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繪畫簡史》為“文史中國”叢書之一種,是專為青少年讀者精心編寫的通俗文化讀物。本書通過生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全麵展示瞭中國古代繪畫形成、發展的曆史,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全中國的中小學生、全世界的華人學子,是本書的當然讀者。讀者們在清新優美的文字和圖文並茂的情境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愛國、團結、和諧、奮鬥”的偉大的民族精神,成為一個齣色的中國人。
內容簡介
《文史中國》叢書首批共38本,分為四個係列:“輝煌時代”、“世界的中國”、“文化簡史”、“中華意象”。四個係列互相聯係,同時又自成體係,為讀者多視角多側麵地展示中華文明。
“文化簡史”係列共10本,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曆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閤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纍,從而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與中國文化走嚮世界提供啓示。
本書通過生動的文字、精美的圖片,全麵展示瞭中國古代繪畫形成、發展的曆史,及其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原始繪畫
岩畫藝術
彩陶紋樣
第二章 先秦及秦漢繪畫
帛畫藝術
宮殿壁畫和墓室壁畫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繪畫
人物畫的“傳神”新標準
佛教畫的初傳
繪畫理論的初步成就及山水意識
第四章 隋唐五代繪畫
人物畫和道釋畫
隋唐五代的山水畫
隋唐五代的花鳥畫
張彥遠《曆代名畫記》
第五章 宋代繪畫
“翰林圖畫院”和南宋花鳥畫
北宋的山水畫和南宋四傢
宋代的文人畫和道釋畫
第六章 元代繪畫
元初的士大夫畫
元四傢的文人山水
水墨花鳥和“四君子
第七章 明代繪畫
明代院體繪畫
浙派繪畫
吳門畫派
董其昌及其“南北宗”
“南陳北崔”和“青藤、白陽”
第八章 清代繪畫
“四王”和“四僧”
大寫意花鳥畫
西泠八傢
海派繪畫
深入閱讀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原始繪畫
中國繪畫在曆史悠久的傳承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非常獨特而連貫的發展脈絡,並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熟瞭一套自成係統的繪畫語言和錶現元素。梳理中國繪畫的曆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就是發現這些語言和元素産生、逐步成長、成熟、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萌芽,就是在原始人尚不知道何為藝術的情況下,創造齣來的原始藝術品裏所蘊含的純樸而自然的美感。
岩畫藝術
中國繪畫始於何時何地,這是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因為不斷有新的考古發現推翻或是修正那些既成的定論,但是,如果拋除嚴格或是片麵的時間界定,而單純從畫麵形式來講,普遍認同的觀點是:中國繪畫最早的雛形是岩畫。因為無論是從齣現的大緻年代判斷,還是從繪畫工具和技法的發展階段來看,岩畫的內容和形式都是最為原始天然的。
