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

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支平 编
图书标签:
  • 傅衣凌
  • 休休亭
  • 近代史
  • 文化史
  • 学术史
  • 回忆录
  • 纪念集
  • 史学
  • 人物传记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417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620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38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傅农凌(1911-1988),原名傅家麟,笔名休休生,福建福州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开拓考和奠基人,开创了傅衣凌学派,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盛誉。

内页插图

目录

/吸收与互动:西方经济社会史学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
论傅衣凌的史学道路
主流与潮流:傅衣凌教授的史学研究与国际学术主流趋向
浅谈元代驱奴的来源及其法律地位
何炳棣著《明清社会史论·概括与结论》译注
明代松江何氏之变迁
明中叶中国海上贸易与徽州海商
唐代吐蕃饮茶和汉藏茶马古道的蛛丝马迹
16—18世纪中国商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漕运对商品流通的作用——以携带土宜及夹带商货为例
西北地区农耕民族与吐蕃茶马互市的演变初探
麴氏高昌与唐代西州、沙州租佃制研究
万历后期的盔甲厂与王恭厂——晚明中央军器制造业研究
海外商业活动与乡族纽带——以《沙滘楚旺房陈氏家谱》为例
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清代前期苏州城的工商铺店
汉代“乡三老”与乡族势力蠡测
走向历史现场
明清时代的乡族与国家:闽台地区的例证
社群整合的历史记忆与“祖籍认同”象征:新加坡
华人的祖神崇拜
清代州县衙门的“告状”、“投词”与“批词”
“天籁”新释——兼论“天籁”与庄子哲学
清末广东乡试弊端表现与治理举措
政策与实施:清末废止捐纳实官考实
魏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的乡里制度与乡里控制——以汉水上游地区为中心
祭谱与游谱:有关闽西客家族谱相关仪式的笔记
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兼论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清代广西科举“宾兴”发展及其成因述论
明清闽粤方志中“盘瓠”的述异性知识考辨

精彩书摘

余论
综而言之,傅衣凌的学术取径,在上述几个领域都是走在世界学术风潮的最前列的,大多学术理路虽曾经前人指引,但切实人手展开研究,却是傅衣凌首开其端。其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远见卓识,令后人仰望。我们过去拥有太多的媚外心态,多不重视本土自产的学者,导致了一些错误观念和认识。
《南齐书·文学传论》曾记载了南朝萧子显在回顾了汉魏以来作家作品时,曾言:“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固然,开风气之先的学者会在第一时间内预测到国际潮流,从而毫不犹豫地开展其研究。傅衣凌的学术理路正是如此,且与国际主流学术的暗合,走在了中国同时代学者的前面,走在了国际前沿,其学术前瞻性固然令人仰望和尊敬。但是,更为令人兴奋的是,其弟子门生踵随乃师开创的学术路径,并进一步开拓创新,则是傅衣凌学派长盛不衰的源泉。
在当代,信息传播异常迅速,史料的数据化常令学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往依赖于史料搜讨多少为衡量标准的学术价值体系,逐渐被考量史识和智商所取代。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更多凭借智慧的比拼。所以,当今国际学术发展的趋势,需要更多引领学术风向的学者,时代呼唤“大师”--国际性的学术大师。或许,以下三点勉强可以算作国际学术大师的一个标准:(1)学术研究世界一流,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2)学术研究具有巨大的牵引力,能够引领学术风向,能够引发更多学者追随或做扩散性的研究。(3)有属于自己的学术流派,且有足够多的优秀弟子传承、延续自己的学术路径,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勇于拓展新域。
……

