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可以说是学术严谨性与工程直观性的完美结合。很多国内的专业教材,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以至于脱离了工程现场的需求;要么过于偏向操作手册,缺乏对基本物理机制的深入探讨。而这本教材的编排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以岩石物理建模为例,它并未止步于介绍Archie公式或Simandoux公式,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孔隙结构、岩石骨架类型(如碳酸盐岩与砂岩)如何影响介电常数和电阻率的各向异性,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从电磁测井数据中提取出更准确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在探讨这些参数如何被集成到三维网格模型时,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一个物理参数(如孔隙度)是如何从单个测井点,通过空间插值,最终成为控制流体流动的关键变量的。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学习信心和对整个流程的掌控感。
评分读完这本教材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不确定性量化(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方面的视角非常前沿且务实。在当前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仅仅给出“一个”最佳模型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科学地评估和管理风险才是核心竞争力。这本书很早就引入了蒙特卡洛模拟、序列模拟等方法,但更精彩的是它将这些方法与实际的岩心数据、测井曲线的不完整性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渗透率建模时,它不仅展示了克里金插值的结果,还详细比较了序贯高斯模拟(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和序贯指示模拟(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在描述非均质性方面的优劣,并指出在哪些地质情景下,后者更能反映出沉积学上的“相边界”约束。这种对多重地质实现的强调,让读者认识到,任何储层描述都是概率性的,而不是确定性的真值。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提升我们对油藏动态模拟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想深入研究非常规储层或复杂构造油藏的读者而言,这种审慎的态度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我注意到这套教材在时滞效应和动态特征捕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一点在很多侧重于静态描述的教材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当涉及到高含水、高酸化处理或气顶垮塌等复杂油藏特征时,静态模型往往失效。书中对于如何使用压力瞬态分析的结果来约束和修正初始的渗透率场和连通性,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指导。它没有简单地将压力数据视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而是将其视为对静态模型进行动态校正(History Matching)的关键输入。比如,对于裂缝性储层,它展示了如何通过观察不同尺度下的压力恢复曲线,来判断双重孔隙介质模型中的基质和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储集性能的相对贡献,并相应地调整裂缝网络的密度和方向。这种动态与静态的深度融合,让读者明白,储层表征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个随着生产历史不断优化的迭代过程。
评分这套教材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实践的结合上做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平衡。从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看,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非常注重将复杂的地球科学原理与实际的油气田开发问题联系起来。尤其是关于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那几章,作者没有停留在讲解算法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地质背景下,数据噪声的来源、如何选择合适的反演方法来提高分辨率,以及如何将解释结果转化为地质模型中的有效参数。书中穿插的许多案例研究,往往能让人茅塞顿开,理解了那些在课堂上听起来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各向异性”或“岩石物理响应”,在实际储层预测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特别欣赏它在地质统计学应用部分的处理方式,它没有简单地堆砌公式,而是清晰地阐述了不同变异函数模型(如球状、指数型、高斯型)对最终油藏模拟结果的影响差异,这对于我们初学者理解模型的不确定性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构建一个完整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储层认知框架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为后续的高级油藏数值模拟奠定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评分本书的图表质量和符号一致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在技术类教材中至关重要。许多复杂的概念,例如多尺度孔隙结构的描述,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截面图和概念图辅助,很容易让人混淆。这本书中关于沉积相的展布图、地震切片与实际岩心照片的对比图,都非常清晰和具有代表性。此外,全书对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的使用保持了高度的规范性,从一开始定义的“有效孔隙度”到后续模型中的“流线追踪”参数,符号的指代清晰明确,极大地减少了阅读障碍。对于那些希望将知识直接应用于商业软件(如Petrel或CMG)的用户来说,书中展示的网格划分策略和边界条件设定,也体现了与主流软件工作流程的兼容性。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使得教材不仅是一本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份可以随时翻阅、指导实际操作的专业参考手册。
评分专业课书,比想象的好多了,year
评分很不错的东西,收到了!
评分没想到如此专业的书也有,质量不错,满意
评分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吴胜和写的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很不错,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按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一研究方法一基本流程编写,系统介绍了油气储层表征与建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高等院校石油天然气规划教材储层表征与建模可作为高等院校油气地质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或参考。.概念模型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储层地质概念模型。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沉积模式类同,但加入了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地质特征。概念模型与地质模式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对地质体进行高度抽象和概念化,但两者又有明确的差别。概念模型必须可用数值来表示地质特征的变化和分布,而地质模式仅用图形表达。实际上,可将概念模型理解为地质模式的数值表达。储层概念模型主要是为了研究开发战略问题。在开发设计阶段,油田仅有少数大井距的探井和评价井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以及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因而不能详细地描述储层细致的非均质特征,只能依据少量的信息,借鉴理论上的沉积模式、成岩模式建立工区储层概念模型。但是,这种概念模型对开发战略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可避免战略上的失误。如在井距布置方面,席状砂体可采取大井距布井,河道砂体则需小井距,而块状底水油藏则采用水平井效果最好。实际上,在开发中后期,为了研究储层内部构型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也需要建立概念模型,只不过模型反映的储层级次更小。.实际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根据实际资料建立的反映储层特征三维变化和分布的地质模型,即为实际储层地质模型。通常意义上的地质建模就是指建立实际地质模型。实际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对实际油藏进行评价和开发管理。根据模型精度,可将实际模型分为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裘怿楠,1991)。(1)静态模型在油藏评价阶段和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资料有限而难于刻画储层内部的细节,只是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这样建立的地质模型可称为静态模型(裘怿楠,199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静态模型与前述的随时间关系划分的静态模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描述储层的原始性质,差别之处是前者还含有预测精度不够高的含义。
评分书是正版的,质量不错。
评分没想到如此专业的书也有,质量不错,满意
评分内容还不错,初学,了解一下
评分好书学建模必备啊 慢慢看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