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納藝術通史(全球三大**藝術史之一)

加德納藝術通史(全球三大**藝術史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剋雷納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藝術通史
  • 加德納
  • 西方藝術
  • 藝術欣賞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藝術理論
  • 藝術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唐人易和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湖南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5632630
版次:1
商品編碼:10618376845
包裝:精裝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銅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推薦

本書根據西方藝術史界享有盛名的《加德納藝術通史》第12版翻譯齣版,由中央美院專傢**翻譯

      著名學者海倫.加德納的《世界藝術史》自1926年首次齣版以來,因廣受好評而不斷再版,被譽為世界三大藝術通史之一,還被哈佛大學等常春藤大學選為藝術史教材。

      《加德納藝術通史》以“全景化”的視角闡釋藝術發展的主旨,內容從史前到20世紀的後現代主義藝術,涉及繪畫、雕塑、建築、設計、攝影及工藝美術等多個藝術門類,體現齣權重平衡的整體觀和客觀性。在全麵的基礎上,加德納藝術通史還注重圖像完整的曆史與文化背景,以及它在過去和現在的不同學術地位,為相關專業的學生、老師以及有這方麵興趣的人士提供瞭更多的幫助。

       本版《加德納藝術通史》為2013年新版,收錄瞭1200餘幅高質量原版大圖。相較之前的各種版本,本版《加德納藝術通史》新增瞭豐富的圖像與文字資料,圖像和翻譯的質量都有大幅提高。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弗雷德.S.加德納,剋裏斯汀.J.馬米亞
弗雷德S剋萊納(Fred.S.K,公元1948-),美國著名藝術史學者,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藝術和考古學博士學位,曾任波士頓大學藝術史和考古學係主任,《美國考古雜誌》主編,耶魯大學客座教授。現為波士頓大學教授。


譯者:李建群,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教授,外國美術教研室教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攻西方近現代美術史。1984-1987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係研究生,獲碩士學位;1987至今,中央美術院美術史係教師;1992-1993年,倫敦大學考陶爾美術學院訪問學者,主修中世紀美術;2002年,倫敦大學大學學院美術史係高訪學者,主修英國美術史,西方女性藝術研究。該書由李建群女士組織中央美院師生一流翻譯團隊集體完成。


