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库:同治 沅州府志(套装共2册)

湖湘文库:同治 沅州府志(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张官五 等 编
图书标签:
  • 地方志
  • 沅州府志
  • 同治
  • 湖湘文库
  • 清史
  • 湖南历史
  • 地方文献
  • 史志
  • 古籍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5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258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1
套装数量:2
字数:6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沅州,因沅水而得名。作为州级、府级行政区域,湖南历史上曾经有五个沅州。
一是南朝时期的沅州。南朝陈太建七年(五七互改武州为沅州,辖武陵、通宁、沅陵、南阳、夜郎五郡十一县。其地域相当于今日之大湘西,以及贵州省天柱县的一部分。隋开皇九年(五八九)隋减陈后,此沅州废共延续了十五年。
二是唐代武周时期的沅州。武周天授二年(六九二)将原叙州潭阳郡(本巫州)改为沅州,州治在龙标,即后来的黔阳县。唐代开元十三年(七二互以『沅』号『原』声相近,复改为巫州。此沅州面积较小共延续了三十五年。
三是宋元时期的沅州。宋熙宁七年(一○七四)置沅州,先后辖卢阳(即芷江)、麻阳、招谕(次年并入麻阳县)、黔阳、渠阳(即渠阳寨,在今靖州地)等县。元至元十二年(二一七五)设立沅州安抚司,至元十四年改为沅州路总管府,所辖地域大致如宋。此沅州延续了二百九十六年。
四是明代初期至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的沅州。明初改沅州路总管府为沅州府,但不久又降为州,领黔阳、麻阳二县,隶属于辰州府。此沅州延续了三百六十九年。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卷之首
卷之一 星野
卷之二 沿革
卷之三 疆域
卷之四 山川上
卷之五 山川下
卷之六 城池
卷之七 乡都
卷之八 关隘
卷之九 当梁
卷之十 塘堰
卷之十一 公署
卷之十二 户口
卷之十三 日喊
卷之十四 蠲血
卷之十五 積貯
卷之十六 学校
卷之十七 学校下
卷之十八 壇廟
卷之十九 风俗
卷之二十 物産
……
下册