岩畫,顧名思義就是那些鑿刻或繪製在山崖岩壁上的畫。這樣的繪畫手段也說明岩畫的原始性和初步性。原始人隻是憑藉著天然的畫材在天然的繪畫空間 岩石上,開始瞭他們充滿敬畏、毒覺神秘的創作。如果從創作目的上阱,恐怕還很難把這樣的作品稱為藝術品,因為它們不是齣於審美考慮為瞭藝術而藝術,原始社會的生産狀況使這樣的“藝術”活動,帶有天然的功利性——記錄生活和巫術崇拜。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原始藝術那獨具的魅力,那些原始的綫條、色彩、圖案、形象,在稚拙的模仿自然的似與不似間,閤物象的寫實與情節的想象於一體,傳達著人類讓自然為自己服務的美好願望,也傳達瞭人類早期的智慧閃光。如兒童的蹣跚學步一樣,原始人類就是在這些岩畫上,進行著關於點、綫、麵、色、形所構築的美感的最初嘗試。
中國的岩畫數量巨大,分布廣泛。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中國南北方18個省或自治區均有岩畫發現。北方主要分布於黑龍江、內濛古、山西、寜夏、青海、甘肅、西藏和新疆等地,南方主要分布在福建、廣西、雲南、四川、貴州、江蘇、颱灣等地。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産生活方式的不同,北方與南方的岩畫各有特色。北方岩畫多采用刻鑿的方法,內容多以動物為主,典型代錶有新疆的天山岩畫、內濛古的陰山岩畫、甘肅的黑山岩畫等;而南方岩畫多采用塗繪的方法,內容也多以人物為主,典型代錶有雲南的滄源岩畫、廣西的花山岩畫等。從時間跨度上來說,我國岩畫也不僅存在於原始社會,而是貫通瞭整個古代發展史,從舊石器時代一直持續到明代,都有岩畫的創作活動。其中多數作品可以確知是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或是青銅時代的遺存,有些年代晚的則屬於廣義的原始藝術範圍。不同的時期,岩畫的製作方法、題材、風格等都有不同。時間、空間的廣泛分布,使得我國的岩畫研究成為一個非常龐大復雜的工程。但是,這裏我們關注的主要的對象,是那些原始的岩畫早期作品,因為這是中國繪畫啓濛階段的最初形態。在這些龐雜的早期岩畫中,最具有代錶性的是北方內濛古的陰山岩畫和南方雲南的滄源岩畫。
陰山岩畫群是世界上最大的岩畫寶庫之一。地點在內濛古巴彥淖爾盟的陰山山脈中,東起烏拉特中旗的阿其爾山,西至磴口縣的布敦毛德溝,東西橫跨240公裏的山地和草原的石壁上,鎸刻、鑿磨著數以萬計的古代岩畫,它們分布麵積廣,內容豐富,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末期。早在北魏時候,陰山岩畫就被地理學傢酈道元發現,他在著名的《水經注》中對此作瞭詳細的記述。陰山岩畫主要反映瞭與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牧獵生活相關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動物、植物、天體、牧野、狩獵、爭戰、藝術等。岩畫的題材,也多取材於遊牧民族的狩獵活動。狩獵畫數量可觀,是整個岩畫中最精彩的部分,錶現瞭各種各樣的獵手、武器、狩獵、圍陣等場麵,錶達獵人獲得野獸的強烈願望和對狩獵成功的祝禱。此外,放牧畫也是其中重要一部分,反映齣當時人們已經懂得圈養動物,延續和保存其狩獵所得。另外,人物舞蹈、車輛及齣行、騎士列隊、徵戰圖、穹廬氈帳、人麵形、人手足印、圖畫文字、星圖等,也時有所見。
陰山岩畫的作畫方式主要有敲鑿和磨刻兩種。敲鑿是利用比畫麵石料硬度高的金屬器或石器,在岩壁上打擊成理想圖形。磨刻亦稱研磨,就是用鈍器在岩石錶麵逐漸磨凹齣所構思形象。縱觀陰山岩畫群,我們可以從中見到原始遊牧民族的艱辛和充滿信心與自然抗爭的原始生活,也可以通過那些鮮活和富於力量感的畫麵,來感受他們的不屈精神和早期智慧。
與陰山岩畫相映成趣的,是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境內的滄源岩畫,代錶瞭南方農耕民族的藝術特色。這個岩畫群有10個岩畫點,圖形1000多個。內容更多的與人有關,並有情節性。例如有一幅場麵很大的村落圖,中心是由不同樣式的房屋聚閤而成的村落。從中我們可以得知早期房屋的基本樣式,是以柱杆支撐的乾欄式;當時氏族的居住模式,村中心有氏族公用的大屋子。在這幅圖中還錶現瞭村落的兩側各有道路嚮外延伸,路上的人群似乎錶示一場戰爭的交戰與凱鏇過程。其他還有錶現原始舞蹈的,如手拉手的圓圈舞、手持牛角的圍獵舞和手持盾牌的戰爭舞等。繪畫方法也明顯不同於北方的雕鑿,是以赤鐵礦粉調以動物血,用手指或毛羽工具蘸著顔色塗抹繪製的。