目錄 前言
緒論
藝術史的研究對象與專業詞匯 1
21世紀藝術史 2
藝術史傢所麵臨的問題 2
藝術史傢所使用的詞匯 7
藝術史與其他學科 12
不同的觀看方式 13
一、藝術的誕生
石器時代的非洲、歐洲與近東藝術 15
舊石器時代藝術 15
新石器時代藝術 24
小結 28
二、文明的起源
古代近東藝術 31
阿卡德、新蘇美爾、巴比倫與赫梯藝術 40
埃蘭與亞述藝術 45
新巴比倫與阿契美尼德波斯藝術 48
薩珊藝術 51
小結 52
三、法老與來生
古埃及藝術 55
前王朝時期及早王朝時期 56
古王國 62
中王國 69
新王國 70
晚期 82
小結 82
四、米諾斯與荷馬的英雄
史前愛琴海藝術 85
基剋拉澤斯藝術 87
米諾斯藝術 88
邁锡尼藝術 98
小結 102
五、神,英雄與運動員
古希臘藝術 105
希臘人文主義 105
幾何風格與東方化時期 108
古風時期 112
古典早期與盛期 127
古典晚期 146
希臘化時期 155
小結 166
六、羅馬人之前的意大利
伊特魯裏亞藝術 169
早期伊特魯裏亞藝術 170
晚期伊特魯裏亞藝術 177
小結 180
七、從七丘之城到三洲之國
古羅馬藝術 183
共和國時期 184
龐貝與維蘇威火山 191
帝國早期 202
帝國盛期 212
帝國晚期 227
小結 238
八、異教徒、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
古代晚期藝術 241
地下墓穴和墓葬藝術 244
建築與鑲嵌畫 247
**藝術 258
小結 262
九、東方的羅馬
拜占庭藝術 265
拜占庭早期藝術 267
聖像破壞運動 281
拜占庭中期藝術 282
拜占庭晚期藝術 290
小結 294
十、羅馬陷落之後的歐洲
西方早期中世紀藝術 297
封建領主割據時期 298
愛爾蘭―撒剋遜藝術 303
穆薩拉比藝術 306
加洛林藝術 307
奧托藝術 314
小結 322
十一、朝聖的時代
羅馬式藝術 325
建築 326
雕塑 338
繪畫 352
小結 358
十二、偉大主教堂的時代
哥特式藝術 361
法國哥特式 362
法國以外的哥特式 389
小結 402
十三、從哥特到文藝復興
14世紀意大利 405
城市國傢 405
一場與中世紀精神背道而馳的藝術運動 407
小結 426
十四、虔敬、激情與政治
15世紀北歐與西班牙藝術 429
法國的插畫手抄本 430
15世紀的佛蘭德斯藝術 432
15世紀的法國藝術 448
15世紀的德國藝術 449
15世紀的西班牙藝術 453
小結 454
十五、人文主義和古代遺産的魅力
15世紀的意大利藝術 457
佛羅倫薩 459
肖像畫的興起 481
虔誠與愛 486
慷慨的宮廷 489
世紀末的騷亂 495
小結 496
十六、意大利藝術中的美、科學和精神
盛期文藝復興和樣式主義 499
盛期文藝復興 499
樣式主義 536
16世紀晚期建築 543
16世紀晚期的威尼斯藝術和建築 544
小結 550
十七、宗教改革的時代
16世紀的北歐和西班牙藝術 553
新教改革 553
基督教人文主義 556
神聖羅馬帝國 556
法國 566
尼德蘭 569
西班牙 574
小結 576
十八、教皇、農民、君主和商人
巴洛剋藝術 579
17世紀的歐洲 579
17世紀的巴洛剋藝術 581
18世紀初的晚期巴洛剋藝術 633
小結 636
十九、思想啓濛運動及其遺産
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中期藝術 639
洛可可:法式趣味 639
啓濛運動:哲學和社會 645
啓濛運動:科學和技術 647
伏爾泰與盧梭:科學與“自然”品位 649
對古典主義興趣的復蘇 655
從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 667
浪漫主義的興起 670
風景畫中的想象和情緒 680
各種建築風格的復興 686
攝影 689
小結 692
二十、現代主義的興起
19世紀晚期藝術 695
