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是文学。逗笑的滑稽也说不上上文学,但已和文学沾上一点边,这一层,恐怕人们未必知晓。和滑稽分不开的幽默,可进入文学领域中,虽然它早已进入艺术领域中,而且它本身就是艺术。——方成
《方成自述》分为五篇,分别为“此生无巧不成书”、“我这个败家子”、“最初的漫画路”、“与妻子一同走过的日子”、“难得一乐”。讲述了方成先生是如何在机缘巧合下走上漫画之路,以及在漫画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一些难忘的事,还有与妻子相识相爱到相濡以沫的日子里的点滴回忆,最后也介绍了创作道路上结识的好朋友的一些重要回忆。
方成 (1918.10—),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人。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的研究专家。
擅长漫画。1942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1946年在上海从事漫画工作,1947年夏被聘任《观察》周刊漫画版主编及特约撰稿人。1948年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在<大公报>连载连环漫画《康伯》。1949年后历任《新民晚报》美术编辑、《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方成是一位非常多产的艺术大家。现在,方成平常除了画点漫画,还写点杂文、相声、小品和打油诗等等,他仍然每天书写,年均出版两到三本专业书。
方成是“文革”后在中国开办漫画展览的第一人。方成先生创作的<武大郎开店>等文人漫画,具有直指时弊的寓教于乐功能。随着方成个人漫画展的成功和漫画《武大郎开店》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方成这个名字也在中国家喻户晓了。
一直被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方成与健在的丁聪和华君武一向并称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以独有中国特色的水墨漫画,将中国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绘形纸上,比如钟馗、济公、鲁智深、布袋和尚等等侠义之士皆栩栩如生。方成自1986年离休至今,每天早起,天天仍如上班。早上画工,下午作文,坚持不懈。
自序
自序
此生无巧不成书
一生简历
我的创作历程
无巧不成书
由不得我
难忘的画和事
不关心说政治
心的解放
收藏琐记
难解之谜
我这个败家子
晚成的童年
败家子的回忆
从阮玲玉说到左埗头
我家规矩
我家权威
想起老家
老北京
市场文化
老师的名字
最初的漫画路
黑白社
四年黄海
闯上海
老话重提
香港三年
忆九华径
与妻子一同走过的日子
深情永记
值得怀念的生活片段
深切的三十五年
下放阳江
想起牛棚
难得一乐
想起厨艺
忙人·杂家·乐神
认识侯宝林
和侯宝林的交往
人生一乐
韩羽和阿达
探亲记
偶然得来
我的自行车
打油
忙啥
从透支开始
相对说
二十年成果
从日记看生活
脚野
忙人自话
后记
由不得我
知道我的人常问:“你是做化工研究的,为什么改行画漫画?”我回答说:“是老天爷定的,由不得我。”
这是玩笑话,却也合乎实情。我虽然爱画,上学时也就会在本子上画画小说中的人物,画孙猴儿、猪八戒、三英战吕布之类。我受信佛的叔父影响,一直想学医。一九三六年高中毕业考燕京大学,想入医预系,没考上,通知是两门课不及格,其中一门是智力测验。智力不及格是不能当医生的,只好考化学系,考上武汉大学,也是准备学制药的。刚读一年,就碰上七七事变,日本大举入侵。学校被迫西迁到四川乐山县。条件自然很艰苦,但课外活动如歌咏、话剧、出壁报等很活跃,我都参加。话剧导演季耿是政治系同学,他
会画、会木刻,我们就成挚交。他年纪大,生活经历比我多,我常听他的。在他提议下,我们几个人办了个文艺性的壁报。他们看过我的一些画,也知道我在北京“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在学校负责画宣传画,其中画过漫画,就要我负责漫画专i拦。全校同学只有我一人会画,只好在每周一期的壁报上画一幅。漫画我画得少,没经验,下课后到处找题材,想表现方法。壁报办了两年多,找也就学会了一些漫画创作方法。毕业后进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著名企业家范旭东建立的工业集团中专作研究的机构,其他两个是制碱制酸的永利公司和制盐的久大公司。我做了四年化工研究。虽然一切顺利,但因失恋,受不住那么沉重的精神折磨,夜不能寐,非常痛苦。一九四五年日本战败投降,在四川可以看到上海报纸。因田民党政府腐败至极,报上登的漫画很多,进行讽刺。我自信也能以漫画为业,借此决定远离,便辞去化工研究职务,独自赴早已被称为中国漫画摇篮的上海。因人生地疏,先住在“永久黄”(“永利”、“久大”、“黄海”)联合办事处,那里只供夜宿,不能作画。从报上看到一家广告公司招聘绘图员的广告,我急忙去应聘。恰好绘图室主任是美国人,看了我画的漫画,立即聘用。我就有了住处,也可在晚间利用办公室的书桌作画了。后来应《观察》周刊主笔储安平之聘,主办周刊的漫画版,从此在上海立足。
看我这些年的生活历程,无一不是偶然机遇把我引向漫画之路的。如果我考上燕京大学,我的经历得重新写。若非失恋,也肯定会从事化工业。又如,在上海招聘的负责人是美国人,知道用漫画作广告很有利。倘是中国人,那时上海广告最兴画美人,我没学过,不会画,绝不会聘用我。连作画地方都没有,生活成问题,在上海我立不住。这一切不都是为“老天爷定的”这句话作证吗?