前言/序言


《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图书简介 沉思百年,薪火相传:纪念傅衣凌教授学术思想的丰碑 《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是一部集结海内外著名学者、优秀学子深切怀念与学术致敬的重量级文集。本书以纪念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史学家、厦门大学终身教授傅衣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契机,旨在回顾和梳理傅老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成就、高尚师德及其对中国历史学界,尤其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本书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通过精选的学术论文、深情的师友回忆、以及对傅老重要著作的再审视,构建起一座多维度的精神纪念碑。我们希望通过这部文集,让后来的研究者和读者得以一窥这位史学大家如何以其独到的“社会经济史观”和严谨的史料考据,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转型期的认识。 --- 第一辑:休休亭下话旧:师友情谊与治学风范 本辑收录的篇章,多由与傅衣凌教授共事多年、或曾受其教诲的同仁、学生撰写,笔触真挚,情感深厚。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刻画出傅老的学者风骨与人格魅力。 一、学海耕耘,诲人不倦的导师形象: 多篇文章回忆了傅老在课堂上的风采。他的讲课深入浅出,总能将繁复的史料转化为生动的历史叙事。尤其在“明清社会经济史”的课堂上,他强调“实践出真知”,要求学生必须“走进田野”、“触摸史料”。这些回忆不仅展示了傅老作为学者的严谨,更凸显了他对青年一代学者的无私提携与殷切期望。 二、谦逊低调的大家风范: 尽管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傅老一生淡泊名利,潜心治学。本辑中,多位学者提及了傅老在学术争鸣中的君子之风,以及他如何对待荣誉和地位,体现出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崇高品格。例如,有回忆详述了傅老在修订经典著作时,坚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精益求精的细节,展现了其“知之为知之,不为则不为”的治学态度。 三、历史中的温度与关怀: 文集也收录了一些关于傅老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乐观的片段。这些个人记忆,让读者得以更立体地认识到,一位杰出学者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良知与人文关怀。 --- 第二辑:史海钩沉:傅衣凌社会经济史学的再探索 本辑是文集的核心学术部分,由国内一流的明清史、经济史、社会史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旨在对傅衣凌教授在社会经济史领域开创的学术体系进行深入的阐释、评估与发展。 一、核心理论的继承与深化: 傅衣凌教授以“社会经济史”的独特视角,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关于明清社会“僵化”和“停滞”的论断。本辑多篇文章集中探讨了傅老提出的“资本主义萌芽”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置于更宏大的全球史和区域研究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学者们分析了傅老对徽商、晋商等商人群体的研究,如何揭示了晚期王朝内部蕴藏的活力与变迁。 二、田野调查与社会史视野的融合: 傅老的开创性在于他极度重视地方志、族谱、契约文书等“非正统”史料的运用。本辑有专题研究探讨了傅老如何利用这些微观史料,重构出复杂的社会权力结构、土地关系和家庭经济形态。例如,有学者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的祠堂、契约的再解读,印证了傅老关于宗族经济在明清地方社会中的调控作用的判断。 三、傅氏史学的地域特色与方法论创新: 傅老长期在福建、厦门等地工作和研究,其研究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辑分析了傅老对闽南地区的深入考察,如何为理解中国南方沿海经济的特殊发展路径提供了范本。同时,本部分也评述了傅老在史学方法上的创新,例如他如何将经济学分析工具引入历史研究,并构建了一套既宏观又精微的研究方法论。 四、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回顾: 文集亦收录了对傅老著作在海外传播情况的考察。通过对比中外学者对傅老理论的接受与批评,本部分展示了傅衣凌教授的学术思想在国际汉学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推动全球对中国历史认知中的重要地位。 --- 第三辑:薪火相传:新一代学者的时代担当 本辑汇集了近年来在傅衣凌教授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文章体现了对傅老精神的继承,以及将传统研究范式与当代学术前沿相结合的努力。 一、新史料的发掘与利用: 青年学者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基因测序、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结合傅老倡导的田野精神,对明清社会经济史进行更细致的重构。例如,有研究利用数字化技术整理了大量未曾系统整理的商业文书,发现了新的市场网络和金融工具。 二、跨学科视野下的经济史研究: 新一代学者将人类学、环境史、气候史等视角引入社会经济史的分析。他们探讨了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对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试图在傅老关注的“人与经济”关系之外,拓展至“人、经济与自然”的复杂互动网络。 三、对“历史阶段论”的反思与超越: 在当代学术语境下,本辑的学者们对历史分期的讨论更加审慎,他们继承了傅老关注“动态变化”的精神,但更注重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与非线性发展,力图在更广阔的比较历史视野中定位明清中国的历史地位。 --- 结语:永恒的关怀与不朽的精神 《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不仅是一部纪念文集,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学术宣言。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历史学家的深情缅怀,更是对一种严谨、求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治学精神的再肯定。傅衣凌教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激励无数后学,在历史的深处寻找变革的线索,在细微的史料中洞察宏大的时代脉络,让“休休亭”的学术精神长久流传。本书是所有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明清史、以及所有尊重史学传统的学者案头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便被其沉甸甸的质感所吸引。书页泛着温和的米白色,散发着淡淡的纸张香气,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大师云集的年代。虽然我尚未有幸拜读内文,但仅从封面设计、排版风格以及封底那简短而精炼的介绍,便能窥见其非凡的价值。封面上“休休亭”三个字,自带一股古朴而宁静的韵味,令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充满智慧与思辨的学术交流场景。封底的文字,虽然简略,却勾勒出傅衣凌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对后辈的深远影响,那些关于学术传承、思想碰撞的只言片语,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知识画卷。我能想象,这不仅仅是一本纪念文集,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傅教授学术世界,也通往那个时代学人风采的窗。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定然在这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成为激励无数后学者的宝贵财富。光是这份沉甸甸的期待,就足以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索那里面蕴藏的智慧光芒。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这本书时,它就给我留下了一种肃穆而又充满温度的印象。封面上的“休休亭”三个字,自带一种历史的厚度和文人的雅致,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风雅的书斋和热烈的学术讨论。书的整体设计,无论是纸张的选择、字体的排版,都显得十分考究,透着一股严谨而不失温情的学术气息。我能感觉到,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纪念册,它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学者的心血与智慧,以及对傅衣凌教授深切的怀念与敬意。光是这份用心,就已经足够打动人。我可以想象,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们对傅教授的理解与传承,都凝聚了他们各自在学术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这本书记载的,想必是超越了单纯的学科界限,触及了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人生智慧。

