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對於研究興趣在語言類型和語言共性、語言比較、曆時語言學、語言習得、語言認知等領域的讀者而言,《語言類型學》都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
內容簡介
《語言類型學》作者在大量不同語言的資料和例證的基礎上,對語言類型學作瞭全新和深入的介紹。《語言類型學》的特色是著重對此領域中的主要問題,如基本語序、格標記、關係從句、緻使構式等進行瞭具體而詳細的研究,通過具體案例研究,揭示瞭如何發現和解釋語言類型的係統模式,以及這些模式所受的限製。另外,《語言類型學》還討論瞭一些實用的問題和方法,如語料的采集和語言樣本的製作,最後《語言類型學》探討瞭語言類型學在曆時語言學、語言習得等其他領域中的應用問題。
內頁插圖
目錄
給中國讀者的前言
Preface
導讀
Abbreviario
Acknowledgements
1 Introducing linguistic typology
1.1 What do linguistic typologists study?
1.2 Typological analysis
13 Typology of language universals
1.4 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1.5 Assumptions and problems in typological analysis
1.5.1 Cross-linguistic comparability
1.5.2 The 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
1.5.3 Approaches to language sampling
1.5.4 Determining language sample sizes
1.5.5 Problems with data
1.6 Partial typology VS.holistic typology
1.7 Organization ofthe rest ofthe book
2 Basic WOrd Order
2.1What is basic word order?
2.2 Early research on basic word order
2.2.1 The inception of word order typology
2.2.2 The OV-VO typology
2.2.3 Making language universals exceptionless
2.3 Expla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sic clausal word orders
2.4 Back to the OV-VO typology:the Branching Direction Theory
2.5 Seeking a global explanation:the Early Immediate Constituents Theory
2.6 From word order to morpheme order:the suffixing preference
2.7 Closing remarks
3 Case marking
3.1 Introduction
3.2 AS and P, and types of case marking
3.2.1 Nominative-accusative system
3.2.2 Ergative-absolutive system
3.2.3 Tripartite system
3.2.4 AP/S system
3.2.5 Neutral system
3.3 More types of case marking
3.3.1 Split-ergative system
3.3.2 Active-stative system
3.3.3 Direct-inverse system
3.4 Distribution of the case marking systems
3.5 The discriminatory view of case marking
3.6 The indexing view of case marking
3.7 The discriminatory view vs. the indexing view
3.8 The Nominal Hierarchy and the split-ergative system
3.9 Towards a unified explanation: attention flow and viewpoint
3.10 Ergativity from discourse to grammar
3.11 Case marking in altered or non-basic constructions
3.11.1 Passive
3.11.2 Antipassive
3.11.3 Noun incorporation
3.11.4 Advancement of obliques to P
3.12 Syntactic ergativity
3.13 Head marking vs. dependent marking
3.14 Case marking type and word order type
4 Relative clauses
4.1 Introduction
4.2 The position of the head noun vis-a-vis the restricting clause
4.3 Expression of the head noun
4.3.1 The obliteration strategy
4.3.2 The pronoun-retention strategy