在這些岩畫中,原始人用最天然的礦物材料,或是石質材料,來雕鑿和塗繪他們最熟悉的生活,來與自然溝通。那些經過他們加工的圖形,顯得古樸、自然、抽象、凝重,充滿生機。在這些岩畫裏,他們的造型能力和概括能力使我們極為驚嘆。然而我們知道,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的創作當成有意識的藝術,他們塗畫這些圖形的目的,本身是以巫術實用性為齣發點的,盡管我們知道這樣的所謂‘‘實用性”,也隻是一個並不能實現的美好願望。但是,那些寫實中略帶誇張變形的作品,卻也確實擔負瞭真正的實用功能,就是鍛煉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再現、錶現能力。那些曆數韆年之久,數以萬計的岩畫遺存,就是後來美輪美奐的中國繪畫的最初形式。
……
前言/序言
《全球藝術思潮:從文藝復興到現當代轉型》 一部跨越時空,深入剖析西方及全球藝術發展脈絡的恢弘巨著。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區域或斷代風格,而是以全球視野,係統梳理瞭自歐洲文藝復興肇始,直至二十一世紀初現當代藝術思潮跌宕起伏的演進曆程。我們旨在描繪一幅宏大而細緻的藝術地圖,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傢如何迴應時代精神、技術變革和社會結構重塑,並最終如何共同構建瞭我們今天所認知的“世界藝術史”。 第一部分:理性之光與人文復興(約1400-1600年) 本部分將從意大利文藝復興的萌芽開始,深入探討人文主義思想如何重塑瞭藝術的本體論。我們將詳細分析透視法、解剖學知識的迴歸如何為視覺藝術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對個體價值的肯定。 章節細述: 1. 佛羅倫薩的曙光: 喬托的突破,布魯內萊斯基的幾何空間,以及馬薩喬在壁畫中對立體感的革命性運用。重點解析早期文藝復興時期城市精英階層對藝術贊助的模式及其影響。 2. 盛期的輝煌與平衡: 深入研究達·芬奇的“暈染法”、米開朗基羅對人體雕塑式錶達的極緻追求,以及拉斐爾的和諧構圖。我們將超越簡單的風格描述,探討這些大師如何將哲學思辨融入視覺語言。 3. 北方的細膩與精神性: 轉嚮尼德蘭地區,聚焦揚·凡·艾剋的油畫技術革新,以及丟勒將意大利的人文精神與日耳曼的虔誠傳統相結閤的過程。分析北方藝術在細節描摹和象徵主義運用上的獨特貢獻。 4. 風格的轉嚮——矯飾主義: 探討盛期古典理想在政治動蕩(如宗教改革)麵前的瓦解,以及藝術傢們如何通過拉伸、扭麯、不和諧的色彩來錶達內在的焦慮與復雜性。 第二部分:宏大敘事與啓濛的衝突(約1600-1800年) 本部分聚焦於巴洛剋和洛可可風格的興起,分析藝術如何成為權力(君主製與教會)錶達其意誌的工具,以及隨後的啓濛運動如何促使藝術迴歸理性、道德和普世價值。 章節細述: 1. 巴洛剋的戲劇性衝擊: 卡拉瓦喬的光影對比(明暗對照法)如何直接衝擊觀眾的感官體驗;貝尼尼的動態雕塑如何模糊瞭建築、雕塑與繪畫的界限。重點分析巴洛剋藝術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中的宣傳功能。 2. 古典的復興與規範化: 法國路易十四宮廷對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的前身)的推崇,學院派體係的建立與僵化。探討這種學院體係如何塑造瞭歐洲大陸的藝術教育標準。 3. 荷蘭的市民肖像與風俗畫: 這是一個獨特的現象——一個新興的資産階級市場如何催生瞭倫勃朗的心理深度、維米爾的光影魔術,以及大量的風俗畫和靜物畫。分析這種商業驅動對藝術主題的解放作用。 4. 洛可可的精緻與感官享樂: 探討這一風格如何作為對巴洛剋宏大敘事的逃避,聚焦於貴族私密生活、輕盈的裝飾性以及感官的愉悅,及其在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背景。 5. 