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艺术通史(全球三大**艺术史之一)

加德纳艺术通史(全球三大**艺术史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雷纳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艺术通史
  • 加德纳
  • 西方艺术
  • 艺术欣赏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理论
  • 艺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56326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8376845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推荐

本书根据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第12版翻译出版,由中央美院专家**翻译

      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通史之一,还被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大学选为艺术史教材。

      《加德纳艺术通史》以“全景化”的视角阐释艺术发展的主旨,内容从史前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体现出权重平衡的整体观和客观性。在全面的基础上,加德纳艺术通史还注重图像完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它在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学术地位,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老师以及有这方面兴趣的人士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本版《加德纳艺术通史》为2013年新版,收录了1200余幅高质量原版大图。相较之前的各种版本,本版《加德纳艺术通史》新增了丰富的图像与文字资料,图像和翻译的质量都有大幅提高。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弗雷德.S.加德纳,克里斯汀.J.马米亚
弗雷德S克莱纳(Fred.S.K,公元1948-),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和考古学博士学位,曾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系主任,《美国考古杂志》主编,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波士顿大学教授。


译者:李建群,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外国美术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西方近现代美术史。1984-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至今,中央美术院美术史系教师;1992-1993年,伦敦大学考陶尔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主修中世纪美术;2002年,伦敦大学大学学院美术史系高访学者,主修英国美术史,西方女性艺术研究。该书由李建群女士组织中央美院师生一流翻译团队集体完成。