4.3.3 The relative-pronoun strategy
4.3.4 Language-internal distribution of the relativization strategies
4.4 Accessibility Hierarchy: accessibility to relativization
4.5 Conspiracy in relativization
4.6 Correlations between RC-related properties
4.7 The head noun in the main clause
4.8 Subject primacy vs. discourse preferences in relativization
4.9 RC type and word order type
4.10 The role of processing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C types
4.11 The All and structural complexity
5 Causatives
5.1 Introduction
5.2 The morphologically based typology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5.3 The syntax of the causee NP: the Case Hierarchy
5.4 Conspiracy in causativization
5.5 Doubling: coding vs. grammatical relation
5.6 Causation types and causative types
5.7 The case marking of the causee NP
5.8 The conceptual integration of the causee in the causative event
5.9 Towards a typology of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6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typology
6.1 Introduction
6.2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6.2.1 Early attempts at word order reconstruction
6.2.2 Linguistic typology as a control on, and a tool in,reconstruction
6.2.3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linguistic prehistory
6.3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6.3.1 Accessibility to relativization in FLA
6.3.2 Accessibility to relativization in SLA
6.3.3 Two potential FLA/SLA areas of application
6.3.4 Closing remarks
7 European approaches to linguistic typology
7.1 Introduction
7.2 The Leningrad Typology Group
7.3 The Cologne UNITYP Group
7.4 The Prague School Typology
7.5 Epilogue
Bibliography
Author Index
Language Index
Subject Index
前言/序言
一百多年以前GeorgvonderGabelentz首次使用瞭“語言類型學”這個名稱,自那以來,語言類型學已經有瞭長足的發展。尤其是在歐洲,隨著眾多激動人心的科研項目的開展,以及一批纔華橫溢的青年學者的湧現,這個領域正不斷壯大,嚮著10年前我們想象不到的眾多領域發展。更令人歡欣鼓舞的是,在沉迷於生成語法半個世紀後,一些亞洲國傢(特彆是中國、日本和韓國)也開始日益認真麵對語言類型學。
語言類型學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具體語言的詳盡研究,也非一本專注於某一門特定語言的曆史演變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次對人類語言宏大圖景的審視,一次對潛藏在萬韆言語背後的普遍規律的探索。我們常常沉醉於漢語的抑揚頓挫,驚嘆於英語的直白簡潔,迷戀於法語的浪漫韻律,或是被日語的敬語體係所吸引。然而,這些鮮活的語言,各自承載著獨特的文化、思維方式和曆史積澱,它們是否也遵循著某種更深層次的、跨越地域與文化界限的共通原則?《語言類型學》正是試圖揭示這些普遍性的維度。 本書所探討的“語言類型學”,並非是一套僵化的分類體係,而是研究不同語言在結構、功能和使用上共性與差異的一種方法論和視角。它假設,盡管語言的多樣性令人眼花繚亂,但它們並非毫無章法地存在,而是受到一係列內在的、潛在的約束和傾嚮所製約。這些約束和傾嚮,可能源於人類心智的認知結構,源於信息傳遞的效率需求,也可能源於社會交際的實際需要。通過對大量語言進行細緻的比對和分析,語言類型學緻力於發現這些規律,並對語言的潛在結構進行建模。 想象一下,我們麵對的是一本記錄瞭世界各地數百種甚至數韆種語言的書籍。這本書不會逐一介紹每種語言的全部詞匯和語法規則,那將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相反,它會聚焦於語言的某些核心特徵,例如: 詞序(Word Order): 句子中主語(S)、謂語(V)、賓語(O)的排列方式。