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玉宁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现代景观
  • 设计理论
  • 景观方法
  • 景观规划
  • 园林设计
  • 城市景观
  • 景观建筑
  • 环境设计
  • 景观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184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1645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14
字数:69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自从抛弃了古典主义的景观设计美学准则后一直不断探索,但始终没有似乎也不需要重新建立评价标准,随意性及个性化似乎成为景观设计的普遍特征。现代景观与建筑、艺术等相关学科之间同时存在与变化着,艺术思潮、建筑理论的探索无不影响着景观设计。

内容简介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作者16年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可持续景观设计方法、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现代景观空间建构、景观设计思维与表达。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供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也可供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作者简介

成玉宁,1962年4月18日出生于南京市,1984年获南京林学院园林专业农孥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87年8月,就职于南京市园林规翱设计研究所,1990年、1993年分别获东南、大学建筑系工学顿士学位、博士学位,1993年起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景观学科学术带头人。 成玉宁从事景观与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及其理论研究25年,先后完成景现及建筑、风景区、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等百余项,获部省级优秀设计奖10次,主编《园林建筑没计》教材,参与编撰《江南理景艺术》、《南京的建筑》等专著。

目录

1 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
1.1 近百年景观设计与理论的发展
1.1.1 现代景观设计系统观的形成
1.1.2 二战前后的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思潮
1.1.3 60年代到70年代的生态主义与大地景观
1.1.4 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共生格局
1.2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2.1 分解与重构及其多维度演绎
1.2.2 从景观规划到城市设计
1.2.3 行为科学与人性化景观环境
1.2.4 生态学观念与方法的运用
1.2.5 地域特征与文化表达
1.2.6 个性化与独创性的追求
1.2.7 场所再生与废弃地景观化改造
1.2.8 节约型景观与可持续发展观
1.3 走向系统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1.3.1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现代景观设计
1.3.2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意义
1.3.3 走向集约化的现代景观设计

2 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
2.1 景观环境特征
2.1.1 景观环境的生态特征
2.1.2 景观环境的空间特征
2.2 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内容
2.2.1 景观环境调查
2.2.2 生态环境评价
2.2.3 空间特征评价
2.2.4 人文景观评价
2.2.5 环境容量的评价
2.3 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方法
2.3.1 叠图法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3.2 基于GIS的景观分析与规划
2.4 景观环境场地适宜性与设计策略
2.4.1 生态适宜性评价
2.4.2 项目建设适宜性评价
2.4.3 设计策略的生成

3 可持续景观设计方法
3.1 可持续景观设计策略与方法
3.1.1 风景环境规划设计
3.1.2 建成环境景观设计
3.1.3 集约化景观设计方法
3.2 可持续景观设计技术
3.2.1 可持续景观生境设计
3.2.2 可持续景观种植设计
3.2.3 可持续景观材料及能源

4 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
4.1 景观环境与行为特征
4.1.1 行为与环境
4.1.2 景观环境中的行为方式
4.2 景观环境设计的行为预见性与适应性
4.2.1 环境行为调查方法
4.2.2 景观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
4.2.3 设计预见性与适应性
4.3 设计人性化的景观环境
4.3.1 创造交往空间
4.3.2 人性化尺度
4.3.3 边界的处理
4.3.4 坐椅设计与设置
4.3.5 路径设计
4.3.6 空间的模糊性与领域感
4.3.7 公众意识和民众参与
4.4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
4.4.1 无障碍设计
4.4.2 通用设计

5 现代景观空间建构
5.1 景观空间构成
5.1.1 景观空间界面
5.1.2 景观空间尺度
5.1.3 景观空间围合度
5.1.4 景观空间密度
5.1.5 景观空间的边界
5.1.6 景观空间的肌理与质感
5.1.7 景观空间的色彩
5.1.8 景观空间的变化
5.2 建构整体化的景观空间
5.2.1 景观空间的生成
5.2.2 景观空间的组织
5.3 景观空间秩序
5.3.1 序列构成
5.3.2 序列组织
5.3.3 空间节奏
5.4 景象的生成
5.4.1 空间单元的形态特征
5.4.2 空间的整体性特征
5.4.3 景象“图”与“底”——景象特征的生成

