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版《公寓导游》承袭《四喜忧国》,将繁体字版《最初》中余下的篇目重新编入,字数也多出《四喜忧国》一倍。
《公寓导游》和《四喜忧国》中一篇篇擒尽台湾文学大奖的小说,呈现出八〇年代最初完整的小说家张大春,也预示着台湾文学"张大春时代"的到来。
《公寓导游》与《四喜忧国》为张大春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张大春很具代表性的短篇创作。这些小说多发表于八〇年代,震撼了当时的台湾文坛,是张大春最初的小说经典。简体字版重新编目,包括了获联合报第九届小说奖的《墙》、读后余味无穷的乡野童趣小说《蛤蟆王》、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公寓导游》、获科幻小说首奖的《伤逝者》等十六个短篇,另附有新版代序《书写的原罪是漫无目的的流徙》。
张大春,当代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于台湾,祖籍山东。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电台主持人。作品无数,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小说《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京剧剧本《水浒108》,文学理论《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小说稗类》等。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
终于,“小说家”张大春来了,在他说完父亲与文字的故事之后。大胆地说,张大春可能是华文小说家里头装备全面、技法很多变的高手——要什么有什么,而且样样精通。好好读一读《四喜忧国》,再看他近年“回归”传统话本的实验,你一定会明白我的意思。
——梁文道
大春和小说,那是相见欢,你青春,我不老,恰是很好年纪的少年遇上很好年纪的姑娘。世界有多大,他们走多远。小说史上,写作版图的辽阔,他打开了小说的可能性,小说则回馈了他用不完的好年华。
——毛尖
张大春的作品中洗炼地揉合了两大文学资源:新颖前卫的西方文学范式和已然默化的中国旧文学神髓。《四喜忧国》出版于冷战结束前夕的八十年代末,能彰显张大春小说承先启后的里程碑意义:书中几个短篇谑而不虐地解构了台湾戒严时期保守自欺的主导文化,至今脍炙人口;而整体风格更明白谕示了新品种现代专业作家的登场。张大春小说玩世不恭的姿态背后,是爆发性的原创力,营造文字魅力的禀赋,和深谙媒体生态的写作策略。
——张诵圣
我喜爱张大春的小说。他的小说富有创意、大胆、教人无从捉摸。他的叙事风格洒脱、敏锐、自信非凡;使用文字有力、微妙、精准。透过他的描写,他周遭各种稀奇古怪、骚动不安的人们所汇聚成的世界,显得生气蓬勃,他的小说给我们一个独特却又不再熟悉不过的世界。
——哈金
我曾在一个大学图书馆里打过一段短期工。某日碰上一位在书库里漫无目标地晃荡的老兄,看来与一般认真查访书目者非常不同。为了吓阻雅贼或是自我安慰,我硬着头皮问他:"请问有什么事吗?"他瞄也不瞄我一眼地说:"什么事也没有,找找资料。"当天稍晚我和同事们清点那一区的藏书,发现短少了八十二本。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那看来根本无所事事的家伙所说的话:"什么事也没有,找找资料。"
这本《公寓导游》的描绘,让我想起了我年轻时在异乡租房的那些日子。那时候,每一次搬家都像是一场冒险,我对新环境一无所知,只能依靠中介给的那几张模糊的照片和支离破碎的描述来想象自己的未来住所。这本书没有直面那种窘迫,但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勾勒出了一种对“空间”的敬畏与审视。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挑选户型或者谈判租金的实用指南,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居住哲学”的散文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光影在不同朝向房间中的变化所下的功夫,那种对自然光的诗意捕捉,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清晨阳光下灰尘飞舞的味道。书中对不同类型公寓的社会学解读也相当精辟,比如那些老式红砖楼里的生活痕迹,与光洁冰冷的高层玻璃幕墙背后隐藏的疏离感,被对比得淋漓尽致。它让我反思,我们对“家”的定义,是不是越来越被建筑的外部框架所绑架,而忽略了居住者本身的情感投射。读完后,我竟然忍不住去重新审视了我现在住的这个小小的空间,开始留意那些我从未注意过的角落,那些细微的裂纹和不均匀的油漆,它们似乎都在低语着过去的故事。这是一种非常内省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将“看房”这个日常行为,提升到了一种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惊艳,充满了后现代的解构意味,读起来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否则很容易被那些繁复的句式和突然插入的历史典故所绊倒。我不得不承认,初读时我感到有些吃力,仿佛在解读一份加密的文件。但一旦适应了作者那种跳跃性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作者似乎总是在文本的缝隙中插入一些关于建筑史、城市规划理论的冷门知识,使得原本可能平淡无奇的楼宇介绍,瞬间获得了厚重的文化背景。比如,他可以从一个单元楼的防火通道谈到古罗马的公共浴场的空间权力分配,这种跨度极大的联想,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重点似乎不在于“导游”这个动作本身,而在于“导游”这个行为所折射出的权力关系——谁有权定义这个空间?