目录 前言
绪论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与专业词汇 1
21世纪艺术史 2
艺术史家所面临的问题 2
艺术史家所使用的词汇 7
艺术史与其他学科 12
不同的观看方式 13
一、艺术的诞生
石器时代的非洲、欧洲与近东艺术 15
旧石器时代艺术 15
新石器时代艺术 24
小结 28
二、文明的起源
古代近东艺术 31
阿卡德、新苏美尔、巴比伦与赫梯艺术 40
埃兰与亚述艺术 45
新巴比伦与阿契美尼德波斯艺术 48
萨珊艺术 51
小结 52
三、法老与来生
古埃及艺术 55
前王朝时期及早王朝时期 56
古王国 62
中王国 69
新王国 70
晚期 82
小结 82
四、米诺斯与荷马的英雄
史前爱琴海艺术 85
基克拉泽斯艺术 87
米诺斯艺术 88
迈锡尼艺术 98
小结 102
五、神,英雄与运动员
古希腊艺术 105
希腊人文主义 105
几何风格与东方化时期 108
古风时期 112
古典早期与盛期 127
古典晚期 146
希腊化时期 155
小结 166
六、罗马人之前的意大利
伊特鲁里亚艺术 169
早期伊特鲁里亚艺术 170
晚期伊特鲁里亚艺术 177
小结 180
七、从七丘之城到三洲之国
古罗马艺术 183
共和国时期 184
庞贝与维苏威火山 191
帝国早期 202
帝国盛期 212
帝国晚期 227
小结 238
八、异教徒、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
古代晚期艺术 241
地下墓穴和墓葬艺术 244
建筑与镶嵌画 247
**艺术 258
小结 262
九、东方的罗马
拜占庭艺术 265
拜占庭早期艺术 267
圣像破坏运动 281
拜占庭中期艺术 282
拜占庭晚期艺术 290
小结 294
十、罗马陷落之后的欧洲
西方早期中世纪艺术 297
封建领主割据时期 298
爱尔兰―撒克逊艺术 303
穆萨拉比艺术 306
加洛林艺术 307
奥托艺术 314
小结 322
十一、朝圣的时代
罗马式艺术 325
建筑 326
雕塑 338
绘画 352
小结 358
十二、伟大主教堂的时代
哥特式艺术 361
法国哥特式 362
法国以外的哥特式 389
小结 402
十三、从哥特到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 405
城市国家 405
一场与中世纪精神背道而驰的艺术运动 407
小结 426
十四、虔敬、激情与政治
15世纪北欧与西班牙艺术 429
法国的插画手抄本 430
15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 432
15世纪的法国艺术 448
15世纪的德国艺术 449
15世纪的西班牙艺术 453
小结 454
十五、人文主义和古代遗产的魅力
15世纪的意大利艺术 457
佛罗伦萨 459
肖像画的兴起 481
虔诚与爱 486
慷慨的宫廷 489
世纪末的骚乱 495
小结 496
十六、意大利艺术中的美、科学和精神
盛期文艺复兴和样式主义 499
盛期文艺复兴 499
样式主义 536
16世纪晚期建筑 543
16世纪晚期的威尼斯艺术和建筑 544
小结 550
十七、宗教改革的时代
16世纪的北欧和西班牙艺术 553
新教改革 553
基督教人文主义 556
神圣罗马帝国 556
法国 566
尼德兰 569
西班牙 574
小结 576
十八、教皇、农民、君主和商人
巴洛克艺术 579
17世纪的欧洲 579
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 581
18世纪初的晚期巴洛克艺术 633
小结 636
十九、思想启蒙运动及其遗产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艺术 639
洛可可:法式趣味 639
启蒙运动:哲学和社会 645
启蒙运动:科学和技术 647
伏尔泰与卢梭:科学与“自然”品位 649
对古典主义兴趣的复苏 655
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 667
浪漫主义的兴起 670
风景画中的想象和情绪 680
各种建筑风格的复兴 686
摄影 689
小结 692
二十、现代主义的兴起
19世纪晚期艺术 695
现代主义的发展 697
前卫的兴起 729
世纪末文化 741
19世纪晚期的其他建筑风格 741
小结 744
二十一、现代主义的发展
20世纪早期艺术 747
社会革命与世界大战 747
20世纪早期的欧洲表现主义 750
接受抽象 756
挑战艺术传统 766
横跨大西洋的艺术对话 771
一战后的欧洲艺术 779
新社会,新艺术―乌托邦理想主义 790
有机性 803
20世纪30年代,为政治服务的艺术 809
移民者和流放者:为20世纪中期的美国艺术注入活力 817
小结 818
二十二、后现代与后现代之后
20世纪晚期艺术 821
艺术中心向西转移 823
战后的欧洲表现主义 824
现代主义形式主义 826
现代主义形式主义之外的选择 835
艺术为公众服务 842
新的建筑模式: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851
后现代主义:绘画、雕塑与新媒体艺术 860
艺术和艺术史的未来 884
进入21世纪 884
小结 884
附录一
名词解释 886
附录二
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及收藏机构名录 898
收藏基金会与收藏家名录 902
附录三
参考书目 904
前言 能够向大家介绍《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2版我们倍感荣幸。它是读者*多的英语艺术史入门读物。1926年,在这部经典的世界艺术与建筑纵览出版之时,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ner)不可能想到在60年后世界各地的教师们还会在教室里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作为人文与社会科学*佳大学教材,《加德纳艺术通史》的第11版同时获得了2001年教科书与高等院校作者协会(Text and Academic Authors Association)的教材奖(Tex y Award),以及麦格菲图书奖(McGuffey Award)―这无疑会让她特别引以为豪。这**部获得这些奖项的历史书,也是在同一年份获得这两种奖项的唯一书目。
   我们拥有与海伦加德纳一样的信仰,我们相信艺术史对于文科教育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艺术史研究的宗旨是欣赏与理解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生产出来的具有高度艺术质量与历史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喷泉中的胜利 在希腊化时期的巴洛克作品中也有非阿塔洛斯王朝的作品,这尊耸立在萨莫色雷斯岛大神圣所(Sanctuary ofthe Great Gods)中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Samothrace,图5-82)就是一个例外。胜利女神站在一艘希腊战舰的舰首,她的右臂(已佚)高高举起,正在为海战的胜利者加冕。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宙斯祭坛上给雅典娜加冕的胜利女神(图5-79)。相较之下,帕加玛的浮雕女神像显得更加平静,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则更富戏剧性―她的双翼仍在拍打,风拂起她的衣裙,她的长袍缠绕着她的右腿堆起厚厚的褶皱,她的外衣紧紧地贴着腹部和左腿。雕像的基座―战舰,被陈列在一座两层喷泉的上层水池中,下层水池中是一块巨大的圆石,从喷泉中喷出的水柱营造出一种激浪在冲撞战舰的错觉。雕像在水中的倒影强调了它的光影感与运动感,喷溅的水声则在听觉层面上加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在这里,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成就了有史以来*成功的雕像作品。波留克列特斯曾经认为,雕塑应该是一个具有完美比例的自足实体,不应过于装饰。然而,在希腊化时期的作品中,雕塑家们彻底摒弃了这种观念―他们的作品与环境充分互动,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且十分情绪化的人(或神)。"

