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908

上海19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伯铭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上海
  • 民国
  • 文化
  • 社会
  • 风俗
  • 老上海
  • 历史小说
  • 文学
  • 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74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383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上海旧事系列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22
字数:4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1908》根据劳埃德大不列颠出版有限公司1908年出版的《20世纪香港、上海和中国其他通商口岸印象》艺术与上海有关的部分编译。
1908年,距离上海开埠已半个多世纪之久,《上海1908》通过对各行各业的细致描写,展示了期间上海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尤其是原书中有美泰洋行拍摄的大量精美图片,为我们保存了20世纪初年有关上海的记忆。

内页插图

目录

编译者说明
第一章 上海概述
第二章 社团、俱乐部和公共设施
第三章 地方政府和法制
第四章 警务力量
第五章 万国商团
第六章 消防机构
第七章 市政工程
第八章 卫生和医院
第九章 财政和银行
第十章 航运、商业和海关
第十一章 邮局、电报和电话
第十二章 体育和运动
第十三章 重要外国居民
第十四章 著名中国居民
第十五章 工业企业
第十六章 外国商业团体
第十七章 旅游和饭店
第十八章 新闻和报刊

精彩书摘

从理论上说,那些住在租界以外的人接受中国政权的管辖,但实际上,他们与住在租界之内的人生活在相似的条件之下。他们向中国当局缴纳相同的土地税,并向工部局缴纳一半市捐。由于工部局没有法定权力获得这种市捐收入,工部局与自来水公司达成协议,只有那些接受缴纳市捐义务的人才能获得自来水供应。
法租界公董局由4名法国人和4名其他国家的代表组成,选举公董局董事的是法租界范围内的所有土地业主、每年支付租金达到1000法郎的房客以及年收入达到4000法郎的居民——不分国籍,除了他们必须是外国人。每个候选人必须由2名法国人和2名其他外国纳税人提名,并通过投票当选。公董局董事的任期为2年,每年有一半董事退休。虽然法国领事名义上是公董局总董,但他总是把权力委托给他人,并由董事们自己选择一名总办。然而,如果对任何问题的表决出现票数相等的情况,法国领事保留投决定票的权力。公董局掌握全部行政权力,只服从法国领事的否决,因为虽然全体纳税人间或被召集在一起,商讨具有非常的利害关系和重要性的事情,或者表达他们对某些拟议的革新的意见,与公共租界不同,在法租界并不举行得到公认的年度居民会议。
公董局的收入有各种来源。外国人根据土地价值的0.5%以及根据他们在法租界范围内居住的房屋年租金的8%纳税,而中国人根据房屋年租金的12%纳税。使用河边土地的航运公司每年为其占用的每平方英尺土地缴纳2.5银两税收,而海关税司将其所征码头税的一部分直接交给公董局。法租界内的电车公司、自来水公司和电灯公司分别将其收入的一半交给公董局,此外,某些收入来自对黄包车、马车和汽车的课税。自1900年以来,公董局在其自己的边界之外购买的道路一直延伸至徐家汇天文台。这些道路由公董局工程师养护,并由法租界警察巡逻,因此,作为对这些有利条件的回报,根据与自来水公司和电灯公司达成的协议,公董局从房客那儿获得相当于其租金8%的捐税,并从荒废土地的业主那儿获得相当于其地产价值1%的捐税。1899年,公共租界的边界扩大至占地33503亩,即接近9平方英里,次年,法租界的范围扩大至大约1625亩,即270英亩。严格说来,这就是目前上海外国租界的范围,虽然正如我们已看到的,工部局和公董局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局限于这个范围。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命名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旨在详尽地介绍其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您指定的书名《上海1908》或任何AI生成相关的词汇。 --- 《光影浮沉录:近代都市的变迁与人心》 一、导论:时代的脉搏与都市的诞生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一个正在快速崛起、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东方大都市——在历史巨变浪潮中的生存状态、社会结构与精神面貌。我们聚焦的并非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支撑这座城市运转的每一个微小单元:那些在租界与旧城交界地带往来穿梭的面孔,他们如何适应新的商业规则,如何维系古老的家庭伦理,以及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重塑自我。 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多维度的。它首先是一部社会史的观察手记,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以及新兴文化娱乐场所的兴衰,勾勒出这座城市物理空间的重塑过程。其次,它是一部生活史的重现,详细描摹了不同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细节,从富商大贾的精致宴饮到底层劳动者的辛酸谋生。核心在于探讨:当西方文明的洪流猛烈冲击既有的社会秩序时,这座城市的人们如何“活着”,又如何“成为”他们后来的样子。 