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欧阳哲生讲胡适》是欧阳哲生教授围绕胡适这一主题所发表的一组演讲、论文的结集,内容包括胡适在中国、重新发现胡适、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近代学人对哲学的理解、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胡适等。
《欧阳哲生讲胡适》的内容为进入新世纪以后,欧阳哲生教授对胡适研究所发表的一组演讲、论文的结集,欧阳哲生教授结合胡适生平及时代环境,以丰富翔实文献和实地调查得来的资料展示了胡适影响深远而富有争议性的思想历程。
胡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几度沉浮,饱受争议。然经过历史的、时代的洗炼,今天在人们看来,他仍是现代中国颇具份量、受到人们重视的大师级文化人物之一。他生前所给予中国知识界的巨大冲击力和研究他的“胡适学”所呈现的丰富性、挑战性,都让时代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兴奋和争议。
作者简介
欧阳哲生,1962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研院”近史所等处访学。
目录
第一章 胡适在现代中国
一、胡适与他的时代
二、胡适研究正成为一门显学
三、“胡适大批判”的来龙去脉
四、胡适与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
五、胡适与美国
第二章 重新发现胡适——胡适档案文献的发掘、整理与利用
一、中国大陆胡适档案文献整理、出版情况
二、台湾地区有关胡适文献档案的整理、出版
三、美国有关胡适档案文献的整理、出版
四、胡适档案文献的价值及其提出的问题
第三章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术世界——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
一、“博”而“精”的学业准备
二、博士学位之迷
三、杜威与胡适亦师亦友的关系
四、胡适与母校哥大的来往
五、胡适:哥大的一位杰出校友
第四章 中国近代学人对哲学的理解——以胡适为中心
一、从王国维到蔡元培:西方“哲学”观念的输入
二、胡适:西方化的中国哲学
三、现代新儒家: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
第五章 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胡适
一、介绍西方哲学
二、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
三、胡适哲学成就的检讨
附录一 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式回顾
附录二 胡适:1917(电视纪录片脚本)
跋语
精彩书摘
胡适在现代中国
胡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教育家。从1917年2月他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暴得大名”后,他就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中心人物之一,簇拥在他周围有一大群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他几度沉浮,饱受争议。然经过历史的、时代的洗炼,今天在人们看来,他仍是现代中国颇具份量、受到人们重视的大师级文化人物之一。把握胡适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成份并非易事,遑论公允、平实的评价。在研究胡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一种特有的现象:他是一个被人不断发掘、不断发现的历史人物,批判也好、重评也罢,都明显带有与时俱进的痕迹。
一个历史巨人往往给人们带来两次震憾:第一次是在生前,他以自己的创造性的成就或超前性的突破,
引起世人的震憾和历史的震荡。第二次是在死后,当人们重新解读他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破解隐藏在他思想背后的各种奥秘,发现他私人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不可思议的轶事、故事、情事、险事,我们会再次体验到一次心灵的震撼。胡适是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他生前所给予中国知识界的巨大冲击力和研究他的“胡适学”所呈现的丰富性、挑战性,都让时代产生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兴奋和争议。
一、胡适与他的时代
首先让我们回溯一下胡适的生平吧!
胡适,1891年12月17日(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生于上海,原籍安徽绩溪。取名嗣糜,后改名适,字适之。父亲胡传(1 841-1895年),母亲冯顺弟(1873-1918年)为胡传第三房妻子。
胡适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早年的求学阶段(1891-1917年)。胡适自幼随父亲在上海、台湾居住。l895年父亲去世,母亲带他回到家乡绩溪,在老家私塾接受了九年传统教育。1904年胡适由三哥带至上海读书,先后就读于梅溪、澄衷、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等新式学堂,开始接触西学,深受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思想家的进步思想影响。1910年7月胡适考取第二批清华庚款留美官费生,先在康乃尔大学学习农科,1912年转学文学院,1915年9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服膺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
……
前言/序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883~1969)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在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老子、孔子,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就是把目光投向其文化的源头古希腊,使欧洲的文明重新燃起新的光辉,而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宋明理学(新儒学)在经受印度佛教的冲击后,再次回归孔孟,而把中国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思想家们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相传地推动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我想,上述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念,可以对这套《未名讲坛》丛书的编写有一点重要启示,这就是人类必须不断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温自己的文化传统。人类的历史是由人自身创造的,这中间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思想大师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我们能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写出这些大师富于启迪性的思想,应该能实现这套《未名讲坛》丛书所希望的“让大师走进大众,让大众了解大师”的宗旨。