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室:攝影劄記

明室:攝影劄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巴爾特(Barthes R.) 著,趙剋非 譯
圖書標籤:
  • 攝影
  • 紀實
  • 明室
  • 生活
  • 人文
  • 影像
  • 隨筆
  • 觀察
  • 城市
  • 記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129129
版次:1
商品編碼:105811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羅蘭·巴爾特文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0
字數:1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明室》一書是作者應《電影手冊》雜誌之邀寫成的,在攝影評論界聲譽卓著。巴爾特在書中選瞭十幾幅過去的和當代的、著名的和無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為評說的對象。在書中,巴爾特不討論攝影師與照片之間的關係,而以觀看照片的人與照片之間的互動為考察的中心,構築瞭自己關於攝影的理論框架。他把照片的意義分成兩個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點(Punctum)。前者是攝影師通過作品嚮觀眾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間;而後者則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動人的局部與細節,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
  巴爾特對攝影的思考經曆瞭從符號學結構主義到現象學的轉變。作者在本書中提齣的許多觀點已經不局限於攝影這個討論對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領域,尤其在文化與社會的關係上,發人深省。同時,《明室》與其說是一篇討論攝影的論文,不如說是巴爾特自己的情感大寫意,在該書的字裏行間,彌漫著作者濃厚的情感體驗,這也正是《明室》彆具一格的地方。

作者簡介

  羅蘭·巴爾特,法國著名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傢與文化評論傢。其一生經曆可以大緻劃分為三個階段:媒體文化評論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學期(1962-1976),以及法蘭西學院講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義大師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思想界前後輝映,並被公認為濛圈以來法國最傑齣的散文大傢之一。
  羅蘭·巴爾特在法國開創瞭研究社會、曆史、文化、文學深層意義的結構主義和符號學方法,發錶瞭大量分析文章和專著,其豐富的符號學研究成果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性。巴爾特的符號學理論,從嶄新的角度,以敏銳的目光,剖析瞭時裝、照片、電影、廣告、敘事、汽車、烹飪等各種文化現象的“記號體係”,從而深刻地改交瞭人們觀察和認識世界及曆史的方式。晚期巴爾特對當代西方文化和文學的思考進一步深化,超越瞭前期結構主義立場,朝嚮有關意義基礎、下意識心理、文學本質等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認識論問題的探討。
  羅蘭·巴爾特對於西方未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學術遺産對於非西方文化思想傳統的現代化發展,也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他的思想和研究領域寬廣,其作品適閤於關心人文科學各領域、特彆是文學理論領域的廣大讀者研讀。

目錄

上篇
1 攝影的特性
2 難以歸類的攝影
3 以感動為齣發點
4 操作者、幽靈和觀眾
5 被拍照的人
6 觀眾:趣味參差不齊
7 攝影像意外
8 無拘無束的現象學
9 二元性
10 意趣和刺點
11 意趣
12 傳遞信息
13 繪畫
14 齣其不意
15 攝影的意義
16 令人嚮往
17 一元的照片
18 意趣與刺點共存
19 刺點:局部特徵
20 並非刻意為之的特徵
21 頓悟
22 事後和寜靜
23 “盲畫麵”
24 推翻前言
下篇
25 “一天晚上”
26 曆史像分界綫
27 辨認
28 溫室庭園裏的照片
29 小女孩
30 阿莉阿德尼
31 傢庭,母親
32 “這個存在過”
33 曝光意念
34 光綫,色彩
35 驚愕
36 證實
37 停滯
38 平靜的死亡
39 時間有如刺點
40 私生活/公眾生活
41 仔細觀察
42 相像
43 傢族
44 明室
45 神情
46 眼神
47 瘋狂,憐憫
48 被馴化瞭的攝影
譯後記
附論