二、卷一:租界与城厢:两个世界的交错 本书的第一部分,集中探讨了城市内部空间秩序的复杂性。彼时的都市如同一个巨大的、功能分区明确的机器,但其边界却是流动的。 1. 空间地理的重构: 我们将详细考察法租界、公共租界与华界三块区域在法律、建筑风格、商业活动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是权力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映射。例如,公共租界如何以“国际化”为名,成为金融资本的避风港;而华界又如何在压力下,催生出具有强大韧性的民间经济体系。 2. 法律与秩序的张力: 审视不同司法体系(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中国地方衙门)在城市治理中的冲突与合作。这种法律上的二元或多元结构,如何影响了社会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纠纷的解决方式。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揭示,在法律真空或冲突地带,人情世故和地方势力是如何填补治理空白的。 3.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考察电报、自来水、有轨电车等新事物的引入,对城市生活节奏产生的颠覆性影响。这些技术进步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例如,电力的普及首先惠及的是特权阶层和新兴工厂。 三、卷二:商业的逻辑与欲望的剧场 这一部分深入挖掘推动城市运转的核心动力——商业活动及其衍生的社会行为。这座城市是当时亚洲最活跃的交易中心,其商业精神值得深入研究。 1. 远东的金融枢纽: 分析跨国银行、进出口贸易行以及本土钱庄在资本流通中的角色。探讨鸦片贸易、丝绸和茶叶出口等传统产业的衰落与新兴工业(如纺织、火柴、印刷)的崛起。重点关注股票、期货等现代金融工具的早期运作模式,以及投机行为如何塑造了富裕阶层的财富积累速度。 2. 职业的嬗变: 详细描绘新兴职业群体的诞生,如买办、翻译、律师助理、电话接线员。买办阶层是东西方文化和商业的桥梁,他们的忠诚度和文化身份认同是本书分析的重点。同时,也探讨了手工艺人、码头工人、轿夫等传统行业在工业化冲击下的艰难转型。 3. 消费主义的萌芽: 考察百货公司、西餐厅、咖啡馆的出现,以及广告、月份牌等宣传手段的运用。这些场所不仅仅是消费场所,更是社会阶层展示财富、进行社交模仿和身份建构的“剧场”。本书将通过分析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习惯,来解码都市人对“新生活”的渴望与焦虑。 四、卷三:思想的激荡与文化的熔炉 现代都市的繁荣离不开思想的活跃。本书第三部分关注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以及大众传媒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1. 新旧知识的碰撞: 考察新式学堂(如大学、专业技术学院)的教育理念如何冲击传统的儒家教育体系。对早期留学生回国后的角色进行细致分析,他们是如何成为思想启蒙和政治变革的催化剂。探讨在西方哲学、科学思潮传入背景下,本土知识分子对“中国应该如何自处”的深刻反思与争论。 2. 大众传播与舆论的形成: 聚焦于报纸、期刊、小说的爆炸性发展。研究不同政治倾向的报纸如何构建各自的叙事,影响公众舆论。小说和戏剧如何扮演了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工具。特别是对鸳鸯蝴蝶派、进步文学等不同文学流派在都市文化中的地位进行辨析。 3. 娱乐与公共生活: 剖析新型娱乐活动对市民精神世界的渗透。包括戏园子的改造、电影(默片时期)的流行、新式茶馆的兴起。这些场所如何成为不同社会群体进行非正式交流、文化消费和身份展示的公共空间。 五、结语:历史的留痕与未完的探索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座城市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矛盾性——它既是旧帝国衰败的最后注脚,又是新中国诞生的最早胚胎。它充满了机会,但也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它拥抱着光明,也隐藏着深刻的阴影。通过对这些微观史实的梳理,我们试图还原那个复杂、充满活力、不断自我重塑的近代东方都会,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提供一个扎实的、细节丰富的历史切片。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宏大叙事还原为人间烟火,使读者得以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肌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对“氛围感”的营造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听觉和视觉的盛宴。我能“听”到黄包车夫的吆喝声,能“闻”到法国梧桐树下雨后泥土的气息,更能“看”到租界里的霓虹灯如何在夜幕中挣扎着闪烁。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光影变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特别是关于几个特定季节转换的描写,比如夏日午后的闷热与秋日清晨的凉意如何影响人们的心态,都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这种对环境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整个故事的背景不再是僵硬的布景,而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有机体。