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我们生活在今天,有志向实现自古以来人类的理想,重温自古以来的人们走过的历史历程,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虽然世移事迁,现在和过去不一定都一样,但总可以从古来的大师们的智慧中得到教诲。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应该是:既能以他的深邃的思想引导人,又能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看看今天我们的社会,不能不承认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也许最为使人们担心的是,由于物欲的驱动,让许多人失去了理想,丢掉了做人的道理,这样下去将是十分危险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套《未名讲坛》丛书对我们将能起着以“大师”为榜样的作用,使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类社会的福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历史的镜像与思想的航标: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一部回溯百年风云,探寻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恢弘著作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学者的生平与著述,而是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剧烈动荡时期,中国知识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集体命运、思想演变及其深刻的社会责任。它试图描摹一幅复杂而多维的历史画卷,展现那些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跋涉的群体群像。 第一部分:旧邦新命——从传统士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约350字) 清末民初,伴随着帝制的崩塌和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他们不再仅仅是科举制度的产物,而是肩负起“改造国民性”、“建立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转型的内在动力与外部压力。 我们考察了早期留学生群体,他们如何将异域的学术思潮,如功利主义、达尔文主义、各种社会科学理论,水土不服地引入中国语境,并试图用之来诊断“东亚病夫”的症结。例如,对“科学”与“民主”的早期理解,是如何在不同派系——从激进的革命派到温和的改良派——之间产生分野的。 同时,本书也细致梳理了传统私塾教育体系的瓦解过程,以及新式学堂的兴起如何催生出具有现代学术素养和政治意识的知识新锐。这种身份的转变,不仅是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其社会角色的根本性转移——从“治人”到“启蒙”。我们关注他们如何处理与旧有精英阶层、新兴政治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在“爱国”与“救亡图存”的旗帜下,寻求学术独立与社会干预的平衡点。这一部分着重展现了启蒙初期的热烈与迷茫,是理解后续一切思想动向的基石。 第二部分:思想的熔炉与战场的烽烟——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分化(约400字)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学生运动,更是知识分子群体集体精神的一次集中爆发。本书将“五四”视为一个思想的熔炉,检视其中涌现的多种思潮如何相互激荡、彼此渗透。 重点在于分析“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张力。一方面,是“打倒孔家店”的彻底反传统姿态,对旧道德、旧文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何以为中国出路”的持续追问。 我们详细考察了自由主义思潮在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那些强调个体价值、程序正义和宪政理想的学者群体,如何努力在中国建立起一套基于理性和经验的学术共同体。他们对“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史中极其重要的一条主线。 然而,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国内政治的日益动荡,知识分子的思想阵营开始出现显著分化。本书通过对比不同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展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主义等思潮的接纳与改造过程。这种分化,并非简单的路线之争,而是关乎知识分子如何定位自身在国家命运中的“行动主体性”的深刻抉择。他们从纯粹的“旁观者”和“批评家”,逐步走向了政治光谱上的不同立场,为后续的论战与路线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在夹缝中求生存——抗战时期的坚守与彷徨(约400字) 抗日战争是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最大历史考验。本书不再以宏大叙事为主,而是聚焦于在战争阴影下,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与“精神困境”。 战争迫使学术界进行空前的“西迁”,高校和研究机构在颠沛流离中维系着知识的薪火相传。本书将探究这种“流亡学术”的独特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一代学人的坚韧品格。在物质极度匮乏、文化生命线面临断裂的背景下,学术共同体的内部凝聚力如何维持? 同时,知识分子们在“民族大义”与“学术良知”之间进行着艰难的平衡。一部分人投身于抗战宣传和基层动员,将书斋中的理论转化为鼓舞人心的文字;另一部分人则在后方,努力使学术研究不脱离中国现实,试图为战后重建储备思想资源。 然而,这种“坚守”也充满了彷徨。不同政治倾向的知识分子如何共存?他们在面对民族主义高涨时,如何捍卫思想的批判性与多元性?本书力图还原那种在炮火声中依然坚持对真理、对人性进行探究的复杂状态,揭示在极端压力下,知识分子的道德选择与智识困境。 第四部分:时代的转折与知识的重构——新旧交替之际的告别与展望(约350字) 1949年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又一次根本性的洗礼。这场变革不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知识生产体系、价值判断标准和学术共同体结构的全面重构。 本书将审视那些选择“留下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如何面对新政权对思想的整合要求。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入党”或“表态”,而是一个复杂的内在适应过程:如何将以往的学术成果置于新的意识形态框架下进行重新诠释?如何处理对传统学术的批判与对现有经验的继承之间的矛盾? 对于那些选择“离开”或“沉默”的知识分子,本书也秉持着历史的同情心,分析他们面临的个人抉择与时代悲剧。 最终,本书的落脚点在于对“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在近百年历史中的意义进行反思。他们的命运,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精确缩影。他们的探索,无论成功或挫折,都为后来的世代留下了关于责任、良知、专业主义与社会介入之间关系的历史性遗产。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去理解这些先行者们在历史的剧变中所背负的巨大重量与不朽精神。它不是对任何特定人物的评价,而是对一个伟大而复杂群体的群像描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