現代主義的發展 697
前衛的興起 729
世紀末文化 741
19世紀晚期的其他建築風格 741
小結 744
二十一、現代主義的發展
20世紀早期藝術 747
社會革命與世界大戰 747
20世紀早期的歐洲錶現主義 750
接受抽象 756
挑戰藝術傳統 766
橫跨大西洋的藝術對話 771
一戰後的歐洲藝術 779
新社會,新藝術―烏托邦理想主義 790
有機性 803
20世紀30年代,為政治服務的藝術 809
移民者和流放者:為20世紀中期的美國藝術注入活力 817
小結 818
二十二、後現代與後現代之後
20世紀晚期藝術 821
藝術中心嚮西轉移 823
戰後的歐洲錶現主義 824
現代主義形式主義 826
現代主義形式主義之外的選擇 835
藝術為公眾服務 842
新的建築模式: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851
後現代主義:繪畫、雕塑與新媒體藝術 860
藝術和藝術史的未來 884
進入21世紀 884
小結 884
附錄一
名詞解釋 886
附錄二
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及收藏機構名錄 898
收藏基金會與收藏傢名錄 902
附錄三
參考書目 904
前言 能夠嚮大傢介紹《加德納藝術通史》的第12版我們倍感榮幸。它是讀者*多的英語藝術史入門讀物。1926年,在這部經典的世界藝術與建築縱覽齣版之時,海倫加德納(Helen Gardner)不可能想到在60年後世界各地的教師們還會在教室裏使用這本書作為教材。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佳大學教材,《加德納藝術通史》的第11版同時獲得瞭2001年教科書與高等院校作者協會(Text and Academic Authors Association)的教材奬(Tex y Award),以及麥格菲圖書奬(McGuffey Award)―這無疑會讓她特彆引以為豪。這**部獲得這些奬項的曆史書,也是在同一年份獲得這兩種奬項的唯一書目。
   我們擁有與海倫加德納一樣的信仰,我們相信藝術史對於文科教育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藝術史研究的宗旨是欣賞與理解人類在曆史長河中生産齣來的具有高度藝術質量與曆史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噴泉中的勝利 在希臘化時期的巴洛剋作品中也有非阿塔洛斯王朝的作品,這尊聳立在薩莫色雷斯島大神聖所(Sanctuary ofthe Great Gods)中的勝利女神像(Nike ofSamothrace,圖5-82)就是一個例外。勝利女神站在一艘希臘戰艦的艦首,她的右臂(已佚)高高舉起,正在為海戰的勝利者加冕。在這裏,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宙斯祭壇上給雅典娜加冕的勝利女神(圖5-79)。相較之下,帕加瑪的浮雕女神像顯得更加平靜,而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則更富戲劇性―她的雙翼仍在拍打,風拂起她的衣裙,她的長袍纏繞著她的右腿堆起厚厚的褶皺,她的外衣緊緊地貼著腹部和左腿。雕像的基座―戰艦,被陳列在一座兩層噴泉的上層水池中,下層水池中是一塊巨大的圓石,從噴泉中噴齣的水柱營造齣一種激浪在衝撞戰艦的錯覺。雕像在水中的倒影強調瞭它的光影感與運動感,噴濺的水聲則在聽覺層麵上加強瞭雕像的戲劇性效果―在這裏,藝術與自然的結閤成就瞭有史以來*成功的雕像作品。波留剋列特斯曾經認為,雕塑應該是一個具有完美比例的自足實體,不應過於裝飾。然而,在希臘化時期的作品中,雕塑傢們徹底摒棄瞭這種觀念―他們的作品與環境充分互動,就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且十分情緒化的人(或神)。"

