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

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振韜 編
圖書標籤:
  • 天文學
  • 中國古代
  • 詞典
  • 曆史
  • 科學
  • 文化
  • 星象
  • 曆法
  • 天文
  • 古代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046484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58015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天文學史大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4
字數:50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天文學史大係》(全套共10捲)是中國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的一大成果。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牽頭,組織包括北京天文颱、紫金山天文颱、上海天文颱、陝西天文颱、北京天文館、南京大學天文係、北京師範大學天文係等單位的,堪稱中國天文學史界主要力量的二十餘位專傢,曆時三十多年,集體編撰完成。
   《大係》集中國天文學史研究之大成,深入揭示瞭中國古代天文學理性認知探求與思想文化的關係,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學術價值。其所涉及的內容之廣,超過瞭以往的中國天文學史論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引起國際天文學界和科技史界的高度關注,也推動瞭國際上對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
   《大係》根據大專題立捲,各捲又有機結閤,所引用史料準確豐富,分析科學閤理,視野廣闊,論述深入,構築瞭一幅全景式的中國天文學曆史發展的宏偉圖像。
   《大係》展現瞭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其中《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曆法》和《中國古代星占學》已被收入“中國文庫”,《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對於同屬中華文化的“中國少數民族天文學”的發掘和整理,也是一項開拓性的探索。 《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對天文典籍閱讀者是很有價值的工具書。其餘捲冊的研究也各具特色。

內容簡介

   明代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其《曰知錄》中雲:“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不知者。”今日雖已衛星飛船遨遊九天,然問及文人學士,仍多有“茫不知者”。但此不足怪,何也?一則,中國天文上溯三皇五帝,下至明清帝製之式微,始終受到皇權之尊崇和維護。從天文學思想、理論,直到各個分支的專門知識,均自成體係,源遠流長。古代天文名詞術語,曆代相承,各有確定內涵,非可隨意麯解。何況,曆代欽天監為皇傢“代天立言”之機構,更明令民間不得私習天文。緻使天文學幾成絕學,古代天文典籍成為名副其實的“天書”。故此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二則,肇自明末,西學東漸,歐洲天文學取中國天學而代之。大多學人隻知哥白尼、牛頓,卻不知張衡、郭守敬為何許人也。數典而忘祖,此其謂也。
   如今,中國古代天文學之輝煌成就,已為世界學術界所公認。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思想,正為當代“天地生係統論”所光大。中國古代天象紀錄,已成為研究現代天文學中某些重要領域的極其寶貴的科學資料。世界性的中國文化熱的興起,也推動著中國天文學史的深入探討。諸如經史子集、醫蔔星相,莫不與古代天文學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適此用武之鞦,在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編者邀請有關專傢盧央、全和鈞、張培瑜、鄧文寬、鬍鐵珠、郭盛熾和蔣窈窕等,通力閤作,各展所長,編纂成這部詞典。諸凡宇宙論、天象、天文儀器、天文測量、曆法、天文學傢、天文著作、天文機構、天文文物和天文星占等術語詞匯,擇其常見者盡量收入,以期讀者對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全麵的瞭解和認識。然而,智者韆慮,必有一失。作者雖殫精竭慮,但不免掛一漏萬。限於學力,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不吝賜教,至感至禱。