书摘与插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世界艺术史的图书简介,重点放在其他领域和视角,以区分《加德纳艺术通史》的叙事脉络。 --- 书名:《流动的图像:全球艺术史的另类叙事》 导言:走出既定的坐标系 长期以来,艺术史的叙事框架常常被锁定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时间轴上,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经典”路径。这种叙事固然有其梳理脉络的价值,但也可能在无形中遮蔽了那些未被主流话语充分捕捉的、多元而复杂的美学实践。 《流动的图像:全球艺术史的另类叙事》旨在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着力于探讨艺术在跨文化交流、技术变革和思想碰撞中所呈现出的动态性与流变性。本书并非试图取代任何一部权威通史,而是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探索性的文本,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艺术史中的“未完成”和“未被讲述”的部分。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流动性”——信息的流动、人群的迁徙、技术的嫁接以及观念的交织,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艺术景观。 第一章:前历史的边缘与交织的记忆 本章将目光投向史前艺术与早期文明的边界地带,重点关注那些因地理偏远或史料稀缺而被边缘化的艺术实践。我们探讨的对象包括: 欧亚大陆草原上的游牧艺术:重点研究斯基泰(Scythian)文化中那种以动物纹样为核心的动态造型语言,以及它如何通过贸易路线影响了地中海和远东的艺术风格。探讨其与定居文明的互动模式,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蛮族艺术”。 太平洋岛屿的物质文化与仪式:分析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等地的雕塑、编织和身体装饰,将其置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结构的高度统一中进行考察,揭示其作为“活的档案”的功能性与象征性。 美洲的非线性时间观:深入玛雅、阿兹特克及安第斯文明的宇宙观,探讨这些文明如何通过其建筑、泥塑和羽毛工艺来表达对时间(循环与线性交替)的理解,这与欧亚大陆的线性时间叙事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章:风格的迁移与物体的身份重塑 艺术史的进步往往被描绘为风格的迭代与继承,但本章着眼于“误读”与“挪用”在艺术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中世纪地中海的玻璃工艺与贸易网络:分析威尼斯玻璃工匠如何吸收伊斯兰世界的金属镶嵌和烧制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通过复杂的商业航线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使得一件玻璃器皿的“身份”同时属于工匠的所在地、原材料的产地以及最终的收藏者。 “异域风情”的生产与消费:考察18、19世纪欧洲对东方(特别是日本浮世绘和中国瓷器)的“日本主义”与“中国风”的狂热。重点不在于赞美这些影响,而在于解构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欧洲如何将他者的视觉符号进行碎片化处理,纳入自身的现代性叙事中。 殖民地艺术的“混合性”(Hybridity):分析殖民地行政体系下,本地艺术家如何利用欧洲提供的媒介(如油画、照相技术)来记录或反思本地经验,导致出现一种既非完全本土又非完全西方的“间隙性”艺术形态。 第三章:技术的媒介革命与感知方式的转变 艺术的演变离不开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本章关注媒介技术本身如何重塑了艺术家和观众的认知结构。 早期印刷术的视觉民主化:除了对宗教改革的讨论外,本书将重点分析早期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在地图绘制、科学插图和民间故事传播中的作用,它们如何创造了一种新的、可复制的“公共视觉经验”。 摄影术的“档案冲动”与记忆的建构:在达盖尔摄影术发明初期,艺术家们如何挣扎于记录的“真实性”与造型的“艺术性”之间。我们考察摄影如何成为人类学、考古学和个人记忆的延伸工具,并探讨其对传统肖像画的颠覆性影响。 工业时代的材料科学与色彩革命:研究化学染料的发现(如苯胺紫)如何彻底改变了绘画的调色板,艺术家不再受制于天然矿物颜料的局限,进而影响了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方式,以及后来的表现主义对饱和色彩的运用。 第四章:艺术作为社会实践与政治抵抗 本章将艺术从纯粹的美学范畴中解放出来,将其视为社会结构中的有力行动者。 中世纪的“劳作的艺术”:关注欧洲修道院的抄本装饰、城市行会的旗帜制作、以及农民日常器皿上的非正式装饰,探讨这些“实用艺术”中蕴含的集体身份认同和技能传承,它们往往是劳动阶层历史的载体。 19世纪末的乌托邦社群与艺术手工联盟:考察英国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等团体如何试图通过复兴手工技艺来抵抗工业化带来的异化,并将其设计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构建一种新型的社会美学。 现代主义的异端声音:跳脱出对主流现代主义(如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的聚焦,本章探究那些在特定地域政治环境下诞生的艺术运动,例如墨西哥壁画运动中艺术家如何利用公共空间直接进行政治教育,或战后拉丁美洲的激进艺术如何回应威权主义。 结语:在破碎中寻求联结 《流动的图像》力求展示,艺术史并非一条单线进展的河流,而是一张由无数支流、回流、甚至断流共同构成的复杂水网。通过关注这些流动性、边缘性与交叉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创造力的广阔疆域,并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艺术景观。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观察的工具,而非终极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不像某些艺术史书籍那样,上来就用一堆专业术语把你淹没,而是像在讲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人文关怀,他似乎非常理解读者在接触新知识时的困惑,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解释和背景信息。比如,在介绍立体主义时,他没有停留在形式的剖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毕加索和布拉克受非洲雕塑影响的转变过程,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艺术品“社会功能”的探讨,它不把艺术品孤立起来看,而是放在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环境中去考察其意义。这使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产物,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载体。对于想从一个非专业角度切入艺术鉴赏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信心倍增。