書摘與插畫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世界藝術史的圖書簡介,重點放在其他領域和視角,以區分《加德納藝術通史》的敘事脈絡。 --- 書名:《流動的圖像:全球藝術史的另類敘事》 導言:走齣既定的坐標係 長期以來,藝術史的敘事框架常常被鎖定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和時間軸上,形成瞭一套相對固定的“經典”路徑。這種敘事固然有其梳理脈絡的價值,但也可能在無形中遮蔽瞭那些未被主流話語充分捕捉的、多元而復雜的美學實踐。 《流動的圖像:全球藝術史的另類敘事》旨在提供一種去中心化的視角,著力於探討藝術在跨文化交流、技術變革和思想碰撞中所呈現齣的動態性與流變性。本書並非試圖取代任何一部權威通史,而是作為一種補充性的、探索性的文本,引導讀者重新審視藝術史中的“未完成”和“未被講述”的部分。 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流動性”——信息的流動、人群的遷徙、技術的嫁接以及觀念的交織,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認知的藝術景觀。 第一章:前曆史的邊緣與交織的記憶 本章將目光投嚮史前藝術與早期文明的邊界地帶,重點關注那些因地理偏遠或史料稀缺而被邊緣化的藝術實踐。我們探討的對象包括: 歐亞大陸草原上的遊牧藝術:重點研究斯基泰(Scythian)文化中那種以動物紋樣為核心的動態造型語言,以及它如何通過貿易路綫影響瞭地中海和遠東的藝術風格。探討其與定居文明的互動模式,而非簡單地將其視為“蠻族藝術”。 太平洋島嶼的物質文化與儀式:分析波利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等地的雕塑、編織和身體裝飾,將其置於生態環境與社會結構的高度統一中進行考察,揭示其作為“活的檔案”的功能性與象徵性。 美洲的非綫性時間觀:深入瑪雅、阿茲特剋及安第斯文明的宇宙觀,探討這些文明如何通過其建築、泥塑和羽毛工藝來錶達對時間(循環與綫性交替)的理解,這與歐亞大陸的綫性時間敘事形成鮮明對比。 第二章:風格的遷移與物體的身份重塑 藝術史的進步往往被描繪為風格的迭代與繼承,但本章著眼於“誤讀”與“挪用”在藝術形成中的關鍵作用。 中世紀地中海的玻璃工藝與貿易網絡:分析威尼斯玻璃工匠如何吸收伊斯蘭世界的金屬鑲嵌和燒製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如何通過復雜的商業航綫在全球範圍內擴散,使得一件玻璃器皿的“身份”同時屬於工匠的所在地、原材料的産地以及最終的收藏者。 “異域風情”的生産與消費:考察18、19世紀歐洲對東方(特彆是日本浮世繪和中國瓷器)的“日本主義”與“中國風”的狂熱。重點不在於贊美這些影響,而在於解構其背後的權力關係——歐洲如何將他者的視覺符號進行碎片化處理,納入自身的現代性敘事中。 殖民地藝術的“混閤性”(Hybridity):分析殖民地行政體係下,本地藝術傢如何利用歐洲提供的媒介(如油畫、照相技術)來記錄或反思本地經驗,導緻齣現一種既非完全本土又非完全西方的“間隙性”藝術形態。 第三章:技術的媒介革命與感知方式的轉變 藝術的演變離不開工具與技術的革新。本章關注媒介技術本身如何重塑瞭藝術傢和觀眾的認知結構。 早期印刷術的視覺民主化:除瞭對宗教改革的討論外,本書將重點分析早期木刻版畫和銅版畫在地圖繪製、科學插圖和民間故事傳播中的作用,它們如何創造瞭一種新的、可復製的“公共視覺經驗”。 攝影術的“檔案衝動”與記憶的建構:在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初期,藝術傢們如何掙紮於記錄的“真實性”與造型的“藝術性”之間。我們考察攝影如何成為人類學、考古學和個人記憶的延伸工具,並探討其對傳統肖像畫的顛覆性影響。 工業時代的材料科學與色彩革命:研究化學染料的發現(如苯胺紫)如何徹底改變瞭繪畫的調色闆,藝術傢不再受製於天然礦物顔料的局限,進而影響瞭印象派對光影的捕捉方式,以及後來的錶現主義對飽和色彩的運用。 第四章:藝術作為社會實踐與政治抵抗 本章將藝術從純粹的美學範疇中解放齣來,將其視為社會結構中的有力行動者。 中世紀的“勞作的藝術”:關注歐洲修道院的抄本裝飾、城市行會的旗幟製作、以及農民日常器皿上的非正式裝飾,探討這些“實用藝術”中蘊含的集體身份認同和技能傳承,它們往往是勞動階層曆史的載體。 19世紀末的烏托邦社群與藝術手工聯盟:考察英國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等團體如何試圖通過復興手工技藝來抵抗工業化帶來的異化,並將其設計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構建一種新型的社會美學。 現代主義的異端聲音:跳脫齣對主流現代主義(如立體主義、抽象錶現主義)的聚焦,本章探究那些在特定地域政治環境下誕生的藝術運動,例如墨西哥壁畫運動中藝術傢如何利用公共空間直接進行政治教育,或戰後拉丁美洲的激進藝術如何迴應威權主義。 結語:在破碎中尋求聯結 《流動的圖像》力求展示,藝術史並非一條單綫進展的河流,而是一張由無數支流、迴流、甚至斷流共同構成的復雜水網。通過關注這些流動性、邊緣性與交叉性,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人類創造力的廣闊疆域,並以更開放的心態麵對未來的藝術景觀。本書提供的是一套觀察的工具,而非終極的答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加德納藝術通史》簡直是藝術愛好者的福音,我拿到手的時候就忍不住翻瞭好幾頁。首先,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穿越瞭人類文明的藝術長河。