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推荐 | |
| 本套丛书精选中国文学鉴赏辞典(新一版)的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四大品种,共六本书,配以函套精装礼盒设计。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代表的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学鉴赏辞典系列,首创文学赏析工具书形式,囊括两千年中国文学名篇,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粹,配以名家美文深入赏析其精妙,引领读者感悟华夏千年智慧结 晶。自诞生以来历经30余年,不断走进千家万户,相伴几代读者成长,累计销售近千万册。新一版在已出经典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精益求精。紧跟学界前沿动 态,吸收新学术成果,对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对全书的版式、字体、字号、封面进行重新设计,并增加相关图片,使版面更加赏心悦目,以期达到更为舒适的阅读效 果,全面提升本书的档次和品位,以满足不同文化消费层次的读者需要。 |
| 内容简介 | |
| 《元曲》: 出版说明 凡例 新一版序 前言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作家年表 元曲书目 元杂剧关目 名句索引 元曲释词简编 读曲常识 元北曲谱简编 元杂剧一览表 篇目笔画索引 后记 《唐诗》: 出版说明 凡例 序言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诗人年表 唐诗书目 名句索引 诗体诗律语词简释 诗人笔画索引 篇目笔画索引 《古文》 《宋词》 |
| 精彩文摘 | |
| 尽管它的篇幅短小,却在前四句里放笔摹写秋风中残荷的憔悴之状:既写其叶干,又写其柄老;既写其色苍,又写其香减。这样多方描画,层层涂饰,已经极穷形尽 态之能事,而在五、六两句里再用加重笔墨、翻进一层的写法,写夜来的一场浓霜使本来已由翠绿变为深青的荷叶,更由深青转为枯黄。曲的最后一句则进而以我观 物,赋情于景,把作者的自我感受融入笔下所描绘的物象之中,使本是无知无情的残荷也变得有知有情,为自己如此凄凉的晚景而感到孤寂落寞。王国维在《人间词 话》中评李璟词“菡萏香销”两句“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首[干荷叶]曲同样也寓有此感。联系后面要谈的两支曲子,它的象喻意义是丰富、复杂 的。就人生而言,其所象喻的是青春之不再、年华之易逝;就世事而言,其所象喻的是江南之残破、繁华之消歇。 “干荷叶,色无多”一首则写到残荷 的最后结局,写她不耐风欺霜虐,终于枯死在秋波之中,而结束其短暂的一生。以这首曲的前五句与第一首曲相对照:出现在第一首中的残荷,虽然随风摇荡,因霜 添黄,老柄尚自摇而未倒,叶色只是苍中带黄;出现在这首中的,则再难支撑于风霜之下,干叶已经暗淡无色,老柄终归枯折倾倒,不复挺立在水面上,而是沉浮于 水波中了。至此,把残荷的悲惨命运写得淋漓尽致,已经写到了尽头;而曲思一转,在后两句里,以逆挽之笔追溯当日的繁华,从而把当前的情景反衬得倍加凄凉。 想当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相和歌辞《江南》)之时,“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凭船歌”(张籍《采莲曲》)。其盛况是:“吴姬越艳楚王妃, 争弄莲舟水湿衣”(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之一),“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梁元帝萧绎《采莲曲》)。而曾几何时,这样的繁华景象已经一去不返了。抚今 思昔,真如一梦。但曲的结末不说繁华如梦,而说“梦里繁华过”,其用笔就更曲,其运思就更深。就题内意而言,荷叶从露出水面到枯死水中,她的似水流年无非 一梦。其繁华的日子固然是在这场梦中度过,其悲惨的日子也何尝不是在这场梦中度过。就题外旨而言,正如苏轼在一首《西江月》词中所说,“世事一场大梦”, 人间的时炎时凉、朝代的忽兴忽亡,也都是在这场大梦中过去的;而这,就是下面一首曲所要写的。 除了由荷叶的命运联想到南宋王朝的命运外,也许作者还因荷叶而驰思于杭州有“曲院风荷”的景观,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盛况,就在下面一首曲中,离开对荷叶本身的刻画,而把笔触跳向作为南宋都城的杭州,写到南宋的建立与其终于覆亡。 …… |
这套《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整体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六册书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文字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每册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古韵,与内容相得益彰。作为一本工具书,它不仅仅是提供文字信息,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我最喜欢的一点是,它没有将内容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精选的篇目和深入的赏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对文学史的了解,还是对具体作品的品味,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文学基础,培养文学鉴赏能力。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提供了一个高效、有趣的方式,去重新认识和爱上中国这片古老的文学土壤。这套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刻连接和文化自信的提升。