6 景观设计思维与表达
6.1 景观设计思维
6.1.1 景观设计思维的特征
6.1.2 景观设计思维的线索
6.2 景观设计表达
6.2.1 景观设计表达方式
6.2.2 设计概念的表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草木之间:都市生存的诗意栖居》 导言: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渴望一抹绿意,一处宁静,一个能够让身心得到休憩的栖息地。都市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也让我们对“家”的定义产生了新的思考。它不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情感、寄托梦想、回归本真的精神归属。《草木之间:都市生存的诗意栖居》正是这样一本,旨在探索如何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通过巧妙的设计,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一种更为深刻、更具生命力的生存状态。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理论的藩篱,沉浸于实践的智慧,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学习如何将这份诗意注入我们的居住空间,乃至我们的心灵。 第一部分:重塑边界——都市绿洲的诞生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留给绿色的空间似乎越来越狭窄。然而,真正的绿洲并非遥不可及。本部分将打破传统对“花园”和“景观”的刻板印象,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都市绿色的可能性。 微尺度下的自然革命:阳台、露台与室内庭院的变奏曲 我们从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空间入手。阳台,这个常常被忽视的角落,如何能从晾衣场蜕变为一方小小的秘密花园?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巧妙的植物选择、垂直绿化技术、以及小型水景的引入,让原本单调的混凝土平台焕发出生机。露台,作为延伸的户外生活空间,如何通过多层次的种植、舒适的休息区设置,以及恰当的光影设计,成为都市中的“空中花园”?我们还将探索室内庭院的可能性,即使是在高层建筑中,也能创造出一方私密的自然天地,让阳光、植物与流水成为室内环境的一部分,带来意想不到的宁静与清新。 垂直森林与生态墙:攀升的绿色叙事 当地面空间受限时,我们是否可以向天空借景?本书将介绍“垂直森林”和“生态墙”等前沿理念,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垂直绿化系统,从简单的攀爬植物到复杂的模块化生态墙,分析它们在净化空气、调节温度、降低噪音、以及提升城市美学方面的显著作用。通过实际案例的剖析,读者将了解到如何将这些“绿色肌理”融入建筑设计,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景观。 社区花园与共享绿地:连接人心的绿色纽带 都市的孤独感,常常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社区花园和共享绿地的营造,正是弥合这种疏离的有力方式。本书将探讨如何从规划层面,为居民创造参与性强的绿色空间。这包括了从土地的规划、植物的选择(考虑季节性变化和社区成员的偏好)、到活动区域的设置(如烧烤区、儿童游乐区、休憩长廊等)的全方位考量。我们还将研究如何通过社区共建模式,激活这些绿地,使其成为居民交流、互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场所,让绿色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 第二部分:感官的触动——设计中的生命力 一个真正动人的空间,能够唤醒我们的感官,触动我们的内心。本书将深入挖掘设计中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元素,让景观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全方位的体验。 光影的诗篇:日升月落间的空间变幻 光影,是塑造空间灵魂的重要媒介。本书将细致地阐述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在一天中以及不同季节里,为景观空间赋予丰富的变化。清晨的柔光如何唤醒沉睡的花朵?正午的阳光如何投下斑驳的树影?黄昏的余晖如何为休憩区增添浪漫的氛围?夜幕降临后,柔和的灯光又如何勾勒出景观的轮廓,营造出静谧而安全的夜晚空间?我们将研究不同的灯光设计手法,如重点照明、漫射照明、以及动态照明,并探讨它们如何与植物、水体、以及建筑元素相互作用,创造出令人心醉的视觉效果。 声色的交响:水、风与植物的低语 除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同样是构成空间体验的关键。本书将探讨水景在都市景观中的多重意义,它不仅能带来视觉的清凉,更能通过潺潺流水声,模拟自然的环境,安抚都市的喧嚣。我们会研究不同类型的水景设计,从小型跌水、竹制水管,到镜面水池,以及它们在声学和心理上的影响。风,这个看不见的元素,如何通过植物的选择(如摇曳的芦苇、沙沙作响的竹林)、以及建筑的穿透性设计,为空间带来灵动与活力?植物的质感,如粗糙的树皮、光滑的叶片,以及它们在触觉上的差异,如何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增强人与自然的连接? 四季的轮回:时间维度下的动态美学 真正的自然之美,在于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于它随着时间流转所呈现的无穷变化。本书将强调在设计中引入“时间维度”,让景观能够展现出四季的独特魅力。从春天的嫩芽初绽,到夏天的绿意盎然,再到秋天的层林尽染,以及冬天的萧瑟遗韵,如何通过选择不同季节开花、结果、变色的植物,来创造出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感的动态景观?我们将研究如何利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组合,来丰富景观的色彩和质感,让居住者在每个季节都能感受到自然的新生与轮回,体验到一种永恒的美学。 第三部分:回归的旅程——都市心灵的栖息 景观设计,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本书将超越单纯的审美层面,探讨设计如何成为一种疗愈的方式,帮助都市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场所精神”的再激活:唤醒记忆与情感的连接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情感。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重新发现和激活“场所精神”。这包括了对当地历史文化、自然文脉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景观设计中。例如,保留历史遗迹、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或是设计能够引发人们集体记忆的景观小品。通过这样的设计,景观不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与土地、与过往、与社区产生深刻连接的载体,从而唤醒居民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空间的归属感。 正念花园与冥想空间:静心养性的心灵绿洲 在信息爆炸和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静心养性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将介绍“正念花园”和“冥想空间”的设计理念,它们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远离干扰、专注于当下、与内在自我对话的场所。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简洁的植物配置、流畅的步道设计、以及宁静的水体元素,来营造一种平和、沉静的氛围。例如,设置一个带有苔藓和石头的枯山水庭院,或是一个被竹林环绕的静思角落。这些空间的设计,强调的是“少即是多”,通过留白和简约,引导人们放慢脚步,感受内心的声音。 可持续的绿色生活:人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关于可持续性。本书将强调将环保理念融入都市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这包括了雨水收集与利用、本地植物的选择以减少养护成本、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鼓励居民参与到绿色生活中,例如设置菜园、堆肥区,以及提供鼓励绿色出行的设施。最终,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设计,不仅为居民创造一个美丽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地球的未来,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结语: 《草木之间:都市生存的诗意栖居》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关于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探索之旅。它邀请每一位在都市中奔波的灵魂,重新审视自己的居住空间,发现隐藏在日常角落的自然之美,并学习如何将这份美,化为滋养心灵的力量。愿本书能成为您在都市绿洲中,寻找诗意栖居的指南,让您的生活,因草木而葱茏,因设计而充满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感”来审视设计工作。我们通常习惯于以项目周期来衡量成功与否,但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似乎在提醒我们,景观设计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其长远的、近乎地质学尺度的演化之中。书中关于“暂存性设计”(Ephemeral Design)的讨论非常精妙,它不是主张短暂的美丽,而是强调设计如何巧妙地融入自然的不可预测性和生命的循环过程。作者用一系列北美和欧洲的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了静态纪念碑式设计与动态适应性边界处理之间的优劣。我个人对其中关于“退化美学”的章节印象尤为深刻,它鼓励设计师拥抱衰败、腐蚀和不完美,视其为生命力的自然展现,而非需要被立即修复的“缺陷”。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极大地解放了我的创作思路,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设计出那些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成熟”而非“过时”的作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象,充满了对细节的敏锐观察,仿佛作者的眼睛就是一台高清的慢动作摄影机,记录着光影、植被和材料之间微妙的化学反应。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沉溺于传统设计中那些华而不实的术语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与自然环境之间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景观”这个词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作者似乎带着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去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感知和塑造空间。书中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阐释尤其深刻,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被拆解成一系列可操作、可观察的社会和历史因子。比如,书中分析了后工业时代城市肌理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如何无形中影响了居民的日常行为模式和情感依附。它提供的设计工具箱,强调的不是新的材料或者奇特的造型,而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空间叙事,去回应土地的记忆和社区的渴望。这种注重本体论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人与非人界限的深度对话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批判现有模式时所展现的克制与深刻,没有激进的口号,只有扎实的案例支撑和清晰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手头上的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所蕴含的伦理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有意思,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讨论场域。引人注目的是,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构和重构我们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他并没有满足于流行的绿色认证体系,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去审视,指出很多时候被冠以“可持续”之名的设计,其实只是对现有高耗能模式的微小修补,而非真正的范式转移。书中对“物质性回归”的呼吁,也让我深受触动,强调了我们应该重新与我们手中使用的材料建立一种直接的、尊重其自然属性的关系,而不是将其视为可以随意塑形的惰性泥巴。我发现,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走到窗边,观察外面的树木和天空,试图用书中那种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这是一种罕有的体验——一本理论书籍,却能产生如此强烈的、物理层面的感知重塑。它的语言是洗练而有力的,没有冗余的形容词,每一个句子都像一块精心打磨的基石,支撑起了整体宏伟的理论结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但其带来的思维拓展是无可替代的。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快速吸收的快餐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晦涩难懂。尤其在讨论生态动力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如何映射到景观规划时,作者的论证链条极其精密,几乎没有可供喘息的空间。书中大量引用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某些晦涩观点,并试图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水文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中,这种跨学科的尝试既令人振奋,也颇具挑战性。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了关于“去中心化设计网络”的那一章,它挑战了传统项目管理中自上而下的控制模式,提出了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组织结构。对于那些渴望在学术前沿探索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地图,尽管地图上的很多区域是用不熟悉的符号标记的,但它指引的方向是明确的——即未来景观设计的复杂性管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被反复研读、并辅以大量笔记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的著作。