精彩書摘

  4 操作者、幽靈和觀眾
  這樣一來,我本人就成瞭攝影“知識”的衡量標準。我個人對攝影又知道些什麼呢?據我觀察所得,攝影是三種活動(或三種感情,或三種意圖)的對象:操作、忍受、觀看。操作者(Operator)是攝影師。觀眾(Spectator)是我們這些人,是我們這些在報紙、書籍、檔案和相冊裏翻閱照片的人。而被拍攝的人或物,則是靶子和對象,是物體發齣來的某種小小的幻影,是某種幻象。我姑且把物體發齣的小小幻影稱之為攝影的幽靈(Spectrum),因為“幽靈”這個詞通過詞根還保留著和“景象”一詞的關係,同時還往其中添加瞭所有照片裏都有的那種可怕的東西:死人復蘇。
  這三種活動中,有一種對我來說是此路不通的,而我也不打算問津:我不是攝影師,連業餘的都不是,我性子太急,乾不瞭這個。我必須立即看到我拍攝的東西(用即拍即有的寶麗來相機拍?有意思,但效果差,除非由攝影大師齣手)。我可以假設,操作者的興奮(因此就有瞭攝影師一派的攝影本質的說法)和那個“小孔”(針孔攝影機)有些關係,通過那個小孔,他觀察、界定、框住並拍下他要“抓住”(突襲)的東西。從技術上講,攝影處於兩種截然不同手段的交會點。一個屬於化學範疇,指的是光在某種物質上起的作用;另一個屬於物理範疇,指的是通過光學設備成像。我覺得,觀眾眼裏的照片,實質上——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是齣自物體(物體發齣的光,我要延遲一段時間纔能收到)的化學顯現,而操作者眼裏的照片則恰好相反,是和被暗箱(camera obscura)快門切斷的視覺聯係在一起的。不過,對攝影師的這種興奮(或者對這種實質),我說不齣什麼來,因為我從來沒有體驗過;我不能和那種人(為數最多)苟同,他們談論的是攝影師一派的照片。我能運用的經驗隻有兩種:被看者的經驗和看人者的經驗。
  ……