目錄

凡例
詞目音序目錄
詞典正文
附錄
詞目筆畫索引
詞目分類索引
總跋
補記

精彩書摘

A
艾愛安Ai—an
艾儒略 意大利傳
教士。字思及,原名Aleni Julius。生於1582年,1649年卒於福州。1610年來華,1623年撰寫《西學凡》一書,全麵介紹西方科學體係。同年寫成《性學粗述》,介紹亞裏士多德的宇宙論。在介紹歐洲地理學知識方麵,發錶《職方外紀》一書,在當時中國知識界內影響頗大。在徐光啓主編的《崇禎曆書》中,收入他撰寫的《幾何要法》,書中論述球麵三角學和方位天文學的基本知識。愛新覺羅·玄燁清聖祖,帝號康熙。生於清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卒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八歲繼承皇位,在位61年,為中國曆史上著名君主之一。他文武兼備,博學多纔。自幼博覽群書,熱愛文史和科學技術。親政後常召見文人學者,討論學術問題。清初,由湯若望根據《崇禎曆書》改編而成《時憲曆》,順治二年(1645)頒行天下。1660年,楊光先以《時憲曆》封麵有“依西洋新法”字樣,控告湯若望“竊正朔之權予西洋”企圖謀反。康熙三年湯被下獄治罪。楊光先任欽天監監正。康熙八年(1669),傳教士南懷仁上書告欽天監推算曆法有誤,曆法之爭亟待處理。
……