评分

对于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可能需要一些耐心,但对于那些已经有十年以上经验、开始感到设计语言僵化的资深人士,它简直像是一剂强心针。它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画一张漂亮的平面图,而在于重塑你对“设计意图”的理解。书中大量篇幅被用来探讨“非人类主体性”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这迫使我反思,我的每一个决策,到底是为了取悦甲方、观众,还是真正为了那片土地上的生物群落和气候系统服务。书中对“介入的伦理边界”的探讨尤为尖锐,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展示了在不同尺度下(从微观的土壤健康到宏观的区域水循环)进行干预时所必须权衡的复杂变量。我尤其赞赏作者那种近乎艺术批评的笔触,当描述一个成功的改造项目时,他描绘的不是线条和体量,而是光线的流动轨迹、风的路径,以及这些元素如何作用于居住者的感官体验。这种对体验的深度挖掘,远比任何施工规范都要来得生动和持久。

评分

4.4 无障碍设计与通用设计

评分

4.4.2 通用设计

评分

5.1.8 景观空间的变化

评分

5.3 景观空间秩序

评分

考试买的,价格还可以吧

评分

1.2.5 地域特征与文化表达

评分

1.1.4 现代主义之后的多元共生格局

评分

5.1.3 景观空间围合度

评分

2.2.3 空间特征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