谁被允许居住于此?作者用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揭示了居住权背后隐藏的社会阶层划分。它不是一本适合在睡前放松时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份需要你带着批判性思维,边做笔记边阅读的学术论文,但它的文学性又远高于一般的理论著作。这种游走在学术与艺术边缘的状态,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跳跃,仿佛是作者在脑海中随意翻阅着记忆中的公寓蓝图,然后随手在纸上画下的速写。它没有一个线性的叙事主轴,更多的是通过一系列高度风格化的“场景片段”来构建整体的氛围。其中有一段对我触动很大,描述了一间常年不见阳光的地下室公寓,里面居住着一位沉迷于收集老式机械钟的老人。作者没有去渲染那种阴暗潮湿的悲惨,而是专注于描述老人如何通过机械运转的嘀嗒声,来“建造”他自己的时间维度,用精确的节奏对抗外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这种对个体如何通过对环境的“微调”来重塑现实的描绘,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帮你找到一套理想的房子,而在于它教你如何去观看你所处的任何一个空间。它是一部关于“观看”的教科书,提醒我们,当我们习惯于用功能性标签来定义环境时,我们同时也扼杀了空间中蕴含的所有可能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邻居”这个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那些共享一堵墙的陌生人,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作者似乎对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单元”的标准化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和反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导览手册那样提供清晰的指引,反而是不断地在迷宫中徘徊,强调每一个“单元”的独特性和难以言喻的“气息”。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节,详细描述了一个被隔断的小房间,如何通过主人精心的布置,从一个纯粹的储物空间,被异化成一个充满个人符号的秘密基地。这种“空间改造”的魔力,是任何标准化设计都无法比拟的。作者的文字中带有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他似乎对那些追逐“样板间”的普通大众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但这种批判又是极其温柔和富有同情心的。他并不直接指责,而是通过展示那些被忽略的、处于边缘的居住形态,来唤醒读者的自我意识。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田野调查报告,只不过调查的对象不是遥远的部落,而是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钢筋水泥森林。它挑战了我对“效率”和“舒适度”的传统理解,让我开始质疑,一个真正让人感到舒适的空间,是否必须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那种恰到好处的“不完美”,才是生活本身。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它如何处理“空旷”与“拥挤”这对矛盾体。在描述那些由分割墙搭建起来的廉价出租房时,作者采用了极其精炼的笔触,着重表现了空气流动受阻带来的窒息感,以及声音在狭小空间内相互叠加的混乱。然而,当他转而描述那些超大平层的“样板间”时,笔锋又变得极其讽刺,那些巨大的、无意义的留白,被描绘成一种新的“稀缺资源”,是财富的隐形宣言。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大学时代挤在一个五人间的宿舍经历,那时候的拥挤是物质的匮乏,而现在社会上某些角落的“空旷”,却是一种情感上的隔绝。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把公寓定义为居住的场所,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社会矛盾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无论空间大小,人们都在努力地填补或抵抗某种“虚空”。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走廊文化”的剖析,那条连接着不同人生的半公共空间,既是邂逅的舞台,也是隐私被入侵的边界线。
评分——梁文道
评分问题是每个版本我都有呀。。。大陆版的接着收。
评分还没有仔细看,应该不会失望。建议看看
评分越发喜欢张大春了,这本书,口碑不错
评分书品满意,好书阅读中
评分送货快方便的购物方式
评分自从张大春登录大陆后,被成为他的忠实拥趸,他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可能很难找到对手。读他的小说,主要是感觉没什么压力,轻松自在。
评分《公寓导游》应该算是一本台湾文学史上重要的书。台湾作家骆以军说:“我不确定现在年轻一辈的小说创作者是否清楚(或记得)《将军碑》、《公寓导游》,或《四喜忧国》。这些篇小说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让人惊异地开启了台湾现代小说在形式上完足并真正专业的黄金时期。”。
评分京东速度超快!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