评分

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了好几页。首先,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了人类文明的艺术长河。书中的叙事流畅,深入浅出,即便是对文艺复兴或巴洛克时期不太了解的新手,也能很快找到切入点。作者显然非常擅长将复杂的艺术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古埃及的宏伟建筑到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作品和年代,还穿插了大量关于艺术家生平、创作背景以及社会思潮的精彩分析。每次翻到新的章节,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新的发现之旅,那些曾经陌生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西方艺术史,但又不想被晦涩学术语言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

评分

我过去尝试过几本不同的艺术史书籍,它们要么侧重于风格流派的对比分析,要么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理论构建,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而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做到了“通”。它的结构组织得非常逻辑化,你很容易就能追踪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从古代世界到现代主义的萌芽,所有的发展脉络都清晰可见。最让我称道的是,它在讲述过程中,不断穿插了许多关于艺术品“幕后”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某位赞助人对作品的影响,或是某个艺术流派的产生与某次社会运动的关联,这些“花边”信息非但没有冲淡主线,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记忆点。它真正让你感受到,艺术史是一部充满人性、冲突与创新的动态发展史,而非僵死的知识堆砌。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通史”会为了追求广度而牺牲深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内容的密度和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对一些关键艺术运动的探讨,比如从哥特式到文艺复兴的转变,简直细致入微,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精神是如何在艺术中体现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图片选择和版式设计上的用心,高质量的插图让那些原作的细节得以展现,即便是隔着屏幕或纸张,也能感受到艺术品的震撼力。而且,它不仅仅关注欧洲的“主流”艺术,对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艺术也有相当的覆盖,展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全球视野。每次阅读,我都会被其中对不同文化艺术交融与冲突的阐述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史远比我过去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得多。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厚度所能衡量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艺术间的比较与联系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洞察力。它没有采取一种单一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来衡量一切,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艺术世界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原本不太关注的地区艺术,如中东或亚洲早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得益于作者在描述这些艺术形态时所倾注的同等热情和深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活力,即使在讨论极为严肃的哲学思辨时,也能保持一种引人入胜的语调。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扇通往人类创造力的万花筒,让你不断惊叹于人类在不同时空下所能达到的美学高度。对于任何想要构建全面艺术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巨著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