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西方艺术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纳艺术通史》第12版翻译出版,由中央美院专家**翻译。
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自1926年首次出版以来,因广受好评而不断再版,被誉为世界三大艺术通史之一,还被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大学选为艺术史教材。
《加德纳艺术通史》以“全景化”的视角阐释艺术发展的主旨,内容从史前到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涉及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及工艺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体现出权重平衡的整体观和客观性。在全面的基础上,加德纳艺术通史还注重图像完整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它在过去和现在的不同学术地位,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老师以及有这方面兴趣的人士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本版《加德纳艺术通史》为2013年新版,收录了1200余幅高质量原版大图。相较之前的各种版本,本版《加德纳艺术通史》新增了丰富的图像与文字资料,图像和翻译的质量都有大幅提高。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弗雷德.S.加德纳,克里斯汀.J.马米亚
弗雷德S克莱纳(Fred.S.K,公元1948-),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艺术和考古学博士学位,曾任波士顿大学艺术史和考古学系主任,《美国考古杂志》主编,耶鲁大学客座教授。现为波士顿大学教授。
译者:李建群,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外国美术教研室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西方近现代美术史。1984-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87至今,中央美术院美术史系教师;1992-1993年,伦敦大学考陶尔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主修中世纪美术;2002年,伦敦大学大学学院美术史系高访学者,主修英国美术史,西方女性艺术研究。该书由李建群女士组织中央美院师生一流翻译团队集体完成。
"喷泉中的胜利 在希腊化时期的巴洛克作品中也有非阿塔洛斯王朝的作品,这尊耸立在萨莫色雷斯岛大神圣所(Sanctuary ofthe Great Gods)中的胜利女神像(Nike ofSamothrace,图5-82)就是一个例外。胜利女神站在一艘希腊战舰的舰首,她的右臂(已佚)高高举起,正在为海战的胜利者加冕。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宙斯祭坛上给雅典娜加冕的胜利女神(图5-79)。相较之下,帕加玛的浮雕女神像显得更加平静,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则更富戏剧性―她的双翼仍在拍打,风拂起她的衣裙,她的长袍缠绕着她的右腿堆起厚厚的褶皱,她的外衣紧紧地贴着腹部和左腿。雕像的基座―战舰,被陈列在一座两层喷泉的上层水池中,下层水池中是一块巨大的圆石,从喷泉中喷出的水柱营造出一种激浪在冲撞战舰的错觉。雕像在水中的倒影强调了它的光影感与运动感,喷溅的水声则在听觉层面上加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在这里,艺术与自然的结合成就了有史以来*成功的雕像作品。波留克列特斯曾经认为,雕塑应该是一个具有完美比例的自足实体,不应过于装饰。然而,在希腊化时期的作品中,雕塑家们彻底摒弃了这种观念―他们的作品与环境充分互动,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且十分情绪化的人(或神)。"
书摘与插画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不像某些艺术史书籍那样,上来就用一堆专业术语把你淹没,而是像在讲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人文关怀,他似乎非常理解读者在接触新知识时的困惑,总能在关键节点提供清晰的解释和背景信息。比如,在介绍立体主义时,他没有停留在形式的剖析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毕加索和布拉克受非洲雕塑影响的转变过程,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对艺术品“社会功能”的探讨,它不把艺术品孤立起来看,而是放在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环境中去考察其意义。这使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产物,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载体。对于想从一个非专业角度切入艺术鉴赏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信心倍增。
评分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忍不住翻了好几页。首先,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了人类文明的艺术长河。书中的叙事流畅,深入浅出,即便是对文艺复兴或巴洛克时期不太了解的新手,也能很快找到切入点。作者显然非常擅长将复杂的艺术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古埃及的宏伟建筑到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那么自然。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作品和年代,还穿插了大量关于艺术家生平、创作背景以及社会思潮的精彩分析。每次翻到新的章节,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新的发现之旅,那些曾经陌生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都有了质的飞跃。对于那些想系统了解西方艺术史,但又不想被晦涩学术语言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
评分我过去尝试过几本不同的艺术史书籍,它们要么侧重于风格流派的对比分析,要么过多地纠缠于晦涩的理论构建,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而这本《加德纳艺术通史》给我的感觉是,它真正做到了“通”。它的结构组织得非常逻辑化,你很容易就能追踪一条清晰的时间线索,从古代世界到现代主义的萌芽,所有的发展脉络都清晰可见。最让我称道的是,它在讲述过程中,不断穿插了许多关于艺术品“幕后”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某位赞助人对作品的影响,或是某个艺术流派的产生与某次社会运动的关联,这些“花边”信息非但没有冲淡主线,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记忆点。它真正让你感受到,艺术史是一部充满人性、冲突与创新的动态发展史,而非僵死的知识堆砌。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本“通史”会为了追求广度而牺牲深度,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内容的密度和广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对一些关键艺术运动的探讨,比如从哥特式到文艺复兴的转变,简直细致入微,让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精神是如何在艺术中体现的。我特别欣赏它在图片选择和版式设计上的用心,高质量的插图让那些原作的细节得以展现,即便是隔着屏幕或纸张,也能感受到艺术品的震撼力。而且,它不仅仅关注欧洲的“主流”艺术,对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艺术也有相当的覆盖,展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全球视野。每次阅读,我都会被其中对不同文化艺术交融与冲突的阐述所吸引,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史远比我过去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得多。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厚度所能衡量的。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不同文化艺术间的比较与联系时所展现出的审慎和洞察力。它没有采取一种单一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视角来衡量一切,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更加多元、包容的艺术世界图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一些原本不太关注的地区艺术,如中东或亚洲早期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得益于作者在描述这些艺术形态时所倾注的同等热情和深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典雅而不失活力,即使在讨论极为严肃的哲学思辨时,也能保持一种引人入胜的语调。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扇通往人类创造力的万花筒,让你不断惊叹于人类在不同时空下所能达到的美学高度。对于任何想要构建全面艺术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巨著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