一些語言普遍遵循主謂賓(SVO)的順序,如英語、漢語;另一些則可能是主賓謂(SOV),如日語、韓語;還有一些則可能是謂主賓(VSO),如古希伯來語。這種詞序的差異,並非隨意的,而是與其他語言特徵存在著復雜的關聯。例如,SOV語言往往傾嚮於使用後置詞(postpositions)而不是前置詞(prepositions),並且形容詞通常齣現在名詞之後。 名詞係統(Noun Systems): 名詞是否具有性(gender)、數(number)、格(case)等語法標記?某些語言,如俄語、德語,擁有復雜的格係統,通過詞尾變化來錶示名詞在句子中的功能。而漢語則基本沒有格的變化,主要依靠語序和介詞來錶達。 動詞係統(Verb Systems): 動詞是否標記時(tense)、體(aspect)、語氣(mood)、語態(voice)等?英語的動詞變化相對規則,而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羅曼語族語言的動詞變位則更為復雜,並且與人稱、數等息息相關。 形容詞與副詞(Adjectives and Adverbs): 形容詞與名詞的關係,副詞修飾動詞或其他詞語的方式,以及它們在句子中的位置。 疑問句的構成(Question Formation): 如何在句子中錶達疑問,是通過語調變化,還是通過添加疑問詞,亦或是通過特定的語序調整? 否定句的構成(Negation Formation): 如何錶示否定,是添加否定詞,還是通過動詞的否定形式? 量詞係統(Numeral Classifiers): 在一些語言中,數詞在修飾名詞時需要藉助量詞。例如,漢語中我們說“三本書”,而不是直接說“三書”。這種現象在印歐語係中則鮮有齣現。 語言的親屬關係(Genetic Relationships): 雖然語言類型學主要關注普遍性,但它也會在探討共性與差異時,考慮到語言的親屬關係。同一語係的語言,通常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上存在曆史傳承下來的相似之處。然而,語言類型學更側重於發現跨語係、跨語族的普遍規律,即便不同語係的語言,在某些核心特徵上可能錶現齣驚人的趨同。 本書旨在通過對上述以及更多語言特徵的係統性梳理和比較,揭示以下幾個核心觀點: 首先,語言的結構並非是無限的可能性。 盡管語言的錶麵形式韆差萬彆,但它們在深層結構上受到某種程度的限製,這些限製使得某些語言結構的可能性遠高於其他。例如,雖然理論上存在主賓謂(OSV)這樣極端的詞序,但在實際存在的語言中,這種詞序極為罕見。這暗示著人類的認知或信息處理能力可能對語言結構施加瞭某些“偏好”。 其次,語言特徵之間存在相互關聯和約束。 某一個語言特徵的選擇,往往會影響到其他特徵的傾嚮。例如,如前所述,SOV詞序的語言傾嚮於使用後置詞,而SVO詞序的語言則傾嚮於使用前置詞。這種“編碼一緻性”(encoding consistency)或“相關性”(correlation)是語言類型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它錶明語言並非是各個部分獨立運作的機器,而是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 再次,語言類型學有助於我們理解語言的演變和發展。 當我們發現某些語言特徵在不同語言中頻繁齣現,並且與其他特徵存在穩定的關聯時,我們可以推測這些特徵可能具有更高的“效率”或“穩定性”,從而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得以保留。反之,一些結構復雜或與普遍傾嚮相悖的特徵,可能更容易在語言演變中被簡化或替換。 最後,語言類型學不僅是語言學內部的學科,也與心理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係。 語言的普遍性規律,可能摺射齣人類認知機製的共性,例如我們對因果關係、空間關係、時間流逝的感知方式。對語言特徵的跨語言研究,也能為理解人類心智的普適性和多樣性提供寶貴的實證依據。 本書將采用一種“非詳盡但有代錶性”的方式來呈現內容。它不會收錄所有語言的每一個細節,而是精心挑選具有代錶性的語言樣本,涵蓋不同的語係、不同的地理區域、不同的語言結構類型。通過對這些樣本的深入剖析,引申齣更普遍的語言類型學原理。 例如,在討論詞序時,我們會分析英語、漢語的SVO,日語、土耳其語的SOV,以及阿拉伯語、蓋爾語的VSO。當我們看到SOV語言普遍具備後置詞,而SVO語言普遍使用前置詞時,我們會進一步探討這種關聯背後的原因,例如信息可預測性、短期記憶負荷等因素。 在探討名詞係統時,我們會比較斯拉夫語族復雜格變化的機製,與漢語中介詞和語序的作用,以及一些無格語言(如英語,雖然仍殘留少量格的變化)的特點,從而揭示格標記與非格標記語言在錶達句法功能上的不同策略。 本書的寫作風格將力求清晰、嚴謹,同時避免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以便更廣泛的讀者理解。它將通過大量的實例來支撐理論,讓抽象的語言學原理變得具體可感。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本書,掌握一種全新的視角來觀察和理解周圍的語言現象,不再僅僅停留在對某一門語言的日常認知,而是能夠洞察到隱藏在語言錶麵之下的普遍規律。 總而言之,《語言類型學》是一次對人類語言集體智慧的探索,一次對語言共性的追尋,一次對語言無限可能性的邊界的描繪。它希望能夠激發讀者對語言更深層次的興趣,認識到人類語言並非孤立的個體,而是共同遵循著某些深邃而迷人的原則。本書將帶領讀者跨越語言的隔閡,去發現語言統一而又豐富多彩的內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