评分

我注意到《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的装帧,它有一种令人安心的厚重感。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郑重对待的。从封面的设计来看,透露出一种古典的素雅,没有过多的装饰,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我猜想,这正是作者们想要传递的一种学术的态度——内敛、沉静,却又力量十足。翻看扉页,字里行间仿佛就能感受到一种学者的气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人生智慧的探索。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虽然我还没有真正进入到书中,但光是这份仪式感,就足以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能够预见到,里面会有对学术前沿的深刻洞察,会有对历史的独到解读,也会有对人生哲理的细腻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纪念性的文集,更是一份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智慧的桥梁。

评分

这本《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不显眼却又格外重要的位置。它的封面设计,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风格,没有张扬的色彩,却有着一种古朴而悠远的韵味。当我第一次触摸到它的封面时,就感受到一种纸张特有的温润质感,以及一种精心制作的诚意。我没有深入阅读,但我能从它的整体气质中,感受到一种学者的风骨和一种对知识的虔诚。这让我相信,书中的内容一定是经过精心打磨,饱含着智慧与思想的。它并非一本容易读懂的速成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的。我能想象,在“休休亭”这个名字的意境下,一定汇聚了许多关于学术、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刻思考。它就像是一坛陈年的佳酿,需要时间来释放其醇厚的芬芳。

评分

这本《相聚休休亭:傅衣凌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在我手中,传递着一种别样的分量。从整体的设计感来看,它并非一本寻常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时代印记。厚实的装帧,精选的纸张,以及那恰到好处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沉静的仪式感。它不张扬,却足够庄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傅衣凌教授的敬意,以及对学术本身的尊重。我尤其欣赏它没有选择过于华丽或浮夸的设计,而是回归到最纯粹的知识载体应有的模样。这让我确信,书中的内容必然是扎实而有分量的,不会充斥着空泛的辞藻,而是言之有物,句句珠玑。能够被收录在这本纪念文集中的,无疑都是经过时间沉淀、富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即便我还没有阅读,仅仅是感受到这份厚重的文化积淀,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好奇和敬畏。它像是一位温润的长者,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的开启,去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