前言/序言


《中華美食誌》:一部追溯華夏味覺曆史的恢弘巨著 內容提要: 《中華美食誌》並非一部簡單的菜譜匯編,它是一部深入挖掘中華飲食文化曆史脈絡、地域風貌、哲學思想與社會變遷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全書以宏大的敘事結構,上溯史前農業的萌芽,下至當代融閤創新的趨勢,係統梳理瞭“民以食為天”這五韆年不曾中斷的文化長河。本書旨在通過對食物的細緻考察,摺射齣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禮儀規範、以及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結構的演變。 第一捲:物候與起源——奠基中華風味的古老土壤 本捲聚焦於中國古代食物的物質基礎與文化起源。首先詳細描繪瞭自新石器時代至先秦時期,不同地理區域(如黃河流域的粟黍、長江流域的稻作)對早期飲食結構的影響。重點解析瞭“五榖”、“六畜”的馴化過程及其在祭祀、禮儀中的象徵意義。 稻作與粟作的文明分野: 探討瞭南北方主食的差異如何塑造瞭早期人群的性格與生活節奏。例如,對稻作文化中“精耕細作”與粟作文化中“粗獷堅韌”的飲食習慣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燔”、“炙”與“羹”的雛形: 追溯瞭古代烹飪技法中最基礎的“火”的運用,解析瞭早期調味品(鹽、薑、梅)的發現與應用,以及在周代禮製中,湯羹(羹)作為主體食物的地位象徵。 《詩經》中的食與飲: 細緻考證瞭《詩經》中提及的野菜、果實、酒類,揭示瞭周代貴族與平民在飲食上的差異,以及“黍稷芬芳”所承載的早期農耕文明的樸素情感。 第二捲:秦漢至魏晉南北朝:製度化與鬍漢交融的味覺轉型 秦漢大一統的建立,使得食物的生産、分配和消費首次納入國傢製度的範疇。本捲著重探討瞭官營手工業(如煮鹽、釀酒)對食品工業化的推動,以及這一時期由民族遷徙帶來的飲食風貌的重大轉變。 官府的膳食管理: 考察瞭漢代“尚食局”的設置,以及對國傢祭祀用食的標準製定。對秦代“荁”、“葵”等耐寒作物在邊塞地區的推廣進行瞭地理學上的分析。 乳製品與鬍食的傳入: 重點分析瞭魏晉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帶來的肉食烹飪方式(如烤肉、奶酪雛形)如何衝擊瞭傳統的“重榖物、輕畜牧”的漢地觀念。討論瞭“鬍餅”在洛陽長安的流行及其對後世麵食發展的影響。 佛教對素食觀念的影響: 闡述瞭佛教傳入後,在寺院體係內對戒殺與素食(特彆是豆製品技術的提升)的推廣,為後世江南素齋的精細化奠定瞭基礎。 第三捲:隋唐五代:開放、鼎盛與味覺的精緻化 唐代作為中國曆史上最開放的時代之一,其飲食文化呈現齣空前的繁榮與多元化。本捲聚焦於城市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以及對外交流對飲食風尚的重塑。 長安與洛陽的食肆文化: 描繪瞭唐代城市中專業化餐飲行業的興起,從“行廚”到固定的酒樓、茶肆的齣現,以及菜單的初步分類。 水果與香料的全球貿易: 記錄瞭來自絲綢之路的鬍椒、丁香、藏紅花等香料如何被融入宮廷與貴族宴飲,極大地豐富瞭調味層次。同時,對“荔枝道”的開闢與南方水果北運的曆史意義進行瞭詳細論述。 茶文化的成熟與普及: 詳述瞭陸羽《茶經》問世的劃時代意義,探討瞭唐代飲茶習慣從藥用到日常飲品的轉變,以及“煎茶道”對文人生活美學的滲透。 第四捲:宋元明清:市井煙火與技藝的集大成 宋代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得美食真正走入瞭尋常百姓傢,並催生瞭地方菜係的初步分化。元代則帶來瞭北方遊牧民族的豪放烹飪風格,而明清則見證瞭烹飪理論的係統化和“八大菜係”雛形的形成。 宋代的“風味江湖”: 考察瞭宋代點心(如“酥”、“糕”)製作工藝的精細化,以及“瓦子”、“勾欄”中的民間小吃。對宋人對“清淡”的追求與江南飲食文化的成熟進行瞭深入剖析。 南宋“清真”的初探: 探討瞭元代迴族烹飪技術對中原飲食的影響,特彆是對牛羊肉處理技藝的提升,以及“燒烤”和“燜燉”技法的創新。 明清的烹飪理論化: 重點分析瞭《飲膳正要》、《隨園食單》等重要典籍的齣現,它們標誌著烹飪從經驗積纍嚮理論總結的飛躍。詳細梳理瞭川、魯、粵、蘇等地方菜係在地理、物産和人文因素驅動下的獨立成型過程,特彆是對食材的精細切割、火候的精準控製等核心技術的闡釋。 結語:味覺的傳承與未來的對話 本書最後總結瞭中華飲食文化在曆史長河中“和閤、節製、精細”的核心精神,並探討瞭近代以來西方飲食文化衝擊下,中國烹飪如何堅守傳統的同時進行創新與融閤,以保持其在全球飲食版圖中的獨特地位。 本書特點: 史料紮實: 廣泛引用瞭齣土文獻、地方誌、醫藥古籍及文學作品,力求還原曆史場景的真實質感。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曆史學、地理學、社會學和農學知識,提供多維度的解讀。 敘事生動: 雖為學術著作,但注重通過具體的食物故事和人物側寫,展現曆史的溫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對古代藝術,特彆是與天文主題相關的繪畫、陶瓷、建築等領域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每當我看到一幅描繪星空的古畫,或一件帶有星象圖案的器物,我都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和科學內涵。我一直好奇,那些古代藝術傢們在創作時,是否遵循著嚴格的天文觀測和認知體係?例如,在繪畫中齣現的星宿,它們的位置、排列是否是準確的?在陶瓷器物上齣現的日月星辰圖案,它們是否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或者與某種占蔔、風水相關?這本書《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潛在的寶庫。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古代天文學知識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實例,或者解釋一些藝術作品中常見的、與天文學相關的符號和元素。例如,古代建築的布局是否受到星象的影響?“風水”理論中對星象的運用又是如何體現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理解古代藝術作品提供更深厚的學術支持。

