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博物館基礎-第3版 |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6-06-01 |
| 作者:阿姆布羅斯 | 譯者:郭卉 | 開本: 32開 |
| 定價: 68.0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544740623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博物館基礎》是普遍適用於世界各地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基礎工作手冊,可以為那些專業人員稀缺、經濟資源有限的博物館提供良好的實踐綱要,同時也可以作為博物館員工和誌願者培訓的基礎工作教程。第三版《博物館基礎》在1993年**版和2006年第二版基礎上修訂完成,充分考慮瞭近年來博物館在經濟、社會、文化和專業領域所經曆的重要變化,內容覆蓋麵十分寬泛,形成8個部分、109個單元的框架結構,擴充瞭一百多張流程圖和更新輔助資源的相關信息,其實用性大為增強。較之前版,首次引進中國的第三版《博物館基礎》更側重於藏品的詮釋和有效管理、觀眾的研究與服務,以及博物館員工和誌願者、資産和資源的管理等。
《博物館基礎》是普遍適用於世界各地不同類型博物館的基礎工作手冊,可以為那些專業人員稀缺、經濟資源有限的博物館提供良好的實踐綱要,同時也可以作為博物館員工和誌願者培訓的基礎工作教程。第三版《博物館基礎》在1993年**版和2006年第二版基礎上修訂完成,充分考慮瞭近年來博物館在經濟、社會、文化和專業領域所經曆的重要變化,內容覆蓋麵十分寬泛,形成8個部分、109個單元的框架結構,擴充瞭一百多張流程圖和更新輔助資源的相關信息,其實用性大為增強。較之前版,首次引進中國的第三版《博物館基礎》更側重於藏品的詮釋和有效管理、觀眾的研究與服務,以及博物館員工和誌願者、資産和資源的管理等。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有質感瞭,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量也無可挑剔,那種微微泛黃的色調和細膩的觸感,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我特意選瞭第三版,就是衝著它號稱的“與時俱進”的更新內容去的,結果翻開目錄,裏麵的章節劃分簡直是博物館學領域的百科全書式梳理。從最基礎的藏品徵集、保護,到復雜的展覽敘事、公共教育,乃至最新的數字化實踐,幾乎無所不包。我尤其欣賞它在案例分析上下的功夫,那些穿插在理論之間的真實案例,既有國際頂尖大館的宏大敘事,也有地方小型博物館的創新實踐,對比起來看,讓人對博物館這個行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光是第一章關於“什麼是博物館”的定義探討,就引人入勝,它沒有給齣一個僵硬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博物館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演化的角色,這比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入門讀物都要深刻得多。翻閱過程中,我發現書中對於藏品編目的流程描述得極其詳盡,甚至連錶格的格式都有圖示,這對於我這個初入行的菜鳥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套可以立即上手的操作指南。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把關於“觀眾體驗設計”的那幾個章節啃完,坦白說,這部分內容對我而言挑戰性最大,但收獲也最豐厚。它完全顛覆瞭我過去認為展覽就是“把東西掛起來”的刻闆印象。書裏詳細闡述瞭從訪客流綫規劃到多媒體互動的每一個細節是如何影響觀眾的停留時間和信息吸收效率的。尤其是關於無障礙設計和包容性展示的篇幅,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書中提齣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不僅僅是照顧到殘障人士,更是思考如何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博物館裏找到自己的“連接點”。我甚至拿它提供的設計框架去套用我正在策劃的一個小型的社區展覽構想,發現許多之前沒有想到的盲點,比如燈光對特定群體閱讀體驗的影響,或是信息標識的層級設置,都有瞭清晰的指導。這本書對現代博物館職能的定位非常精準,它強調博物館必須是活的、互動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共空間,這和當前許多博物館都在努力轉型的方嚮是高度一緻的。
評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並非隻是羅列知識點,它更像是在培養一種“博物館人的思維模式”。在介紹完所有硬性規範之後,它用相當大的篇幅來探討博物館的“可持續性”——這不僅指財務上的健康運營,更包括文化影響力、社區參與度和員工的職業發展。書中對於“非營利組織管理”的章節非常實在,沒有美化創業初期的艱辛,而是非常務實地分析瞭捐贈管理、理事會治理結構以及如何製定清晰的戰略規劃。我發現,很多關於“如何與社區建立長期互信關係”的建議,其深度遠超一般的管理學書籍,因為它融入瞭博物館特有的社會功能和道德約束。總而言之,這本教材的價值在於它的全麵性、前瞻性以及對實踐操作的極度尊重,它是一套能讓你從“旁觀者”蛻變為“思考者”和“行動者”的係統性指南,讀完之後,感覺對這個行業的敬畏感更深瞭,責任感也更重瞭。
評分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這本書在“技術應用”這塊的更新速度和深度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我原本以為一本基礎教材會在數字化方麵顯得滯後,但第三版明顯做瞭大量的擴充。對於三維掃描、虛擬現實(VR)在文物數字化保護中的應用,書中的介紹既有宏觀的趨勢分析,也有具體的軟件和流程說明,甚至提到瞭雲計算在數字檔案管理中的優勢和潛在風險。我看到其中一段討論瞭大數據在分析觀眾行為模式方麵的潛力,這讓我意識到,未來的博物館管理者必須同時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和紮實的技術敏感度。它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需品”。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傳統知識和未來科技的橋梁,它教會我們如何利用最新的工具來更好地服務於最古老的使命——傳承文化。我特彆贊賞它對於數字策展中“真實性”和“沉浸感”之間平衡的探討,這確實是當下行業內一個非常前沿且棘手的問題。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齣乎我的意料,它完全不像一本學術專著那樣枯燥乏味,反而讀起來像是一部講述人類文明如何被小心翼翼保存下來的史詩。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細膩而富有情感,尤其是在描述文物修復那一章,簡直是聲情並茂。我仿佛能聞到修復室裏化學藥劑的味道,感受到修復師們麵對韆年古物時那種屏住呼吸的專注與敬畏。書中大量引用的曆史軼事,比如某件國寶級文物是如何九死一生纔得以保存至今,這些故事極大地激發瞭我對這份職業的熱情。它成功地將冰冷的理論知識與鮮活的人文關懷緊密地結閤在一起,讓讀者明白,博物館工作絕不僅僅是把東西鎖在庫房裏,而是一場與時間、與遺忘的持續抗爭。我特彆喜歡它對“策展倫理”的討論,它沒有迴避關於文化挪用、殖民遺産等敏感話題,而是以一種極其審慎和包容的態度去引導我們思考如何更公平、更負責任地呈現世界。這種兼具批判性思維和人文溫度的論述方式,讓我對“專業性”有瞭全新的定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