前言/序言


《明室:攝影劄記》是一部關於攝影的深入探索,它並非一本羅列技巧或器材的實用指南,而是作者以一種近乎哲學的視角,審視攝影這一媒介本身。書中,作者卸下瞭相機,摘下瞭鏡頭,迴歸到攝影最本源的意義——“看見”與“被看見”。這本劄記,更像是一次在光影織就的迷宮中的漫步,一次對瞬間凝固背後更深層邏輯的追問。 書中開篇,作者便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命題:攝影究竟是什麼?它是否僅僅是按下快門,捕捉現實的復製品?作者並不滿足於此,他將攝影的起源、發展以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進行瞭一番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他認為,攝影之所以具有獨特的魅力,在於其“觀看”的動作本身。這個觀看,並非被動的接收,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對世界施加的凝視。我們選擇看見什麼,如何看見,這個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強烈的意誌和立場。而當一個瞬間被攝影捕捉,它就從流動的現實中剝離齣來,獲得瞭一種獨立的、靜態的生命。這種靜態,並非死亡,而是一種凝固的生命力,一種允許我們反復凝視、反復解讀的可能。 作者在書中花費大量筆墨探討瞭“光”與“影”在攝影中的至關重要性。他將攝影比作一種“光學的煉金術”,通過對光綫的巧妙運用,將平凡的現實轉化為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畫麵。他並非教你如何使用燈光設備,而是深入探討光綫本身的性質,以及它如何塑造形體、描繪質感、營造氛圍。陰影,在他眼中,並非缺失,而是光綫最忠實的夥伴,是賦予畫麵深度和神秘感的關鍵。沒有影子的襯托,光綫便顯得蒼白而無力。作者通過對不同光綫條件的細緻觀察和描述,展現瞭光影如何能夠賦予同一物體截然不同的生命。例如,清晨的斜陽如何在古老的牆壁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勾勒齣歲月的痕跡;而正午的頂光又如何將一切事物壓得扁平,剝離齣最原始的輪廓。這些並非簡單的技術說明,而是作者對光影語言的詩意闡釋。 書中,作者也觸及瞭“瞬間”的概念。攝影捕捉的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但這個瞬間並非孤立的存在。它承載著過去,預示著未來,並與周圍的環境、人物的情緒發生著微妙的聯係。作者提醒我們,攝影師的功力,並非在於捕捉到最“精彩”的瞬間,而在於能夠識彆並捕捉到那個具有“意義”的瞬間。這個意義,可以是情感的爆發,可以是思想的閃光,也可以是某種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他強調,一個好的攝影作品,能夠讓觀者在凝固的瞬間中,感受到時間的流淌,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湧動,甚至感受到曆史的厚重。 “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在書中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攝影師在觀看世界,而他所拍攝的對象,也在某種程度上被觀看。這種觀看,並非簡單的審視,而可能是一種對自身存在的迴應,一種對被記錄的期待或抗拒。作者並不迴避攝影可能帶來的窺視感和侵犯性,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在攝影行為中,如何建立一種平等和尊重的關係。他鼓勵攝影師在拍攝前,先學會“傾聽”和“理解”,去感受對象的情緒和故事,而不是僅僅將他們當作取景框中的素材。 書中,作者也對“真實”的攝影概念進行瞭反思。他認為,攝影並非純粹的客觀記錄,它總是帶有攝影師的主觀視角和選擇。即使是最寫實的畫麵,也可能因為構圖、裁剪、後期處理等而發生微妙的改變。因此,攝影的“真實”,並非指代絕對的客觀事實,而是一種“攝影師認為的真實”。這種真實,可能比純粹的記錄更加具有洞察力和感染力。作者鼓勵讀者,不要被攝影錶麵的“真實”所迷惑,而是要去探尋畫麵背後所傳達的情感、思想和觀點。 《明室:攝影劄記》的語言風格,並非冰冷的技術分析,而是充滿瞭詩意的想象和哲學的思辨。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隱喻,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個由光影構築的思維空間。他筆下的文字,時而如同一杯醇厚的咖啡,引人深思;時而又像一陣清風,拂過心田。他試圖通過文字,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攝影感知,讓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重新發現“看見”的樂趣和意義。 本書並非為攝影初學者量身定做,它更適閤那些對攝影有著更深層次探索欲望的愛好者,以及所有對“觀看”與“存在”這一命題感興趣的人。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視角,一種觀察世界、理解攝影的新方式。讀完這本書,你可能會發現,你眼中的世界,將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你手中的相機,也不再僅僅是一件工具,而變成瞭一把開啓內心世界的鑰匙。 這本書沒有提供具體的拍攝地點推薦,也沒有詳細的後期軟件操作教程。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啓迪,一次心靈的洗禮。它告訴你,真正的攝影,源於內心的感知,源於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源於對光影和瞬間的深刻洞察。它鼓勵你,在按下快門之前,先學會“看”——深入地看,用你的眼睛,更用心靈,去看見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非凡,去捕捉那些流淌在時光中的永恒。 《明室:攝影劄記》是一部關於“看見”的書,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如何觀看世界,以及攝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鼓勵你,用更具思考性的方式去對待攝影,去理解攝影的本質,去挖掘攝影的深度。它告訴你,每一個按下快門的瞬間,都可能是一個故事的開端,一個思想的萌芽,一個情感的錶達。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熱愛攝影,並渴望在攝影中找到更多意義的人們。它邀請你,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光影、關於瞬間、關於“看見”的探索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迷上瞭一種深度的、近乎哲學的影像閱讀方式,這本書恰好滿足瞭這種需求。它不是那種快速瀏覽的圖集,你需要放慢腳步,去感受每一張作品背後的“留白”。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利用空間,那些被刻意留齣的空白區域,往往比主體本身更具張力,它們像是給觀者留下的思考的餘地,讓人可以自行填補故事的脈絡。我特彆留意到其中一組關於自然景觀的黑白照片,那些樹木的枝椏在風中呈現齣一種近乎抽象的綫條美感,硬朗中帶著韌性,讓人聯想到生命在睏境中的堅韌。這種將具象事物抽離到純粹形式語言的能力,非常高超。全書的節奏控製得極好,從開篇的宏大敘事到中間細膩的人文觀察,再到結尾的沉靜收尾,整個閱讀體驗一氣嗬成,沒有絲毫拖遝或倉促的感覺。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微小細節,體會到“看”與“觀察”之間的巨大鴻溝。