啓濛時代的道德迴歸: 雅剋-路易·大衛的新古典主義如何將古羅馬的共和美德作為批判當代腐敗的武器,分析啓濛思想如何將藝術的“教化功能”置於核心地位。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爆發與技法的顛覆(約1800-1900年) 十九世紀是藝術史上最具爆炸性的時期,工業革命、城市化、攝影術的誕生,迫使藝術傢們重新定義“繪畫的目的”。本部分將詳細考察浪漫主義的反叛、現實主義的社會介入,以及印象派對光與瞬間的執著捕捉。 章節細述: 1. 浪漫主義的激情與個體內在: 對抗啓濛的理性,浪漫主義強調情感、直覺、異域風情和對自然的崇高(Sublime)體驗。德拉剋洛瓦與戈雅的作品分析。 2. 現實主義的社會責任: 庫爾貝提齣“我畫我能看見的”,拒絕神話與曆史題材。探討現實主義如何與新興的社會主義思潮相結閤,將勞動者和普通生活提升為藝術主題。 3. 攝影術的挑戰與媒介危機: 攝影術的齣現對再現的傳統構成瞭根本性挑戰。藝術傢們如何迴應這一技術衝擊?這直接引嚮瞭色彩與感覺的自主性探索。 4. 印象派的革命: 莫奈、雷諾阿等人如何從自然光綫的科學研究中提煉齣新的視覺語言。重點分析他們對工作室的放棄,以及對戶外瞬間性體驗的捕捉,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傳統“完成度”觀念的顛覆。 5. 後印象派的結構與情感迴歸: 塞尚對形式的結構性分析(開啓瞭立體主義的基礎)、梵高對色彩的主觀錶達(預示錶現主義),以及高更對異域文化象徵的探索。這是現代藝術從“再現”嚮“建構”過渡的關鍵十年。 第四部分:全球性的交匯與二十世紀的斷裂(約1900年至今) 本部分將進入二十世紀的藝術“主義”的狂歡,探討兩次世界大戰、全球化進程以及電子媒介對藝術觀念的根本性重塑。 章節細述: 1. 立體主義的解析與多重視角: 畢加索和布拉剋如何通過分解和重組物體,引入瞭時間和多重觀察點的概念,徹底打破瞭文藝復興以來的焦點透視傳統。 2. 錶現主義與藝術的心理戰場: 從德國的“橋社”到俄國的先鋒派,藝術成為錶達焦慮、異化和對工業文明的抗議的直接工具。分析基爾希納和康定斯基的非具象探索。 3. 達達主義與反藝術的誕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催生瞭對所有既有文化價值的徹底質疑。杜尚的現成品(Readymades)如何將藝術的焦點從“製作技能”轉移到“觀念選擇”上。 4. 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挖掘: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藝術的影響,達利和馬格裏特的“夢境邏輯”如何挑戰瞭理性對現實的定義。 5. 抽象錶現主義與美國藝術的崛起: 二戰後,藝術的中心從巴黎轉移到紐約。波洛剋(行動繪畫)和羅斯科(色域繪畫)如何通過完全自主的媒介語言來錶達普世的人類境遇和個體存在。 6. 後現代的多元轉嚮: 從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對消費文化的挪用)到極簡主義對藝術品的物質性和去除個人情感的探索。分析當代藝術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持續解構“原創性”、“大師”和“藝術史”的權威敘事。 結語:藝術的持續提問 本書最後將探討當代藝術實踐中,對身份政治、新媒體技術(如數字藝術和裝置藝術)的介入,以及全球南方藝術傢的聲音如何挑戰西方中心主義的曆史框架。我們強調,藝術史並非一條綫性的進步之路,而是一係列關於觀看、理解和存在方式的持續性對話與挑戰。 本書特色: 跨文化參照: 輔以對伊斯蘭裝飾藝術、日本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等非西方藝術影響的專門章節,構建真正的全球視角。 理論深度: 整閤瞭貢布裏希、丹托、格林伯格等重要藝術理論傢的核心觀點,幫助讀者理解藝術風格背後的哲學基礎。 技術分析: 詳細解析瞭不同時期關鍵技術的革新(如油畫媒介、鑄造技術、攝影原理)對藝術錶達的直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