由此我想,虽然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不能低估,但人生道路,总要受种种偶然性所左右的。个人意志的能量究竟有限。
二00二年四月七日
难忘的画和事
我以漫画为终生事业,开始于一九四六年,至今经历半个世纪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在报刊上发表针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讽刺画,估计有二百多幅。因时过境迁,所画具体内容,多记不清,但有两幅画是记得很牢的。一幅是政治上错误的画——站在所谓“中间路线”立场评解放战争。此画在《观察>周刊上发表,立即受到好友漫画家余所亚的严正批评,我一直记住的。这幅画在史无前例的“文革”运动中,自然被当作我的一条政治“辫子”,以此暴露我的“反动”面目。画虽被抄走示众,下落不明,但有人记住。“文革”已过去二十多年了,至今仍揪住不放,旧事重提,写信在漫画界到处传播,使我记得更牢了。另一幅画因为是在创作中用武抢回来的,也记得住。我初到上海,既无固定收入,又无住所,四处漂泊,靠友人临时安置住处。偶然从报纸的招聘广告上,寻到联合广告公司绘图员的职位,这才算有了固定收入和住处。这家公司很大,绘图室在楼下,我就睡在主任办公室旁边的一间当纸库的房间里,以纸为床。晚上我就在主任办公的桌上作画。主任是美籍犹太人.名叫皮特。那时国民党政权投靠美国,招进大批美国兵。这些兵到处横行霸道。他们在上海欺压中国百姓,中国百姓对此群情激愤。一天晚上,我刚画成一幅标题为“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连环漫画。主任偶然进来,一看这幅画中的英文,知道是讽刺美国兵的,气得从我背后伸手,把画抢走。没等他撕扯,我抄起桌上放着的啤酒瓶向他冲过去。见形势不妙,他只好乖乖地把画还给了我。为此事该公司总经理把我叫去,将我解雇。这幅画发表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七期《评论报》上。
……
前几年,朋友就劝我写自传。那时我正忙,没顾得上。前两年,卢继恩先生受出版社之托来访问,问的是我一生的经历,写了出版。为便于发行,出版社约定,写法用第一人称,像我自己写的。而实际内容还是一问一答,不问不答,很受约束。因此引起我自己写自传的念头。我几十年来从事文艺工作,在创作和生活各方面,总会有所感而为读者所关注,值得写出来的。同时又想到,已届耄耋之年,前景难卜,还是现在写吧。好在都是自己身边的事和自己所想,写起来不难,也就打定主意开始写了。
我平时画漫画,写杂文,都是评论性作品。写惯了,也想借这种写法,叙中有议,或是借自己的生活阅历,理出对生活逻辑性的认识。所以我立意由感而发分题来写,既是回忆,又是评论。先交代简历,然后按时序写下去,想到什么写什么。
……
说实话,拿到《方成自述》之前,我脑海里对“方成”这个名字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遥远的、模糊的符号。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认识了一个崭新的人。他笔下的叙述,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有一种年轻人般的闯劲和对世界的好奇。他毫不回避年轻时的青涩和冲动,也坦然面对岁月的沉淀和内心的转变。我喜欢他那种对事物始终保持开放心态的态度,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还是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总能看到他那种“归零”再出发的勇气。他的一些生活感悟,比如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对身边人事物的细致关怀,都让我觉得,即便是再平凡的生活,也能被用心去经营出不凡的色彩。这本书让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可以书写。
评分《方成自述》最打动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书中的很多经历和感悟,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但那种关于人生奋斗、关于情感纠葛、关于对意义的追寻,却是跨越时空的。我仿佛能感受到他曾经的喜悦,也体会到他曾经的失落。他对于一些复杂人际关系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揣摩,让我不禁想起自己也曾经历过的类似情境。他没有把事情简单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人生图景中去解读,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人生”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的经验,他的思考,都在无形中滋养着我的心灵。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个人的一生,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们去理解和反思我们自己的生命旅程。
评分我之前对“自述”这类书籍的期待,往往是希望从中获得某种启迪,或是学习某种经验。然而,《方成自述》带给我的,却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和情感。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某些章节停下来,陷入沉思。作者关于人生选择、关于价值判断的那些思考,虽然不直接针对我,却能引发我对自己过往经历和未来方向的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那种审慎和坦诚,没有英雄式的豪言壮语,只有对内心真实声音的聆听和对未知可能的探索。这种“不确定性”中的勇气,以及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学习的态度,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智慧。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但它教会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没底的。毕竟“自述”这两个字,往往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自怜或者歌功颂德,我不太喜欢那种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但翻开《方成自述》,那种预设的抗拒感,很快就被一种真实而鲜活的叙述冲淡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名人传记”,而更像是在一个老朋友的午后茶歇里,听他娓娓道来那些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是刻意雕琢的辉煌,而是生活本身的褶皱,有笑有泪,有豁然开朗,也有迷茫困惑。我尤其喜欢他谈论一些细节的时候,那种不加掩饰的幽默和自嘲,让整个叙述瞬间立体起来,仿佛能看到他当时的神态,听到他爽朗的笑声。这种“不完美”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看到了在成就之外,一个更真实、更 relatable 的个体。这本书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成功秘诀”,但它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活过”,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和热爱。
评分读《方成自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作者在文字中展现出的那种极其细腻的观察力。他不仅仅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那些微小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我常常在阅读时,被某个不经意的词语、某个描绘细致的场景所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着空气的温度,听着远处传来的声音,甚至能嗅到那种特有的气息。他写到某个困难时期,那种内心深处的挣扎,那种细微到几乎难以察觉的希望之火,被他描绘得丝丝入扣,让我感同身受,甚至在读到某些段落时,自己也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等待着故事的走向。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他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和感染力,将原本可能枯燥的经历,变成了一部部生动的小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它不是那种大刀阔斧的史诗,而是更像一幅精美的工笔画,每一个笔触都蕴含着深意,耐人寻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