前言/序言


湖湘文库:同治 沅州府志(套装共2册) 编纂体例与文献价值 一、 篇章结构与内容擘画 《湖湘文库:同治 沅州府志》以其严谨的志书编纂体例,勾勒出清代同治年间沅州府(今湖南省怀化市境内,涵盖沅陵、辰州、泸溪、溆浦、新化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全貌。全书共分若干卷,涵盖了最为传统的“方志二十四门”的精髓,力求以有限的篇幅,展现一个区域的宏大历史。 卷帙的设置并非简单堆砌史料,而是遵循了“叙事逻辑”与“地理逻辑”的统一。开篇往往是“舆地志”,详细描摹沅州府的山川形势、疆域变迁,以及气候水文特征。沅州地处湘西腹地,山高水急,湘江支流密布,此部分对研究古代湘西的水利、交通及军事防御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紧随其后的是“建置志”,追溯府、州、县的设立时间、治所迁移、吏员更迭。对于研究清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尤其是在湘西土司改流过程中,府志的记录尤为珍贵,提供了官方视角的制度落地与执行情况。 “田赋、户口、物产”部分是研究清代中后期湘西经济史的核心资料。同治时期,中央财政压力增大,地方赋役制度的执行情况直接关系到民生稳定。《沅州府志》详细记录了正赋、火耗、徭役的征收标准与实际负担,以及府境内特有的矿产(如锡、铅)的开采情况和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为经济史学家提供了详实的定量数据。 二、 典章制度与人物研究 在政治制度方面,“职官志”不仅罗列了历任知府、同知、通判的任职时间,更简要记载了他们的主要政绩。对于研究地方精英群体与中央权力网络的互动具有重要的个案价值。 而“人物志”则是此志的精华所在,其收录标准往往体现了地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它分为“循良”(清官)、“孝友”(德行模范)、“列女”(节烈女性)、“名宦”(外来官员)和“缙绅”(本土士绅)等类别。通过对比不同群体的传记篇幅与赞誉词藻,可以洞察同治年间沅州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与权力结构。例如,对“土司改流”后新任官员的记载,与对当地望族士绅的记录相互映照,展现了权力更迭中的社会心理张力。 三、 文化传承与民俗风物 《沅州府志》在文化方面的记载尤为细腻,这往往是地方志区别于中央官修史书的显著特征。 “学校、科举、艺文”部分,记录了府学、书院的兴衰,以及同治时期本地士人的应试成绩和著作。这直接反映了湘西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辐射能力。特别是“艺文”篇,辑录了被认为有价值的诗文、碑记,是抢救性地保存地方文学遗产的重要手段。 “风俗、物产、杂记”等部分,则深入到社会生活肌理。沅州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府志对苗族、瑶族等部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或译音记录)、服饰、婚丧嫁娶制度的记录,虽然带有清代汉族士大夫的视角和偏见,但却是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早期田野调查的宝贵遗存。对于研究湘西地区不同族群的互动模式、文化适应与冲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本基础。 四、 历史语境与文献稀有性 此套《沅州府志》成书于同治年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湘赣粤地区的社会动荡刚刚平复,中央集权受到挑战,地方团练兴起。此志的编纂,一方面是地方士绅在政局相对稳定后,试图重塑地方认同、强调“教化”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方社会对自身历史和现状进行一次系统性总结和记录的迫切需求。 作为一套地方志,“同治本”的存世量往往远低于国家正史或影响更大的省志。经过兵燹、战乱和历史的损耗,完整的善本尤为稀缺。《湖湘文库》的整理出版,使得这套地方百科全书得以系统性地重现于世,为研究清代中后期湘西社会的变迁、区域治理模式、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提供了直接、原始、且具有高度地域特色的史料支持。它是一扇直接窥见晚清湘西社会肌理的珍贵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古籍的校勘和版本传承一直非常关注。据我了解,同治年间的《沅州府志》原版流传下来的情况并不算特别乐观,很多细节在后世的抄本或翻刻中都可能出现讹误。因此,这次湖湘文库的影印工作,其版本的选择和底本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这套书的学术价值。从触摸到的这批书中,我能感受到影印技术的进步,图文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细小的朱批、注释,也能辨认得八九不离十。这对于做版本学研究的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仅要看它记录了什么内容,更要看记录的方式和媒介本身。影印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书纸张的肌理和墨色的层次感,这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能触摸到两百年前的油墨与纸纤维。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深度文献考据的研究者而言,一个清晰可靠的底本,能够省去大量繁琐的校对工作,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思想内涵的挖掘。可以说,这套书在文物保护和学术普及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常常觉得官方编纂的地方志太“端着”,缺少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然而,这套《同治 沅州府志》在我阅读过程中,却意外地展现出一种务实的人文关怀。例如,书中详细记载了府城内的街道布局、城墙的修筑历程,但这描述的重点不在于军事防御的宏大叙事,而是百姓出行、商业交易的实际便利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义仓”和“社仓”的记录,这直接关系到灾荒年间底层民众的生死存亡。志书中不仅记录了这些储备粮仓的规模和管理章程,甚至还保留了一些关于历年歉收时义仓发放的具体数据。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家庭在饥馑中的挣扎与希望。阅读这些内容,使我深刻体会到,地方志的编纂,绝非仅仅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修饰,它更是古代社会管理体系对民生福祉最直接的制度性回应。这份对“生民”的关注,使得这套冷峻的官文献,拥有了跨越时空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这部《湖湘文库:同治 沅州府志(套装共2册)》的出版,对于所有对清代地方志和湘西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特地去翻阅了一下这部古籍的影印本,光是看到那厚重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心中就涌起一股敬意。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时光之门。沅州,即今芷江一带,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这里的文化风貌往往兼具楚地大气与西南边陲的神秘色彩。这部同治年间的府志,记录的正是乾嘉道光之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但传统秩序又尚未完全崩塌的那个关键时期。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土司制度”的记载部分,那些关于土官的任免、辖区内的风俗习惯、以及与朝廷关系的描述,都极为细致。这对于研究湘西边政史的学者来说,是无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想象,当年编纂此书的幕僚们,是如何冒着溽暑严寒,深入实地,访谈耆老,核对田亩户籍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如今快餐式的文化传播中,显得尤为珍贵。能够再次将这套地方志重现于世,让现代人得以一窥湘西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全貌,功德无量。

评分

我通常对地方志这类书籍抱有一种敬畏又略带疏离的态度,觉得它们往往过于注重官方的叙事,缺乏鲜活的人间烟火气。然而,这套《沅州府志》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比如,书中关于“物产”的记载,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沅州山区特有的药材、茶叶的采摘时节,甚至连当地人制作竹篾制品的技艺都有所提及。这让我仿佛能闻到那股山间的草木清香,感受到过去农耕岁月中,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与敬畏。再细看“风俗”一章,它没有用居高临下的笔调去评判少数民族的习俗,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口吻,记录了他们祭祀山神的仪式、婚丧嫁娶的流程,以及那些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歌谣和传说。这体现了清代地方官僚在文化记录上的难得的开明与包容。对于从事民俗学研究的人来说,光是这一部分,就值得花费数月时间进行深入挖掘和比对分析。这套书的价值,绝不是简单地复印了旧本,而是让那些沉睡在故纸堆中的文化精魂,重新获得了呼吸的空间。

评分

说实话,读地方志有时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它充斥着大量的官僚术语和程式化的辞藻。但当我翻到这套《同治 沅州府志》的“艺文”部分时,却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部分收录了清代以来沅州士人的诗词歌赋、匾额碑记的节选。诗词的水平自然有高有低,但它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侧面视角,来观察一个偏远府城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变迁,以及他们如何用古典文学的框架来描绘自己的山水家园。有些诗句,气象万千,完全不输于当时的京城名家;有些则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笔触粗犷却真诚。更吸引我的是那些碑刻文字的收录,这比纯粹的诗歌更具历史的“物质性”。它们记录了地方士绅对水利工程的捐助、对地方教育的兴办,乃至对某次自然灾害的集体反思。这些文字如同一个个历史的切片,将同治年间沅州社会的“精神生态”清晰地勾勒出来。阅读这些文字,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一个偏远地区的精英群体是如何在维护自身文化认同的同时,寻求与时代脉搏的共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