評分

這本書在視覺語言的連貫性上做得非常齣色,雖然內容跨越不同的主題和場景,但整體卻形成瞭一種統一的視覺哲學。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用一種近乎冥想的方式與世界進行對話。那些關於靜物的處理尤為精彩,看似簡單的擺放,卻蘊含著極高的結構美學和對“存在”本身的思考。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擅長利用對比——光與影的對比、新與舊的對比,這種對比不是為瞭製造衝突,而是為瞭凸顯事物本身的獨立性和永恒性。這本書的裝幀材料觸感也值得稱贊,那種微磨砂的觸感,使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輕微的儀式。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而是會時不時地被重新抽齣來,僅僅是為瞭重新體驗那種被影像溫柔包裹的感覺。它讓我意識到,好的攝影作品,其價值在於它能持續地、安靜地影響讀者的內心世界,而非僅僅是提供視覺的刺激。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強烈的“在場感”。我總覺得,那些被定格的畫麵,背後一定經曆瞭漫長而孤獨的等待。作者似乎擁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堅持,他不是在追逐流行的視角,而是在挖掘那些已經被時間磨損的、本真的事物。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建築細節的特寫,那些磚石的紋理、風化的邊緣,在作者的鏡頭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故事性。這些照片的質感非常“重”,厚重得仿佛能從紙張裏透齣來,讓人對手工製作的工藝品産生一種莫名的親近感。與一些追求瞬間爆發力的攝影作品不同,這本書更像是一首悠長的慢闆樂章,節奏緩慢,卻內涵豐富。它教會我,真正的力量往往藏於沉默之中,藏在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真正“看見”的角落裏。讀完它,我感覺自己對光影的理解又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開始關注那些微妙的、難以言喻的氛圍構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做舊的質感,配閤著字體排版的疏密有緻,立刻就勾起瞭我對老膠片時代的好奇心。我記得我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翻開這本書的,隨手翻到的那一頁,是一張關於老城區巷弄的照片,光影處理得極其到位,那種深深淺淺的灰調,仿佛能讓人聞到潮濕的青石闆和舊木門散發齣的味道。作者的鏡頭語言非常剋製,他似乎不是在記錄一個瞬間,而是在凝視一段曆史的呼吸。我尤其欣賞他對光綫的捕捉,那種漫不經心的、卻又精準無比的運用,讓畫麵充滿瞭情緒。很多時候,你會覺得照片本身已經不需要過多的文字來解釋,它自帶一種強大的敘事能力。那種情緒的鋪陳,不是那種張揚的戲劇性,而是一種安靜的、深沉的內省,讓人讀完仿佛經曆瞭一次漫長的獨白。這本書的紙張選擇也很考究,厚實而略帶紋理,使得印刷齣來的影像層次感非常豐富,即便是數碼時代的讀者,也能從中感受到傳統攝影的魅力與厚重。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次與往昔的秘密對話,充滿瞭對時間流逝的溫柔喟嘆。

評分

說實話,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點擔心它會過於學術化或故作高深,但閱讀體驗完全齣乎意料地親切。雖然攝影劄記的基調是嚴肅的,但作者的筆觸中流露著一種真誠的探索欲,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評判感。他似乎在記錄的不僅僅是他按下的快門,更是他在按下快門那一刻的心境波動。我發現自己常常停留在某一頁,不是為瞭研究構圖技巧,而是為瞭理解“為什麼”作者選擇在這個時間、用這種方式去記錄這個場景。那種對日常的敬畏感,是這本書最動人的地方。比如,他對城市黃昏時分那種短暫的、轉瞬即逝的色彩的捕捉,精準到仿佛能聽到城市喧囂的漸弱。這種捕捉,需要極強的現場感和耐性。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尊重攝影作品本身,很多照片采用大幅麵的跨頁展示,讓影像得以充分“呼吸”,觀者得以完全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周遭的文字乾擾。它更像是一部視覺日記,誠實而坦蕩。

評分

。。

評分

還不錯啊,就是不賣套裝可惜瞭。

評分

非常好,就是我想要的東西,太棒瞭。

評分

準備把巴爾特都收瞭?贊贊京東,每次用券可以省好多錢?(??ω??)??

評分

世界讀書日買太多書瞭,不能一一評價瞭。

評分

正版,便宜

評分

十多年前讀過,現在讀來應該感覺不同吧。

評分

??

評分

價格實惠,不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