書中的敘事流暢,深入淺齣,即便是對文藝復興或巴洛剋時期不太瞭解的新手,也能很快找到切入點。作者顯然非常擅長將復雜的藝術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從古埃及的宏偉建築到印象派的色彩革命,每一步的過渡都顯得那麼自然。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羅列瞭作品和年代,還穿插瞭大量關於藝術傢生平、創作背景以及社會思潮的精彩分析。每次翻到新的章節,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新的發現之旅,那些曾經陌生的藝術流派和風格,在作者的筆下變得鮮活起來,讓人對藝術的理解和欣賞都有瞭質的飛躍。對於那些想係統瞭解西方藝術史,但又不想被晦澀學術語言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最佳選擇。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閱讀體驗非常愉悅。它不像某些藝術史書籍那樣,上來就用一堆專業術語把你淹沒,而是像在講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人文關懷,他似乎非常理解讀者在接觸新知識時的睏惑,總能在關鍵節點提供清晰的解釋和背景信息。比如,在介紹立體主義時,他沒有停留在形式的剖析上,而是深入挖掘瞭畢加索和布拉剋受非洲雕塑影響的轉變過程,這種“講故事”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對藝術品“社會功能”的探討,它不把藝術品孤立起來看,而是放在當時的政治、宗教、經濟環境中去考察其意義。這使得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産物,而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載體。對於想從一個非專業角度切入藝術鑒賞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心針,信心倍增。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厚度所能衡量的。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不同文化藝術間的比較與聯係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洞察力。它沒有采取一種單一的、以西方為中心的視角來衡量一切,而是力求呈現一個更加多元、包容的藝術世界圖景。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一些原本不太關注的地區藝術,如中東或亞洲早期藝術,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得益於作者在描述這些藝術形態時所傾注的同等熱情和深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典雅而不失活力,即使在討論極為嚴肅的哲學思辨時,也能保持一種引人入勝的語調。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扇通往人類創造力的萬花筒,讓你不斷驚嘆於人類在不同時空下所能達到的美學高度。對於任何想要構建全麵藝術知識體係的人來說,這本巨著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本“通史”會為瞭追求廣度而犧牲深度,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在內容的密度和廣度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對一些關鍵藝術運動的探討,比如從哥特式到文藝復興的轉變,簡直細緻入微,讓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時代精神是如何在藝術中體現的。我特彆欣賞它在圖片選擇和版式設計上的用心,高質量的插圖讓那些原作的細節得以展現,即便是隔著屏幕或紙張,也能感受到藝術品的震撼力。而且,它不僅僅關注歐洲的“主流”藝術,對不同區域和文化背景的藝術也有相當的覆蓋,展現瞭一種更為開闊的全球視野。每次閱讀,我都會被其中對不同文化藝術交融與衝突的闡述所吸引,這讓我意識到,藝術史遠比我過去想象的要復雜和迷人得多。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著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

我過去嘗試過幾本不同的藝術史書籍,它們要麼側重於風格流派的對比分析,要麼過多地糾纏於晦澀的理論構建,總覺得缺瞭點什麼。而這本《加德納藝術通史》給我的感覺是,它真正做到瞭“通”。它的結構組織得非常邏輯化,你很容易就能追蹤一條清晰的時間綫索,從古代世界到現代主義的萌芽,所有的發展脈絡都清晰可見。最讓我稱道的是,它在講述過程中,不斷穿插瞭許多關於藝術品“幕後”的故事和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某位贊助人對作品的影響,或是某個藝術流派的産生與某次社會運動的關聯,這些“花邊”信息非但沒有衝淡主綫,反而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記憶點。它真正讓你感受到,藝術史是一部充滿人性、衝突與創新的動態發展史,而非僵死的知識堆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