段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政局?又是否在地方割据势力抬头的情况下,成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一个纽带?书中对于“恩荫”、“门阀”等与科举并行存在的选官现象的论述,也令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对这些不同选官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更全面地揭示那个时代的权力结构和精英生态。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书中的学术论证严谨,史料运用扎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对于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梳理,其细致程度堪比显微镜下的观察。从赋税制度的细微变化,到土地兼并的深层原因,再到商品经济萌芽期的发展脉络,每一个侧面都被作者剖析得鞭辟入里。我特别想知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举制度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成为了缓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原有的不平等?作者在书中是否探讨了庶族地主阶层如何通过科举向上流动,以及这种流动对传统士族阶层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不安,但这本书似乎试图通过科举这个制度性因素,来解释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变迁。我对书中关于“乡举”和“征辟”等早期选官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过渡与衔接的论述很感兴趣,这部分内容或许能揭示科举制度并非一夜之间成熟,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必须从其核心制度入手。而科举制度,无疑是塑造中国古代社会最关键的制度之一。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中晚唐到五代这一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恰逢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前的辉煌与之后的动荡交织,孕育着新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解析,科举制度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它是否推动了文官集团的崛起?又是否改变了传统士族与新兴阶层之间的力量对比?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行细致的考察。这些细节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是如何通过科举得以传承和传播的。而对于五代十国这个相对混乱的时期,科举制度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是否依然能够有效地选拔人才,抑或在乱世中沦为权力斗争的工具?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科举制度如何艰难维系,又如何与社会的洪流一同前行。
评分还行吧。。资料比较全。
评分研究唐代科举很好的参考资料。
评分还行吧。。资料比较全。
评分科举之名始于宋代。唐代贡举制度宋以后也习称为科举,因为它已具备了科举制的最基本的特征,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陈子昂,李白,韩愈,白居易,岑参……这些熟悉的身影奔波于大唐帝国的科举之途,犹如今日的我们拥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长安春色图":既有春风得意的快乐,也有落魄江湖的辛酸……《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的研究时段为中晚唐五代,正处在唐宋变革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制度、社会风气的变革都发端于此。《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重点在充分搜集史料的基础之上,对中晚唐五代进士科等主要科目及第者的社会出身、入仕途径、最高官衔、籍贯等进行统计,分析科举制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做到具体史料研究与宏观分析相结合。《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考察中晚唐五代科举与婚姻观念、选举观念的变迁,以及科举与士族、家族、社会风俗等社会层面的问题,借以推动学术界关注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评分李和张不仅在撰写中国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从苏联输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进一步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表述的基础之上。这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任务的理解上,表现尤为明显。23比如,李鼎声在描写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时,追随斯大林,并驳斥托洛茨基将中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国民经济上、阶级阵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然而,我们却不要因此误会,以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国际资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声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其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张闻天也将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引用斯大林的观点,解释决定中国社会性质的因素,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以及“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声对革命的解释中,也可发现同样的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评分还行吧。。资料比较全。
评分该成果认为,唐代科举制度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积累相当厚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研究领域。因此,要在唐代科举史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该选题则是避开了学界对唐前期科举制研究集中、成熟的现状,选择中晚唐五代,是因为这一时期正处在唐宋变革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制度、社会风气的变革都发端于这一时期,抓住了中晚唐五代科举研究相对薄弱的特点,从科举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大大拓宽了科举研究的视野,使科举制度研究取得了一个新突破。
评分李和张不仅在撰写中国近代史之前即已信仰从苏联输入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而且进一步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的一般看法,直接建立在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正统”表述的基础之上。这在他们对中国社会性质、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以及后来的共产党任务的理解上,表现尤为明显。23比如,李鼎声在描写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时,追随斯大林,并驳斥托洛茨基将中国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他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才日益走上殖民地化的途程,在国民经济上、阶级阵容上以及文化思想上都表现了巨大的转变。然而,我们却不要因此误会,以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就渐次成了资本主义的国家。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只是开了国际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榨取与掠夺,只是加深了中国民族的奴隶状况,旧有的农业经济虽是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铁爪逐次抓破了,而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方法却没有支配着全国民经济,这就是说中国社会的旧的剥削制度并没有从此失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是局部地兴起来了,而它并没有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是受国际资本的桎梏和奴役。”(李鼎声1949:3-4)因此,1925年至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是1911年以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其任务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地主”(同上264-267)。张闻天也将1925年至1927年的革命描述成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引用斯大林的观点,解释决定中国社会性质的因素,如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以及“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张闻天1987:216)。毫不奇怪,在李鼎声对革命的解释中,也可发现同样的因素(李鼎声1949:264-267)。
评分第三章从中晚唐五代的省试试官、别头试与子弟之争及座主门生、同年与朋党的关系等层次探讨了中晚唐五代科举省试与社会变迁。作者认为中晚唐知贡举主司多以礼部侍郎、中书舍人等清望官为主,礼部省试的权知贡举使职化,有效地选拔了天下英彦,对防止省试舞弊现象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贡举主司的高科第出身,即高文化素养,是省试公平进行的必要条件,但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主导权控制在士族、小姓手中,士族和小姓仍然在科举考试中占有优势地位,这些重要的论断,前人已有提及,值得重视。作者还认为中晚唐子弟问题的出现是中唐以后以科举出身的新旧两大官僚士族势力展开权位和利益争夺的结果,随着党争的强弱,子弟问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终代表以科举出身的新兴官僚士族牛党全胜,子弟问题主要变成官僚阶层内部利益分割的问题,并逐渐淡化;而进士朋甲也只是政局变化的一个附属品,座主门生、同年关系变成了官僚仕宦相互提携的重要纽带,也是中晚唐朋党形成和党争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座主门生、同年关系容易导致党争,在政治上易受牵连,同时对国家官僚队伍的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妨碍了皇权,中晚唐五代的座主门生关系逐渐受到限制,并向“圣主门生”的观念转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