評分

對於一個對古代中國哲學和神話傳說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名字《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雖然聽起來有些偏重科學,但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同樣令我好奇。在中國古代,天文學與占蔔、預言、甚至神靈的溝通緊密相連。我一直想弄清楚,那些“天人感應”的觀念是如何通過對天象的觀察而産生的?“祥瑞”和“災異”的解釋,在古代是如何與實際的天象變化聯係起來的?這本書是否會涉及那些古代神話傳說中與星辰相關的神祇和故事?例如,女媧補天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是否與古代對某些星座或星象的認知有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局限於天文學的知識本身,更能將其置於廣闊的中國古代文化背景中去解讀,揭示天文學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我期待它能解答我心中關於天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那種奇妙的聯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樸典雅的氣息,封麵上若隱若現的星宿圖和古籍紋飾,立刻勾起瞭我對中國古代星象知識的好奇心。我一直對古代先賢們如何仰望星空,又是如何從中解讀齣天機、指導農耕、劃分時節的曆程深感著迷。雖然我對天文學的專業知識瞭解不多,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獨特魅力,那種哲學與科學交織的韻味,總讓我躍躍欲試。我曾嘗試閱讀過一些零散的文章,瞭解瞭一些基礎的概念,比如“二十八宿”、“三垣”、“四象”等,但總覺得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難以形成係統性的認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座橋梁,將我引嚮那個神秘而智慧的星空世界。它是否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那些晦澀難懂的天文名詞?是否能展現齣古人觀察星象的精妙方法和細緻記錄?更重要的是,它能否讓我體會到中國古代天文學在中國曆史、文化、哲學甚至政治中的深遠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堆砌,更能讓我感受到那份源遠流長的智慧傳承。

評分

我是一位曆史愛好者,尤其對古代中國王朝的政治運作和皇傢祭祀儀式很感興趣。在我看來,天文學在古代絕不僅僅是觀星察象,它更是國傢權力閤法性的重要支撐。皇帝被視為“天子”,其統治的閤理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天命”的解讀,而解讀天命的關鍵就在於對天象的觀察和記錄。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闡述古代帝王如何利用天文現象來鞏固統治,例如通過解釋特定的星象為“祥瑞”來證明自己的“德”;或者,是否會涉及到古代統治者如何設立專門的天文機構,例如欽天監,來負責天象的觀測、曆法的編纂和占蔔預警。我非常想瞭解,當齣現“日食”、“月食”等被視為“天譴”的現象時,古代的統治者和天文學傢是如何應對的,這其中又涉及到哪些政治博弈和宗教解釋?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天文學在古代政治決策、皇傢禮儀和意識形態構建中的實際案例。

評分

我偶然間得知瞭這本書的存在,當時我正在尋覓一本能夠係統介紹中國古代天象觀測方法和相關工具的書籍。我對古代的渾天儀、簡儀等儀器非常感興趣,它們代錶瞭人類在科技發展早期所能達到的高度智慧。我一直想知道,在沒有現代精密儀器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做到如此精準地觀測天象,並繪製齣詳細的星圖的。這本書的名稱《中國古代天文學詞典》讓我産生瞭一些猜測,它是否包含對這些觀測儀器的詳細圖解和工作原理的闡釋?它是否會介紹不同朝代在天文儀器製造和使用上的演進過程?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古代天文學傢們的生平事跡,瞭解他們是如何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的。那些關於天文觀測的日常記錄,那些充滿智慧的計算方法,都深深吸引著我。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曆史資料和嚴謹的學術考證,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的脈絡。

評分

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七年至三十一年三月初五:徐仁(籍貫不詳)

評分

中國史學異常發達,在中國古代社會,頒曆法為皇權的象徵之一。自秦漢以降,大約有一百多種曆法。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係統的。《春鞦》魯文公十四年(前613年),齣現哈雷彗星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到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史書對哈雷彗星齣現的記載多達31次。但中國人並未瞭解彗星的本質,也不知道這31次記錄的是同一顆彗星。

評分

東西不錯,發貨迅速,比較滿意

評分

不足:缺乏係統理論

評分

嘉靖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七年至三十一年三月初五:徐仁(籍貫不詳)

評分

初次翻看,感覺介紹很詳細,店傢的服務也不錯,不過送快遞的圓通人員服務不怎麼樣,淨說瞎話,導緻書晚到瞭一天

評分

中國古代天文學值得我們瞭解,學習,書籍真不錯。值得推薦。隻是包裝過於簡陋。

評分

嘉靖二十九年九月初六至十二月初七:徐玨 (籍貫不詳)

評分

感覺有點貴,書的成色不大好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