评分翻阅这套《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的元曲卷,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市井气息和自由精神的世界。相较于唐诗的典雅和宋词的细腻,元曲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更加贴近大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那“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在辞典的解析下,不仅仅是秋天的萧瑟,更是一种漂泊游子的落寞与无奈,字字珠玑,句句戳心。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一些巾帼英雄,在辞典的解读下,更是充满了反抗精神和人格魅力。我尤其喜欢辞典对元曲语言的分析,那些通俗易懂却又生动形象的白话,以及对俗字的巧妙运用,都展现了元曲的独特魅力。辞典不仅提供了详尽的注释,还对元曲的曲牌、演唱特点进行了介绍,让我这个对戏曲不太了解的人,也能初步领略到元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魅力。读元曲,感觉更接地气,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种充满活力的文学形式,通过辞典的梳理,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欣赏角度。
评分这套《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诗词歌赋的一扇新世界大门!从小就被语文课本里的几首古诗词熏陶,总觉得意境深远,却又摸不着门道。这次偶然看到这套书,价格实惠,内容却异常丰富,我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拿到手沉甸甸的,六册装,从唐诗到元曲,再到古文,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我先翻了翻唐诗卷,里面的选篇都是耳熟能详的佳作,但最让我惊喜的是,每一首诗后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赏析。作者不仅解释了诗歌的字词含义,更深入地剖析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情感经历,以及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读完一篇赏析,仿佛与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句子,突然就变得鲜活起来,有了温度和生命。尤其是李白和杜甫的篇章,以前总觉得他们是并驾齐驱的巨匠,但通过辞典的解读,我更能体会到李白的浪漫飘逸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的差异,以及他们各自对盛唐社会的不同映射。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唐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到情感、思想、技巧等多个层面,仿佛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小小鉴赏家。
评分对于《中国文学鉴赏辞典》中的古文部分,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理解古代散文的“救星”。一直以来,古文对我来说就是一大挑战,那些佶屈聱牙的句子,以及深奥的典故,常常让我望而却步。但这套辞典的古文卷,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每一篇选文都选取了经典之作,从诸子百家到唐宋八大家,几乎涵盖了历代名篇。最难得的是,辞典的解读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翻译成白话,而是深入剖析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主张、文章的结构层次,以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比如,在阅读《离骚》时,辞典不仅解释了屈原的生平遭遇,更深入地阐释了其“求女不得,上下而求索”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再比如,读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我更能理解他们“文以载道”的散文革命,以及他们文章中蕴含的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这种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渐渐克服了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并且开始欣赏古文的逻辑之美、气势之宏、思想之深。
评分《中国文学鉴赏辞典》中的宋词部分,更是让我体会到了宋代文人婉约细腻的情感世界。以前对宋词的印象就是“小资情调”,似乎总是在抒发儿女情长。然而,读了这套书,我才发现宋词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岳飞的《满江红》让我热血沸腾,他那“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壮志,在辞典的解读下,更是显得悲壮而动人。而李清照的词,我也从最初的“愁绪满怀无处问”理解到,她笔下的词,看似描绘个人哀愁,实则映射了那个动荡年代女性的命运,以及她超然的艺术才华。辞典对于每一首词的写作背景、艺术手法、情感意境都有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词牌名背后隐藏的深意,也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情感,在不同的词人笔下,会呈现出如此多样的风貌。尤其是一些不太熟悉的词人,通过辞典的介绍,我也能窥见他们独特的风格和成就。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解析,让我在品味宋词的优美旋律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又充满忧患的宋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