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沉浸在一个精心布置的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无论是大户人家的陈设,还是弄堂里的灶台——都在讲述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强烈推荐那些对环境描写有高要求的读者来品味一番,绝对能找到久违的共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但却处理得井井有条,让人丝毫不会感到混乱。作者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简单地将不同阶层的故事并列,而是通过一些巧妙的线索和意象,将它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展现出城市肌理的复杂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几条著名街道变迁的描述,那种由石库门到新式洋房的过渡,不仅是建筑风格的更迭,更是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剧变。阅读时,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那些精妙的过渡句,它们如同榫卯结构,将看似不相关的片段紧密咬合在一起。尤其是一些富有哲学意味的感慨,不着痕迹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中,提升了整部作品的厚度。它不仅仅在讲故事,更像是在探讨“时间”和“记忆”是如何塑造一个城市的灵魂。对于那些热爱深度阅读和喜欢品味文字韵味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值得投入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华丽与朴素的完美结合。初看之下,有些段落的辞藻堆砌略显浓墨重彩,充满了旧时代文人的书卷气,但很快你就会发现,这种“华丽”是为了更好地映衬特定场景的隆重或人物的内心波澜。而当叙事转向市井生活时,语言又变得极其口语化和接地气,充满了烟火气,那些上海话的俚语和谚语穿插得自然无比,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动的呼吸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时,那种近乎残酷的坦诚。没有脸谱化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可言说的苦衷和光辉的瞬间。这种复杂性,使得阅读体验极其丰富,时而让你会心一笑,时而又感到一丝沉重。它对人性的洞察力,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时代背景限制,具有更强的普世价值。这本书读起来,绝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一种主动的、沉浸式的参与体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穿越回那个迷离的时代,文字间透着一股老上海特有的风情。我本来以为会读到一些枯燥的历史陈述,没想到作者的笔触如此细腻生动,仿佛每一个场景都能在脑海中勾勒出来。比如书中对一些老式茶楼的描写,那种氤氲的雾气、老客们低沉的交谈声,甚至空气中飘散的烟草味,都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作者捕捉人物微表情和内心挣扎的功力,那些身处变革前夜的市民,他们的迷茫、憧憬与无奈,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旗袍下摆的轻微摇曳,以及弄堂口那盏昏黄的路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背景的铺陈,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它不是单纯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浮世绘,让人在翻阅间,对那个逝去的年代产生一种复杂而深沉的眷恋。读完后,我仿佛刚从一场盛大的老电影中走出来,余韵悠长,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耐读性极高,绝非一次性读物。我第一次读完后,就立刻产生了二刷的冲动,因为初读时,为了跟上故事的脉络和人物关系的梳理,很多隐晦的暗示和伏笔可能被忽略了。等到第二次阅读,带着对结局的了解和对人物命运的预知,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开篇的细节,简直是豁然开朗。作者埋藏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在后文中都有照应。它考验读者的细心和耐心,奖励那些愿意深入挖掘的人。比如某位角色的一个眼神、一件衣物的颜色,都可能隐藏着作者对时代精神的精妙隐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层次感”,初读是故事,再读是历史,深读则是哲学。它要求读者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去拼凑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最终还原出那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这是一部值得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总能获得新感悟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